釀影評|那一年,當《悲情城市》還沒成為經典之前⋯⋯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隨著近日《悲情城市》4K 數位調光版本上映,關於這部在臺灣影史乃至威尼斯影史上寫下重要新頁的影片的相關報導相繼問世,引起廣泛討論。舊片重映,搭配各種可能的媒介新貌,加上時興議題,從來不是什麼新鮮事。這即如同經典文學著作的新版問世,或絕世名畫的修復新展一樣,既可反覆出現,亦能像新作般誘發騷動。而對於時隔三十四年後再度於電影院上映的《悲情城市》而言,它的重要性之於臺灣影史與文化史當然不言而喻──即使以牽動那一整個時代歷史記憶的誇張說法都應是不為過的。單就它將在「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前上映,即顯意義非凡。
《悲情城市》𝘼 𝘾𝙞𝙩𝙮 𝙤𝙛 𝙎𝙖𝙙𝙣𝙚𝙨𝙨 相依版海報/牽猴子
然而,若將時光撥回至關於它的構思、成形甚至成為典範之前的種種(更極致的情況,如同本次電影海報強調「身為臺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的文案),如今看來絕非是理所當然的事。相反地,皆為融合了包括意外、斡旋及不確定性等因素在內的歷史結果。
當「中華民國 76 年電影宣言」於一月發表時,「新電影」已走到了十字路口。若套用楊德昌與詹宏志分別援引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對於「第二次阿拉曼戰役」(Second Battle of El Alamein, 1942)的著名說法(註1):「結束的開始」(beginning of the end)作為「新電影後的新電影」,朝向全然不同的作品題旨與型態;「開始的結束」(end of the beginning)則意味著新電影比較純真的第一階段正式告終。而不管是哪一個指稱新電影之役的措辭,彼時以《恐怖份子》(1986)叫好叫座的楊德昌,或完成不同於往昔題材的《尼羅河女兒》(1987)卻未獲票房與評論肯定的侯孝賢,均面臨了歷經美好同時參雜苦痛戰役之後的茫然與未知。
劇照/《悲情城市》
1988 年,由邱復生出資,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吳念真、朱天文及詹宏志共同成立了「合作社電影」(亦有稱「電影合作社」),蓄勢待發地籌備系列攝製計畫(包括《悲情城市》、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陳國富的《國中女生》及方育平的《舞牛》)。
歷史後見之明,新電影創作者們的共製電影夢最終僅催生了《悲情城市》(其他三部影片,導演不是另覓資金,就是分道揚鑣──致使上述邱吉爾名言具有第三種新解)。箇中關鍵原因之一,無不與影片涉及被國民黨政府列為禁忌議題的「二二八事件」實在複雜,文獻史料有限更不消說了,讓籌劃時程一再拉長。解嚴後,加上蔣經國總統辭世,以二二八事件為名的各種平反運動陸續出現(例如「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1987)等),大環境對歷史真相追索的態勢愈顯高漲,一定程度地解釋了侯孝賢這代影人之所以會於此時起心動念、構思一部迥異其前作的歷史影片的具體語境。縱然由侯孝賢策劃、陳國富導演、吳念真編劇、蘇芮演唱的國軍形象廣告 MV《一切為明天》(1988)引起輿論譁然,並未阻止《悲情城市》成為首部以二二八事件為題,並為 1990 年代臺灣電影邁入重寫痛史工程揭開序幕的扛鼎之作。
劇照/《悲情城市》
自《悲情城市》於 1989 年 9 月 15 日獲得臺灣影史上首座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以來,若只論及它在電影論述造成的效應,以目不暇給、汗牛充棟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其中,當年最教人矚目的代表作之一,非《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1991)莫屬。這本將曾在《自立早報》副刊等媒體上以新左派觀點嚴厲批判國軍形象廣告 MV 與金獅獎影片的文章編緝出版的評論文集,書封直接使用林家次子出征南洋的家庭合照,藉此凸顯對於影片的討伐意味濃厚;至於片中生死未卜的遠征人物,書名則直截了當地將其可能的死期狠狠地塞給了新電影,讓它徹底失去了邱吉爾式的開始與結束。顯然,這與當時文集中絕大多數影評人將《悲情城市》誤認為「第三電影」的潛在主體不無關係。
倘若將這卅多年來仍處發展的種種關於《悲情城市》的多重論辯化為「動態回顧」(最新是成為「華語語系電影」的實例),在我看來,這部竟被導演本人喻為「大爛片」的作品之關鍵貢獻,絕對與其作為國族電影、藝術電影與全球作者之表徵息息相關,且影響至今。
劇照/《悲情城市》
首先,電影宣言後的臺灣電影,其中顯著改變之一,乃是從「成長小說」式的題旨轉向長期遭受壓抑的禁忌歷史,藉此重構臺灣主體。《悲情城市》中林家的命途多舛,尤其片中梁朝偉飾演失聰瘖啞攝影師面對被人逼問身分時脫口而出的「我⋯⋯臺灣人」,或主角陳松勇的金句「我們本島人最可憐,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國人,眾人欺,眾人騎,無人疼」,凸顯省籍矛盾與暴力之際,無不彰顯身分認同的失落與無奈(順帶一提,也難怪當年片子上映後的一個多月,適逢年底選舉,《悲情城市》的音樂、出征家庭照及林文雄的金句會分別成了反對黨最後成功拿下多個縣市首長與立委席次的文宣素材)。當林家四男相繼發瘋、枉死、失蹤,全片仰賴寬美書寫日記的陰性語聲回憶與想像遭逢的一切,讓國族寓言成形。
劇照/《悲情城市》
其次,《悲情城市》在西方一級影展上登頂,表示新電影所代表的藝術電影模態終於修正成果,連同前一年榮獲柏林影展金熊獎的《紅高粱》(1988),開啟了 1990 年代華語電影的盛世。當然,按照相關文獻史料,新電影導演從未以藝術電影當成創作的唯一著眼點,嘗試結合商業製片、劇本構成及明星等模式不乏其人,成敗案例皆有。然而,對於新電影從一開始即在海報上以「中華民國 20 年來首部公開放映的藝術電影」的文案宣傳《光陰的故事》(1982)的作法來看,不管是不是主管機關的誤打誤撞,藝術電影之種種始終緊隨著以侯孝賢與楊德昌為首的新電影導演。此時期亦標誌著他們征戰西方影展,由次級影展攀升至一級影展的成熟階段。《悲情城市》能成為臺灣首部進軍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的影片,熟稔亞洲電影的馬可・穆勒(Marco Mueller)無疑為至關重要的推手。同時,切莫忘記「六四事件」,對於當年擔任該屆評審團主席的俄國導演斯米爾諾夫(Andrei Smirnov)與成員之一的中國導演謝晉,所可能引起的效應。否則,三十四年後進入電影院觀看這部已貴為經典影片的新一代觀眾,未必可以清楚領會被本次 4K 數位調光版的片花徵引的文案之涵義:「一個繁榮富裕的國家,才有自信去緬懷過去的貧窮憂患。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才有自信去省視過往的歷史」。這段原來出自於片子遠赴威尼斯前,以大幅廣告版面刊登於《中國時報》上的宣傳文字用心良苦,意義深長:彼時《悲情城市》回首歷史,同時處在後蔣經國時代與六四事件衝擊等不可預知的現實環境中。
劇照/《悲情城市》
在此番歷史語境中,影片出品人邱復生在將片子送請新聞局審查前,在沒支會已遠在義大利的導演等人的情況下,自行剪去片中軍人上山抓人開槍的兩分鐘段落的作法有其脈絡可循。如果沒有擔任影片策劃的詹宏志在《中時晚報》上的讀者投書,剪片事件未必會被媒體揭露。《悲情城市》桂冠水都,澆熄了風波。不僅如此,它帶來的實質影響之一,無非讓侯孝賢自新電影發軔以降即不斷被批判的電影作者及其詩學獲得一定程度的認可(縱使同年金馬獎還是寧可將最佳劇情片頒給關錦鵬的《三個女人的故事》(1989),無疑狠狠地擺了侯導一道,讓關錦鵬事後尷尬不已)。《悲情城市》可說是總結侯式 1980 年代風格的奠基之作,亦可由此預示其 1990 年代影像語彙轉向後設創置的關鍵作品。自此之後,全球藝術電影作者蔚然成形。
具體而言,若僅以片末幾個跨越不同時空的段落為例──從寬美敘述日記的語聲/清晨有人來敲門送信,文清與寬美讀完信後陷入哀傷/夜間山裡國民黨軍隊抓人並向逃跑的人開槍/文清一家合照的瞬間停格/到最後一場阿雪讀信、眾人打牌與吃飯的戲為至──一方面彰顯了由日常事件(寫信)至悲劇事件(逮捕與槍殺),再回返家常生活(照相、讀信、打牌、吃飯)的敘事。另一方面,則從跳躍式的影音佈局來詮釋影片所涉及的時空轉換,及形塑日常與歷史事件的死亡意義。
劇照/《悲情城市》
上述段落的音像連結非比尋常,呈顯間隔、省略與延遲等殊異形態,藉此體現歷史屠殺事件作為影像命題的不可再現性:這既是透過動態影像畫面轉變為表徵死亡的形式,亦為照片畫格形象化了人物生命於剎那間被掏空的遺骸形體,更是經由寬美講述家庭合照的畫外語聲,一舉將幽魂般的停格影像轉移至某種懷有追念、記憶及生命力量的作法。由此可見,侯孝賢非但沒有如上述《新電影之死》的作者群所書寫那般完全規避、閃躲呈現殺戮事件的責任,亦不輕易以某方政治意識型態為敘事史觀,反而以各種形象對等物(諸如靜默身體、哭泣與眼神、書信與槍、暗夜叢林與霧中風景的空鏡頭等)再現了被抑制在人民記憶底下那原本不可復現的歷史暴力(註2)。
三十多年後回看《悲情城市》的重新上映,侯孝賢在臺灣電影乃至全球藝術電影的地位已蓋棺論定,其糅合傳統與現代、寫實與後設的原創美學無與倫比,安穩地列居電影萬神殿中。大師一路走來,絕非一蹴可幾,而是歷經各種艱辛挑戰後才終被肯認。而我們又該如何重新看待《悲情城市》呢?如今,它在歷經香港反送中運動與 2022 九合一選舉、處於俄烏戰爭及 2024 總統選舉在即等時代背景中,以經典之姿再度問世,當代觀眾應面對之的積極態度,未必只是回味或視其為巍然屹立的影史極品,而或許應當成一部──尤其對於影迷乃至創作者而言──得持續在論述及實踐上,主動展開新穎開發甚至試圖超越的未來之作。
劇照/《悲情城市》
註1: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時任英國首相的邱氏之名句:“Now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註2:此段落改寫自拙作〈新電影的窗框景觀,或新臺灣電影的銀幕脈動:從侯孝賢的反身性呈現到蔡明亮的造形展示〉,《電影欣賞學刊》第8卷1期,2011年,頁46。
《悲情城市》導演 侯孝賢
全文劇照提供:牽猴子電影粉絲俱樂部、年代國際(香港)有限公司、IMDb
責任編輯:張硯拓
核稿編輯:黃于真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康姆剪斷的是自己而非他人的手指,那爆烈與驚世駭俗,或許是對抗束縛與掠奪自由之不得不,然而悲劇就在於,他沒能將乘載這些的斷指投擲向那「鱗片上閃爍著各種『你應該』的巨龍」,卻直直扔向了派瑞。他的行動裡不僅有他的精神,還有無處傾瀉的哀怨焦慮與自我厭惡,從此,原先寄望的音樂與超越,再也抹滅不了血與仇的印記。
《鐵達尼號》往往淺白地因它災難的性質被視為一警世寓言,然而這艘夢幻之船儘管乘載著人類主宰世界這類的癡心妄想,往往更容易被忽略的,是 Jack 與 Rose 的相愛與天人永隔紮紮實實提供給觀眾,當認為自己的存在岌岌可危時,被救贖的不二法門──那就是「愛」
「酷兒」羅曼史不只開拓我們回顧情慾歷史的另類視野,也提供我們重探英國小說的詮釋框架。如果達西先生也可以是歌德英雄,與羅切斯特先生形成互為主體的存在,那麼,奧斯汀有沒有可能很「勃朗特」?如果奧斯汀可以很「酷兒」,勃朗特豈能不「酷兒」?
《屋上的提琴手》是電影史上一個極特別的例子,雖然叫好叫座,但卻沒有任何一個演員真正因為這部片子受惠、成名,他們屬於「傳奇」的一部份,卻幾乎從未單獨脫離「傳奇」而享有完整且獨立的藝術生命。
有的人巴不得想被記住臉孔,有的人拚了命在抹去人生。像是俗話說的落土八分命,或網友又將某某人起底,在社會上生存的我們愈來愈難擺脫標籤與身分。對此,石川慶感同身受,認為這個世代的人,自幼就被強加上許多對身份的認定;而平野啓一郎則說,近幾年來,自己時常思考著「人從過去被解放而自由生存」的可能性。
最讓灌籃高手具有當代藝術性的是,原作某種程度上已不是動畫,而成為了真實。因為它,系隊一定要有個可有可無的學妹經理,學長學弟叫來叫去,控球喜歡運很久然後喊戰術,賽前一定要吶喊,賽後要心靈檢討。如果當初傳進台灣是別種漫畫,系隊打法就會不一樣,這不正是布希亞講的擬像?失去源頭的符號,對人卻有著真實的影響。
康姆剪斷的是自己而非他人的手指,那爆烈與驚世駭俗,或許是對抗束縛與掠奪自由之不得不,然而悲劇就在於,他沒能將乘載這些的斷指投擲向那「鱗片上閃爍著各種『你應該』的巨龍」,卻直直扔向了派瑞。他的行動裡不僅有他的精神,還有無處傾瀉的哀怨焦慮與自我厭惡,從此,原先寄望的音樂與超越,再也抹滅不了血與仇的印記。
《鐵達尼號》往往淺白地因它災難的性質被視為一警世寓言,然而這艘夢幻之船儘管乘載著人類主宰世界這類的癡心妄想,往往更容易被忽略的,是 Jack 與 Rose 的相愛與天人永隔紮紮實實提供給觀眾,當認為自己的存在岌岌可危時,被救贖的不二法門──那就是「愛」
「酷兒」羅曼史不只開拓我們回顧情慾歷史的另類視野,也提供我們重探英國小說的詮釋框架。如果達西先生也可以是歌德英雄,與羅切斯特先生形成互為主體的存在,那麼,奧斯汀有沒有可能很「勃朗特」?如果奧斯汀可以很「酷兒」,勃朗特豈能不「酷兒」?
《屋上的提琴手》是電影史上一個極特別的例子,雖然叫好叫座,但卻沒有任何一個演員真正因為這部片子受惠、成名,他們屬於「傳奇」的一部份,卻幾乎從未單獨脫離「傳奇」而享有完整且獨立的藝術生命。
有的人巴不得想被記住臉孔,有的人拚了命在抹去人生。像是俗話說的落土八分命,或網友又將某某人起底,在社會上生存的我們愈來愈難擺脫標籤與身分。對此,石川慶感同身受,認為這個世代的人,自幼就被強加上許多對身份的認定;而平野啓一郎則說,近幾年來,自己時常思考著「人從過去被解放而自由生存」的可能性。
最讓灌籃高手具有當代藝術性的是,原作某種程度上已不是動畫,而成為了真實。因為它,系隊一定要有個可有可無的學妹經理,學長學弟叫來叫去,控球喜歡運很久然後喊戰術,賽前一定要吶喊,賽後要心靈檢討。如果當初傳進台灣是別種漫畫,系隊打法就會不一樣,這不正是布希亞講的擬像?失去源頭的符號,對人卻有著真實的影響。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不知道槍聲響起的那天,時間是不是過得特別漫長?就像走進他的故居,用來辦公與就寢的二樓小室,透過毛玻璃的光線,目前只放著一張他與妻的合照。 最後他拒絕被黑布蓋頭,對著武裝士兵以日語高喊:「台灣人,萬歲!」,是湯德章在被行刑前歷史性的重要一幕。
只要有家與土地就好。由於有很多優秀的孩子,就算物品被拿走也沒關係,我的冤罪,以後會昭明。
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成功,卻造成了二二八的大挫敗。同文同種並不代表不會兵戎相向,民主自由法治才是王道。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創作時雖不以台灣故事為出發點,然而歌詞中沉默的人、突然消失的摯愛、開不完的槍都與白色恐怖有所呼應。這首歌以間接的方式批判極權統治,歌曲中對神明的憤怒、不滿,其實吼向的是白色恐怖對人的迫害。這與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平安戲〉相像,批評客家人是漠視現實的旁觀者時,隱晦批判了政府
原來,國民黨青年的「探尋不同視角」,始終仍是被統治者要去理解統治者的苦衷,是沒有權力的被害者要反省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不是有權力的加害者要檢討跟改進。
不知道槍聲響起的那天,時間是不是過得特別漫長?就像走進他的故居,用來辦公與就寢的二樓小室,透過毛玻璃的光線,目前只放著一張他與妻的合照。 最後他拒絕被黑布蓋頭,對著武裝士兵以日語高喊:「台灣人,萬歲!」,是湯德章在被行刑前歷史性的重要一幕。
只要有家與土地就好。由於有很多優秀的孩子,就算物品被拿走也沒關係,我的冤罪,以後會昭明。
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成功,卻造成了二二八的大挫敗。同文同種並不代表不會兵戎相向,民主自由法治才是王道。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創作時雖不以台灣故事為出發點,然而歌詞中沉默的人、突然消失的摯愛、開不完的槍都與白色恐怖有所呼應。這首歌以間接的方式批判極權統治,歌曲中對神明的憤怒、不滿,其實吼向的是白色恐怖對人的迫害。這與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平安戲〉相像,批評客家人是漠視現實的旁觀者時,隱晦批判了政府
原來,國民黨青年的「探尋不同視角」,始終仍是被統治者要去理解統治者的苦衷,是沒有權力的被害者要反省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不是有權力的加害者要檢討跟改進。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常理的背後,是如同幽靈鬼魅般牽制著多數人的,由社會上一小群精英分子所制定的禮儀準則。布紐爾在現實人生中,發覺自由與權力不過是同一坨血肉模糊的團塊,同時也在他一生中少數記得的夢境裡,發覺自由思想與自由意志,其實就是稱之為命運與機運的權力宰制。因此,無論向左向右欲找尋的自由和權力,到頭終是泡影。
Thumbnail
而迷霧是夢的先導,叮叮偶爾拜訪,古拉絲會許下承諾要找到牠;僧人、女巫、墓碑不時也會給予指引,成為她旅途的線索。誰的話語值得信賴、夢境是啟示還是幻想,終究是古拉絲得自己釐清的,但想像與現實的差距在旅途中是越來越清晰。
Thumbnail
早在《芭比》之前,就有不少探討女性處境的作品,或許用力,也或許輕盈,但鮮少會像《芭比》一樣如此不和諧。它蓄意以戲謔的口吻談論嚴肅的議題,再搭配蒼白的敘事發展,強灌性別雞湯,藉此達到電影內外的荒唐呼應。以此來講,電影的離地,恰好作為貼近大眾心聲的路徑,膚淺得可愛,同時膚淺得夠味,巧妙地表現當代社會距離
Thumbnail
我和皮耶托一樣,循著父親的影子與他殘存的氣味,試圖拆解父親的人生,也才漸漸地意識自己已經失去了所有與他相處的時間。翻找著他的影像與手稿,我發現自己並不該恨他,他只是選擇了屬於他的活著的方式,他只是想在喘不過氣的生命裡安身。我的父親/皮耶托的父親/布魯諾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的自由而選擇了不同於常人的選擇
Thumbnail
潘納希近年的兩部作品《三張面孔》(2018)、《這裡沒有熊》(2022)和他過去的多部作品一樣,將視角聚焦於伊朗女性的處境,試圖揭示強權、鬆動傳統,作品巧妙地將虛實揉捏,串接起每一部作品,同時也直指橫亙在他創作、生命裡的命題:沈默會殺死一頭羔羊。
Thumbnail
鄭保瑞承襲了銀河映像一貫在警匪、懸疑類型片兩者中的些許元素,可《智齒》更在此基礎上添加了一股混沌活血,選定黑與白的色調,不只淡化暴力場面的視覺衝擊,也同樣沖淡了追兇謎團過程中的善惡模糊界線,使其散發出濃厚的「黑色電影」風貌。
《歡迎光臨奇幻城堡》的導演西恩貝克,2015年時大膽嘗試以3部iPhone 5S拍攝《夜晚還年輕》,以跨性別者的故事驚艷日舞影展。這次,將故事線從洛杉磯的夜晚拉到陽光燦爛的佛羅里達州,鏡頭聚焦於生活在「奇幻城堡」的貧困單親家庭。《夜晚還年輕》以熱鬧非凡的洛杉磯對比狼狽的跨性別娼妓
Thumbnail
《還有愛的日子》不再有那麼多開放詮釋的留白與意像,人物情感變得內斂,不再充斥無跡可尋的轉折與狗血劇的大悲大喜,但片中描繪暗藏「日式禮貌」下的惡意與危險,以及混雜悲苦和訕笑的人生況味,依舊非常深田。本片可說是於作者型電影和通俗劇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並在影像風格與敘事技法上皆展現游刃有餘氣度的集大成之作。
Thumbnail
都說孩子的成長會一路看著父母的背影,但有些是閃不掉的陰影。 面對嚴厲幹練的母親,作者芬妮(劉馥寧)從小就很聽話。自己成為新手媽媽後卻因為一場突來的事故,她帶著新家庭寄居娘家,母女的衝突讓原本看似人生勝利組的舞台不時降下黑幕。意外走了一段顛顛簸簸,然而這段人生岔路卻是引導芬妮走向心靈獨立之旅。
Thumbnail
我們對於一位詩人,一個丈夫、父親、阿公,一個社會運動者,還能有多少了解?《他還年輕》由林靖傑導演執導,看著吳晟如何走過四季,如何走過他過去從未經歷的政治風波與漫天惡意,將這段時光凝成一部作家的生命之書。導演不僅拍攝吳晟,更跟隨他的腳步,凝視他的家鄉、家人、好友、這片土地,凝視他書寫的所有人事物。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常理的背後,是如同幽靈鬼魅般牽制著多數人的,由社會上一小群精英分子所制定的禮儀準則。布紐爾在現實人生中,發覺自由與權力不過是同一坨血肉模糊的團塊,同時也在他一生中少數記得的夢境裡,發覺自由思想與自由意志,其實就是稱之為命運與機運的權力宰制。因此,無論向左向右欲找尋的自由和權力,到頭終是泡影。
Thumbnail
而迷霧是夢的先導,叮叮偶爾拜訪,古拉絲會許下承諾要找到牠;僧人、女巫、墓碑不時也會給予指引,成為她旅途的線索。誰的話語值得信賴、夢境是啟示還是幻想,終究是古拉絲得自己釐清的,但想像與現實的差距在旅途中是越來越清晰。
Thumbnail
早在《芭比》之前,就有不少探討女性處境的作品,或許用力,也或許輕盈,但鮮少會像《芭比》一樣如此不和諧。它蓄意以戲謔的口吻談論嚴肅的議題,再搭配蒼白的敘事發展,強灌性別雞湯,藉此達到電影內外的荒唐呼應。以此來講,電影的離地,恰好作為貼近大眾心聲的路徑,膚淺得可愛,同時膚淺得夠味,巧妙地表現當代社會距離
Thumbnail
我和皮耶托一樣,循著父親的影子與他殘存的氣味,試圖拆解父親的人生,也才漸漸地意識自己已經失去了所有與他相處的時間。翻找著他的影像與手稿,我發現自己並不該恨他,他只是選擇了屬於他的活著的方式,他只是想在喘不過氣的生命裡安身。我的父親/皮耶托的父親/布魯諾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的自由而選擇了不同於常人的選擇
Thumbnail
潘納希近年的兩部作品《三張面孔》(2018)、《這裡沒有熊》(2022)和他過去的多部作品一樣,將視角聚焦於伊朗女性的處境,試圖揭示強權、鬆動傳統,作品巧妙地將虛實揉捏,串接起每一部作品,同時也直指橫亙在他創作、生命裡的命題:沈默會殺死一頭羔羊。
Thumbnail
鄭保瑞承襲了銀河映像一貫在警匪、懸疑類型片兩者中的些許元素,可《智齒》更在此基礎上添加了一股混沌活血,選定黑與白的色調,不只淡化暴力場面的視覺衝擊,也同樣沖淡了追兇謎團過程中的善惡模糊界線,使其散發出濃厚的「黑色電影」風貌。
《歡迎光臨奇幻城堡》的導演西恩貝克,2015年時大膽嘗試以3部iPhone 5S拍攝《夜晚還年輕》,以跨性別者的故事驚艷日舞影展。這次,將故事線從洛杉磯的夜晚拉到陽光燦爛的佛羅里達州,鏡頭聚焦於生活在「奇幻城堡」的貧困單親家庭。《夜晚還年輕》以熱鬧非凡的洛杉磯對比狼狽的跨性別娼妓
Thumbnail
《還有愛的日子》不再有那麼多開放詮釋的留白與意像,人物情感變得內斂,不再充斥無跡可尋的轉折與狗血劇的大悲大喜,但片中描繪暗藏「日式禮貌」下的惡意與危險,以及混雜悲苦和訕笑的人生況味,依舊非常深田。本片可說是於作者型電影和通俗劇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並在影像風格與敘事技法上皆展現游刃有餘氣度的集大成之作。
Thumbnail
都說孩子的成長會一路看著父母的背影,但有些是閃不掉的陰影。 面對嚴厲幹練的母親,作者芬妮(劉馥寧)從小就很聽話。自己成為新手媽媽後卻因為一場突來的事故,她帶著新家庭寄居娘家,母女的衝突讓原本看似人生勝利組的舞台不時降下黑幕。意外走了一段顛顛簸簸,然而這段人生岔路卻是引導芬妮走向心靈獨立之旅。
Thumbnail
我們對於一位詩人,一個丈夫、父親、阿公,一個社會運動者,還能有多少了解?《他還年輕》由林靖傑導演執導,看著吳晟如何走過四季,如何走過他過去從未經歷的政治風波與漫天惡意,將這段時光凝成一部作家的生命之書。導演不僅拍攝吳晟,更跟隨他的腳步,凝視他的家鄉、家人、好友、這片土地,凝視他書寫的所有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