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文評與道德流動性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一、

以文學為史料,據以建構歷史,由來已久,不待現今熱門的文化研究而然。
克羅齊就曾痛批文學史藝術史中長期存在的社會學式歷史研究。認為大家只是藉由詩或藝術去了解風俗習性、哲學思想、道德風尚、宗教信仰、思維方式、感覺及行動方式。藝術成為資料,而非主體。平庸的作品,更常因它能結合社會實踐和思維,具有能印證時代的數據作用而獲得青睞。真正具超越性、獨特精神面貌的天才傑作,反而會在這種研究取徑中遭到埋沒(《文學藝術史的改革》)。
他批評的這種現象,在文學研究中確實是長居主流的。
這樣的研究,假若我們不像克羅齊那麼嚴格地看,則它雖「非文學性研究」,仍可說是「對文學的研究」。是對文學進行史學社會學式的研究。
但此種研究,要做得好,對文學的感性尚在其次,亟須具備的,是史學社會學的知識能力。
現在的文學研究者,太多人喜歡從事這種文學的社會學式歷史研究,可是社會學與史學知識卻普遍不足。
研究一個朝代,而對那個時代的職官表、食貨志、河渠書、都邑考、儒林傳、氏族譜、釋老志……等資料均不甚措意亦不了解,也很少精研史學理論、具備社會學修養,只從一個大概念、大框架去理解那個時代,並據以說明該時代之文學。
在這種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文學理論,也常成為只用一些大概念大框架去理解社會,並據以說明其文學,再以其文學來描述那個社會的理論。
女性主義文評,即屬於這種理論。

二、

女性主義文論各派之基本假設,是婦女在社會文化中遭遇了結構性的不平等。女性被排除在公共生產之外,男人藉父權體制,對女人進行控制。
亦即以性奴役(sexual slavery)與強迫母職(forced motherhood。為什麼要加標英文呢?看中文,有人會不懂嗎?可是一標英文,這些普通語言就彷彿術語化了,彷彿可讓人由此類術語看見真實),透過男人對女人身體的控制,形成女人被壓迫的處境。
女性以其為女性,而被界定為、區別為一種僵化的社會女性角色,例如認為她應溫婉、柔順、被男人領導支配、被動、情慾內斂,擔任生育和家庭工作等等等。
這種社會女性角色,意指「女人非天生」,女性所有的各式性標籤、性特質、性活動,其實都已被父權制社會賦予的意義加以社會化,把女人形塑成一個性階級。
對性別角色的反省,縱或不始於米德(Margaret Mead),但她1950年出版的《性別與氣質》影響仍不可忽視。
其書描述新幾內亞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角色化過程,也為爾後女性主義運動「女人非天生」論述提供了影響極大的實證數據。
可是,米德的調查及使用的模式,在人類學界爭議很大。
同時,兩性生理禀賦不同,是討論「性別與氣質」時可以完全忽略的嗎?生理條件不同,必然造成心理狀態以及人我對應關係的不同,其社會責任也不可能一樣。
不要說男女,老人、小孩和壯年人生理情況不同,其心理狀態、人我對應關係、社會責任又會一樣嗎?若我們也仿女性主義口吻,說老人小孩只是被塑造的社會角色,與其生理禀賦條件無涉,誰能相信?
兩性關係研究中的生物論者,更從動物界去找了許多證據,證明動物界中雌性雄性動物之氣質不同,即本於其雌雄性差。
在醫學上,雌性激素、雄性激素,荷爾蒙的運用,也歷有年所。主張女性主義的女人,在更年期來臨時,身體不適,大概也不免要去注射些女性荷爾蒙,怎麼能說這些女性氣質不來自生理,而只是社會文化的塑造?
再說,若兩性氣質確實是因社會化人格的制約,則這樣的社會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不能採取一種社會文化決定論,卻不解釋這個社會文化為何會是如此。
到底是男人女人塑造了社會文化,還是社會文化形塑了男人女人,也應一併追問。
這些都是方法與實證上的問題。但要揭穿這些,其實也不用講這麼多。
我曾嘲笑米德:「人類學家要了解人類,有時是不必遠渡重洋、深入蠻荒的,只要仔細再看看我們周遭的人類就行啦!」
因為:只要生過、養過小孩,誰都知道,大多數男孩從小就皮、好動、有攻擊性、不聽話。家庭中的「社會文化」縱使費盡氣力想要形塑他,要他像妹妹一樣乖巧聽話,終不可得。
換言之,女性主義在人類學社會學或兩性研究上都存在著重大爭議,對其方法與實證數據,均有不少質疑,認為其說恐怕都不能成立,更有明顯違背日常經驗之處。
運用它那套理論,去解釋古代中國婦女生活時,實證材料亦輒與其理論枘鑿。
一個男女交往頻繁、女性常採主動,其活動亦不限於家庭場域,女性權力與情慾也不甚受壓抑的傳統社會,絕非其理論所能描述。
在方法方面。女性主義者主要在尋找一個無時間性的結構秩序(父權制),做為一切問題的解釋。他們雖有不少人宣稱自己是解構主義者。可是實質上他們都是結構主義的取向。跟馬克斯、涂爾幹、索緒爾、利瓦伊史特勞斯等老傳統相似,探究制約和決定人們行動和思想的基本的社會結構。
所以,社會上雖有許多尊女方式,如走路、上車要禮讓女性優先;在稱謂上,都說「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把女性放在前面(古代即有,如宋代是作禮時男跪而女不跪,只拜而已)等等,但女性主義不會看重這些「表象」,她們要談的是社會表象之下的深層結構。
可是,假若我們換個角度,例如,從另一位米德(Mead GH)所主張的「符號互動論」來看:每個人的自我,都是社會的,與社會互動有密切關係,因為每個人都與他人互享符號(語言或非言辭的符號)。
但每個人也都有自省的能力,可以反思自己的環境,自己的(想像的、可能的、現實的)行動的意義與結果、自己的信念、關於信念的信念,而達成自我選擇與自我監督。
故人在與他人的符號互動中以及「自我互動」中,就會形成各種不同的抉擇與反應,不能用簡單的「刺激──反應」機制來說明人的行動:每個人的行動,在同一社會中,表現迥異,不能只看成是對環境的反應或受社會結構所制的,也不會是社會價值的結果。
布盧默(Herbert Blumer)更進一步指出:人會賦予環境不同的意義,意義不是客體固有的。因此人對環境採取的行動也各個不同。
其次,布盧默超越了「自我」這一範圍,提出「聯合行動」之術語,以指稱各式參與者不同行為之社會組合,比如婚姻、一堂課,網球比賽或教堂禮拜。
在聯合行動中,參與者各有自我,但須仰賴彼此的互動才能構成這一次行動。所以每一場球賽,每一椿婚姻,看起來結構相似,實則均不相同。
依涂爾幹之類社會學的看法,在社會結構中的各項社會事實,是重複的,可預先確立其形式。
可是依布盧默看,即使在最具重複性的聯合行動中,每一實例也都是重新形成的,因為行動者對意義的理解不同、採取之行動不同,互動也就不同。
戈夫曼(Erving Goffman)《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則強調「相遇」。此指人以自身與他人面對面互動。在互動中,人會採納他人的觀點而行動,受「觀眾」影響也影響觀眾。所以人非只遵照劇本行事,人也是劇本的作者。
這些社會學理論都質疑了社會結構制約人的思想與行動之說。
依此一思路,找一個父權制社會結構來解釋(其實只是描述,說故事)女性受壓迫的社會生活事實,根本就沒有必要,甚且也可能根本沒有一個這樣想像出來、潛存或超越於各社會事實之下或之上的社會結構。
就算真有這樣一個社會結構,人對此結構之反應、賦予它的意義,乃至人與人具體的互動,也不是這個結構所能制約或解釋的。
《清波雜志》曾載:「蔡卞之妻七夫人,頗知書、能詩詞。蔡每有國事,先謀之於床笫,然後宣之於廟堂。時執政相與語曰:『吾輩每日奉行者,皆其咳唾之餘也』」;《玉壺清話》又載:「楊蛻之女,妻夏英公,閫範嚴酷,聞於掖庭」;《野客叢書》卷七也載:「外黃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
在所謂父權制底下,為什麼這些女性卻不成為被壓迫、被奴役者,不需要柔順、不必被支配?這豈不足以說明在婚姻聯合行為、夫妻彼此互動之狀況中,父權制云云毫無解析力嗎?
何況在一個士大夫屢屢出現「閫範嚴酷」,如夏英公、陳季常、沈括之情況的宋代社會,又怎麼去說父權社會形塑著女性屈辱柔弱的性別角色呢?
符號互動論、擬戲劇論,在此,都會比女性主義更具效力。
結構或許確實存在,持符號互動論者亦未必要反對社會有一個結構,但到底它是約束或決定了人的行動,抑或用以激發不同的反應,正應仔細研究。
也許,由於有「客我」存在,自我的組成部分,創造性的「主我」,才得以發展出來。
就像家庭,既可能是在父權制底下覊糜女性的場域,也可能是(父權)「社會」到達不了的女性權力空間。女性的家事勞動,可能是被剝削的;也可能代表著申張女性在家中權力的行為。
男性在公共領域的表現,當然多於婦女,這也許是所謂父權制的證據;但若擬劇觀之,這也可能像木偶戲、傀儡戲,男性在舞台上演出,背後另有導引者,所謂:「吾輩每日奉行者,皆其咳唾之餘」。女性是提著傀儡線或參與了編劇本的人。
凡此等等,均可說明女性主義文評在面對其他社會理論時還有許多硬仗要打,其方法甚為可疑。

三、

其方法還有方法自身形成的問題。
什麼叫方法自身的問題?一派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受壓迫的根源在父權制;一派認為性別不平等是因父權體系對「伊底帕斯情結」與閹割的恐懼使然;還有一派,認為父權壓迫來自更深的文化思維,亦即「菲勒斯邏格斯中心主義」,以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把事物階序化,如男/女、文化/自然、口說/書寫,前者代表正面優位之價值,造成了女性陰性的壓抑。
這些講法,都是在尋找一個社會文化因素做為「替罪羊」。可是,這個社會文化因素雖主導了一切,它本身卻是獨立在社會、歷史、文化之外的。
這像不像西方超絕形上學思維中「上帝」的角色?這樣的角色,會形成理論自身的矛盾:造成一切宰制根源的那個社會文化因素,為什麼本身就不受社會文化之制約呢?
而社會文化因素,又怎麼可能沒有社會文化之異呢?父權制,在各個社會及歷史文化中,會是一樣的嗎?要解釋中國家庭,男人的戀母弒父情結,會比婆媳問題更重要嗎?中國的思維方式,是西方邏格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的嗎?
女性女義這些理論,恰好以其自身證明了它深受西方社會文化思維之制約。如果它這種思路可以成立,自亦應承認不同於西方的社會文化也可以發展出不同的男女關係。
可是若承認了這一點,便又與尋找「不在變化之中的不變第一因」之態度自相乖戾了。
在理論上必須堅持文化普遍主義,否則就無法施用於中國文學的女性主義文評,在說明其女性主義立場時,遂卻又必須採取文化相對主義。
為什麼?
女性主義必須要區分出有一種與男作家、男讀者不同的女性書寫、女性閱讀存在,才能證立並據以發展新且不同於傳統的、男性的書寫及閱讀策略,造成顛覆。
所以像安蒙斯(Elizabeth Ammons)說女性認識的方法是蜘蛛網式的,不同於男性的等級觀、直線向前進展的。其作品結構不是情節式,而是放射性的,敘述由一個基點向外開展,到一個定點返回後,再發射出去,再返回,再出去。
或蕭沃爾(Showalter)從生理、語言、心理、文化方面分辨男性跟女性作品的差異。西索斯(Helene Cixous)強調「女性文風」,要破壞男性中心體系論述,把女性特質刻劃出來。伊里加雷(Luce Irigaray)用液體、山洞等形象去替代佛洛伊德的陽具,以說明女性自有其特質。……
這些講法,一方面反對歷史上對男女做出區分,一方面卻在努力區分男女,「把男性女性加以兩極化,將兩性關係建構成簡單而統一的層級,將女性建構成普遍的無力和普遍的善良」(見Michael Ryah《政治批評》,p.324.引用牛頓Judith Newton、羅申費爾特Deborah Rosenfolt《女性主義批評與社會變遷》中對女性主義之批評。他們改用「既是也是」來說女性既是被壓迫者也是壓迫者,既是男性的敵人也是聯合者,既是女性的聯合者也是敵人)。
於是,男性與女性,是文化相對主義式的。
男人不是女人,所以不可能有女性經驗,故也不可能進行女性書寫或女性閱讀,不了解女人。或者,除非男人能認同女人,「真正的婦女美學及道德判斷,必須根植於一個婦女認同,以婦女為中心的認識論裡。……要了解女性的藝術,我們必須先清楚地理解婦女的經驗與行為」(Toward a Women’s Poetics「Tulsa Studies in Women’s Literature」 3. 1–2)。
總之,男性女性具有文化上的「不可共量性」,不論它的說法有多少變貌,不用這種辦法就無法確立女性可獨主於男性文化之外。
可是,文化相對主義是個可靠的立場嗎?若堅持文化相對主義,又如何去說有一個無時間性的秩序結構(父權制)足以做為普世女性受壓迫之源頭?
何況,既反對女性天生,說其性別角色乃社會文化所塑造,竟又賣力尋找女性特質,從本質上去剖判男女本就不同,不也是自相矛盾的嗎?
為什麼這些液體、山洞、蛛網認識觀、循環時間觀等等,就不是社會文化形塑的呢?
本質論,到底是要顛覆由固有的男女觀,還是又鞏固了男女本來就不一樣、其社會角色正符應其性別差異之說?

四、

女性主義文評家更大的難題,則是「父權制」。
什麼是父權制?其實沒有幾個人弄得懂。這是個充滿爭議的假設。大談父權、母權,其實常常只是講父系母系。
而母系又是什麼?「有關母系的學說,目的都是用它來解釋人類早期存在的雜交現象,以為不知父親為誰,才有用女性來紀認宗親的必要」。所以母系初起,父系是後來才出現的。
馬凌諾斯基即反對這類假說,認為父系母系根本不曾獨立存在過,世界各處都可發現:兩種紀認後嗣的辦法是交錯混合的,任何一方在時間上居先或空間上更廣布,都是不可能的(《兩性社會學》第四編第十一章)。
至於父系母系,是否即等於父權母權呢?
系,是指血統承嗣的制度;權,則未必與血統相關。
明顯的例證,是中國父系家族中的嫡子,並不一定是長子。嫡,是權力的概念;長,則指涉血統,兩者是分離的。
同理,一個父系宗族裡權力結構仍可以是以女性為主的,描述宋代名將楊繼業家族事蹟的「楊門女將」故事就是如此。
楊家男人死的死、降的降、出家的出家,只剩下一堆女人。主持家政者為老夫人畬太君。內中女眷,連丫鬟都驍勇善戰、可擔大任,遠勝於老夫人之子楊延昭和孫兒楊宗保。楊宗保陣前招親,娶進來的也是女英雄穆桂英。
這些女人,才是楊家這個男系宗族中的權力主體。
討論父權制,若分不清系與權,不知有許多家庭宗族是父系母權的,把權與系混為一談,那還扯什麼呢?
再說,權可以說是制,因為權有其制度面。但既名為權,就非「經」與「常」,充滿了權變的動態性質。故由權說,其制又實非制。
例如政治上三權分立,是制度、是名分。實際上,三權永遠不會分立,行政權一定大於立法權和司法權。這才是真正的權力,因為只有握在手上的才叫權力。
父權制的制度中,也是有名有實之分的。女性主義者只拏著一個「父權制」的名稱在那兒批之判之,豈中理實?
與此相關的,是財產權的問題。財產權其實又分所有權和使用權,兩者不是同一回事。婦女的財產權有時看起來會不如男性,但由使用權,亦即支配權方面看就又未必。
現代人常開玩笑說女人結婚後,「先生的錢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指的就是:不論先生雖然名義上常擁有錢的所有權,妻子卻常是家庭財產的主要、真正支配者;而她可另行擁有資產所有,也是眾所承認的。
古代情況亦復如此,例如嫁妝就是她私人擁有財,丈夫和夫家都不能染指;丈夫饋贈物亦然。

五、

用這種理論來談中國的父權制及古代婦女處境,除了上述諸問題外,還須注意女性主義面對的主要是資本主義。它的理論結構本來就源於馬克斯學說。
馬克斯主義文評者將文學之美學性質視為是物質性的經濟因素所決定,要人去理解那個因素,從而促進政治社會之轉變。
女性主義也是這一路數,只是把經濟社會因素、階級剝削替換為或加上了性別壓迫而已。
可是這種壓迫仍與經濟因素及階級剝削關係密切。故馬克斯主義的女性主義論者認為女人之所以被壓迫,主要是因女人被排除在公共生產之外,女性的解放,也是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工作之一端。
基進的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受壓迫更核心的因素是父權制。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者則認為女性所受之壓迫跟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在本質上脫不了關係,是父權制和資本主義一同在壓迫女人,父權制與資主義是密切相關的(見Ramela Abbott、Claire Wallace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第一章)。
然而,用上述這樣的理論,去討論資本主義出現以前(用馬克斯的歷史階段論),或根本與資本主義無關的中國古代社會,不是非常奇怪嗎?扣合得上嗎?
因此,結論是:對文學進行研究,不可避免會有史學社會的面向。可是在做這類研究時,一要加強歷史知識,才能真正討論歷史社會問題。
二要深化社會理論思考,能從理論與方法上辨析所採理論之特點與限制,發展別的思路向。
三則須善於參考日常生活經驗,不能只活在抽象的概念化理論世界,明明男孩女孩不一樣,卻要說女性氣質是後天社會製造的;明明在家常聞獅子吼,還要說女人是宰制在家的性奴隸;明知男挑逗女勾引,是生活中存在的遊戲,還要說成男主動女被動代表了權力壓迫。
四是理論研究須與歷史、社會事實研究相配合,利用實例來檢驗理論,再藉理論來解釋事例,相與校核。
例如以中國宋代的筆記、史料來討論女性之交遊、職業、性態度等,即可以由迥異於西方的歷史社會文化去揭露以往某些婦女史及女性主義理論的缺陷。
此外,還可做個提醒:從事文學理論研究,須有理論的素養,理論的素養卻不是對理論流派的知識。
一個理論流派,其基本假設、信念、方法、預期解答、擬議之問題,都自成體系,構成一套知識。學習這套知識,討論它,並用它來討論事物,許多人以為就是從事文學理論研究了。
其實,這只不過是學得了一套套裝知識罷了。不是自己能思考、能進行理論思維。
有理論素養,和有理論流派知識之分,類如方法論與方法。學會了某一流派的那套方法,並不就足以進行方法論的討論,甚或往往有礙其討論。
因為知道或信從該理論該方法者,有點像宗教信徒,只會反覆複述其教義與咒語,反而不能從事宗教學式的探討。
故我們該增進的,是對理論的思維能力,而非對某個理論流派的忠誠和知識。
也因為如此,所以文學理論工作者才更要鑽研各相關學科之理論,對各理論進行理論的思考。
許多文學工作者,採用佛洛伊德、榮格的心理學理論,倚為方法,可是對整個佛洛伊德、榮格學說就不太懂,只稗販文學界中心理分析一派、原型批評一派之講法,或摭拾諸君相關一二言語而已。對整個心理學界之理論狀況,佛洛伊德榮格在其中之位置與爭論為何,亦茫焉不曉。
許多人大談批判理論、文化研究,可是馬克斯著作其實並未詳究,亦是如此。
做學問,進德不易,為學實難,此中是不能手滑偷懶的!
推薦閱讀:
丈夫再造散
《聊齋志異》裡記載了一則故事說,楊某性懼內,妻奇悍,經常鞭笞他,且殃及老父及弱弟。事為狐仙所知,乃幻化成一巨人,假裝要殺她,逼她悔改。楊妻懼駭,婦威遂斂。不料楊某媚其婦,竟洩露狐仙幻化巨人的秘密。其婦大怒,提菜刀要殺他,並毆楊父,逼楊弟投井…medium.coma
西方的情慾結合不良問題
「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為錢鍾書先生之名言,他也努力想證明這一點。然而,通人之弊,吾所惜之。因為中西文化有許許多多不同是明擺著的呀!medium.coma
一切以西方模式解釋中國的講法,都該停下來
近代講人類文明史與中國文化史,都有個基本框架,謂人類由蒙翳至文明,經歷了巫術時代、神權宗教時代,最後才進化到理性申張的人文世界。medium.coma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國學包括佛學嗎?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改造莊子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內家拳」名義確立350年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女人女人,如是如是!
閱讀時間約 27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簡述女性與文化中秋將至,柚子、月餅陸陸續續來到我們家報到,而烤肉話題也一直在一塊塑料板子裡循環播放,似乎是日復一日、一輪滾一輪,似乎漸漸的就會成為一種文化。
Thumbnail
avatar
Ru-Wei
2021-09-18
B、天臺:女性獨享空間與空中步道三毛鄰居可在「公用天臺」上,自由往來,拿取他們放在天台上的木材與衣物,鄰居飼養的羊隻會過來吃三毛照顧的植物,甚至掉入屋裡,小孩從天窗窺視兩人日常生活。 天台可說是北非建築特色之一……。
Thumbnail
avatar
蔡適任
2021-08-26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札記上個月花了不少時間看完貓頭鷹出版社的《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讀完後想寫心得文,但仔細想想,要結合自己作為生理男性的體驗,才是這篇「心得」比較良好的體裁。
Thumbnail
avatar
翡翠綠切開來都黑的
2021-08-06
文學|淺談喬叟《坎特伯里故事集》傳奇故事中女性人物地位與處境本文旨在藉由原文文本的分析整理並討論〈騎士的故事〉、〈地主的故事〉、〈律師的故事〉三篇故事中女性角色為男性權力掌控的並客體化的困境。
Thumbnail
avatar
里諾
2021-03-05
電影讀議題01 | 從Céline與她的女性主義,到Dcard上的仇女言論 看著Dcard上藍頭與粉紅頭們永無休止的戰爭,使我忍不住聯想到《愛在午夜希臘時》中,Céline與Jesse爭吵不休的一幕:到底現代女性對父權的反抗算是一種合理抗爭,還是她們都有被害妄想症?
Thumbnail
avatar
阿魂
2020-12-25
卡卡女性主義與家庭關係1.「T爸爸」和「婆媽媽」開發出在父權以外的權力可能。 2.質疑現今的家務分工: 相對於男性所負責的領域,在女性所負責的領域中,家務(物質或非物質的)所佔的範圍更廣,份量也更重。奇怪的卻是,男性和女性都覺得這樣的時間與勞動分配很合理、很公平。以至於當研究人員問丈夫和妻子家務分工的情形時,大部分夫妻都
avatar
Yvonne Su
2020-10-04
在網上讓「女性」搶購 創造28倍回購率的文案與設計原則        最近在接觸網拍相關,對於字句的琢磨也一直是想鑽研的,雖然同樣身為女性,還是有「哇~原來是這樣想的」. 以下針對幾點我印象較為深刻的特別提出來。         1.裡面提到女性有希望的理想生活,就是一直希望是公主的傾向,而在作產品銷售上會有避免談到現實層面的問題,就像婚紗一直是販賣”
Thumbnail
avatar
風之舞
20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