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大道理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Photo by Cater Yang on Unsplash
人只要活著,就得吃,這是本能。但如何發展本能則是文化。
有些人把吃看成是不得已的苦差事,因為必須自己去勞作才能獲得食物。而任何勞作都是很辛苦的,採集、漁獵、商貿、乞討、力役、服伺人、出賣靈魂、布施色相,哪一件容易做?有些,你卻又是想做也還做不來。因此「人生是苦」,飲食就是其中一大緣故。既然如此,只好絕食,早早離開這苦海般的人生。如果還捨不得死,便只好勉強吃一點,聊以延命,忍苦待死。 — — 吃喝,在這種思維底下,哪還有半點樂趣可言?
另一些人則認為:吃,只要能苟延殘喘就好,不必在這件事上花太多功夫。稍稍對付了,好去幹點別的事。別的事,都比吃喝有趣、有意義。
幸而中國人沒走上這幾條路,我們的文化是:既然必須吃,那就好好吃,享受吃的樂趣;而且吃喝就有極大意義,饕餮國中日月長,非外邦人所能知也。

一、飲食技藝的特長

(一)
饕餮,是商周青銅器中最常見也最重要的圖騰。為何國家重器上輒做此貪吃相,今人無從解釋,只好含糊籠統說是上古神獸,特別好吃。可是誰也沒見過這種神獸,更不清楚為啥要把它鑄造在青銅器上。
其實,饕餮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是象徵我們自己的圖像。老外是不能懂這種幽默的,所以前年張藝謀跟老外拍電影《長城》,乃竟把牠做成吃人的蜥蜴形噁心怪獸,可見文化隔閡之甚,令人無可奈何。
因為本是饕餮國,故周的始祖上推於后稷,整個華夏民族則推神農,與希臘埃及印度希伯來論始祖神迥異。
現實上,關於吃的事業也最發達。距今約九千年前長江流域已有稻作農業,比國外發現最早的稻作遺存要早三千年以上。距今七千年以前黃河已有栽培粟作;小麥與高梁則在五千年也前已有,跟非洲高梁西亞小麥也根本無關。
家畜馴養部分,馬、牛、羊、雞、犬、豕在新石器時代亦都已畜育成功,成為主要畜養及食用物。飲食文明之發達,舉世無匹。
(二)
食用之法,中國以火食為特點。《禮記.王制》曾談及南方有不火食的「雕題交趾」之民。雕題就是紋身之意。紋身和生食冷食,都是中國人認為的異族野蠻原始人特徵,而中國人卻是火食的。
《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淮南子.務修篇》:「古者民茹草飲水,採樹木之實、食贏蠬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白虎通》卷一:「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飢則求食,飽棄其餘,茹毛飲血,而衣皮韋」,都表達了文明是以火食為徵的意思。
孔子曾說:「君賜腥,必熟而薦之」,也是這個意思。至今民間童謠仍在唱:「小氣鬼,喝涼水,喝了涼水變魔鬼」。中國人腸胃,仍忌生冷,不像外邦人至今仍以食生魚、冷肉、涼水為日常。
火食之早,是在周口店北京人洞穴中就已發現的了,這跟日本韓國等及今尚喜生食冷食之民族相較,足見其早。但更重要的,還不只是早,而是善於用火。
一般民族逮到魚獸或採集了黍稷,只能直接用火燒之烤之;次則燒熱石塊以燙熟食物,或用竹筒盛水米煨烘;再不就用泥裹食物隔火烤之。現在各式燒烤、石板燒、竹筒飯、叫花雞等,即屬此類初級用火之遺。故〈禮運〉說:「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採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許多民族至今也仍停留在這個階段。
用釜甑就是較高層的用火之道了。先用火燒土成陶器再用它盛物烹煮,就是釜;鼎則是釜的變形或發展;至於甑是利用火燒水產生蒸氣來蒸熟食物。
世上各民族用煮的辦法多,懂得蒸的少。中國則在河姆渡文化時期已有甑,在迄今六千年前已成為東方烹飪法之特色,歐洲人素不嫻此。所以後來即使能用蒸氣發動火車了,還是蒸不出一條魚來。
蒸不是直接用火燒煮,而是火水相與式的,有「水火既濟」之趣。它和宋代以後發明的炒菜法,都是中國烹飪術對世界的重要貢獻。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僅只我們一家。
(三)
火食之外,還有許多特點。例如刀工之繁富細緻、酒麵之發明等等都是。進食之法也不一樣。
古以抓食為主。現今非洲、中東、印度尼西亞及印度次大陸的許多地區也仍維持此種進食法。
歐洲、北美洲現在以刀叉及湯匙進食,但歷史不久。起先只做為廚具,十世紀以後拜占庭帝國時期才開始做為餐具,但為傳教士和上流社會所鄙棄。
英格蘭伊莉薩白一世女皇、法蘭西路易十四都喜用手抓,後者還禁止勃艮第公爵等人當他面用叉子。英國則遲至1877年仍禁止水兵用刀叉進食。要到十八世紀以後,中產階級用刀叉才較普遍。
中國人卻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了。稱為畢,以黃河中游為多。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但至遲在商朝時已開始用箸。
以箸夾物,故又稱梜,《禮記.曲禮上》說:「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釜鼎煮菜羹煮肉湯,用箸去夾也最方便。正如吃涮羊肉時絕對無法用手,刀、叉、匙,只能用箸。
箸梜之用,當是伴隨釜鼎羹湯來的。現今實物發掘固然只見到商著,然其起源理應更早;而此後亦成為中國人主要的餐具,且影響及於東亞大部分地區。
箸,明朝以後稱為筷子,在餐具中最平實簡便而技巧性最高、特色甚為明顯,長挑近夾,無不如意,故亦可發展合桌會食的型態。使刀叉,就只能各自分食,不可能像中餐一樣會食了。

二、飲食思維的傳統

飲食是本能,如何吃卻是文化;把吃視為文化中一大事、要事,更是文化。這在我們社會中固已習焉不察,視為理所當然,跟別的文明比起來卻極為不同。故林語堂〈中國人的飲食〉說:「中國許多優秀文學家寫過烹飪之書,但沒有一個英國詩人或作家肯屈尊俯就去寫一本有關烹調的書,他們仍認為這種書不屬於文學之列,只配讓蘇珊姨媽去嘗試一下」。
《隋書.經籍志》所載食經已達七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則達一七一卷,鄭樵《通志》則記了三六0卷,可見其多,亦可見中國人對吃的重視。司馬貞〈三皇本紀〉說:「太昊伏羲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則竟把伏羲看成廚師了。
一般說來,對吃再怎麼重視,吃畢竟只是吃而已。可在中國就偏不只如此。吃不只是吃,更是可以延申到幾乎一切事物上去的活動。
許多事都可以用飲食去擬況說明。所以錢鍾書〈吃飯〉說:「伊尹是中國第一個哲學家廚師,在他眼裡,整個人世間好比是做菜的廚房。《呂氏春秋.本味篇》記伊尹以至味說湯,把最偉大的統治哲學講成惹人垂涎的食譜。這個觀念滲透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意識,所以自從《尚書.顧命》起,做宰相總比為『和羹調鼎』,老子也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這叫做飲食思維。此種思維並不起於伊尹,乃是中國古代極普遍的思維模式。
對食色之欲的看法及處理方式,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可能是主要的部分。由於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不同,才形成了各地不同之民族與文化。
在這些文化中,對人生、對宗教,可能會有些理論去詮說、去鋪陳其理念,但它的底子,像冰山潛隱在深水中的那個底子,卻可能是立基於有關飲食男女的一些態度。這個態度,影響著它的整體思維方向與內涵,卻未必明言,或未必形成一套理論,未必以論理的方式來表達。
因此,考繹宗教、討論哲學、研究美學的人,也未必注意及此。以致空談概念、擬測理境,而於古人之生活世界殊少契會,亦未能洞達諸人生觀宗教觀之底蘊。

三、飲食為樂的宗教

以宗教來說。中國本身發展出來的道教或其他各種民間宗教,無不「貴生」,珍重愛惜生命。為什麼?這當然可以有其他思想上的解釋,但中國人以生為樂的態度觀念,難道不是個關鍵嗎?
中國人的宗教,與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最大的不同,在於以生為樂,不認為人生有罪、人生是苦;而且缺乏彼岸之嚮往,沒有一個死掉以後可以去享受快樂生活的天堂、極樂世界。中國人的極樂世界就在這個我們所生活的人間,所以中國人不是勸人「往生極樂」,而是招喚死者「魂兮歸來」。
換言之,一種貴生的、此岸的、現世的宗教性格,即本於一種特殊的人生態度。此種宗教性格,唯有透過文化宗教學的闡析,才能豁然昭顯。
人生之所以可樂,甚至於是「極樂」者為何?人又用什麼招喚魂魄歸來呢?在《楚辭》裡的〈招魂〉〈大招〉都一樣,先說魂魄四處遊遊蕩不好,到處都充滿了危險,還是趕快回家吧。接著就說家中準備了好酒好菜、美麗的女人,可供你享用,所以「魂兮歸來,返故居些」。死後世界陰冷恐怖,活人的生活則充滿了酒的香氣、肉的味道、女人的笑語,兩相對比,死人能不動心嗎?
這種生活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有吃喝之樂。據〈招魂〉說,這叫做「食多方」,什麼都有得吃:稻米、粢稷、穱麥,雜揉著黃粱煮成的飯。豆豉、咸鹽、酸醋、椒姜、飴蜜等眾味並呈。肥牛的筋肉,煮得熟爛而且芳香;調酸醋和苦汁,陳列出吳國道地的羹湯。煮的鱉、炙的羊,又有甘蔗的汁漿。酸的鵅、沾了點汁的鳧,還有煎的鴻雁和鶴鸧。露棲的土雞、燉煮的海龜,味道芳烈而且不敗。粔籹、蜜餌、又有乾飴。瑤白色的酒漿、蜜製的甜酒,斟滿了羽觴。壓去酒滓的清酒滲入冰喝,醇酒的滋味是既清涼又舒爽。華采的酒器都已陳列,還斟上了瓊玉色的酒漿。所以說:回來吧!重回到故鄉!
〈大招〉描寫吃的場面也不含糊,大約有四大段,一說吃五穀雜糧,二說吃豬狗龜雞及蔬菜,三說吃飛禽,四說飲美酒。
由這樣的描寫,可知飲食之樂是人活著時最主要的快樂,甚或可以認為是人活著的主要目的:因為有那麼多東西好吃,所以人才捨不得去死;所以死掉以後的魂魄才會為著貪戀這種快感而還魂歸陽。這個觀念,對於理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來說,真是太重要了。
可不是嗎?試看《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天保》說上天保護我們、神明佑庇我們,讓我們過著好日子:「神之淑矣,貽爾多福;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祥黎百姓,遍為爾德。」老百姓沒什麼別的想法,既不求上天堂,也不想獲得拯救,更不認為有什麼罪孽應該清贖,只希望能好好吃吃飯、喝喝酒。質樸之願既了,就感謝老天爺的恩德了。
換言之,這就是中國人的宗教觀。因此,飲食一事,既為生活世界之主要內容,也通之於鬼神。
凡祭祀,皆須獻牲敬酒。為什麼?因為大家都相信飲食的溝通功能。我們用飲食祭獻鬼神,代表我們對他示好;鬼神吃了我們的東西,表示祂願意「福我」(莫忘了吃喝跟福報的關係)。而且,因我們都愛吃,故想像神也是愛吃的。祭物越豐盛,如供養人要四簋八簋那樣,對神的祭物也是越多越能表示誠意。若減少了,人會嗟諮,神也會發怒報復的。這個道理〈小雅.楚茨〉講得最詳晰了: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為?我藝黍與與,我稷翼翼。我倉既盈,我廋維億。以為酒,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濟濟蹌蹌,潔爾牛羊,以往烝嘗。或剝或烹,或肆或將。祝祭於枋,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執爨踖踖,為俎孔碩。或燔或炙,君婦莫莫。為豆孔庶,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神保是格。報以介福,萬壽攸酢。我孔謹矣,式禮莫愆。工祝致告,徂賚孝孫。苾芬孝祀,神嗜飲食。卜爾百福,如幾如式。既齊既稷,既匡既勑。永錫爾極。時萬時億。禮儀既備,鐘鼓既戒。孝孫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屍載起。鼓鐘送屍,神保聿歸。諸宰君婦,廢徹不遲。諸父兄弟,備言燕私。樂具入奏,以綏後祿。爾餚既將,莫怨具慶。小大稽首。神嗜飲食,使君壽考。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收成好了,便製酒食以祭祀,剝牛烹羊,或陳列或進獻,讓神及祖先來品嚐,以使子孫獲得福報。「神嗜飲食,使君壽考」,說得多麼明白呀!凡祭祀,都服膺這個道理,如〈周頌.執競〉:「既醉既飽,福祿來返」,〈豐年〉:「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信南山〉云:「祭以清酒,從以騂牡,亨於祖考。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是烝是嘗,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報以介福,萬壽無疆」,〈鳧鷖〉云:「爾酒既湑,爾餚伊脯,公屍燕飲,福祿來下」,〈大雅.旱麓〉:「清酒既載,騂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行葦〉:「曾孫維主,酒醴維醹,酌以大斗,以祈黃耇」 ,與〈楚茨〉都是完全相同的。
相反地​​,假如祭禮太簡慢了,神吃得不痛快,神可是要發怒的。《墨子.明鬼》記載:佑觀辜替宋文君禱祀,因牲禮不合度,鬼怒,依附在祝史身上,用杖把他活活打死在祭壇上。故〈尚同中〉云:「聖王……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潔,犧牲不敢不腯肥。」
這種宗教觀,顯示了中國人具有此岸的現世的宗教態度。而一種此岸的、現世的宗教,必以飲食男女為主要內容。殺牲祭拜,供神飲食,是其中一個特徵。這個特徵表現在:
1、「神嗜飲食」,只有供奉祂吃得滿意了,祂才會福報你,這種特殊的福報觀及供養觀上。
2、神的飲食,其實也仍就是人的飲食。人喜歡吃的東西,即是神所嗜食者,並不要另外準備更「聖潔」的神的食物。祭完神之後,人即分食神所食之物,人神同食,故亦同樂。
3、道教興起後,推本於「貴生」之觀念,反對殺生祭神,也反對吃五穀雜食及肥甘醴脂。這種新的飲食觀,導致它同時對神要求不再血食,對人要求不再食穀米喝酒,而應努力食氣咽津。這當然是一種改革,但同樣顯示了以飲食男女為主要內容的宗教特點。
因為這些專講呼吸吐納、食氣咽津的修道者,跟養生學實無不同。其宗教性,只顯示在他們特殊的飲食方法上。後世漢傳佛教比世上任何一處的佛教都更重視「吃素」,視此為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亦是此一「中國特色」之表現。

四、飲食為樂的美學

討論日常生活之美的,西方哲學文獻中亦非絕無所見,如柏拉圖〈大希庇阿斯篇〉即曾藉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之口,論辯過身體、動物、器皿、技藝、制度、習俗美的問題。但是,文中說道:
蘇:論敵或旁人也許要追問我們:「為什麼把美限於你們所說的那種快感?為什麼否認其它感覺――例如飲食色欲之類快感――之中有美?這些感覺不也是很愉快嗎?你們以為視覺和聽覺以外就不能有快感嗎?」希庇阿斯,你看怎樣回答?
希:我們毫不遲疑地回答,這一切感覺都可以有很大的快感。蘇:他就會問:「這些感覺既然和其它感覺一樣產生快感,為什麼否認它們美?為什麼不讓它擁有這一個品質呢?」我們回答:「因為我們如果說味和香不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會拿我們做笑柄。至於色欲,人人雖然承認它發生很大的快感,但是都以為它是醜的,所以滿足它的人們都瞞著人去做,不肯公開。」
在這裡,蘇格拉底自嘲:「不知道羞,去講各種生活方式的美,卻連這美的本質是什麼都還茫然無知。」因此他討論的其實並非日常生活之美,而是去追究何謂美、美之本質為何?與中國人在生活中欣賞體驗美,進而創造生活之美的態度,迥然異趣。
其次,論美而以視覺聽覺為主,云:「美既然是從視覺聽覺來的快感,凡是不屬於這類快感的,顯然就不能算美了」,所以飲食的味覺與嗅覺、男女的性慾也都不能算是美的。這豈不也與中國人的看法南轅北轍嗎?
美,這個字的意思本來就是由羊大會意的,羊大為美,正如魚羊為鮮,均是以飲食快感為一切美善事物之感覺的基型,而《後漢書.襄楷傳》說桓帝「婬女艷婦,極天下之麗;甘肥飲美,單天下之味」,《管子.戒篇》:「滋味動靜,生之養也」,《左傳》昭公元年:「(醫和曰:)天有六氣,降生五味」,這些隨手拈來的文獻,也無不告訴了我們:美色與美味在人的審美活動中居多麼重要的地位。
甘,《說文》云:「美也,從口含一。」肥亦是甘,孟子問齊宣王:「肥甘不足於口歟?」甘亦是樂,《玉篇》:「甘,樂也」,《淮南子.繆稱篇》:「人之甘甘」高注:「猶樂樂而為之」,《左傳》莊公九年:「請受而甘心焉」杜預注:「甘心,言欲快意殺戮之」。
從甘味甘甜到甘心,其美感與快感之結構,正如旨,本指美味(《詩》:「我有旨酒」,《禮記.學記》:「弗食不知其旨也」又據說禹時儀狄發明一種旨酒),但旨趣宗旨之旨,亦由美味中得來。甚至於滋味一詞,在字書裡一向被用來描述宇宙自然的整體狀況,如《說文》:「味,味也,六月滋味」,《史記.律書》:「未者,萬物皆成,皆言有滋味也」。
也就是說,依據漢人的宇宙論,在午時陽氣冒地而出之後,未時萬物成就,猶如食物已經成熟而有滋味了。後來對個別事物之美,也用「有滋味」來形容,如鍾嶸《詩品》說五言詩為眾作之有滋味者,司空圖論詩說要得味外味。欣賞詩文稱之味之、品味、含咀、咀嚼。品味什麼呢?品味審美對象的「氣味」。
這些都是以味覺去經驗其他的事物。至於那些不直接使用甘、旨、味等語詞的詞字,也未必不是如此,像《風俗通義》卷一就說五帝中帝嚳之所以名為嚳,就是因為「嚳者,考也、成也,言其考明法度,醇美嚳然,若酒之芬香也」。
這便可見蘇格拉底說:「我們若說味和香不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會拿我們做笑柄」,在中國是大大不然的了。
人莫不飲食,可是未必能知味,更少人能知其義。​​​​
推薦閱讀:
世界人民吃飯大團結
「文明衝突」這句話,指世上幾大宗教文明在二十世紀末逐漸形成了對抗關係。其中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之對抗,已千餘年;與東亞儒家文明的衝突也成為潛在的陰影…medium.coma
理解上古史,從穿衣吃飯開始
由於馬克思的緣故,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古代社會》在中國影響極大,代表了我們對上古文明的基本想像。medium.coma
文人菜
新月社,是現代文學中有名的社團。我則以為它也可以視為文人以吃喝結社的當代代表。 它是指以《新月月刊》社為核心的一個文人群體。也包括了徐志摩、聞一多主持的《晨報副刊.詩鐫》medium.coma
初到貴地,請問有什麼好吃的?
荷蘭的作家賽斯.諾特博姆 (Cees Nooteboom)在《西班牙星光之路》中談到他旅行在西班牙與葡萄牙交界處一小鎮時,偶然聽到服務生提起「蜥蜴」medium.coma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古墓黃金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西學正典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定奪蘇格拉底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中國人不愛看相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學習筆記♥飲食大亂鬥因為當年看書找資料的時候很希望能有這樣的大致整理文,專門針對飲食方面,列一下大概特色,這樣以後要跟人解釋分享的時候多好用啊! 主要以生酮、全植物蔬食、自然療法/自然醫學、原始點、古中醫這幾個我自己確實實驗過並且在短期或長期真正有帶來幫助的為主。
Thumbnail
avatar
鈴瀧編
2021-07-13
飲食是料理學問,是個人情感,更是集體記憶——總編報告 飲食主題相關的各式創作,例如電影和紀錄片,以及個人寫作和雜誌專題,不僅吸引文青的喜愛,更成為許多美食愛好者不只看熱鬧也看門道的追逐內容。  2014 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五星主廚快餐車》,劇情描述洛杉磯知名餐館的大叔主廚,先是為了經營理念跟老闆拍桌子,然後跟一位專程來他的店品嚐料理的飲
Thumbnail
avatar
新北市文化季刊
2021-05-29
【活下去的參考提案】說書人不說大道理只說過去大家好,我是說書人W。 這一次W來寫主題徵文。 故事中也是分享W聽過的故事喔。 願,溫柔的你可以找到屬於你的溫柔世界。
Thumbnail
avatar
說書人W
2020-11-18
《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這是一年前口姊點播的書,然後今天才看完。整個很沒效率之外,還是開放點播,如果有時間,就會看一下,然後有點心得。 書的定義頁就讓人看得懷疑人生,基本上應該是編輯根本沒注意所以弄錯了,完全無法理解重複定義兩次consumption有什麼意義,然後很顯然的第二次定義consumption其實是要定義con
avatar
老蔡書評
2020-10-21
婚姻沒啥大道理溝通的技巧:  1.男人溝通的層次大部分是經過腦袋,而女人則大部分是經過情緒、心情  2.溝通要從對方想聽的話開始講,不要一開始就講對方不願意聽的話  3.男人通常在意對方的想法是對或是錯,常像法官一樣「斷案」,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但對女性來說,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她現在有這樣的感覺,你要怎麼
avatar
rezeck
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