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料理學問,是個人情感,更是集體記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總編報告
撰文=黃威融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飲食主題相關的各式創作,例如電影和紀錄片,以及個人寫作和雜誌專題,不僅吸引文青的喜愛,更成為許多美食愛好者不只看熱鬧也看門道的追逐內容。
2014 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五星主廚快餐車》,劇情描述洛杉磯知名餐館的大叔主廚,先是為了經營理念跟老闆拍桌子,然後跟一位專程來他的店品嚐料理的飲食評論家當面大吵一架,憤而離開,跟他的11 歲兒子和昔日二廚,從邁阿密出發,搞了一台類似露營車的快餐車,用公路旅行的方式,販賣現做的古巴三明治。
研發食譜製作販售的過程中,主廚老爸和兒子多次衝突,卻因為更多互動增加彼此理解。這部電影的主題看似在講一個主廚的職涯轉折,背後透露的其實是父子感情修復的彌足珍貴(還有前妻對他的情義支援)。
前幾年有部很酷的紀錄片,因為位在東京的築地市場,2017 年在舊址結束營業,特地記錄了它的最後身影,片名是《築地市場:和食之心》。透過知名主廚和人類學家實地走訪,描述築地市場對日本餐飲業的重要性。紀錄片裡也訪問了好幾位實際在市場工作的職人,強烈建議哈日族和日本料理愛好者觀看本片,深刻內容勝過聲勢驚人的網紅吃客的隨性圖文拼貼。
飲食主題的華文創作非常多,建議讀者千萬不要只看最近流行的暢銷書,要看能夠歷經時代轉變、仍然獲得共鳴的傑作,例如文壇前輩林文月撰寫的《飲膳札記》散文集(洪範出版),寫飲食,寫人物,更是寫情意。
非常推薦王宣一的《國宴與家宴》,寫作者母親和家族的故事,第一次出版是2003 年,2016 年由新經典文化出版的版本,增加了作者的先生詹宏志特地撰寫的專序和詹先生親自下廚重現五道菜的故事,無比動人。
大約是2010 年前後,當時在設計雜誌擔任總編的我,因為出差採訪會經過香港,那段時間只要入境香港,我一定會採買當地的《壹週刊》,因為有附贈一本《飲食男女》―這本飲食雜誌,應該是華人世界有史以來最有品牌個性和製作態度的文本了。
例如當年我買到的這本,封面主題是:美味好粥,猛火慢熬。內頁用高度熟練的圖文整合技法呈現,好吃的粥是怎麼熬出來的,注重材料,講究過程,才有口感綿密、米粒糜爛的好粥。
封面故事裡,有一則報導香港當地的街頭美食,一張在攤子現場仰拍把遠方天空帶入畫面的滿版照片,搭配的標題是:還記得晨光熹微的大排檔嗎?還有一則是採訪重新出發的更生人老闆,標題是:有一碗豬雜粥,屢敗屢戰。你以為它在講美食,其實它在詮釋人生。
因為這些電影、這些文學,因為這些創作,所以我們策劃了這期專題,希望新北市的大家喜歡。
黃威融
跨界編輯人。1998 年和好友集體創作《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2006 年擔任《Shopping Design》創刊總編輯,2012 年參與《小日子》創刊;近年持續參與各領域編輯事務。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好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去年底行政院長蘇貞昌參訪「臺灣漫畫基地」,挑選漫畫送家人,其中一本就是《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簡稱「小梅屋」)。這部漫畫可說是千禧年來第一本本土漫畫家繪製的台灣料理漫畫,不僅重現舊時代的美味菜餚,更實地取材消失的地景建築,帶領讀者重返中日文化交融、美食齊聚的美好年代。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撰文=吳亭諺 照片提供=翁俊杰(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之間茶室的空間保
一道承襲瑞士傳統做法的黃芥末烤雞腿,穿越阿爾卑斯山、澳洲,來到台灣的餐桌上。筆者從友人的家常料理中,嚐到瑞士婆婆的手藝,也看見半世紀前遠渡重洋的身影。 撰文=駱亭伶  攝影=駱亭伶.陳麗秀(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作者跟隨另一半到澳洲生活,固定回台品嚐家鄉美食,沒想到疫情打亂一切!只好自己手做水餃、蔥油餅到燒餅油條,在雪梨餐桌再現台灣家鄉美食。 撰文.攝影= Sabine(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較少人知道,做菜是旅歐攝影師張雍的最愛,他認為攝影與做菜有著戲劇性的相似處。因為在家工作,他每天會親自做午餐給太太和孩子吃,有時是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有時是一盤中西合璧的炒飯,成為他與家鄉味覺、記憶連結的重要儀式。 撰文=張雍 Simon Chang   攝影= Anja Suler
尋找新北的飲食滋味,除了傳遞長輩的味覺經驗, 更重要的,是把這些讓人懷念的滋味傳遞給下一代。本期封面故事的最後,特地邀請熱愛幫孩子做便當的飲食作家游惠玲分享他們家珍貴的飲食滋味。 撰文=游惠玲 攝影=游惠玲、李俊賢(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去年底行政院長蘇貞昌參訪「臺灣漫畫基地」,挑選漫畫送家人,其中一本就是《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簡稱「小梅屋」)。這部漫畫可說是千禧年來第一本本土漫畫家繪製的台灣料理漫畫,不僅重現舊時代的美味菜餚,更實地取材消失的地景建築,帶領讀者重返中日文化交融、美食齊聚的美好年代。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撰文=吳亭諺 照片提供=翁俊杰(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之間茶室的空間保
一道承襲瑞士傳統做法的黃芥末烤雞腿,穿越阿爾卑斯山、澳洲,來到台灣的餐桌上。筆者從友人的家常料理中,嚐到瑞士婆婆的手藝,也看見半世紀前遠渡重洋的身影。 撰文=駱亭伶  攝影=駱亭伶.陳麗秀(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作者跟隨另一半到澳洲生活,固定回台品嚐家鄉美食,沒想到疫情打亂一切!只好自己手做水餃、蔥油餅到燒餅油條,在雪梨餐桌再現台灣家鄉美食。 撰文.攝影= Sabine(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較少人知道,做菜是旅歐攝影師張雍的最愛,他認為攝影與做菜有著戲劇性的相似處。因為在家工作,他每天會親自做午餐給太太和孩子吃,有時是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有時是一盤中西合璧的炒飯,成為他與家鄉味覺、記憶連結的重要儀式。 撰文=張雍 Simon Chang   攝影= Anja Suler
尋找新北的飲食滋味,除了傳遞長輩的味覺經驗, 更重要的,是把這些讓人懷念的滋味傳遞給下一代。本期封面故事的最後,特地邀請熱愛幫孩子做便當的飲食作家游惠玲分享他們家珍貴的飲食滋味。 撰文=游惠玲 攝影=游惠玲、李俊賢(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在yt上看到的影片: 前旅日投手許銘傑的千金,和他的青梅竹馬閨密一起, 一起復興了閨密爺爺的中華料理店。 兩位美女大學生開的中華料理,其中還有個是台灣人, 似乎是個小新聞。 不過,看到她們炒蛋吵飯的影片, 我發現,咦! 做法,好像跟台灣一般的順序不一樣? 雖然我的飲食經驗非常
Thumbnail
以食為主軸的友人 「饕串燒酒場」的美好味道,是我從「書店老闆」節目中百工百業Feat餐串燒酒場Paul哥這一集中得知的。這次,我與當時一同參與課程的朋友們一同前來品嚐美食。每道菜都讓我感到驚豔,老闆對於食材的用心和服務人員對消費者的周到考量,使得這段晚餐體驗格外愉快。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
Thumbnail
劇情主軸是愛情,如導演陳英雄所云,獻給太太的電影,是表現食物之愛、烹調之愛與創造之愛。以美食家多丹與廚師歐仁妮的愛戀故事,並穿插天才學徒學習和饕客好友共同品嚐討論。電影除了鋪成著女主角死亡的轉折幾乎是平淡如水的情節推進,在無事發生的邊界中解放劇情企圖與純粹描述烹飪過程營造著像是「紀錄片」唯度
Thumbnail
說到食物,撇除掉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目的之外,對你來說,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存在?對作者來說,食物封存的是和至親之間的美好往昔,童年母親的台菜手藝、岳母經典的江浙菜色、太太融會世界各地的多元創新料理,這些味覺經驗,連繫的是無可替代的情感。復刻記憶中的菜色,流露而出的是作者對摯愛的無盡思念。
Thumbnail
父親是個美食家,從不受價格或知名度影響,他獨具對美食的探索精神。即使在日本不那麼有名的餐廳,也能品嚐到美味。即便我現在也可以去吃高檔壽司,回轉壽司的玉米莎拉壽司還是難以取代父親生命中最美味的食物。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用四季的節氣料理,所描繪人生之味的電影,改編自日本文學大師~水上勉的料理散文《今天吃什麼呢?去地里看看》,記錄作者十二個月的山居生活隨筆。水上勉因小時候家貧,曾被父親送去寺廟當和尚,所以很擅於利用寺廟周遭田園之自然食物,烹煮出三餐料理。山林中的果實、蘑菇、野草、竹筍皆可上桌。
Thumbnail
以飲食入手分析小津電影是非常少見的。小津對生活的理解以及關注從來都是透過食物傳達,作者貴田庄以小津作品中的飲食場景和細節來解讀他的電影以及理解其寫實觀念,而所謂的「寫實」正是大量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來建構。
Thumbnail
這本書是我參加皇冠70周年的時候抽到的禮物,先前就有注意到韓良憶老師的書,雖然我不算非常考究飲食,偏食但愛吃還是讓我對這本書很有興趣,想看看飲食該如何以文字料理,使之香氣躍上紙面。 這本書是作者的精選集,時間線頗長,從他在台灣的兒時的回憶,到他後來定居荷蘭的生活皆有紀錄,我覺得這點很好玩,中西
Thumbnail
瀏覽外送平台,各式生鮮、熟食,不到十分鐘,就會送到家。傳統市場,似乎在時光的隧道之中,與我們漸行漸遠。不你知道「卡花」、「打攤」、「跳摳」是甚麼嗎?今天,就讓我們來到位於「第五市場」旁的台中文學館,從「食。市 當市場遇見文學」特展(展期至12/10),發覺市場與飲食之間,密不可分的愛恨糾葛吧!
Thumbnail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在yt上看到的影片: 前旅日投手許銘傑的千金,和他的青梅竹馬閨密一起, 一起復興了閨密爺爺的中華料理店。 兩位美女大學生開的中華料理,其中還有個是台灣人, 似乎是個小新聞。 不過,看到她們炒蛋吵飯的影片, 我發現,咦! 做法,好像跟台灣一般的順序不一樣? 雖然我的飲食經驗非常
Thumbnail
以食為主軸的友人 「饕串燒酒場」的美好味道,是我從「書店老闆」節目中百工百業Feat餐串燒酒場Paul哥這一集中得知的。這次,我與當時一同參與課程的朋友們一同前來品嚐美食。每道菜都讓我感到驚豔,老闆對於食材的用心和服務人員對消費者的周到考量,使得這段晚餐體驗格外愉快。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
Thumbnail
劇情主軸是愛情,如導演陳英雄所云,獻給太太的電影,是表現食物之愛、烹調之愛與創造之愛。以美食家多丹與廚師歐仁妮的愛戀故事,並穿插天才學徒學習和饕客好友共同品嚐討論。電影除了鋪成著女主角死亡的轉折幾乎是平淡如水的情節推進,在無事發生的邊界中解放劇情企圖與純粹描述烹飪過程營造著像是「紀錄片」唯度
Thumbnail
說到食物,撇除掉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目的之外,對你來說,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存在?對作者來說,食物封存的是和至親之間的美好往昔,童年母親的台菜手藝、岳母經典的江浙菜色、太太融會世界各地的多元創新料理,這些味覺經驗,連繫的是無可替代的情感。復刻記憶中的菜色,流露而出的是作者對摯愛的無盡思念。
Thumbnail
父親是個美食家,從不受價格或知名度影響,他獨具對美食的探索精神。即使在日本不那麼有名的餐廳,也能品嚐到美味。即便我現在也可以去吃高檔壽司,回轉壽司的玉米莎拉壽司還是難以取代父親生命中最美味的食物。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用四季的節氣料理,所描繪人生之味的電影,改編自日本文學大師~水上勉的料理散文《今天吃什麼呢?去地里看看》,記錄作者十二個月的山居生活隨筆。水上勉因小時候家貧,曾被父親送去寺廟當和尚,所以很擅於利用寺廟周遭田園之自然食物,烹煮出三餐料理。山林中的果實、蘑菇、野草、竹筍皆可上桌。
Thumbnail
以飲食入手分析小津電影是非常少見的。小津對生活的理解以及關注從來都是透過食物傳達,作者貴田庄以小津作品中的飲食場景和細節來解讀他的電影以及理解其寫實觀念,而所謂的「寫實」正是大量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來建構。
Thumbnail
這本書是我參加皇冠70周年的時候抽到的禮物,先前就有注意到韓良憶老師的書,雖然我不算非常考究飲食,偏食但愛吃還是讓我對這本書很有興趣,想看看飲食該如何以文字料理,使之香氣躍上紙面。 這本書是作者的精選集,時間線頗長,從他在台灣的兒時的回憶,到他後來定居荷蘭的生活皆有紀錄,我覺得這點很好玩,中西
Thumbnail
瀏覽外送平台,各式生鮮、熟食,不到十分鐘,就會送到家。傳統市場,似乎在時光的隧道之中,與我們漸行漸遠。不你知道「卡花」、「打攤」、「跳摳」是甚麼嗎?今天,就讓我們來到位於「第五市場」旁的台中文學館,從「食。市 當市場遇見文學」特展(展期至12/10),發覺市場與飲食之間,密不可分的愛恨糾葛吧!
Thumbnail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