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當聖誕節被炒成一個商業化的節日後,還有人記得聖誕節的意義嗎?
教會裡的待降 Advent
所謂的待降,就是等待耶穌降生的這段期間。既然身為基督徒,難得有機會能夠在基督教國家度過聖誕節期,當然要好好感受一下德國教會裡的聖誕節。
12月的第一天,我去平時聚會的教會(Ev. Matthäus- kirchengemeinde)逛了教會的小型聖誕市集,並看了一場兒童音樂劇的演出。雖然聽不懂台詞和歌詞,但因為有基督教的背景,大略知道是在講述馬利亞懷上耶穌的故事。戲劇著重在馬利亞懷孕以及面對約瑟的心境,一個小生命突然的到來,再怎麼說都是緊張和不安的,而且別忘了約瑟還沒跟馬利亞同房過,相當不好交代啊。可是即將誕生的這位寶寶卻是彌賽亞(救世主),這對那個時代許多受壓迫的人而言是一件充滿盼望的事。
這樣的故事的安排,也正好回應的「待降」的主軸。等待本身是一件很煎熬的事,卻也同時充滿了盼望,因為人們相信這個等待會換來更美好的未來,特別是在最黑暗的時刻。然而在臺灣,大部分的教會除了燃燭以外,並不那麼重視待降節。
說起燃燭,一般教會內會準備五隻蠟燭,佈置於聖誕圈內。聖誕節前的連續四週禮拜日為待降主日,每個待降主日會燃起一支紫色蠟燭(第三週則為粉色蠟燭),直到聖誕節當天燃起最後一隻白色蠟燭。
・第一週:期待、希望
・第二週:預備、信心
・第三週:宣告、喜樂
・第四週:服事、仁愛
・最後一支:世界之光、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德國人相當重視儀式感,燃燭當然是必有的待降節儀式,透過燃燭,提醒我們預備心等待耶穌的降生。而我平時聚會的教會很特別,是將聖誕圈高掛於牆上,因此牧師燃燭前,還須先爬上梯子,是個相當有趣的畫面。
教會裡的平安夜 Heiligabend
聖誕節在德國是國定假日,除了平安夜與聖誕節兩天放假以外,大部分的人會在這陣子安排連續假期。也因為這樣,教會的聖誕禮拜並沒有時間上的限制,可以在聖誕節當天舉行禮拜,不若臺灣通常在最靠近聖誕節前的禮拜天舉行聖誕禮拜(也就是待降節第四主日,通常會同時點燃第四支蠟燭和最後一支白色蠟燭)。
我平時聚會的教會在12.24~12.25期間一共安排了四場禮拜(真是辛苦牧師了)。12.24的下午至晚上一共三場禮拜,隔天12.25一大早也有一場禮拜。我參與了24號當天的所有禮拜,下午15:00是親子禮拜,同樣有話劇的表演。這次與待降節的歌劇不同,完整呈現了耶穌誕生的故事。接著17:00則是平安夜禮拜,是最多人參與的場次,也是我第一次看見教會如此人滿為患,我和房東太太則坐到二樓。
其實德國的教會也有嚴重高齡化的問題,許多青少年除了堅信禮(confirmation,成人的洗禮)以外幾乎不參與教會活動。對年輕人而言平時教會禮拜天的禮拜是老人在參與的,也時常聽到基督徒戲謔性的說:「有些人每年就去那麼兩次教會,聖誕節和復活節。」這段話聽起來還滿悲傷的,不過我倒是親身體驗到了這樣的現象。
參加完平安夜禮拜後,我和房東一起回家享用了簡單的平安夜晚餐(關於德國家庭的聖誕節敬請期待下一篇)。接著等到23:00,我獨自前往教會參加子夜禮拜。相較於下午歡樂、慶祝的禮拜氛圍,這場子夜禮拜的氣氛是更平靜、祥和的。禮拜的最後,大家燃起自己手中的蠟燭,一起唱「平安夜」這首經典曲目。我身旁站著一位駝著腰的年邁老翁,大約是我會想伸手扶他一把的那個年紀,原先心裡還納悶想著為何一把年紀還來參與子夜禮拜,但聽見他用那蒼老、顫抖的啞嗓,似乎是用盡全力的唱著平安夜,霎時被他對信仰的虔敬所感動。我們都一樣,想在這個夜晚好好感受耶穌降生帶來的平安。
Berlin Mission 柏林宣道會的聖誕節
最後談談我擔任志工的柏林宣道會,若將這裡視為教會的一種的話,那我們也一起簡單的慶祝了聖誕節。12.14週五晚上,員工們在會議室,先由執行長(牧師)主持一場簡單的禮拜。接著大家到後方庭院一起享用徳式BBQ,並且在庭院草皮上玩擊球遊戲。
雖說是個簡單的慶祝,不過最值得紀錄的是最後由其中一位員工準備的「熱紅酒」環節,可以說是一場表演了。底座燃火加熱鍋子,鍋子上卡楯特製的鏟子,上投放了一塊錐形糖塊。將紅酒倒入湯勺後,淋於糖塊上,待酒滾過糖塊緩緩滑入鍋中。偶爾酒淋上糖塊時會燃起大火,看得我心驚膽跳。原來傳統的熱紅酒是這樣慢慢熬出來的,不像現代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時,偷吃步直接將酒整瓶倒入鍋中加糖塊煮。不過因為我不喝紅酒的緣故沒有嚐到味道,稍微可惜。
說起來,教會的聖誕慶祝活動還是相當豐富的,不只提供了許多場不同形式的禮拜,基督教單位也有自己慶祝活動,甚至對許多歐美家庭而言,是一個團聚的日子。雖說現在因為商業化炒作的緣故,非基督徒也慶祝聖誕節,不過對基督徒而言,更重要的想必還是透過教會的禮拜和種種儀式,再一次反思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