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為你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東方社會裡面,尤其是我們的社會,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又或者是父母與生俱來的「天性」,常常給出的建議或是幫你做好的某件事情後面都會加上『我都是為了你好』。好像冠上了為你好的名義,什麼事情都可以變成合理化。反抗的孩子變成忤逆、順從的孩子就是孝順的乖小孩。

什麼時候我們的人生才能開始由自己掌握?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孩子畢業後拿到了兩家有名的上市公司的offer,兩家看起來都是穩穩的公司,至今也都是存在的。孩子原本想去A公司,但是他的母親認為B公司比起A公司更加穩定,孩子放棄了A公司後聽從母親的意思進去了B公司,人算真的不如天算吧,在B公司待到逾不惑之年,竟被公司資遣。你說,應該要怪孩子太聽母親的話還是應該怪母親的干涉?

人生的每個決定都會有風險,而每分每秒都是獨一無二的,過去了就不可能再回頭了。在上述的例子當中,我們當然可以選擇怪母親,當初『如果』沒有干涉那位孩子的決定,他現在『可能』很有成就。但,這些都是如果、可能、也許。
人生裡面沒有所謂的一定、應該,就算你複製了一位很成功的人走過的路,能夠保證你會跟他一樣成功嗎?

以事實層面來說,失去工作的是孩子還是母親?母親能夠為孩子承擔一切的責任嗎?
就算可以,以後面對事情的還是是那位孩子不是那位母親。

是關心還是勒索呢?


我們都知道愛情不能強求,也都會知道情侶或是夫妻之間都應該給對方尊重以及空間。
那為什麼到了親情就不能一樣呢

我認為情緒勒索是損害相互間信任及親密關係的重大因素。
被勒索的人會覺得勒索者不信任他,不相信他可以做得好。
久而久之,人和人之間就會產生了疏離感。

順從的孩子在做父母要求的事情時會分辨不清到底是我想要的還是他們想要的,不僅會讓人失去自我,我想也有很大的部分是導致現在很多人畢業後都會『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重蹈覆徹的聽父母的建議捧著鐵飯碗,但其實你不開心,而且你已經麻痺這種不開心的感覺了。

善於溝通、換位思考


也許你也曾經發生過相似的故事:兩個原本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因為在某一個觀念上不合,誰也都沒有為了對方試著了解或是接納,時間久了,也就成為所謂的「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當初我願意多聽一點... 如果當初我願意多了解一些....
這些如果,也許會減少很多悲劇的發生。

在誰是被害者中,那些人用死亡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如果上述的如果發生了,是不是就能夠減少一連串的事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沛沛忙什麼的沙龍
5會員
6內容數
2020/06/22
第二次相遇的原因是老師有一個小學堂名為張曼娟小學堂, 印象中小時候好像有聽過一些故事, 於是我想把這本書當作是我和張曼娟的第二次相遇。
Thumbnail
2020/06/22
第二次相遇的原因是老師有一個小學堂名為張曼娟小學堂, 印象中小時候好像有聽過一些故事, 於是我想把這本書當作是我和張曼娟的第二次相遇。
Thumbnail
2020/05/14
在台灣教育的體制下, 許多人都會認為大學是瘋狂玩樂的好時機, 因為我們已經從國小努力到18歲, 終於是可以脫離父母好好「獨立」的年紀了。 但我認為大學不僅是一個提昇自己軟實力很重要的時段, 也是一個很好探索自己的時間。
Thumbnail
2020/05/14
在台灣教育的體制下, 許多人都會認為大學是瘋狂玩樂的好時機, 因為我們已經從國小努力到18歲, 終於是可以脫離父母好好「獨立」的年紀了。 但我認為大學不僅是一個提昇自己軟實力很重要的時段, 也是一個很好探索自己的時間。
Thumbnail
2020/05/09
兩個禮拜又過去了,諮商終於開始比較像是想像中的樣子, 諮商的過程對我來說是開心的,但止於踏出諮商所的那步。 諮商所對於我來說像是有形的避風港, 在那邊我們可以肆無忌憚的講出我們內心的話,好的壞的都可以。 但我發現,我付出多少,我就會被反噬多少。
Thumbnail
2020/05/09
兩個禮拜又過去了,諮商終於開始比較像是想像中的樣子, 諮商的過程對我來說是開心的,但止於踏出諮商所的那步。 諮商所對於我來說像是有形的避風港, 在那邊我們可以肆無忌憚的講出我們內心的話,好的壞的都可以。 但我發現,我付出多少,我就會被反噬多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成長環境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本經裡,最難唸的就是,當貧窮的思維沿襲,當你想打破這個窠臼時,就會被貼上叛逆的標籤。 家庭中的情緒勒索,無所不在! 媽媽對我說:「妳再不聽話,我就不要妳了!」 我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應該做個聽話的小孩,所有的事情都該聽我的安排! 如果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就不要待
Thumbnail
成長環境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本經裡,最難唸的就是,當貧窮的思維沿襲,當你想打破這個窠臼時,就會被貼上叛逆的標籤。 家庭中的情緒勒索,無所不在! 媽媽對我說:「妳再不聽話,我就不要妳了!」 我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應該做個聽話的小孩,所有的事情都該聽我的安排! 如果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就不要待
Thumbnail
這些年來,我看到一些爸媽一直在剝削(某個)兒女,有親生的兒子、親生的女兒,收養的兒子、收養的女兒,女婿、媳婦等,各種情形真是XXXX(請任意埴入四個字的成語)。 我看到這些父母有幾個共同點: 一、如果是從小撫養長大的,就沒給孩子足夠的愛,或是忽略他/她, 通常對某一個兒女這樣,對其他的比較好,有明顯
Thumbnail
這些年來,我看到一些爸媽一直在剝削(某個)兒女,有親生的兒子、親生的女兒,收養的兒子、收養的女兒,女婿、媳婦等,各種情形真是XXXX(請任意埴入四個字的成語)。 我看到這些父母有幾個共同點: 一、如果是從小撫養長大的,就沒給孩子足夠的愛,或是忽略他/她, 通常對某一個兒女這樣,對其他的比較好,有明顯
Thumbnail
  雖說已是家裡的老么,照理來說應該享有全家人的關注與關愛,可小時候雙親的長年爭吵以及離異,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趕緊長大,也由於與兄長們年齡的差距,更讓我「想長大」的心越來越濃烈「因為哥哥很懂事,因為哥哥可以幫上很多忙,所以媽媽很喜歡,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孩子。」但我卻忘了我從沒好好地當夠「孩子。」
Thumbnail
  雖說已是家裡的老么,照理來說應該享有全家人的關注與關愛,可小時候雙親的長年爭吵以及離異,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趕緊長大,也由於與兄長們年齡的差距,更讓我「想長大」的心越來越濃烈「因為哥哥很懂事,因為哥哥可以幫上很多忙,所以媽媽很喜歡,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孩子。」但我卻忘了我從沒好好地當夠「孩子。」
Thumbnail
「我都是為了你好」,究竟背後成全的是孩子還是自己? 感謝天下雜誌近期刊登我所投稿的專欄文章。獨立評論連結:【投書】我都是為了你好?別讓情緒勒索綑綁了親情關係 | 嚴冬晴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cw.com.tw)
Thumbnail
「我都是為了你好」,究竟背後成全的是孩子還是自己? 感謝天下雜誌近期刊登我所投稿的專欄文章。獨立評論連結:【投書】我都是為了你好?別讓情緒勒索綑綁了親情關係 | 嚴冬晴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cw.com.tw)
Thumbnail
世界上沒有來討債的小孩,只有沒有做好自己的父母,每一個小孩其實都是父母生命中的天使~~來報恩的天使。
Thumbnail
世界上沒有來討債的小孩,只有沒有做好自己的父母,每一個小孩其實都是父母生命中的天使~~來報恩的天使。
Thumbnail
每個人在面臨人生中各式各樣的選擇時,常常都會遇到兩種選擇:「對不起別人」的選擇,跟「對不起自己」的選擇。 然而,絕大部分的台灣人……往往會選擇「對不起自己」的那個選擇,而且還是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應該要選擇「對不起自己」。
Thumbnail
每個人在面臨人生中各式各樣的選擇時,常常都會遇到兩種選擇:「對不起別人」的選擇,跟「對不起自己」的選擇。 然而,絕大部分的台灣人……往往會選擇「對不起自己」的那個選擇,而且還是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應該要選擇「對不起自己」。
Thumbnail
「一切都是為你好!」這樣的以愛之名,才會延伸出許多報復行為。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的「為你好」,其實是父母親自己過不去。
Thumbnail
「一切都是為你好!」這樣的以愛之名,才會延伸出許多報復行為。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的「為你好」,其實是父母親自己過不去。
Thumbnail
「你愛媽媽嗎?」。 7 歲那年,我每天都會從媽媽口中聽到這句沒來由的問題。可怕的是,如果我不應聲,就會招來兩記重到足以暫時耳鳴的耳光,那我說我愛呢?肯定是為了求饒,避免皮肉痛。
Thumbnail
「你愛媽媽嗎?」。 7 歲那年,我每天都會從媽媽口中聽到這句沒來由的問題。可怕的是,如果我不應聲,就會招來兩記重到足以暫時耳鳴的耳光,那我說我愛呢?肯定是為了求饒,避免皮肉痛。
Thumbnail
在東方社會裡面,尤其是我們的社會,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又或者是父母與生俱來的「天性」,常常給出的建議或是幫你做好的某件事情後面都會加上『我都是為了你好』。好像冠上了為你好的名義,什麼事情都可以變成合理化。反抗的孩子變成忤逆、順從的孩子就是孝順的乖小孩。
Thumbnail
在東方社會裡面,尤其是我們的社會,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又或者是父母與生俱來的「天性」,常常給出的建議或是幫你做好的某件事情後面都會加上『我都是為了你好』。好像冠上了為你好的名義,什麼事情都可以變成合理化。反抗的孩子變成忤逆、順從的孩子就是孝順的乖小孩。
Thumbnail
成人們身上帶著太多原生家庭影響、教育、過往經歷而傷痕累累。 這些疤痕從來不會因為長大了而消失, 反而會刻在我們骨子裡, 每天影響著我們的運作而不自知。 直至人生卡關了,進入到課堂裡來, 然後,才真正的與自己內在還卡在孩童時期受傷的自己和解…
Thumbnail
成人們身上帶著太多原生家庭影響、教育、過往經歷而傷痕累累。 這些疤痕從來不會因為長大了而消失, 反而會刻在我們骨子裡, 每天影響著我們的運作而不自知。 直至人生卡關了,進入到課堂裡來, 然後,才真正的與自己內在還卡在孩童時期受傷的自己和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