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就是紀實文學,不像新聞報導的資訊較片面,但又不如歷史紀傳的長篇。報導文學運用文藝寫作的手法,揭露曾被社會短暫關注的真實事件或人物,是具有撼動社會價值觀的文學體裁。
於今,報導文學逐漸式微,早在民國六◯~七◯年代,報導文學曾是台灣文學裡十分重要的文類。當時報紙副刊,作家們上山下海進行採訪,主題與內容都緊緊扣住台灣的土地和人民,特別是弱勢族群。
報導文學家們透過這支希望的筆,提醒政府注意、改進;提醒大眾關心、付出,在眾多的文類裡,較與社會接近、能夠聽到社會脈搏心跳的,就是報導文學。
《護火》是2018年星雲文學獎的報導文學得獎作品集,選三篇得獎作品,分別是:
- Pistibuan社返家護火隊紀實/乜寇‧索克魯曼
- 一根繩子/陳芸英
- 東螺溪的花園與沉淪——母河滄桑史/李展平
若要比較各種文類的書寫深度,從文章篇幅、組織架構和內容影響力來談,散文是所有文類的基礎,然後報導文學,最後是小說。報導文學在前置作業和資料收集方面最為花費時間,小說也不亞於此,兩者都嚴謹地要求文字組織和邏輯架構,以鮮明的文學性帶出作者的思想與精神。
繁複的前置作業
報導文學家下筆前,會先擇定某個特定主題,通常就事件和人物做準備,這個準備動作絕對不能馬虎。報導文學的目的是要感動讀者、傳達問題,為此就必須先感動報導者本身。故而選擇的主題不可強求或寫自己發生的事情,若只寫自己,不免讓讀者認為有失公允,事件的可信度反而降低了。
話雖如此,仍有些例外。
〈Pistibuan社返家護火隊紀實〉,報導者本身就是布農族,寫自己族群的事情,但透過他的眼睛,反而有第三者不知道的歷史刻痕與民族精神。
足見報導文學的題材選擇並沒有一個準則,最重要的仍是報導者本身的情感和語言技巧,能在客觀理性的事實結構中,加入文情並茂的想像,創造出足以讓讀者回味的文學境界,就是引人入勝的優良報導。
了解事件、蒐集資料、實地訪查
對一個現象、事件、地方(空間)或人物有足夠的背景描述和解釋,是一般新聞報導做不到的,但是是報導文學必須做到的。
報導者在事前準備所花費的心血相當浩大,有時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卻不見得是好的材料。報導者必須全盤掌握事件背景,包括所有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甚至是發生的細節。必要的話,蒐集參考文獻、親赴現場進行田野調查,鉅細靡遺地記錄事件與人物資料都是在所難免。在調查現場停留的時間短則一週,長則數月或一年都有可能,過程中,報導著們通常不敢冀求酬勞。
〈東螺溪的花園與沉淪——母河滄桑史〉蒐集了彰化東螺溪附近居民從民國八◯到一◯二年,長達二十年的資料,從溪水髒污問題被政府忽視,到向總統陳情,最後舉辦「濁水拔河賽」,毫無遺漏地訴說一個地方、三代人的努力。
整理資料、揀擇細節、投入寫作
報導文學書寫的旨趣與目的不只在告訴讀者「發生了什麼(what)」,而在啟發讀者「為什麼會發生(why)」,並進一步提出「如何改變、解決問題(how)」,強化報導文學針對問題的改革精神。
報導文學寫的主題通常不為人周知,為了巧妙融合事件中的冷知識,可以在場景切換、背景描述時加入知識性的說明,並且利用對話及動作來營造情境、抒發情感。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去蕪存菁,寫的並不只有現實本身,而是現實的「再現」。再現意味著「加工、轉換、建構現實」,其中包含報導者的主觀評論。
〈一根繩子〉紀錄了視障路跑者和陪跑志工互助扶持的過程。
一、作者以人物為中心,寫失明人士與志工各自現實生活裡的困境。
二、在段落間穿插志工甄選的訓練、視障路跑的規則。
三、連結到路跑活動中他們互助互信的心境,流露出他們的毅力與堅強。
總結:報導文學的特點
- 強調真實性:必須是真人真事,書寫時可以巧妙修飾,或者隱而不寫,但絕不能虛構造假。
- 大眾議論性:無論是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進行報導,或加入報導者本身的情感觀點,都要以闡述某個觀點為中心進行抒發。
- 傳達人道關懷與社會理想:報導文學家就像「社會病理師」,挖掘潛藏在都市角落的社會問題,提出改善。
推薦閱讀
《報導文學讀本(增訂版)》
作者:向陽、須文蔚
出版社:二魚文化
出版日期:2012/05/28
《護火》裡面的三則故事都很讓人印象深刻,那時並不熟悉何謂報導文學。後來在
台灣報導文學網看到向陽的座談,才正式認識報導者的辛苦和厲害之處,而本篇亦摘錄自向陽的座談內容(如有侵權請告知,將立即下架文章)。同時
《黎亞》也以報導文學的角度敘述,難怪我鍾愛非常。
八月底到司馬庫斯走訪,與山林一道呼吸的當下體會到〈Pistibuan社返家護火隊紀實〉的民族精神,深刻且別具意義。
願閱讀成就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