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所有的答案加上為什麼,其實事情就會變很好玩。只要再把所有的句點都變成問號,也就是把所有的答案再變成問題,就會再有下一個,我覺得這樣才好玩。—賴小Q
植物最好的人類朋友—賴小Q
和植物聊天、幫植物澆水、說植物的故事。
去年年底,朋友大力推薦空總的植物導覽—「植物先生/小姐的斜槓人生」,立刻報名了幾個月後的場次,最後卻因天候因素延期,無法如願參加。一直到今年在出版社友人邀約下,終於跟到場場爆滿的空總「植物時光導覽團」,這兩場植物導覽的主講人就是野再設計的景觀設計師—賴小Q(本名賴映如)。當天跟導覽的過程中,小Q結合植物知識跟台灣文史帶大家認識園區裡的一草一木,也會穿插丟出問題,引發所有聽眾的思考,鼓舞大家的心情跟專注力,順著故事的內容高低起伏無冷場。活動結束,推著原本就認識小Q的友人引薦我們認識。當時在空總就聊了一個多小時,還是有好多沒聊完的事,抱著對小Q的興趣與好奇心,期待下次合作或碰面的機會。
在空總會後的聊天,以及看完小Q在
home to all擔任策展人的計劃中,拍攝五支與植物相關的短片,又被勾起好奇心,到底他是怎麼跟植物建立這麼深的連結。後來就敲定了訪談,約在他們充滿綠意的工作室碰面,長達兩個半小時的訪談中,發現人跟植物的關係原本就是緊密的連結共生。只是,我們忘了這些從遠古時期就是人類最佳夥伴的植物們。
就讓植物最好的人類朋友—賴小Q,分享他從大坑山腳下長大,遷移到大都市繼續開展枝葉與植物相依存的人生。
賴小Q語錄:
「森林健康,海就健康;植物健康,人就安康。」
「一直以來我都想聽到植物說話。」
「你是貓派還是狗派,我的寵物是植物不行嗎?我是植物派。」
「等公車無聊的話,怎麼不跟旁邊的植物說話?」
跟著植物一起長大的人類
原始森林裡的植物,陽光是大家競逐的生存之光。因著不同的種子傳播方式,還有不同的生存法則,有些樹種會形成家族聚落,母樹由根部供給小樹營養,直到他們自立。
訪談過程中,小Q提到植物跟人一樣具有自我個性的特質,我事後請他提供資料來源的出處,他很認真的再去翻書,並回傳書名及頁數。是由德國自然保育家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寫的《樹的秘密生命》,為了能貼近小Q和植物的生命連結,仔細看完整本書後,還真的發現了一些他們的共通點。 作者長期在森林裡和住家附近觀察植物的行為,在原始森林裡高聳的林木中,有山毛櫸、橡樹、雲杉…等家族,其中山毛櫸對下一代就有類似人類的「教養」行為。在小捲成長背景中,我們也可以看見爸媽的身教,對他的影響。而山毛櫸因為種子傳播的方式,常是借助動物或直接落在腳邊,形成像是家族聚落般彼此相依且獨立的緩慢生長。訪談過程中,脫離訪綱聊到精彩的家族話題,意外得知小Q來自一個凝聚力超強的賴氏家族。上集就從這裡開始吧。
小Q在台中大坑出生,是從100多年前就存在的古地名—賴家庄。在進行都市重劃以前,還是一片農田,小時候印象有跟著爺爺早起採竹筍的記憶,還有家中有爸爸栽種的杜鵑、梅花盆栽。根據爸媽的說法,嬰兒時期的小Q,只要被放在螃蟹學步車上,就會自己滑到盆栽旁邊,抓著枝條開心地笑著,有時就只是待在盆栽旁邊睡覺。小Q說:「照片上看起來好像待在植物旁邊就特別開心。」
嬰兒時期的賴小Q,自己滑到屋子裡有植物的角落,抓著枝條開心地笑著,實在很想問他們在聊些什麼。
圖片提供:賴小Q
全家人最常做的休閒活動就是跟著爸爸到大坑山上散步,短短一條步道可以走好久,因為爸爸有時候會停下來介紹,哪些植物是他們兒時最喜歡摘來吃,或是拿來玩的植物。
小Q提到在導覽時講的很多植物故事,大多都是小時候在爬山過程中,從爸爸那邊聽來的。像是從颱風草葉片裂紋,預測今年會有幾個颱風。爬山過程中,爸爸看到土裡剛長出的小幼苗,會開始讚嘆這個葉片好特別沒看過,然後就挖起來,小心翼翼地一路捧回家種。通常要等長出來之後,去找了圖鑑,或是朋友來家中看到,認出是哪種植物,植物身世才會揭曉。
導覽裡常常笑稱自己是穿越來的賴小Q,還有因為空總屋頂上那棵玉蘭花樹,而帶到以前玉蘭花的葉片,可以拿來做為盛裝花體容器的冷知識,也是來自兒時記憶。他說國小上學前,吃完早餐後,媽媽會交代他去後院摘來做成一小袋香花袋,帶去學校送給幾個特別照顧他的老師。這些像是上一世代才熟知的植物知識,在導覽過程中,常常帶給長輩很多共鳴,也讓同一世代的人驚奇連連。無形中,也藉這機會從爸爸身上把這些知識,再轉手傳遞給其他人了。
左圖:用颱風草葉片的折痕,判斷會有幾個颱風,是來自爸爸爬山分享的山野知識。
右圖:以前賣玉蘭花是將花與樹葉一同採下,直接利用葉子折成花袋盛裝。現在的做法多是用鐵絲串起,成串地賣。
圖片提供:賴小Q
對週遭世界擁有無限好奇的人類
小Q說自己好像到高中才漸漸融入群體生活,在此之前,他是一個會在幼稚園下課時,跑去空無一人的遊戲區盪鞦韆,老師問他為什麼上課的時候要自己一個人去玩呢?他回答:「因為現在鞦韆都沒人啊。」到了國小,老師說要上洗手間要先舉手才能去喔,他心裡想:「我都小學一年級了,為什麼上廁所還要跟別人說啊?我自己知道廁所在哪,我會自己去啊。在家想去就去,不用跟爸媽說。」在他心裡,很明顯是沒有上課、下課的區別,對於老師的權威感,好像也沒有特別畏懼。
這樣自由奔放的個人特質,也許跟從小擁有充份的遊樂、冒險試錯空間有關。腦袋裡鬼點子很多的小Q,和鄰居小孩相比,年紀不是最年長的那一個,但卻常常提出很多創意的玩法,讓哥哥姐姐都會一起跟著玩。有次是帶著表哥說要焢窯,就跑到田裡面開始搭窯,搭好之後,好像應該要來烤個東西,就回家翻冰箱,找出兩顆蛋去烤,烤完之後才想到,這好像不是我們家的田。再來是有次在農田灌溉用的水溝玩紙船,拿石頭把水堵住,然後來回放紙船、追紙船,反覆玩到累之後就回家了。等爸媽回到家,媽媽罵他為什麼把人家的水溝堵住了?他說因為在玩紙船。媽媽就解釋,人家這個是在做事,你把人家水擋起來就會沒水,稻米就會長不好。小Q回想這段,發覺他比同年齡小孩,多了解一些農業的東西,也許是因為當時做錯事的時候,爸媽會跟我們講為什麼不行,明明正在被罵,我還是會問為什麼,才會知道為什麼溝渠對水田很重要,但如果是老師講這個,我可能會聽到睡著,所以玩一次被罵之後就學到了,知道擋人水路比擋人財路還要嚴重。
除了在田野間穿梭玩耍,還有很特別的兒時玩具,小Q大概是在國小四、五年級左右,收到爸爸送他的簡易顯微鏡,他玩到愛不釋手,從葉子、泥土、自己的口腔黏膜,全部都拿來放在載玻片上,用顯微鏡一一觀察。手眼實作觀察到的微型世界,讓他樂此不疲,一路玩到國中。另外一個是散裝的樂高積木。他說可能小時候實在太好動,爸爸應該是刻意買散裝、沒有主題的樂高給他,讓他自己發揮想像力,想拼成什麼都可以。這盒積木他玩到現在,跟著他來到台北。有時候煮咖啡少了一些器具還是桌子空間不夠,他就用拼積木的方式解決。
小Q的人類老師們
「我的高一歷史老師對我來說很重要。」小Q說。
小Q認為高中是要開始長出自我個性的時期,而他的歷史老師在第一堂課,就把歷史課本拿出來,告訴大家:「這本你在讀的時候,全部都要打上問號,就讀歷史件事來說,是要去批判。」接下來,歷史老師第一堂課就叫我們先把課本蓋起來,說這本不用讀,是拿來批判用的,老師說的這本是中國史。另外一本是西洋史,老師說這個還可以讀一下。小Q覺得這件事實在是很新奇、很令人興奮。也是人生中第一次聽到這個觀念。 因為從來沒有老師說過課本的不是、不好、不對。結果,這個老師叫我們不要相信課本,到底是什麼意思?因為這件事,啟動小Q獨立思考的開關。
小Q露出竊笑的表情說:「我本來已經要開始要社會化(指適應群體的規範與價值觀),結果又被弄起來,又可以亂問問題。」
他回憶自己在高中遇到幾個能夠忍受他亂問問題的老師。像是上地理課,上到一半覺得無聊,注意力就會飄向窗外,剛好外面起霧,他就舉手問:「老師,為什麼會起霧啊?」地理老師有次就把他找進辦公室,請他不要在上課問太多問題嗎,因為進度會趕不上。當時因為跟老師關係滿好,所以小Q反問他:「會影響進度哦?可是這樣不是很好玩嗎?」老師說是很好玩沒錯啦,但進度會跟不上啊。他接下來還跟老師討論,可是你講的東西,課本上都有啊,讀課本就好了,我只要自己看課本就知道你今天要講什麼了,上課不就是要講課本以外,我好奇的事情嗎?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有小Q這樣的求知精神,更不確定有多少老師可以接受這樣的「討論」?對於從小就怯弱不敢提問的我來說,這樣的小Q,也是我首次認識的有趣人類。內心也希望可以多一點這樣的人存在。
訪談有時會脫離訪綱,因為好奇而深入挖掘的問題,這次岔題問起小Q家族的一些故事。他在大一有一門課,要大家回去採訪家長,了解我爸媽記憶裡的家族記憶。因為爸爸家是閩南人,媽媽那邊是客家人,小時候就會知道這兩個民族不一樣,吃的也不一樣。外公是客家人,會自己拉二胡,唱客家山歌。聲音很高。台灣史小時候聽是外公講的,他還當過日本兵,連媽媽都笑說外公很潮,年輕的時就去過澳洲當戰俘,後來發現他是台灣人,就把他送回來,戰爭下的紀念品還有美軍發的毯子,保暖度很好的那種。也聽長輩說過在二二八的時候,政府要抓人,會有人來通風報信,讓大家做準備,不過也有認識的人就消失了。聽大人講這些事,會感受到他們對歷史的感受度是不一樣的。小Q現在回想小時候聽這個就覺得很好玩,對比自己身處於太平盛世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當時就會很想知道戰爭是怎麼一回事,而這些是歷史課本上讀不到,學校也不會教的內容。
與其說是訪談,更像是聊天的過程裡,跟小Q交換了一些事情的想法,很多事情都在我心底投入大小不一的石頭,有深有淺的震撼漣渏。一個是放在大標題那段把答案後面再打上問號的想法,還有大大小小不斷衝擊原有認知的一些思考切入點。都是整場訪談帶來歡笑和陷入思考的誘發。下一篇小Q將帶我們認識他與植物相處後,從他們身上領悟到的處事哲學。
空總邀請賴小Q擔任園區內植物導覽的講者,場場爆滿,有人聽完立刻報下一場。
圖片提供:賴小Q
進入下一篇之前,可以先到
野再設計的頁面,看小Q分享關於植物的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