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14的發表,很多的設計,其實包裹了蘋果對接下來時代的觀察。這次蘋果出了一個重手,讓IDFA曝光給消費者,給消費者選擇可以關閉,龐大的數位廣告產品生態系因此哀號遍野,紛紛跳出來抗議。但,蘋果為什麼要這麼做?
什麼是「IDFA」?
IDFA是iPhone手機裡面的一個唯一識別碼,某種程度可以說這個識別碼就代表這隻手機的使用者,但你往往不知道他的存在。
而當品牌有了這個識別碼,就可以在鎖定這個使用者,針對妳投遞你有興趣的廣告。
就很像當品牌有了你的手機號碼,就可以聯絡到你一樣。
「電話號碼」- 奪命追魂Call?
電話號碼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一個使用者,尤其是手機時代來臨,一個電話號碼等於就是你的識別碼,在數據的世界代表了你。
所以品牌會透過各種的會員制度設計,吸引你加入會員,拿到你的電話號碼。透過電話號碼,品牌之後就可以聯繫到你,打電話給你。
「簡訊」- 已讀不回是我的權利
但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太多的資訊爆炸襲來,以往的「有朋至遠方來」這種樂趣,變成大家都想要保有自己的空間跟時間。
對現在的人來說,打電話是一種非常非常侵入式的溝通行為,會直接暴力的打斷並佔用接聽的人現在的時間。
所以簡訊或者即時通訊(IM)的溝通方式,變成以電話號碼為溝通基礎的另外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比較不那麼侵入的選擇。傳一通訊息,收到的人可以選擇現在看,或先不看,或者也可以已讀不回。
「我同意?」- 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手機號碼變的這麼重要,大家也都開始警覺,不會隨便把手機號碼給我並不想他聯絡我的人。
而消費者也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品牌要我加入會員,拿到我的電話號碼,都是為了以後可以跟我推銷,那我也要同意才行。所以要我加入會員是一件事,但你要可以聯絡我,又是另外一件事。
就像我們跟「大人物」交換名片的時候,往往你是不會看到他的手機號碼的。基於尊重,我們可以互相認識,但我沒有同意我們可以交往,要往來是互相的,你不可以因為換過名片,就以為我們很熟。
「IDFA」- 有人在你身上,貼了一個追蹤器
再回頭來看看IDFA。所以IDFA的運作是什麼?在一個消費者的情境就像這樣:你打開了某個品牌APP,看了品牌的X商品,然後你關掉他,另外開了一個新聞APP,然後你就看到剛剛那個X商品的廣告,在這個新聞APP出現了。
上面的情境,所以如果用「手機號碼」的類比來看,等於有某個人不知道為什麼拿到了我的手機號碼,還知道你用手機打電話給誰,說了什麼,然後這個某個人就一直打電話給你推銷商品,而且還非常知道你喜歡什麼!你會不會很生氣?
所以,蘋果做了什麼?
「我同意?」- 互相尊重,是文明發展的必然
蘋果讓你知道IDFA的存在,蘋果讓你可以決定要不要讓品牌追蹤你(透過IDFA),蘋果讓你可以關掉他(而且預設是關掉的)。對現在火熱的數位廣告生態系來說,蘋果這個動作等於預謀殺害他們龐大的廣告生意。
但對消費者來說,這才叫正常。
對時代的趨勢來說,這才叫文明。
人跟人的往來是要互相的,本來的再行銷廣告運作方式,幾乎是一種類似跟蹤狂的行為,或者說像是恐怖情人的行為。
再行銷廣告的下一步
那數位廣告或再行銷廣告,接下來會怎麼走?
其實所有的再行銷廣告,都是一種會員溝通方式。品牌怎麼經營會員,就可以用在怎麼思考再行銷廣告的操作。
品牌要經營會員,都是小心翼翼的對待每一個會員,跟會員交往,就跟在跟你的伴侶交往一樣。所以如果再行銷也是會員溝通的一環,品牌會怎麼做?你要給會員驚喜,但不是給會員驚嚇。所有的往來,都是要在雙方你情我願的情況下發生才對。
不管科技怎麼演進,品牌會員經營的核心理念,永遠才是品牌最後的王道。
蘋果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