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閱讀|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的朋友開始卸載臉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最近在啃這本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站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站


作者告訴我們:人類很聰明,但也沒這麼聰明;知識的假象讓我們以為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事實上我們自以為理解許許多多的知識或原理,但真的要解釋時,又反而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作者提出包括咖啡機原理、膠水黏住紙的原理,相機焦距的原理等......,我們誤以為很清楚,真正所知卻十分貧瘠,整本書,基本上就是不斷的舉證告訴我們這所謂知識的假象。

作者請讀者反思:

你對自身專業領域真的瞭若指掌嗎?
我們絕對不可能甚麼都懂。
當全世界的知識都唾手可得,我們就會有腦袋裝了一堆知識的錯覺。
許多人甚至完全忘了有上網搜尋,硬生生搶走了Google的功勞。


作者提醒我們,人都會有迷思,很習慣把自己或某些人帶入很重要的角色,但其實,人類之所以得以有目前成就,都是社會中每一位成員各有專長,齊心協力才能達成的共同目標。



知識共同體的概念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想要傳遞的觀念─知識共同體

所謂知識共同體就是聚集眾人的知識,進行團隊合作,進而達成對人類的貢獻。不要講這麼偉大好了!還記得從小我們就會以「智力IQ」測驗來決定一個人「聰明不聰明」,但作者認為過去智力測驗的方法不一定正確,智力不該是個人推論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而應該是在群體中有多少貢獻!這也是他認測量一個人智力最佳方法。

在他的理論中,人類群體就像一台車,每人各司其職,以提升生產力;也因為我們是在群體內工作,我們應該最在乎群體執行工作的能力,而非個人。

每個人都有他擅長與不擅長的,讓每個人通力合作,每個人都有貢獻。

智慧存在於眾人之中,不屬於任何人。
每當有新觀念問世時,通常很難歸因於單一個人,因為會議中許多人都提供了拼圖的重要一塊或啟發一些靈感。功勞(或咎責)全歸於群體而非任何人。

想想看過去有多少人因為智商很高,情商卻很低,甚至造成社會案件的情況發生。我們的社會偏向個人崇拜,但即便是演藝人員或是政治明星,背後有多少團隊的心血與合作才可以打造出來;如果說我們在社會上有一點點小成就,應該先省思那些帶給自己成長,在背後推你一把的人,沒有任何人可以獨立於別人而存在,而成功。

作者認為,正是因為我們活在知識共同體中,因而未能區分自己究竟具備哪些知識,天真以為事物的原理都在自己的腦袋中,殊不知許多都是向環境或是他人取得,這也是知識假象的根源。



避免知識假象應該增加更多深度資訊來源

如何避免知識的假象就是讀這本書的重點吧?!但沒想到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反而是新思維國際創辦人蔡依橙所寫的推薦序(有點本末倒置了哈)。他認為若要避免我們產生知識的假象,解決的方法,就是需要增加更多深度資訊來源,繼續閱讀立場不同,但論述精闢的優質評論。能讀書就儘量直接閱讀,避免過度消化或經高度選擇的次級資訊,藉由閱讀讓自己的知識體系添磚砌瓦,檢視過去思考是否有明顯漏洞。

這正是這陣子我才忽然領悟到的一個關鍵點。

我用智慧型手機應該就是搭上蘋果熱潮,是2011年,我入手的第一支iphone 4。我還記得那時候有位洞燭機先的朋友告訴我們,只要有智慧型手機,以後我們吃飯,就是划手機,不會聊天了!我當時還覺得想太多了!

才過幾年,我現在已經忘了過去一早起床,吃飯、以及睡前,如果沒有智慧型手機,那我到底在幹嘛?(其實想起來了!是看書!我當時包包裡都永遠都帶著一本書,後來電子書當道,現在讀書的人似乎是越來越少?)

後來常常看到,全家人在餐廳吃飯,餐前各自划自己的手機,不太交流;聽過更荒謬的,是朋友訴說她和另一群朋友約唱歌,結果所有人除了唱歌,就是划手機社交,偶爾才抬起頭來吃點點心,和坐隔壁的朋友閒聊兩句!划手機社交對象是誰呢?據朋友說,是目前不在一起唱歌的另一群朋友,恩!這才是本末倒置最高境界吧!



比窗戶更小的世界─手機螢幕

本書作者提到,其實我們都是用小小的窗口看世界,是和他人互動,從別人那擷取知識,是一種典型的知識共同體存在。但想想,我們現在看世界的窗口長甚麼樣子?

我自己的網路世代啟蒙,是從過去PTT(批踢踢電子實業訪,臺大電子佈告欄)時代互相交流,看痞子蔡的連載小說,朋友間互丟水球,遊覽及閱讀不同性質的版面,吸收一些似是而非的資訊,但那無傷大雅,比如過去我還滿喜歡看「笨版」笑話,「Marvel版」的鬼故事,那都算是消遣性質,不太會當真,就像現在很多人會看Youtube廢片一樣,笑笑就過了。

後來大家跑去臉書(Facebook)。臉書概念是起源於美國哈佛學生用學校電子郵件註冊平台,使其可與其他同是哈佛的學子進行social networking(我覺得和PTT創立的源起頗像,PTT起源是學術網路概念,是台灣大學電子布告欄)。當時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靈機一動創立了臉書平台,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站。

我們一開始也是在臉書上進行社交無誤,和一些許久不見的同學朋友互為好友,互相牽線連一連,像一串粽子一樣,國小同學群、國中同學群,高中大學到工作夥伴的關係連結,串一串連一連,就變成一大串互聯的社交平台。剛開始也是新鮮,我們平常對於某個朋友的私生活或許不全然清楚,在臉書上只要你願意分享,大家都可以知道你在甚麼時候去了哪裡做了甚麼事,我們也因此可以看到許多朋友的生活,互相分享嘛!

漸漸的,大眾開始粉飾了臉書上的訊息,因為知道會看到版面的不只是閨密好友,一些不太熟的朋友也看的到,所以出爐的文字及照片需要特別挑過,是一個經過透過濾鏡觀看的生活方式。而漸漸的,越來越多粉絲專頁蓬勃,我們開始追逐一些所謂的網紅,套一句我爸(年齡設定70歲,老一輩的代言人)常說的話,你看人家生活幹嘛!「別人吃米粉你喊燙(台語)」!現在想想也對!

後來漸漸的,臉書粉絲專業開始充斥葉佩雯;再漸漸地,因為臉書演算法一直改,我的朋友圈裡的朋友也漸漸不放重心在臉書上,所以我的臉書開始充斥著各類「贊助文」、「買賣文」、「網紅同溫層葉佩雯」;每次滑臉書越來越覺得所吸收的資訊好片段,想真正找一個新聞閱讀或資料收集,都找不太到!是一個已經完全被控制的介面,臉書讓你看甚麼!那就是你的世界!我們用這個社交平台,一個比窗戶更小的螢幕,看世界!

我的朋友不再在臉書分享,甚至卸載臉書

前陣子和一位朋友聊教養,她是一位育有4兒的內科醫生。互相交流完情報後,她告訴我,我隨時可以找她,打電話,LINE或用臉書私訊也行,但臉書她看不到,她已經卸載了!因為上面沒甚麼重要的資訊,太浪費時間了!

無獨有偶,另一位朋友也同樣在LINE告訴大家,如果她想分享心情會找我們出來,有時候用用IG,但她不在玩臉書了!因為她的朋友群大多數已經不再發表更新!覺得觸及率及被推薦閱覽是臉書幫忙決定的!很恐怖!

原來,我的同溫層也多不再在臉書上分享生活了!難怪我的臉書介面永遠都是一些奇怪的配置。這也讓我更感覺到,我被餵養的資訊有多麼的貧瘠,有太多是被挑選過的!現今世界這種知識的假象更是充斥在身邊!洗腦著我!

是不是我們該選擇反璞歸真,回頭去看看書了呢?最少多數的書是經過作者淬煉的文字,也是經過編輯審核過的!只可惜疫情關係,出版業進入寒冬,連首刷的書過去可能3000本起跳,現在都是1500本了!倘若我們只看有線電視抄抄樂新聞,划划很少檢視是否符合事實的臉書資訊,那就真的掉入知識的假象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勇健安─勇敢健康安全的沙龍
11會員
87內容數
讀書的目的,是用幾塊美金,換取一個人大腦的最精華,很值得! 思考的目標,是把書中精華萃練成自己的智慧,跟著大腦一輩子!更是值得!
2022/07/14
你快樂嗎? 你知道快樂其實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達到嗎? 「幸福科學」,這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及認知科學家Laurie Santos開設的課,在耶魯大學一炮而紅,好評不斷。 一年多後的最近,情緒曲線又到了低點(配合股市),決定回顧一下當初課程給我的啟發,簡單把之前10堂課的幸福科學濃縮,重新回味一下!
2022/07/14
你快樂嗎? 你知道快樂其實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達到嗎? 「幸福科學」,這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及認知科學家Laurie Santos開設的課,在耶魯大學一炮而紅,好評不斷。 一年多後的最近,情緒曲線又到了低點(配合股市),決定回顧一下當初課程給我的啟發,簡單把之前10堂課的幸福科學濃縮,重新回味一下!
2021/12/30
台灣的圖書館是個寶庫。除了有滿坑滿谷的中文童書、英文童書,甚至連英文小說有,出乎我意料(其實應該是我和圖書館不熟)。 帶著小孩去圖書館挖寶時,中文圖書或許因為讀者量大,很多書已經被翻舊翻爛,孩子不見得想讀,特別是已經中年級的哥哥,對書有一種潔癖偏好,看到書被翻得爛爛,很倒胃口。 (下雷)
Thumbnail
2021/12/30
台灣的圖書館是個寶庫。除了有滿坑滿谷的中文童書、英文童書,甚至連英文小說有,出乎我意料(其實應該是我和圖書館不熟)。 帶著小孩去圖書館挖寶時,中文圖書或許因為讀者量大,很多書已經被翻舊翻爛,孩子不見得想讀,特別是已經中年級的哥哥,對書有一種潔癖偏好,看到書被翻得爛爛,很倒胃口。 (下雷)
Thumbnail
2021/12/02
圖片來源:Amazon網站 在生與死之間,有一座圖書館。 在這座圖書館裡,有著數以萬計的書本。而每一本書,都代表著「你」的另一個人生。你可以透由書本去體驗你的另一個人生,這個新的人生,或許給了你新的機會讓你重新開始,或許充滿更多挑戰與困難,或許可以讓你抹去所有過去的懊悔,或許可以教你甚麼才是最重要
Thumbnail
2021/12/02
圖片來源:Amazon網站 在生與死之間,有一座圖書館。 在這座圖書館裡,有著數以萬計的書本。而每一本書,都代表著「你」的另一個人生。你可以透由書本去體驗你的另一個人生,這個新的人生,或許給了你新的機會讓你重新開始,或許充滿更多挑戰與困難,或許可以讓你抹去所有過去的懊悔,或許可以教你甚麼才是最重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是否依然適用?在不同時代的趨勢面前,我們面對問題勢必要彈性思考,並隨時更新觀點。然而放下舊有觀念與思維並非易事,長期以來大眾習慣接受專家、學者或是高影響力大人物提出的答案和論點主張,壓根沒有質疑的念頭,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和平社會,同時,也是失去進化的社會。
Thumbnail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是否依然適用?在不同時代的趨勢面前,我們面對問題勢必要彈性思考,並隨時更新觀點。然而放下舊有觀念與思維並非易事,長期以來大眾習慣接受專家、學者或是高影響力大人物提出的答案和論點主張,壓根沒有質疑的念頭,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和平社會,同時,也是失去進化的社會。
Thumbnail
何謂獨立思考?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獨立思考就是擁有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認知系統中做出判斷。但本書的兩位作者-斯洛曼和芬恩巴赫兩位認知科學專家則給出另一條思路:人其實無法「獨立」思考。
Thumbnail
何謂獨立思考?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獨立思考就是擁有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認知系統中做出判斷。但本書的兩位作者-斯洛曼和芬恩巴赫兩位認知科學專家則給出另一條思路:人其實無法「獨立」思考。
Thumbnail
我們或許究其一生都很難回答那個深奧的問題——“我是誰”,但我們或許當下就能夠肯定的是:我不是機器!我也絕不想做機器!
Thumbnail
我們或許究其一生都很難回答那個深奧的問題——“我是誰”,但我們或許當下就能夠肯定的是:我不是機器!我也絕不想做機器!
Thumbnail
距離閱讀這本書已經有一陣子,正好前幾天聽Podcast提到了這本《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談論為什麼聰明人會被一些資訊所欺騙,或是盲目的相信不合理的事情,然後透過各種資訊想要佐證自己不是理盲,而是有憑有據的支持自己的認知或觀點,正好想到這一本書 《知識的假象》 的心得還沒寫,趁著假日來補足一下。
Thumbnail
距離閱讀這本書已經有一陣子,正好前幾天聽Podcast提到了這本《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談論為什麼聰明人會被一些資訊所欺騙,或是盲目的相信不合理的事情,然後透過各種資訊想要佐證自己不是理盲,而是有憑有據的支持自己的認知或觀點,正好想到這一本書 《知識的假象》 的心得還沒寫,趁著假日來補足一下。
Thumbnail
真相不重要?!只因人們更信他們的「事實」!  你以為我介紹這本書只是要說網路讓你變笨!別逗了!這本書沒那麼膚淺!你沒看到,書名後面是問號「?」好嗎?  你一年看到的文字有上百遍跟你說網路不好,紙本書沒落了,人們不再閱讀了……,有多少位作者會說這一切都是資訊「歷史的演變」、「科技革命」呢!
Thumbnail
真相不重要?!只因人們更信他們的「事實」!  你以為我介紹這本書只是要說網路讓你變笨!別逗了!這本書沒那麼膚淺!你沒看到,書名後面是問號「?」好嗎?  你一年看到的文字有上百遍跟你說網路不好,紙本書沒落了,人們不再閱讀了……,有多少位作者會說這一切都是資訊「歷史的演變」、「科技革命」呢!
Thumbnail
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
Thumbnail
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
Thumbnail
  最近在啃這本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站 作者告訴我們:人類很聰明,但也沒這麼聰明;知識的假象讓我們以為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事實上我們自以為理解許許多多的知識或原理,但真的要解釋時,又反而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作者提出包括咖啡機原理、膠水黏住紙的原理,相機焦距的
Thumbnail
  最近在啃這本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站 作者告訴我們:人類很聰明,但也沒這麼聰明;知識的假象讓我們以為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事實上我們自以為理解許許多多的知識或原理,但真的要解釋時,又反而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作者提出包括咖啡機原理、膠水黏住紙的原理,相機焦距的
Thumbnail
Stanislav Kondratiev on Unsplash   沒有什麼想法,唯一浮現的就是這世界的過度化,當我提到這個觀念時,不免又想到過去所老是重提的「舊」觀念。有人也稱之為「新」觀念,是新穎的嗎?我並不知情。社會是過度化,過度地知識,讓整個常識變得很普及,甚至把知識也泛知識化,變成了隨手
Thumbnail
Stanislav Kondratiev on Unsplash   沒有什麼想法,唯一浮現的就是這世界的過度化,當我提到這個觀念時,不免又想到過去所老是重提的「舊」觀念。有人也稱之為「新」觀念,是新穎的嗎?我並不知情。社會是過度化,過度地知識,讓整個常識變得很普及,甚至把知識也泛知識化,變成了隨手
Thumbnail
世界在歷經社群網站出現之後,幾次重大的輿論惡戰後,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社群網站上,「同溫層」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在發現了社群網站中,「同溫層」這種現象後,不少人都想打破同溫層這種現象,希望至少讓社群網站,成為不同意見得以相互對話的平台。   問題是,可能嗎?至少到目前為止,所能夠得到的答案很簡
Thumbnail
世界在歷經社群網站出現之後,幾次重大的輿論惡戰後,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社群網站上,「同溫層」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在發現了社群網站中,「同溫層」這種現象後,不少人都想打破同溫層這種現象,希望至少讓社群網站,成為不同意見得以相互對話的平台。   問題是,可能嗎?至少到目前為止,所能夠得到的答案很簡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且喜歡互相取暖】當初被這本書吸引,主要是因為《人類大歷史》的作家哈拉瑞也推薦這本書,稍微預覽了章節內容後,決定開始閱讀。《知識的假象》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人類並非完全獨立思考和評論事情。更多的是我們借助著人類知識共同體,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進而形塑而出自己的價值觀。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且喜歡互相取暖】當初被這本書吸引,主要是因為《人類大歷史》的作家哈拉瑞也推薦這本書,稍微預覽了章節內容後,決定開始閱讀。《知識的假象》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人類並非完全獨立思考和評論事情。更多的是我們借助著人類知識共同體,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進而形塑而出自己的價值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