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假象》讀懂這3招脫離同溫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且喜歡互相取暖

raw-image

當初被這本書吸引,主要是因為《人類大歷史》的作家哈拉瑞也推薦這本書,稍微預覽了章節內容後,決定開始閱讀。

知識的假象》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人類並非完全獨立思考和評論事情。更多的是我們借助著人類知識共同體,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進而形塑而出自己的價值觀。

社群媒體高度發展的結果,反而強化且便利化了同溫層互相取暖的現象。本書進一步解析了人類有這種傾向的原因,也給出了幾帖良藥建言給讀者。

作者提到:「思考是一種集體行為,思考是為了行動」,回歸到個人層面來說,我進一步解讀為:透過廣泛閱讀各種立場的論述來獲取集體智慧,激發思考後催生具體行動。

這本書在談什麼

作者認為,個人知識就是人類知識共同體的延伸,聰明的定義在於:

如何運用以及貢獻知識共同體,懂得協作與發揮所長。

對於人類自以為懂很多的假象,作者建議讀者要認清自身所知的侷限性,放下傲慢擁抱謙卑,時時刻刻提問「為什麼?」。敞開心胸了解不同的觀念和思維,共同責任,互相尊重。

1.認識自己的無知

作者提到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像是我們對日常用品的認知都少得可憐,例如馬桶、腳踏車、咖啡機,你是否能說出運作原理?畫出細節構造?甚至詳述零件材質特性?顯然不能。雖然我們熟稔使用方式,但真正掌握所有細節的是人類的知識共同體。

無知還有一個很重大的影響,一般人傾向從事自己熟知的事,不會去做自己沒概念的事,無知便深刻影響我們採取的人生道路。許多人未能發揮身為專業人士、情人或父母的潛力,只因沒察覺潛在的可能。

我認為克服無知最低成本且高回報的方法,就是廣泛地閱讀和涉略不同領域的書籍,結識各行各業的社群,建立並擴展自己的知識地圖。

不過相較於無知,Stephen Hawking說過,以為自己擁有知識的幻覺才是最可怕的:

The greatest enemy of knowledge is not ignorance, it is 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
知識最大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自以為擁有知識的假象。

2.理解的假象

作者認為,不該把心智視為資訊處理器,成天在腦中抽象運算。大腦只是資訊處理系統的一環,還要考量身體和周遭世界的互動和合作,才有辦法記憶和激發創造力。我很認同這個說法,思考解法時動筆寫下來更有辦法刺激靈感。思考策略時動筆畫出來更容易發揮創意。

還有錯誤的科技原理,受到個人因果模型的支持,造成反科學的現象。例如有些長輩認為電子產品都會發出電磁波有害人體,卻不了解其波長和功率的關係,以及人類本來就身處一個充滿「波」的世界裡。

關於理解社會議題,作者也給出兩個中肯建議:

  • 可以這麼做:專注於議題和政策本身,究竟支持什麼政策,該政策造成那些直接的影響,影響會帶來哪些餘波。
  • 不要這麼做:總說既有觀點的理由,引述看法相同的人士,說明政策反應的個人價值,以及前兩天從新聞獲得的資訊。

3.知識共同體

個人知識其實就是人類知識共同體的延伸,而且知識共同體有個特性,也就是共同意向性:與他人專注於同一件事情並且建立共識。

作者提醒讀者該具備的,不只是強大記憶力和快速執行力等個人資訊處理能力,還會需要理解他人觀點、輪流工作、理解情緒反應、與傾聽的能力。

從知識共同體的角度思考,智力就有了更宏觀的定義。智力不再是個人推論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在群體推論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多少貢獻。

raw-image

有感而發

我們簡化理解事物的方式,手法之一就是英雄崇拜。把意義重大的個人與其象徵的知識共同體合而為一。例如6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社會運動,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馬丁‧路德·金恩牧師,我們對他個人的認識可能還多過於整個社會運動的枝微末節。

進一步認識這場社運的導火線,我是在《安靜,就是力量》讀到內向安靜的羅莎‧帕克絲女士,挺身抵抗白人司機歧視進而催生蒙哥利馬公車抵制事件。

讀到《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時候,則了解到這個事件的發跡,從羅莎‧帕克絲的友誼圈帶來的社會習慣,擴大到整個社群習慣,最後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出現,讓參與者們擁有更強烈的身分認同感。

若只用個人故事來取代事實真相的理解,雖然容易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常常省略了細節裡的蛛絲馬跡,對於理解來龍去脈不見得有多大幫助。

反省到新聞媒體的呈現,在報導能源政策、國安政策、兩岸議題時,往往是圍繞著政治領袖和倡議者的人身故事打轉,藉以刺激觀眾的注意力。

具體解決方法我在《真確》書摘裡提到:找那些觀察時間區段較長的研究論述來讀,注意長期趨勢的演變,詳加檢驗正反觀點,探索真因和體制而不要因人廢言。

後記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想問的就是,該如何強化自己所運用的知識共同體?如何尋找不同性質的優質社群?如何辨別不同立場的論述?不過這並不是一本工具書,它提供一個知識共同體的核心觀點去刺激讀者思考,如何行動的方式則需要讀者們自行著墨。

我目前認為,先透過大量閱讀書籍,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後,再分析自己偏好哪種形式的閱聽方式,懂得剖析不同觀點之後,挑出不同立場的解析和評論來避免身陷同溫層的狀況。

重點在於怎麼去篩選吸收的資訊,懂得追尋資料源頭,而非一味接受經過別人過度消化的內容。

最後,《鋼鐵人馬斯克》裡 Elon Musk 提到的一段話,不但呼應本書知識共同體的說法,且更具雄心遠見:

The really tough things is figuring out what questions to ask, once you figure out the question, then the answer is relatively easy. I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really we should aspire to increase the scope and scal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questions to ask.
真正困難的是弄清楚該問什麼問題,一旦你抓準了問題,答案就顯而易見了。我得到一個結論,我們應該立志擴大人類意識的範圍和規模,才能理解要問什麼問題。

若喜歡《知識的假象》可透過此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本站獲得的回饋金,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見本站公益計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aki 瓦基的沙龍
111會員
41內容數
【這是一個愛書人的筆記.書評.推薦.實踐】 嗨!我是站長Waki瓦基,我是愛書人、投資人、經理人;我喜歡閱讀,更喜歡透過文字去紀錄、反芻自己的思緒與收穫。在閱讀前哨站與您分享,跨領域書籍的閱讀心得和感想,以及我親身實踐和精煉之後的見解。
Waki 瓦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2/07
【前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用文字帶領你探索內心的聲音】你試過用「寫」的方式「讀」一本書嗎?本文介紹的就是這樣的一本書。《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的作者是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這本書名的前身是《成為這樣的我》,是她在2018年出版的暢銷全球的
Thumbnail
2020/02/07
【前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用文字帶領你探索內心的聲音】你試過用「寫」的方式「讀」一本書嗎?本文介紹的就是這樣的一本書。《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的作者是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這本書名的前身是《成為這樣的我》,是她在2018年出版的暢銷全球的
Thumbnail
2019/12/21
【科技業全職上班族如何一年讀50本書+寫40篇書評,實踐心得、書單、書評分享】先分享一段我自己為何設定一年讀50本書,開始擁抱閱讀習慣的故事。身為一個標準的理工科技人,30歲前不愛讀課外書,研究所畢業進入了半導體龍頭廠後,埋頭職場與工作。雖然混出了一點成績,也開始帶領團隊,但年近30時……
Thumbnail
2019/12/21
【科技業全職上班族如何一年讀50本書+寫40篇書評,實踐心得、書單、書評分享】先分享一段我自己為何設定一年讀50本書,開始擁抱閱讀習慣的故事。身為一個標準的理工科技人,30歲前不愛讀課外書,研究所畢業進入了半導體龍頭廠後,埋頭職場與工作。雖然混出了一點成績,也開始帶領團隊,但年近30時……
Thumbnail
2019/12/14
【除了仇富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一張圖讀懂民主式經濟vs.榨取式經濟】《民主式經濟的誕生》這本書在說什麼?你知道嗎?二十六位億萬富翁所擁有的財富,和地球上一半人口所擁有的財富加總一樣多。你想過嗎?資本主義是引領社會發展前進的火車頭,卻也同時駛向嚴重的貧富不均以及地球生態浩劫的末路。
Thumbnail
2019/12/14
【除了仇富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一張圖讀懂民主式經濟vs.榨取式經濟】《民主式經濟的誕生》這本書在說什麼?你知道嗎?二十六位億萬富翁所擁有的財富,和地球上一半人口所擁有的財富加總一樣多。你想過嗎?資本主義是引領社會發展前進的火車頭,卻也同時駛向嚴重的貧富不均以及地球生態浩劫的末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何謂獨立思考?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獨立思考就是擁有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認知系統中做出判斷。但本書的兩位作者-斯洛曼和芬恩巴赫兩位認知科學專家則給出另一條思路:人其實無法「獨立」思考。
Thumbnail
何謂獨立思考?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獨立思考就是擁有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認知系統中做出判斷。但本書的兩位作者-斯洛曼和芬恩巴赫兩位認知科學專家則給出另一條思路:人其實無法「獨立」思考。
Thumbnail
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你無法和知識的敵人辯論。」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像以前,搜集資料只能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書找,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反而使我們被假新聞、陰謀論和片面之詞給淹沒。 本書名-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意指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且通常不是真的
Thumbnail
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你無法和知識的敵人辯論。」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像以前,搜集資料只能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書找,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反而使我們被假新聞、陰謀論和片面之詞給淹沒。 本書名-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意指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且通常不是真的
Thumbnail
距離閱讀這本書已經有一陣子,正好前幾天聽Podcast提到了這本《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談論為什麼聰明人會被一些資訊所欺騙,或是盲目的相信不合理的事情,然後透過各種資訊想要佐證自己不是理盲,而是有憑有據的支持自己的認知或觀點,正好想到這一本書 《知識的假象》 的心得還沒寫,趁著假日來補足一下。
Thumbnail
距離閱讀這本書已經有一陣子,正好前幾天聽Podcast提到了這本《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談論為什麼聰明人會被一些資訊所欺騙,或是盲目的相信不合理的事情,然後透過各種資訊想要佐證自己不是理盲,而是有憑有據的支持自己的認知或觀點,正好想到這一本書 《知識的假象》 的心得還沒寫,趁著假日來補足一下。
Thumbnail
知識就是力量 我想你學習時,一定聽過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然而知識真的是力量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文章,生活卻沒有太大改變,反而越弄越糟糕? 或是在你專研的領域,雖然懂得更多,卻也搞砸許多事。 最近在看人類大命運這本書,提到一個讓我感觸很深很有趣的概念。
Thumbnail
知識就是力量 我想你學習時,一定聽過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然而知識真的是力量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文章,生活卻沒有太大改變,反而越弄越糟糕? 或是在你專研的領域,雖然懂得更多,卻也搞砸許多事。 最近在看人類大命運這本書,提到一個讓我感觸很深很有趣的概念。
Thumbnail
知識工作者藉由內容輸出吸引認同的人、累積影響力,進而知識變現,相信一定希望將產出內容盡可能的傳播出去,最好要能成為經典、流傳越久越好。​ 這該如何做到呢?也許因伊隆.馬斯克而紅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給我們一些提示,也能解釋為何會有這麼多關於輸出、出書、教學的建議。​
Thumbnail
知識工作者藉由內容輸出吸引認同的人、累積影響力,進而知識變現,相信一定希望將產出內容盡可能的傳播出去,最好要能成為經典、流傳越久越好。​ 這該如何做到呢?也許因伊隆.馬斯克而紅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給我們一些提示,也能解釋為何會有這麼多關於輸出、出書、教學的建議。​
Thumbnail
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
Thumbnail
每個人都要承認自己也有盲點,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同溫層,也渴望互相取暖,我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會否認或忽視某些重要的事實,是的,我們必須先從自身做起,慢下來,冷靜下來,問問題,然後想像「我們可能是錯的」。  創作假新聞或編造聳動不實的訊息的動機有很多,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或純粹只是好玩,為了博取大家
Thumbnail
  最近在啃這本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站 作者告訴我們:人類很聰明,但也沒這麼聰明;知識的假象讓我們以為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事實上我們自以為理解許許多多的知識或原理,但真的要解釋時,又反而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作者提出包括咖啡機原理、膠水黏住紙的原理,相機焦距的
Thumbnail
  最近在啃這本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站 作者告訴我們:人類很聰明,但也沒這麼聰明;知識的假象讓我們以為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事實上我們自以為理解許許多多的知識或原理,但真的要解釋時,又反而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作者提出包括咖啡機原理、膠水黏住紙的原理,相機焦距的
Thumbnail
為什麼人類可以橫行世界?很多答案曾經提出: 因為人是按照神的樣子塑造的(不過那時說的是猶太人); 因為人有可以倒扣的大拇指所以能靈活使用工具(猩猩、猴子也有,鳥類也都能抓握); 人類有語言可以溝通組成社會(猴子、鯨魚、海豚和大象也有)。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Thumbnail
為什麼人類可以橫行世界?很多答案曾經提出: 因為人是按照神的樣子塑造的(不過那時說的是猶太人); 因為人有可以倒扣的大拇指所以能靈活使用工具(猩猩、猴子也有,鳥類也都能抓握); 人類有語言可以溝通組成社會(猴子、鯨魚、海豚和大象也有)。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Thumbnail
世界在歷經社群網站出現之後,幾次重大的輿論惡戰後,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社群網站上,「同溫層」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在發現了社群網站中,「同溫層」這種現象後,不少人都想打破同溫層這種現象,希望至少讓社群網站,成為不同意見得以相互對話的平台。   問題是,可能嗎?至少到目前為止,所能夠得到的答案很簡
Thumbnail
世界在歷經社群網站出現之後,幾次重大的輿論惡戰後,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社群網站上,「同溫層」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在發現了社群網站中,「同溫層」這種現象後,不少人都想打破同溫層這種現象,希望至少讓社群網站,成為不同意見得以相互對話的平台。   問題是,可能嗎?至少到目前為止,所能夠得到的答案很簡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且喜歡互相取暖】當初被這本書吸引,主要是因為《人類大歷史》的作家哈拉瑞也推薦這本書,稍微預覽了章節內容後,決定開始閱讀。《知識的假象》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人類並非完全獨立思考和評論事情。更多的是我們借助著人類知識共同體,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進而形塑而出自己的價值觀。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且喜歡互相取暖】當初被這本書吸引,主要是因為《人類大歷史》的作家哈拉瑞也推薦這本書,稍微預覽了章節內容後,決定開始閱讀。《知識的假象》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人類並非完全獨立思考和評論事情。更多的是我們借助著人類知識共同體,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進而形塑而出自己的價值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