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想到什麼下什麼標,這篇比較短,主要談一下所謂的計畫跟預測。不是教學,純粹只是就網路上面看到的狀況,拿來跟大家分享。
基本上,打從筆者比較正式的開始研究戰略,以及學習怎樣做計畫,前後看到的世界依照時間軸,很像下圖的變化。
世界不是單向的
簡單說,學習之前看到的都是單向的世界觀,「因為發生了,所以原因就這樣」。越學越多後,看到的其實是下圖,一連串的選擇導致事件擴大,最後引爆,不然當初選擇了另一條路,事情是都還有轉圜、降溫的可能。
所以,當我們解釋歷史的如果時,常常看到這種用單向世界觀的人,倒果為因堅稱事件一定會延燒到爆炸,還好選擇了誰當首相,不然爆炸後更慘。但翻翻當代所有人的回憶錄、日記、會議報告等等,會有很多完全不同的解釋。更可能是你選了另一個人,其實和平早就來到,什麼問題都沒有。
當然,這種講法太簡略,筆者的意思是,學習前後差異就在於,你曉得人類是複雜的,在每一個歷史轉折點,領導者為何做這決定,總有很多因素在,張伯倫不就是在當時被吹捧成和平製造者?現在誰會這樣講。
而當你計畫做多後,看待事情的角度就會不一樣,沒有計畫的經驗之前,多數人想到的狀況大概就是下圖。
計畫做多了,你看到的世界會是這樣。
在許多歷史抉擇中,都會有很多很多劇本的選擇,像在一開始,你有往上跟往下的選擇,選擇了往下的計畫,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況就是3、6、9綠色路線。不過要是選擇了上路,所以進入到 2 的路線,變成上路選走藍色或是紅色路線,而在 2 的當下,最後的選擇走了下路,所以走到了 5 的選擇,此時不管再走哪條路,都是紅色,沒有決定性差異。
對我們做戰略研究的人來說,還沒發生的事情,會有很多可能性,我們會依照手上的資訊,對每一項資源與可能性評估,給一些參數,算一個機率、可行性出來。
但不見得機率高的就一定會發生,因為外部因素看來機率高,但內部政爭成敗有時候很難說,萬一選了反對黨上來,就變成機率低的會成案。所以對做計劃的來說,重點是你準備了幾套應變方案,好比上圖的狀況,若我們先準備了紅藍綠各種方案,以及往後演變的劇本,那不管遇到何種狀況,都能事先準備,也都曉得該怎麼做。
做計劃的紙面成本其實很低,尤其對有經驗的人來說,看到大概腦中就會出現一幅圖樣了。剩下成本高的,多半屬於情報收集以及對資源的掌握度,好比說要打仗,你跟我說我方兩個師,對方才一個,穩贏的嘛!我們想的是,地理因素、補給要素、人員素質、裝備維護,太多要考慮的項目在其中,掌握度越高,你就越能夠去精算,也才能給出最合理的方案。
這就是孫子兵法中的廟算,多算者勝。
當你越覺得做計劃不重要,凡事必定照著原先的劇本走,那一旦發生偏差,若不是乖乖下台,就是得對自己說謊,欺騙自己失敗並不可恥,都是他人的錯。
當你經驗越多,越曉得各種人事變化,思考模式隨著時間演變會是下圖。
進入到 1 的轉折點,選擇不做變化,因為你預期不久後會有 2 的狀況出現,之所以不選擇 1(向下),是因為接下來會發生狀況 3 跟 4 的轉折,先選了 1 後會傾向 3,就會對之後的 4 無法應對。
用案例來解釋就是,當空降師被敵軍包圍的時候,你可以選擇 1:馬上派遣周圍部隊零散支援,或者等一週,讓 2:幾十公里外的裝甲師突破來援。當你選擇 1,把資源都派下去後,狀況就會變成周邊大混戰,裝甲師是來不及救援的,你只能逐步地將部隊投入。時間一到了 3 的狀況,當你選擇 1,就得要持續投入更多的零星部隊,而且注定進入到 5 的狀況,也就是讓我方用海量資源淹死敵軍為止。
但選擇 2,會有好幾種可能,也可能突破失敗,讓部隊被包圍殲滅。沒那麼成功的話就會進入到狀況 4,可能陷入被反包圍的狀況。即使成功救援,避開狀況 4,仍然有可能進入狀況 5,讓大量資源逼敵軍進入消耗戰。
別想要預測完美答案
我們在不同的時間點,會看到的變化跟可能需要準備的計畫,就是上圖中那麼複雜,所以有時候你私下來問筆者,常常得到不知道的回答,或是可能是 A、也可能是 B、還可能是 C等等,原因就是還沒發生,也不確定哪一種狀況最可能,故只能說可能。
但多數人要的是預測,想要一個完美的答案,最好是百分百正確。這其實很妙,因為外在的最佳性,不代表當事者的最佳性。以上面的例子來講,被包圍的我軍,附近的步兵師也可能請纓救援,裝甲師也會大聲說選我,裡面也有政治角力,搞不好步兵師師長跟司令是朋友,結果就做出了死傷很慘重的決定。
不要以為這不可能,你以為政治跟國關都是最佳化?當然不是。這難道要知道一堆內線?也不需要。你應該要曉得自己是做什麼的,做研究當然是用公開資訊,想要知道實際上的資源分布當然是問情報。想要去當名嘴賺通告費才要常常預測,畢竟民眾喜歡天師。
當過兵都知道作假報告,很多事情都是發生了,或是不得已發生了,只好事後補報告說明,「其實一切都在掌握中」。其他方面難道不是?你知道的越多,就會曉得許多重大決定,往往都是在政治鬥爭中,由勝利的一方去寫故事給你看。
人很容易以為自己全盤了解所有可能性,因為事情發生只有「有跟沒有」,有發生後面會有某種狀況,沒發生也會有某種狀況,越外行的就會以為這是分支只有2個的樹狀圖,還能預測你的反應,自己好棒。這是廢話,好比說敵軍攻到我們前線,都開槍亂打了,你難道要下令前線將士投降去死嗎?把各種決策後必然出現的抉擇列出,並認為自己這樣就是懂得做預測,是常見的弊病。
真實狀況更像是圍棋,你可以落子的地方很多,每下一步都會有一個推演的盤出來,但對手會不會照劇本演出就未必,會容易預測往往是快結束的時候,畢竟剩下的點不多。
所以筆者才會再三強調,當你看到一個劇本,只有正義跟邪惡的兩方,不存在人性鬥爭,也沒有利益衝突。這種劇本必定來自純然的無知,或是純粹的惡意,你自己上班看不同公司的老闆交手,業務在那邊搶單,都知道事情沒那麼單純,怎麼會看待國家大事,一整個粉絲化。
做計劃不難,難的是怎樣讓人相信這計畫有用,因為人會傾向相信自己熟悉的,相信自己的朋友。而我們一般人呢?筆者只能說,學習跟做準備就好,紙上計畫沒想像那麼難。
不要替沒準備找藉口,戰略的一切關鍵都是在「太遲」,沒有嫌縮短準備時間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