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陈传笔在閩人閩語社團鋪文:「拜拜 過後,要燒金紙之前,家母說先 「唱hiā」才燒。諸位有沒有聽過?本字是什麼? 」
- 百科全書紀錄: 揖墓粿 ,唱喏。
- 客語說法:唱喏
這裡有一個接近音的文字是「唱喏」,要解說這辭之前,先要來說唱作「揖墓粿」的閩南民俗,以及「揖」字義,然後接到「唱喏」來說明!
- 培墓ê順序是代先kā墓草khau掉,整理墓龜、piànn掃墓埕。Suà--落-來就是排牲醴、拜祖先,hōo祖先食一頓tshenn-tshau。等一睏久,祖先大概食飽--ah,主人家就放炮收牲醴,準備beh打道回府(tánn-tō-huê-hú)--ah。Tsit个時tsūn,就有一陣囡仔tī墓邊排隊,等待主人家來分錢(pun tsînn),guán講tse是ioh墓粿。
- 挹禮就是雙手合掌tī胸前,頭殼小可ànn腰tàm頭,是比鞠躬(kiok-kiong)khah細ê禮儀。挹ê白話音是ioh,文言音是ip,海口腔(註一)讀文言音,內埔腔(註一)讀白話音,所以有「ioh-bōng-kué」kap「ip-bōo-ké」兩个腔口。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描述,作者很納悶,為何沒有經過「ioh」的階段,根據「百科全書」的紀錄:
【召集附近的牧童甚至是兒童,掃墓者出謎語要其回答,或者與其猜拳,如牧童獲勝,即可得到一枚“墓粿”,輸了就得離開,是謂“揖墓粿”。但演變至後,通常牧童會講“祝尊府添丁大發財”之類的吉祥話,掃墓者就會給一枚“墓粿”了。此風流行甚早,戰國時代孟子就有向掃墓者乞討食品的故事,而這習俗有佈施貧童,為先人累積冥福之意;另也是希望墓園附近的孩童不要惡作劇破壞墓園。早期泉漳、台灣盛行此俗,相鄰的墳墓都會儘量發放“墓粿”,以多者稱雄。 】
- 這個是一個美麗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