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教學現場|孩子的神奇搬運工具(上):有趣的搬運車

2020/12/24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四季兒童教育專刊51期
課程引導/王姿雅、黃莉雯、姚智凱
文/陳佩勤
編輯/陳佩勤
四季藝術的方案教學結合了方案探究與創客精神,強調孩子實際的實驗、研究、反覆驗證的問題解決歷程,也希冀透過方案的探索、動手做的學習概念,幫助孩子發展出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的內涵,提升他們在科學、技術、工程、藝術與數學等知能,進而啟發孩子自主學習、自我挑戰的動力。
飛鳥班的孩子們想要解決平日搬運多樣物品或重物的困難。班級兩位老師透過觀察幼兒的需求,在教室加入各種能支持孩子聚焦思考與探究的鷹架;駐校藝術家也從美感與多元媒材表徵的角度,支持幼兒探究與搬運有關的概念與技能,實際嘗試改良或發明自己的搬運工具。藝術的媒材讓孩子能天馬行空地創作對移動或懸吊器具的想像,學習區則支持幼兒深入探究輪子、輪軸、懸吊、吊轉與滾動搬運等原則製作的搬運工具。
孩子們以達成最初的想望──更輕鬆、方便的搬運為目標,經過反覆的操作、錯誤、實驗、修改與驗證,一步步成為小小的研究員。不僅嘗試解決生活中面對的問題,也運用他們研究出來的神奇搬運工具,讓班級的搬家活動更輕鬆、容易,使得以往轉換教室的活動對於孩子而言更有意義。

好玩的搬運遊戲

飛鳥班對「搬運」的興趣起源於平時搬動棉被袋與帶物品來學校的時候,對於孩子來說,具有重量的物品搬運,常常會帶給他們困擾。「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出更容易搬東西的方法?」這一個問題勾起了孩子們的好奇,班上也開始了各種搬運的遊戲,例如:用紙箱、巧拼、輪胎等綁上繩子或布條,就可以變成小小的個人乘坐車,再由其他孩子拉著繩子前進;除了人之外,孩子們也用相似的方式搬運物品,在紙箱與滑板前綁上繩子,就可以用來搬東西。
嘗試用紙張作為移動工具來搬動積木

紙拉車

藝術老師提供硬紙卡,引導孩子討論如何搬運積木,如果用紙張來搬,應該怎麼做?需要多少張紙?之後再合作利用裁、摺、黏的方式,製作不同造型、長度、形狀的小型搬運拉車。之後也透過好幾次的藝術活動,逐步加入不同的材料,像是紙板、紙箱等,幫助孩子奠基「如果要載更重的東西,移動工具的材質也要改變」的概念。

老師想想:
統整初期孩子對於班級搬運、運輸遊戲後的經驗分享,教師發現孩子對於搬運方式有不同的想法,結合孩子生活中實際搬運的問題,將孩子想探究的方向更明確的定義出來。經過討論,孩子們提出兩個他們最想要探究的問題,包含:要怎麼搬手才不會痠、不會累?是不是一個人就可以搬很多東西呢?而且還要注意搬運東西時不能讓東西掉出來,會容易摔壞東西喔!孩子所聚焦的問題延伸於教室學習區中進行。

紙箱搬運車

飛鳥班提出想改用熟悉的素材製作一個可以載運許多東西的搬運車,於是延伸之前藝術活動的媒材使用經驗,挑選了比較厚實的紙箱,開始搬運車的製作。
孩子們想仿造班上的拖車加上輪子,但因為沒有先備的經驗,所以孩子直覺式地嘗試在箱子底端的四角各挖上一個洞,再直接將輪子塞進洞中,之後再比較有加輪子與未加輪子的紙箱車哪個比較容易使用。
但孩子們一拉動兩種車子,立刻發現「輪子無法固定」的問題。孩子們用膠帶加固後,輪胎還是會一直掉下來,應該怎麼辦才好?重新觀察拖車,大家發現如果要牢固固定輪胎需要「螺絲、墊片、螺帽」。於是,孩子們一邊分組設計他們想要的搬運車,一邊探究更堅固的輪子安裝方式。

學習區的各式搬運車

在益智區,孩子也利用不同的教具組裝成自己心中的搬運車,有仿照拖車的四輪車,還有具備垂吊功能的吊車。藝術工作區中,孩子更將不同的搬運車轉化成圖畫或立體創作,以黑筆、水彩或彩色鉛筆、剪貼等方式,表徵他們的內在思維。
益智區建構的捲線吊車
孩子們透過多元媒材與創作方式,創作他們心中所想的移動車

多樣的移動方法

除了推、拉的搬運辦法,老師注意到孩子的搬運車中出現「吊」的垂直移動方式,藝術工作區更有孩子用紙張創作出的吊車,吊臂的關結是可動的。兩位幼教老師因此思考將不同的移動方式延伸到日常的探究中,加廣孩子的研究方向。
藝術工作區的紙吊車
藝術老師則透過實際的活動──物品的平移與縱移遊戲,來加深幼兒對移動的感受,如:合作在平地搬動坐在椅子上的人,以及用繩子從二樓將椅子吊上去。有了真實的觀察與體驗後,孩子再透過多種媒材進行創作,將新舊經驗具體地表現出來,例如:在長條圖畫紙上,可選擇橫向或縱向的搬運車設計描繪;紙張剪裁、拼接的半立體懸吊搬運車。
孩子嘗試將椅子用繩索從一樓吊到二樓
藝術活動中,透過不同的創作手法與媒材,結合想像力,設計出或平面或立體的移動工具創作

青蛙搬運車

孩子們將累積的探索經驗轉化為運輸車的設計,而第一種搬運車為「青蛙車」。為了完成更好的搬運車,孩子們先針對之前遇到的問題──固定輪子,進行深入的研究。
隨著益智區有越來越多生活中的觀察發現,加上老師協助放入螺絲、螺帽、墊片等素材,讓孩子們可以在學習區時間相互討論、分享、試驗,因此大家有了更多的推測,像是螺絲、螺帽的大小必須要一樣等等,而且孩子們還注意到螺絲與螺絲釘的差別。老師也藉由提問引導班級整理、釐清這段時間以來的經驗。
孩子:下面尖尖的是螺絲釘,是釘在木頭上的,不需要用螺帽,如果要用紙箱,要用螺絲和螺帽固定。
孩子:如果我們用螺絲釘會怎麼樣?
老師:那我們原本固定紙箱和輪子是用什麼?
孩子:尖尖的是螺絲釘,我們用螺絲釘。
老師:後來發什麼事?
孩子:輪子一直掉下來,我們沒有用螺帽。
孩子:我們應該用錯螺絲,所以輪子一直掉下來!
統整探究經驗,孩子們發現要找到一樣的螺絲、螺帽、墊片(可以組合在一起),才可以做為固定輪子的材料
統整探究經驗,孩子們發現要找到一樣的螺絲、螺帽、墊片(可以組合在一起),才可以做為固定輪子的材料
之後孩子先在益智區練習配對正確的螺絲與螺帽,再利用素材(螺絲、螺帽、墊片)及工具(扳手),在以卡典西德裝飾過的紙箱上加裝輪子,完成青蛙車的車體。最後,為車子加上造型配件,就變成可以拖運物品的青蛙搬運車。
孩子的青蛙車設計圖,以及利用卡典西德裝飾紙箱所完成的青蛙搬運車

杯子搬運車1

另一個孩子想要製作的是「杯子搬運車」,孩子們的設計為大型的分層運輸車,且外型要長得像有弧度的圓形杯子。孩子選擇使用班級裡一直沒使用到的大紙捲資源來製作杯子運輸車的車底,透過併排黏貼紙捲的方式,完成杯子搬運車的底盤,之後再以銜接的長紙板試著撐出弧狀的車身與車頂。
但是沒有支柱支撐的紙板,車頂會掉下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孩子首先嘗試在車身兩側底部插入巧拼,但正中央還是必須有人從中撐住;於是第二次修正,孩子改成在兩邊紙板固定兩根長紙棍,透過把兩旁的紙板立起,讓車頂也可以被撐起來;最後,再依循原本的設計,於杯子車內部中間黏上橫隔的紙板,周圍則圍上繩子作為固定。
1.杯子車的設計圖→2.杯子兩側用巧拼撐住,整體車身還是無法撐起→3.換成在兩側加裝長紙棍,成功將車身撐起→4.按照設計圖上的分層設計,在中間加裝一塊紙板,不僅可以加固車身,讓車子不容易塌下來,也可以用來搬運更多東西

杯子搬運車2

杯子車的雛形完成後,孩子們思考如何將輪子嵌入車底。他們先是仿造過去的經驗,用手搖鑽在底部的紙筒上鑽洞,並將輪子鎖進去,但是隨後又發現拼接紙筒的中間會有凹陷的情況(底盤會碰到地板),導致輪子無法滾動。於是飛鳥班重新在分享時間討論杯子車的製作問題。
孩子:(杯子車有)好多膠帶,好像亂亂的。
孩子:看到很多膠帶,這個應該不是杯子車是膠帶車!
孩子:(杯子車)下面不是一個板子,中間掉下去會摩擦地板。
孩子:板子不要碰到地板,才可以開車!
孩子們提取舊有的立體車創作經驗,瞭解要讓車子移動,底盤不可以碰到地面,輪子才能順利滾動,而且杯子車纏滿了用來固定的膠帶,看起來很亂、不漂亮,促使孩子思考如何改良讓杯子車更美觀?
孩子們為了藏住膠帶的痕跡,決定使用跟纏膠帶相似的方法,以長條的紙張,一圈一圈繞在杯子運輸車的紙板上。另一部份處理底盤的孩子們,則先用布尺測量紙捲拼接起來的底盤之長與寬,再到資源區尋找能夠堅固地將整片紙捲底板支撐起來的材料。最後,孩子們選定了一片大木板,並請司機叔叔協助裁切到他們所需的大小,隨後將木板墊在原本的杯子車下,重新鎖入輪子,將飛鳥班的第二輛運輸車完成。
孩子們覺得都是膠帶痕跡的車子不美觀,延伸捆膠帶的想法,以捆紙條的方式裝飾杯子搬運車→尋找適合支撐底部紙捲的木板→杯子車底部木板上重新安裝輪子→組裝所有部分,杯子搬運車完成!

老師想想:
從孩子的表徵創作與依照自己的設計,實際製造可以搬運的運輸車,此外教師也發現孩子在教室除了平面移動的想法之外,從孩子表徵中看見上下移動的訊息,教師藉此加入更多素材,支持孩子創作與實驗移動的探究,如:齒輪、紙捲軸、各式繩索等。讓不同移動方式延伸於孩子日常生活中,加廣孩子探究方向。

《未完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四季藝術
四季藝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