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上):焦慮來自自由的暈眩

2022/10/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為什麼人要活著?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在看完《進擊的巨人》後,內心對自身存在的焦慮,藉由這部作品,瞬間徹底驚慌失措了起來。
如果有人說,諫山創從來沒有讀過半點哲學,我絕對不會相信。我會這麼認為,是因為進擊的巨人的高度是其他絕大多數作品難以企及的。沒有令人難以掌握的大世界觀,第一集就講解半天;沒有難以記得的角色,雖然真正影響劇情走向的角色可能只有10個左右,但每個角色的塑造又飽滿到觀眾無法輕易忘記;劇情迴路轉,有些看似突兀、甚至荒謬的情節卻總能頭尾相應而完美契合。然而,儘管這些都是一個好作品應該有的特質,我認為將其推至它所擁有的高度的是,一個貫穿全故事的思想,這個思想是推動所有劇情與人物發展的原動力:存在主義。

巨人第一季播放時間是2013年,當時還是國中生的我只覺得巨人吃人好噁、兵長砍巨人好帥。直到長大了一點後回來看,尤其是稍微接觸到存在主義之後,我只覺得一陣暈眩,大概就像艾倫他們在劇中感受到的「自由的暈眩」那樣吧。
「自由的暈眩」一詞,來自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齊克果肖像畫,其表兄尼爾斯·克里斯蒂安·齊克果(Niels Christian Kierkegaard)於1840年所作。
進擊的巨人裡,一切都無比荒謬,不只是「巨人」這種東西的存在,就連主角自身的存在也是。在劇中前期,主角們最常捫心自問的是:巨人是從哪裡來的?沒有消化器官的巨人,為什麼可以在沒有人類的環境下存活百年,卻要不停不停的吃人?為什麼人類非得要被巨人吃掉?為什麼我們只能像被失去翅膀的鳥兒一樣被關在牢籠裡?人難道不是生而自由的嗎?為什麼我們要被迫面對這些呢?為什麼我們會誕生在這個世界?

這些問題大部分在劇中都沒有明說,只是透過角色的處境與內心獨白無語地向觀眾傳達。事實上,我認為與其說是為了劇情或世界觀,不如說它們是為了激起觀眾的反思和共鳴而設計的。隨著故事推進,這些問題在我心中就越發強烈。瘋狂的世界,到底是這個世界太不講理還是自己太過無知?

這些問題,至少主角們認為,只要巨人之謎被解開,一切就會明朗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當主角們意識到他們對巨人和世界一無所知,也意識到他們的自由被奪走時,只能一直用憤怒、憎恨和獻出生命來反抗殘酷的世界,同時也顯得格外蒼白。不論每個人如何抉擇,都持續地被時代的巨輪推著往前;就算下定了逃離的決心,已經死去的同伴留下的,以及誕生在這個世界的意義,也依然糾纏著每個人,揮之不去。

當然不只這些,巨人的好看已經是這個領域之最,當我們又成長了一些再回頭重新細細品味,總會重新又體悟到什麼。自由、存在跟正義是什麼?我想在思考這三件事上,巨人都體現了很具體的樣貌。如果你還沒看過,我會非常推薦從頭到尾好好的咀嚼、思考和體會一次。也許在這樣的過程中,你也會跟主角們一樣,就在那一天(あの日)突然感到一陣「自由的暈眩」也說不定。
13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