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之前:淺談貝拉塔爾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整理對貝拉塔爾的想法時,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在描述他作品時用的「末世感」三個字其實不是很精準,嚴格來說甚至跟他電影的精神背道而馳。
貝拉塔爾的片反抗的對象,其實是根植於基督教精神,延伸出來的因著有「救世主」觀念而來的線性敘事。因此在貝拉塔爾的片中,是期待的落空,是承諾的失信,是等待的枉然,而在這種取消「結局」的前提下人物擺脫掉「敘事框架」的純粹物質狀態。
因此在這個狀態下的那種瓦解狀態,其實並不能說是「末世感」,因為「末世感」嚴格意義來說他等待的是一個「終局」,無論這個「終局」是正向的救贖,還是負面的終結與毀滅,那個救贖和毀滅其實都共享一個「未知」迎來的前提。但是貝拉塔爾的片卻是反駁這樣的敘事預設,那其實是:在沒有方向的情況下的虛耗;在瓦解敘事框架下被凝視的「現實」、「實相」;天真的傻子破滅了純真和諧的宇宙觀後成為的瘋癲。
如果說貝拉塔爾的片真的有所謂的末日,那是一個沒有末日的末日。
「末日」其實可以產生強烈的意義感,儘管它涉及毀滅。《犧牲》的末日感是非常基督教式的末日感,意義的絕對匱乏中誕生奇蹟,末日代表的是一種現實的邊界而成為奇蹟的縫隙。《驚悚末日》是另一種末日,《驚悚末日》裡沒有奇蹟,但是末日代表的,是與意義對稱的反意義,而反意義其實是另一種標準下的意義充盈,在這一面是毀滅,在另一面是創生。或者說,那種強烈的意義毀滅的量度本身產生另一種意義上的過量。所以《驚悚末日》可以有塔可夫斯基般的神聖感
但是貝拉塔爾沒有末日,只有循環。它有消亡,但是那不是末日,那就是一種榮枯的循環。沒有末日的末日成為一種徹底崩塌的意義匱乏,或者完全拋擲有方向性的意義量尺,你可以稱它為虛無,真正的虛無,而它的力量就是任憑那個虛無自己長出一些什麼來
看貝拉塔爾的片時會覺得很療癒,對我來說看很多故事時,會出現一種懸浮感,但是看貝拉塔爾的片時,反而會有一種每個東西都各安其位的安定感。
我很喜歡貝拉塔爾片中的各個「物件」。我曾經看過一部片叫做「動畫師之眼」,這部片的內容首先播了一個影片,這個影片是一個人要跳軌自殺,然後有人衝上去救他。然後同樣的影像內容再放一次,字幕就順著影像出現說,一般人會這樣看:「這個影片是一個人要跳軌自殺,然後有人衝上去救他」,然後影片又再重播一次,這次字幕就打說,動畫師會這樣看:「一個人衝上去,身體和地面的關係呈現45度角。拉住要跳下去的男人,由於地面的摩擦係數所以兩人人最後會往後倒」。當時看完這部片後有一種很神奇的感覺,就是那段看似「物理性」的描述,卻反而有一種詩意。後來我看了洪席耶「懸思影像」的概念後覺得這個概念很能解釋這種現象,當一個物體擺脫了敘事性的框架後,當它本身不再只是為了影像的敘述性服務時,物體本身就產生出了一股只有指涉他本身而出現的一種質感,而這種質感產生出了複合與多元的意義層次。而我在看片的時候,常常會在心中自動把看到的影像用文字化去進行表述,每次在看貝拉塔爾的片時,我心中的文字都會是一些描述語句而不是敘事語句
關於物件中的敘事感,我想到一個逆轉的例子,Eco在《玫瑰的名字》中就顯然想要暗示讀者說這種敘事或符號被建構的過程,在圖書館中各種幻象或傳說除魅式地破解當然只是牛刀小試,不過也是不斷暗示。最明顯的是,威廉推理說兇手是按照啟示錄的七封印的象徵殺人,而事情真的如七封印的象徵發展,然而在真相大白後才發現,前三個命案跟七封印雷同不過是巧合,兇手利用了這個推理,甚至相信這個推理解開的是神要傳達給他的訊息,因此後續繼續遵照七封印殺人。在文字符號世界中,由於敘述會對材料本身進行篩選,再加上作者本身有目的或自己也如此相信地塑造逐步發展的軌跡,可以造成原本只是偶然的幾個事件,敘述成彼此有目的地、必然地發展為某個核心事件,而成為某個核心事件的成因。但其實這是由於有敘事的需要而倒果為因的做法。(不過由於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透過時間逐步蒐集訊息,所以在核心事件發生的那一剎那,回過頭發現偶然的事件突然浮現出必然的意義,倒果為因反而成為互為因果了)當敘述或譬喻被形塑而成後,認可此譬喻或敘事的人就會繼續蒐集、遵循能和這個譬喻或敘事相容的現象,最後使事件依照著這個譬喻或敘事的發展,使譬喻或敘事成為一種對未來的預言而更加強其真實性。
不同的是,艾可用的是一個自我後設的故事去讓「敘事」這件事的建構變得可見,貝拉塔爾則是直接用影像本身的質性去挑戰敘事本身。
對貝拉塔爾而言,這是一種形式即內容,貝拉塔爾的故事涉及了承諾的消逝、相信一個騙子,或是投入建構一個少數人共享的異度空間但是後來崩塌。而這種崩塌與被騙還有落空,本身在「敘事上」帶來人物陷入一種潰散的狀態,但是貝拉塔爾把這樣的故事放在一個更大的框架下,就是當「因為沒有結局也不可能有終局」這件事成為事實,這個故事本身也因為變成不期待前往一個可被預期的結局去收束前面的內容,去讓前面的內容得到意義,最後成為了任其自身在其運動自身本身的過程,而貝拉塔爾的長鏡頭會時常聚焦在很多物件本身上也在影像上展現出這樣對於敘事的反抗。而真正在這一片虛無之上會長出點什麼的,從來不是事件的敘事本身,而是在敘事被破壞掉的情況下物體自身回歸到他自身的運動本身。在這個情況下《都靈之馬》更像是講了一個在所有敘事以及敘事需要仰賴的「時間」之外的「原故事」,所以貝拉塔爾才會覺得拍完《都靈之馬》後他就已經無話可說了,因為他「拍完了」,又或者說,他終於完成「沒拍完」這件事。
或許這可以對照我看貝拉塔爾的片時出現的一種「療癒感」。這種療癒感來自於,它讓我擺脫掉一套虛浮的符號系統,這個系統給予一個某種具有指向性的承諾,煽惑我為了這個承諾工作,但這些符碼在我眼中是如此漂浮和虛假,他們的勒索又是如此耗人心神。
最後來講一下洪席耶對於《鯨魚馬戲團》的詮釋,洪席耶認為,構成《鯨魚馬戲團》的內核是一個傻子還有一個騙子,兩個的會聚點是那隻鯨魚,傻子心中有個他相信的世界(星體運動、和一位音樂家共享的自然和諧樂音的概念),騙子則是利用一種讓人相信看不見的某種可能性的應許去煽惑暴動,因此傻子和騙子就很像是共享一個「有什麼超越在這個現實世界上的某個更值得相信的系統」前提下出現的一個雙生對照。
洪席耶如此解釋最後的結局:
「暴亂無法完成毀滅一切的使命。無論如何,它毀滅了一樣東西:那就是在一個人的心理,在一個人的眼中,擁有幻象的可能性,擁有一個和諧的秩序,而非純粹的政治秩序的可能性。因此,傻,只能成為瘋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4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趙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阿泰在和楊曉淇拍照的時候,她的肢體彷彿屍體一般任憑他擺佈成他想要的動作──錯過的東西真的就已經錯過,你只是在擺弄的過程當中幻想你們有了對價的償還──但實情其實根本是反過來的,是阿泰經驗到象徵意義的死亡,而這個場景是反向性地呈現這件事。楊曉淇以死亡的姿態呈現在阿泰面前,其實是為了反照出阿泰的死亡⋯⋯
    在《不絕之路》中,死亡的大門就是對著陽界展開的,甚至以男主角做為代表,死亡仿若是觀察的主體在觀察這個世界。死亡代表的可以是沒有出路的絕望最後必然的選項,但若是死者在畫面中並沒有被隔絕於鏡頭外,那死亡又何嘗不因為著他與陽界連續性的關係而不再代表著終點,甚至是陽間的延續。
    當你回頭望,會發現那些看似偶然的遭遇,看似不預期達到這樣目的的行為,最後卻有某種必然存在。奇士勞斯基總相信,在我們以爲的表層下,存在著我們不明白,但經過一段歷程便會顯現的隱約連結。正因爲關係的圖像要在歷程中被發現,所以愛才會是「恆久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那是愛嗎?那是奇士勞斯基的溫柔信念。
    「騙子能懂愛情嗎?」婌姬不屑地看著伯爵。「騙子能懂愛情嗎?」秀子冷眼聽著伯爵的告白。角色扮演是虛假的,但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反面的「誠實」,而在於遇到了「我的他/她」之後,才發現,原來我虛假的角色扮演,都是為了等待和成就與妳對戲的情意遊戲。
    無論是片頭對著乾枯的樹持續澆水或是片尾最後鏡頭移到樹梢上,枯枝與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照,是持續不懈的灌溉終使枯枝冒出新生嫩芽的預兆,都是這種奇蹟般的復活的寫照,而與這種跳躍至未知相對應主體狀態則稱之為「信心」,因為「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聖經《希伯來書》)。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的喜劇、幽默的基調是建立在蘇黎曼本身的存在狀態上,在世界各地創造一種「巴勒斯坦式」的幽默,一種屬於蘇黎曼的幽默,他重新用自己的存在開拓「幽默」的語意。在存在上無法界定自己的蘇黎曼,遊走在各個界限的蘇黎曼,他的存在是否也能再帶來,甚至為台灣觀眾帶來界限折衝、交融與和解的重新想像?
    阿泰在和楊曉淇拍照的時候,她的肢體彷彿屍體一般任憑他擺佈成他想要的動作──錯過的東西真的就已經錯過,你只是在擺弄的過程當中幻想你們有了對價的償還──但實情其實根本是反過來的,是阿泰經驗到象徵意義的死亡,而這個場景是反向性地呈現這件事。楊曉淇以死亡的姿態呈現在阿泰面前,其實是為了反照出阿泰的死亡⋯⋯
    在《不絕之路》中,死亡的大門就是對著陽界展開的,甚至以男主角做為代表,死亡仿若是觀察的主體在觀察這個世界。死亡代表的可以是沒有出路的絕望最後必然的選項,但若是死者在畫面中並沒有被隔絕於鏡頭外,那死亡又何嘗不因為著他與陽界連續性的關係而不再代表著終點,甚至是陽間的延續。
    當你回頭望,會發現那些看似偶然的遭遇,看似不預期達到這樣目的的行為,最後卻有某種必然存在。奇士勞斯基總相信,在我們以爲的表層下,存在著我們不明白,但經過一段歷程便會顯現的隱約連結。正因爲關係的圖像要在歷程中被發現,所以愛才會是「恆久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那是愛嗎?那是奇士勞斯基的溫柔信念。
    「騙子能懂愛情嗎?」婌姬不屑地看著伯爵。「騙子能懂愛情嗎?」秀子冷眼聽著伯爵的告白。角色扮演是虛假的,但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反面的「誠實」,而在於遇到了「我的他/她」之後,才發現,原來我虛假的角色扮演,都是為了等待和成就與妳對戲的情意遊戲。
    無論是片頭對著乾枯的樹持續澆水或是片尾最後鏡頭移到樹梢上,枯枝與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照,是持續不懈的灌溉終使枯枝冒出新生嫩芽的預兆,都是這種奇蹟般的復活的寫照,而與這種跳躍至未知相對應主體狀態則稱之為「信心」,因為「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聖經《希伯來書》)。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的喜劇、幽默的基調是建立在蘇黎曼本身的存在狀態上,在世界各地創造一種「巴勒斯坦式」的幽默,一種屬於蘇黎曼的幽默,他重新用自己的存在開拓「幽默」的語意。在存在上無法界定自己的蘇黎曼,遊走在各個界限的蘇黎曼,他的存在是否也能再帶來,甚至為台灣觀眾帶來界限折衝、交融與和解的重新想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這是「我的」、「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這篇文章並非要罵大家:喔~你的界限很混亂喔!而是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身處在界限混亂社會中的我們,可以有多點空間反思自己的需求。
    Thumbnail
    面對朋友在文創市集的鎩羽,也整理了目前文創市集的窘境與概況,回到閒聊的話題:藝術工作者在面對目前社群媒體型態,形象的展現是否會影響藝術商品? 其實整個藝術市場是一個「象徵交換」,藝術工作者透過創作的作品,將自我的意識、美學、思想等概念透過作品的符碼、符號來呈現,收藏家因自身的主觀認同與喜愛、或主觀的
    Thumbnail
    《自己的房間》在臺灣最早的中譯本,是「美文作家」張秀亞翻譯,並由林海音主辦的「純文學」出版社發行。「美文」似乎與「爭取女性權益」風馬牛不相及,究竟張秀亞為何及如何翻譯了吳爾芙「自己的房間」呢?
    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現代人的生活跟過往有著截然不同的型態以及模式,但上帝很公平,不管是誰,在哪個時代,一天一樣只有24小時。所以對於"忙碌"的現代人,時間怎麼安排就變得額外重要,也成為市場上的顯學。我整理了最近我的感觸,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簡述一下我自己,在家裡面我是丈夫,是孩子的父親(
    Thumbnail
    走進圖書館,第一個映入你眼簾的是層層堆疊、數也數不清的無數書本,還是坐在櫃檯之後、穿梭在書架之間、骨碌碌地推著推車、忙碌不停的館員身影?圖書館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圖書資訊服務給任何走進圖書館的人,而這所有的服務,都需要館員在書架背後的努力。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這是「我的」、「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這篇文章並非要罵大家:喔~你的界限很混亂喔!而是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身處在界限混亂社會中的我們,可以有多點空間反思自己的需求。
    Thumbnail
    面對朋友在文創市集的鎩羽,也整理了目前文創市集的窘境與概況,回到閒聊的話題:藝術工作者在面對目前社群媒體型態,形象的展現是否會影響藝術商品? 其實整個藝術市場是一個「象徵交換」,藝術工作者透過創作的作品,將自我的意識、美學、思想等概念透過作品的符碼、符號來呈現,收藏家因自身的主觀認同與喜愛、或主觀的
    Thumbnail
    《自己的房間》在臺灣最早的中譯本,是「美文作家」張秀亞翻譯,並由林海音主辦的「純文學」出版社發行。「美文」似乎與「爭取女性權益」風馬牛不相及,究竟張秀亞為何及如何翻譯了吳爾芙「自己的房間」呢?
    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現代人的生活跟過往有著截然不同的型態以及模式,但上帝很公平,不管是誰,在哪個時代,一天一樣只有24小時。所以對於"忙碌"的現代人,時間怎麼安排就變得額外重要,也成為市場上的顯學。我整理了最近我的感觸,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簡述一下我自己,在家裡面我是丈夫,是孩子的父親(
    Thumbnail
    走進圖書館,第一個映入你眼簾的是層層堆疊、數也數不清的無數書本,還是坐在櫃檯之後、穿梭在書架之間、骨碌碌地推著推車、忙碌不停的館員身影?圖書館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圖書資訊服務給任何走進圖書館的人,而這所有的服務,都需要館員在書架背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