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如何透過「沉浸感」使我們進入並理解到身心疾患者的視角:以「高雄電影節 XR DREAML」三部 VR 作品為例

更新於 2024/12/1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臨夜吶喊》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臨夜吶喊》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當我們說 VR 技術能夠創造沉浸感時,弔詭的是,它其實並不只是複製一套既有的世界觀來取信我們,讓我們對於虛擬實境的體驗能夠「信以為真」;相對地,虛擬實境反而有著帶領我們進入到特定的「主觀視角」(POV)以及一套「獨特/另類世界觀」的功效;也因此 VR 本身其實具備一種訓練體驗者「同理」甚至「改變自我感知方式」的能力,因而被應用在不同行為能力的訓練上。

是以,本文嘗試從這兩年高雄電影節所展映出的 XR 作品中,挑選出三部以 VR 技術處理身心疾病患者主觀視角的作品:《臨夜吶喊》(Darkening,2022)、《靈魂繪師》(Soul Paint,2024)以及《記憶如沙》(Emperor,2023),以說明 VR 是如何透過特定互動機制的設計,「訓練」觀者逐步進入到患者的視角。而觀眾在這套訓練過程中逐步校正自身狀態,更在體驗的過程中拉出視角的差異,進而意識到自身視角與身心疾患者的主觀視角之間的獨立與差異。

《靈魂繪師》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靈魂繪師》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2023 高雄電影節「VR 競賽」單元中,由安德烈.莫拉維克(Ondřej Moravec )執導的《臨夜吶喊》,將體驗者的視角化身成憂鬱症患者的視角,並透過「喊叫」來與虛擬實境中的世界「互動」。面對象徵患者心靈世界坍塌的房舍,體驗者能透過喊叫來重建廢墟;觀看賽馬比賽情境時,體驗者只要喊叫,便能讓自己支持的賽馬加快腳步,直到你能讓牠奪得第一,體驗才得以進入到下個環節。

在《臨夜吶喊》的體驗中,體驗者並不是立刻就能夠「身歷其境」憂鬱症患者的視角;相反地,體驗者更像是在熟悉遊戲/互動規則的過程中,反向地逐步建構自身的身分認知,也就是透過理解與體驗者日常生活有別的世界,以及辨別在這個未曾體驗過的世界中,有效的行動規則是什麼,來建構真正身處在此一世界的行動者,其認知為何種狀態。

《臨夜吶喊》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臨夜吶喊》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之所以《臨夜吶喊》必須要設計成一個關於「第一人稱視角透過喊叫的行動,便能改變他所身處的外在世界」的互動模式,是因為觀眾可以隨著這樣的互動模式被鑲嵌在關於憂鬱症患者的敘事中,並逐漸理解「喊叫」之於「憂鬱症」是如何作為一種因內/外速度感的差異,致使被封閉在自身世界的狀態。以及,體驗者/憂鬱症患者是如何透過行動在環境中獲得可能的即時性回饋,進而重新讓自身與外在世界的速率同步,以走出囚困在心靈世界的封閉狀態。

觀眾透過體驗的過程,學習進入第一人稱憂鬱症患者的視角,同時亦因「學習過程」中,體驗者必須持續對其行動、敘事,與所處的虛擬世界關係進行反芻,在「每個當下重新校正自身和世界的相對位置」,進而創造出體驗者能對其所進入的狀態有著開始進行後設認知的距離,而這並非僅僅只是對於特定狀態的完全水乳交融、信以為真,或結束後如大夢初醒般仍不知其所以然。

《靈魂繪師》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靈魂繪師》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在 2024 高雄電影節「XR 國際競賽」單元的《靈魂繪師》(Soul Paint),則是設計了一個虛擬空間,體驗者能對著自己的虛擬替身進行塗鴉,並且錄製下自己的聲音,對塗鴉替身進行配音。這樣的設計,延續著《臨夜吶喊》的邏輯:透過 VR 互動機制所帶來的即時回饋,創造出個體行動與外在環境得以銜接的體驗。

誠如《心裡的傷身體會記住》一書的研究指出,生物本身具有在從環境與外在事物傳遞出的訊息得到回饋的過程中,信賴其環境而與之互動的能力,因此所謂的「創傷」指的是生物個體在經歷過重大危機後,出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過敏」狀態。當類似過往創傷事件的條件出現時,個體便會進入警戒狀態,彷彿是被困在不斷重複創傷事件的心靈密室之中,且無法從外界得到的回饋予以恰當判斷與回應。

之所以《靈魂繪師》能帶給觀眾巨大的療癒感,便是來自於它創造出有別於現實生活中訊息的傳遞與回饋機制,讓體驗者直接在其身處的三維空間中,運用不同類型的筆刷著色,並且透過語音的引導,建立「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顏色」之間的關聯。體驗者不只能在著色的過程中感受到意念透過行動即能反映於外在世界,並且得到即時回饋的連結感;同時也蘊含著對於自我意識而言,抽象而有著不同層級的知、情、意,是缺乏語言去指認的情緒,而這便在虛擬世界中以「進行著色而得到即時回饋」的機制被辨識出來。《靈魂繪師》透過虛擬空間創造出一個將自我認知與感受裡不同層級的訊息,透過顏色與造型上的對比予以視覺化的機制。

《記憶如沙》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記憶如沙》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而這次獲得「XR 沉浸體驗獎」的《記憶如沙》(Emperor,2023),則是將敘事、互動以及透過觀眾與場景、空間、環境之間的關係建立自我認知,結合上述三者 VR 技術特性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說《臨夜吶喊》與《靈魂繪師》是將 VR 的互動機制設計成體驗者行動,且能夠即時、有效地影響虛擬世界中的事物,創造心智與環境之間有效銜接的體驗,那麼《記憶如沙》便是反向地讓體驗者沒辦法透過行動與虛擬世界的事物進行有效的對應,以進入失語症患者的視角與體感:像是在一個場景中,體驗者被指示要寫下一段文字,但是互動機制卻設計成,你會在前幾次執行時,不管如何正確操作,都會書寫失敗。透過這樣的設計,觀眾進入到失語症患者無法順利與外界建立一套從感知、執行到回饋的機制。

然而,如果說《記憶如沙》是設計成讓體驗者從頭到尾都是進到失語症患者的視角,又並不準確。《記憶如沙》的敘事是由畫外音推進,以女兒的視角講述父親罹患失智症的過程,相對於電影透過分鏡、鏡頭的角度去建構視角,以及貫穿在不同視角背後的觀點,VR 則是由一個又一個不同場景來建立體驗者身處於「誰」的視角。在《記憶如沙》中,體驗者其實游移在父親(深陷於內心世界)的視角以及第三人稱旁觀視角之間,在這個視角裡,體感上會有如盤旋於事件之上的幽魂。當場景進入到父親所深陷的內心記憶世界時,女兒的畫外音與父親產生對話,將會給予體驗者該指向什麼物件的提示,而當體驗者能夠從中舉起手並指向特定物件時,就能讓進入到父親視角的玩家切換到下一個場景,也就是父親的下一段記憶之中。

《記憶如沙》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記憶如沙》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記憶如沙》處理的問題,是以父親與女兒分別代表的兩種現實感相互銜接,而在這部 VR 作品中,第一人稱視角之所以游移於父親自身與旁觀者之間,正是因為異於他人現實感的父親,始終處在深陷於自身現實感以及嘗試與他人現實感銜接的徬徨之中。這種旁觀視角,既是深陷於失語症中,當自身處境與他人現實感之間有所斷裂進而浮現的疏離感,同時亦是嘗試銜接他人現實感時,能有從他人視角來旁觀自身處境的自覺。

作為父親視角的體驗者,必須透過女兒的畫外音,找到切換(記憶)場景的提示。這個互動設計,實際上正是一個關於「兩個世界如何得以溝通」的縮影,溝通是:我不能確定對方是不是真的以我的方式去思考,我只能夠持續且不斷地丟出訊息,直到對方做出對應的回饋,並依靠兩者的同步率增加,來判斷自己的訊息有被對方接收。而在《記憶如沙》中,那些提示切換場景的物件,既是構築父親記憶世界中的重要象徵,同時也是女兒得以與父親達成有效溝通的媒介:女兒以父親記憶世界中的邏輯來表達自己的現實,父親則是試圖從女兒的話語中找到他的記憶世界得以推進的線索。在女兒的視角中,是透過對父親記憶而言的重要象徵物,作為有效讓父親行動的指令;而在父親的視角中,是透過理解女兒的指令中所指涉到的物件,使得他在記憶世界中推進到下一個場景。

兩個不同的世界,也將因此得以同步。

《臨夜吶喊》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臨夜吶喊》電影劇照/高雄電影節 提供

劇照提供/高雄電影節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些年來,我偶爾會想起這封遺書,每次也都得出差不多的解讀和對愛的看法。最近一次,發生在看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隔壁的房間》時,我驚喜地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微妙呼應,而這場文學與電影的相遇,也促使我重新思考吳爾芙在死前對愛的讚美,與她終究選擇死亡之間的矛盾性。
《破.地獄》的第一場戲與最後一場戲,皆以尖銳的嗩吶聲揭序,喃嘸師傅誦念經文,步罡踏斗,繞著火盆為亡者開路,行破地獄之儀,更旨在渡化生者面死之哀。因此,喃嘸師傅懸拋於空中的桃木劍或許更像是生者之思,而喃嘸師傅所執之白幡代表亡者,紅幡代表先祖,除了渡化家屬欲救之魂,更望惠及眾生孤魂與現世的一眾生者。
巴黎越是甜美誘人,現實越是苦澀貧瘠──或許離開家鄉對她來說,從不在於目的地為何,而是攸關逃離本身,逃離她那一望便是終點的人生,逃離她卸下不了的人情包袱。不過因為家人,因為時代,因為性別,她始終跨不出這片困住她的土地──想離開的心願翩然輕巧,留下她的理由卻有千鈞沉重。
西恩貝克在《艾諾拉》的專訪曾說:「我想在此混合不同的電影類型──我希望這部片從浪漫喜劇轉變為驚悚片,最後再變成一部俄羅斯藝術電影。我希望電影的結尾能像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一樣。」終場戲恰是如此靜謐,卻蘊藏了繁複又深邃的情感角力、對人道精神的追尋,於收場之際再度向前拓寬了一部電影所能融匯的風格種類之邊界。
《春行》步調奇慢,它的對話極少,但是帶著一種奠基於真實生活的日常感和生命力,它不像多數臺灣電影常常把一切解決不了的情境、狀態通通歸諸溫情主義,以煽情的涕淚來覆蓋觀眾的想法,觀看《春行》就像在欣賞一件藝術品,近看、遠看,有些地方看不清楚,有些地方即使聚精會神仍覺模稜。
撇除藝術美學、經濟價值的探討,現行台灣紀錄片的創作是相對自由的。「真實再現」賦予它有別於其他電影體裁的公共價值,成為社會邊緣人的代言者——為老者發聲,為孤獨者發聲,為移工發聲,而我們的眼睛,也得以看見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些年來,我偶爾會想起這封遺書,每次也都得出差不多的解讀和對愛的看法。最近一次,發生在看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隔壁的房間》時,我驚喜地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微妙呼應,而這場文學與電影的相遇,也促使我重新思考吳爾芙在死前對愛的讚美,與她終究選擇死亡之間的矛盾性。
《破.地獄》的第一場戲與最後一場戲,皆以尖銳的嗩吶聲揭序,喃嘸師傅誦念經文,步罡踏斗,繞著火盆為亡者開路,行破地獄之儀,更旨在渡化生者面死之哀。因此,喃嘸師傅懸拋於空中的桃木劍或許更像是生者之思,而喃嘸師傅所執之白幡代表亡者,紅幡代表先祖,除了渡化家屬欲救之魂,更望惠及眾生孤魂與現世的一眾生者。
巴黎越是甜美誘人,現實越是苦澀貧瘠──或許離開家鄉對她來說,從不在於目的地為何,而是攸關逃離本身,逃離她那一望便是終點的人生,逃離她卸下不了的人情包袱。不過因為家人,因為時代,因為性別,她始終跨不出這片困住她的土地──想離開的心願翩然輕巧,留下她的理由卻有千鈞沉重。
西恩貝克在《艾諾拉》的專訪曾說:「我想在此混合不同的電影類型──我希望這部片從浪漫喜劇轉變為驚悚片,最後再變成一部俄羅斯藝術電影。我希望電影的結尾能像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一樣。」終場戲恰是如此靜謐,卻蘊藏了繁複又深邃的情感角力、對人道精神的追尋,於收場之際再度向前拓寬了一部電影所能融匯的風格種類之邊界。
《春行》步調奇慢,它的對話極少,但是帶著一種奠基於真實生活的日常感和生命力,它不像多數臺灣電影常常把一切解決不了的情境、狀態通通歸諸溫情主義,以煽情的涕淚來覆蓋觀眾的想法,觀看《春行》就像在欣賞一件藝術品,近看、遠看,有些地方看不清楚,有些地方即使聚精會神仍覺模稜。
撇除藝術美學、經濟價值的探討,現行台灣紀錄片的創作是相對自由的。「真實再現」賦予它有別於其他電影體裁的公共價值,成為社會邊緣人的代言者——為老者發聲,為孤獨者發聲,為移工發聲,而我們的眼睛,也得以看見過去、現在和未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投資新手大多從身邊市場開始著手,選擇台股市場入門,單筆投資或台股定期定額投資,隨著經驗累積,進入美股市場也是好選擇,這篇文章帶你前進美股投資,證券開戶選擇國內券商複委託,使用美股定期定額投資,並以國泰 CUBE App為例說明。 內容目錄: 1.一站式開戶:以國泰世華 CUBE App 為例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視頻通話服務「Wonderland app」透過收集死者的日常資料,建立死者的虛擬替身,讓活著的人能夠再次與死者相見、交談與相互陪伴,以滿足心靈的慰藉。考古學家「白莉」與女兒、太空人「泰柱」與女友、app管理員「海利」與「賢秀」,三段故事帶領你窺探「Wonderland」的世界。
Thumbnail
在探索自己的催眠態中,能夠放下比較心,帶著一種開放的心態,並不斷暗示自己要用開放的心探索。這樣的心態,或許才能夠讓潛意識更好發揮!
Thumbnail
夢境探索是一場深入潛意識的奇妙旅程,反映我們的內心。夢的結構包括場景、劇情、象徵和情緒。場景如學校象徵挑戰,家代表安全感;劇情通過具體情境表達情感和願望;象徵物如動物和顏色則承載特定意義;情緒在夢中被放大,揭示內心掙扎與渴望。透過解析夢境,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自我並找到生活中的答案。
夢可能沒有邏輯也沒有被記住,當下的自己還是感到無比的真實
Thumbnail
夢見我是學校教授,我說我們期待新的科技整合功能,當我們在 Review 夢境內容的過程時,可以將其形成代表的圖像,然後將內容變成文章,讓我們可以在數位媒體平台貼文使用。 我鼓勵大家把夢境跟想法表達出來,然後科技可以分析出你大概的想法跟基礎,再來將其實體化與圖像化。我覺得這應該會是一個科技的突破。
Thumbnail
夢境是人類心靈的鏡子,反映潛意識中的經歷和恐懼。接受夢中的陰影有助於自我理解和成長。記錄和分析夢境符號能揭示內心狀態,面對恐懼和尋求支持能提升幸福感。通過理解夢境,人類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獲得成長力量。
Thumbnail
昨晚內心非常不平靜,我躺在床上,輾轉難眠,碰觸到最深的憂傷,讓藝術靈魂回歸。 睡不著覺,我就起床打開手機,午夜零點五十五分,生命中的變化正要開始。
Thumbnail
若要解夢,夢裡的每個角色其實都不是指涉現實中的人,有時候夢境中出現的每個人指涉的都是我——我的不同特質或不同情緒或不同疑問;有時候指涉的是一種本質,例如芭樂在現實中是從事藝術治療,她象徵的意義就是療癒。
Thumbnail
當一個人罹患憂鬱症時,日常生活中的尋常事物,都將化身為可怕的怪物,將病患吞噬。
Thumbnail
投資新手大多從身邊市場開始著手,選擇台股市場入門,單筆投資或台股定期定額投資,隨著經驗累積,進入美股市場也是好選擇,這篇文章帶你前進美股投資,證券開戶選擇國內券商複委託,使用美股定期定額投資,並以國泰 CUBE App為例說明。 內容目錄: 1.一站式開戶:以國泰世華 CUBE App 為例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視頻通話服務「Wonderland app」透過收集死者的日常資料,建立死者的虛擬替身,讓活著的人能夠再次與死者相見、交談與相互陪伴,以滿足心靈的慰藉。考古學家「白莉」與女兒、太空人「泰柱」與女友、app管理員「海利」與「賢秀」,三段故事帶領你窺探「Wonderland」的世界。
Thumbnail
在探索自己的催眠態中,能夠放下比較心,帶著一種開放的心態,並不斷暗示自己要用開放的心探索。這樣的心態,或許才能夠讓潛意識更好發揮!
Thumbnail
夢境探索是一場深入潛意識的奇妙旅程,反映我們的內心。夢的結構包括場景、劇情、象徵和情緒。場景如學校象徵挑戰,家代表安全感;劇情通過具體情境表達情感和願望;象徵物如動物和顏色則承載特定意義;情緒在夢中被放大,揭示內心掙扎與渴望。透過解析夢境,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自我並找到生活中的答案。
夢可能沒有邏輯也沒有被記住,當下的自己還是感到無比的真實
Thumbnail
夢見我是學校教授,我說我們期待新的科技整合功能,當我們在 Review 夢境內容的過程時,可以將其形成代表的圖像,然後將內容變成文章,讓我們可以在數位媒體平台貼文使用。 我鼓勵大家把夢境跟想法表達出來,然後科技可以分析出你大概的想法跟基礎,再來將其實體化與圖像化。我覺得這應該會是一個科技的突破。
Thumbnail
夢境是人類心靈的鏡子,反映潛意識中的經歷和恐懼。接受夢中的陰影有助於自我理解和成長。記錄和分析夢境符號能揭示內心狀態,面對恐懼和尋求支持能提升幸福感。通過理解夢境,人類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獲得成長力量。
Thumbnail
昨晚內心非常不平靜,我躺在床上,輾轉難眠,碰觸到最深的憂傷,讓藝術靈魂回歸。 睡不著覺,我就起床打開手機,午夜零點五十五分,生命中的變化正要開始。
Thumbnail
若要解夢,夢裡的每個角色其實都不是指涉現實中的人,有時候夢境中出現的每個人指涉的都是我——我的不同特質或不同情緒或不同疑問;有時候指涉的是一種本質,例如芭樂在現實中是從事藝術治療,她象徵的意義就是療癒。
Thumbnail
當一個人罹患憂鬱症時,日常生活中的尋常事物,都將化身為可怕的怪物,將病患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