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詩人影評|《抓狂演訓班》:天造地設的戲裡戲外。

2020/11/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抓狂演訓班》(The Big Hit) / 2020 / 法國
《抓狂演訓班》電影海報。
(全文無雷)

《抓狂演訓班》電影劇照。(圖片來源:金馬影展官網)
出生自愛爾蘭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繆爾貝克特,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於 1952 年發表的《等待果陀》以等待作為主題,兩幕雷同的情節為發展,並藉由千篇一律的對話和動作,體現貝克特對於「等待」的動感捕捉。而法國導演艾曼紐寇克的第二部編導作品《抓狂演訓班》,即改編自一段 1986 年發生於瑞典監獄的事件,事件本身不只關於劇作《等待果陀》,甚至可說是把《等待果陀》搬進到了現實生活。
《抓狂演訓班》電影劇照。(圖片來源:金馬影展官網)
故事從年邁失志的演員開始,他來到監獄辦事,卻突然發覺囚犯們對於演戲有著一定的熱情,當回到家後,又看到牆上掛著的《等待果陀》演出相片,腦內瞬間湧起了「誰比他們更懂得等待?」,進而全力促成一隻囚犯劇團。而電影之中,幾處可見紀錄片般的鏡頭構圖和剪輯樣貌,既襯托出情節中的真實性質,也把帶來的共鳴放大不少。像是突然拒絕演出的成員,掩藏背後的真實原因;又或是那嘻笑間的隔閡,該怎麼將囚犯視為演員,忽略他們背後的種種案例。
然而編導沒有太早揭露囚犯們的罪行,甚至是把它給忽略掉,但並不代表是去洗白或認可,只是拍出了他們的人性,渴求情感、等待回歸生活的心態。至於獄警及囚犯們的互動爭執,帶出的同是複雜的無奈,你可以因為稍早的情節同情囚犯,也可以因他們身為囚犯,同意預警的審查和待人。所以更不用說尾段發生的事件究竟是好是壞,畢竟監獄裡外,電影裡外,都有著不同的接納和排斥。事件和電影以不和諧創造了和諧,用演出《等待果陀》的囚犯劇團互文了《等待果陀》,就是最大的亮點和奧妙。
《抓狂演訓班》電影劇照。(圖片來源:金馬影展官網)
其實當初早在金馬影展的官網就被講得透徹,它是如此寫道:「電影後設呈現劇中的存在主義式詰問,真實刻畫戲裡戲外的導與演關係。」所以我們也許能說觀賞《抓狂演訓班》既是體驗了電影作品、真實事件,又是領悟到了《等待果陀》的中心思想。而這天造地設的戲裡戲外,早已超越了玩味和形式,是種渾然天成的另類奇觀。
《抓狂演訓班》電影劇照。(圖片來源:金馬影展官網)
電影評價:A-
台灣上映日期:2021-
台灣代理片商:Andrews Film 東昊影業

成立的心得分享帳號,第一手文章、資訊都會搶先在這裡釋出,喜歡的歡迎垵下追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一篇文章,了解一位創作者的內心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