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心若歇,干擾止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幾年前,有段時間全身痛,到精舍請示的結果是:「此係佛菩薩在幫妳調身體。」那時候大環境的磁場沒有現在這麼混亂,眾生被外靈干擾的現象也沒有現在這麼普遍,因此當得知身體痛是被佛菩薩「整理」時,說實話,內心是美滋滋,也是甜滋滋的。


修行幾年後,隨著因緣的到來,陸續被佛菩薩開示出有魔性、外道願種種心性偏差的業力。唸經時黑氣的釋放,和各種外靈來干擾的症狀,會讓身體全身痛、記憶力減退、上吐下瀉、虛軟無力、頭暈、昏睡……。


跟著佛菩薩的開示走,最近已圓滿了皈依和效忠效勞外道願的業力。日前,完整的唸完一部《六祖壇經》後,心裡忽然有了另一層體悟:「佛菩薩調理身體和外靈干擾的症狀有些是一樣的,但因為身分是佛菩薩與外靈,所以我們心裡所呈現出的反應也有了天堂與地獄的分別。」換句話來說,當我們得知身體的不舒服是佛菩薩所造成,內心是安定、沒有恐慌、欣然接受的;但當我們得知身體的不舒服是因為外靈引起時,內心就開始出現浮動、焦慮、抗拒、排斥,畏懼等種種反應。


阿伯說:「干擾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自身心浮氣躁。定力夠的話,干擾來你也能從容面對。」佛與眾生的自性本無差別,佛由人成,佛是覺悟、人格圓滿的人;我們則是還在迷惘、人格尚有缺陷的未來佛。學佛修行,是讓自己更深刻地了解自身的缺陷,勇於承擔與改過;遇到問題時,能依然保持正見、堅持立場,不逃避、如實面對,去做、去體悟,智慧才能由此而生!


佛法講緣起,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因、有緣、才會有果出現。會誤入外道的陷阱,是因為我們沒有正見、無法堅持立場,從而順從自己的欲望,失去了判斷對與錯的能力,才會被引誘,跟著去做壞事,這是前因。會有外道的種種干擾,則是我們沒有學到教訓,我們還是聽從自己的妄心,並隨著各種「境」起了種種妄念,這是助緣。有因、有緣就會結成果,這個「果」即是讓自己與外道心心相印,干擾不斷。


阿伯說:「心不平靜、攀緣,才會招來幻,修行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沙上建塔,不牢靠,要建在堅固的泥土上。不要活在幻中、住在幻中,如此會難以成就;要修的是真,不是幻,要去幻存真,要活在現實中。」神通處理干擾非常有限,如同漫溢的水,如果沒有從源頭關閉水源,而僅是在末端一直拿抹布擦、或拿水桶接,那是無濟於事的!因為你自己任由妄念、雜念,念念相續,一波接著一波,如同敞開心門,邀請外靈常常進來作客。


當你因為佛菩薩的幫助,處理完一次、兩次的干擾後,後面如果還陸陸續續、干擾不間斷,那你真的要勇於從內在去探討自己的人格缺陷在哪裡,一定是自己心裡有了破口,干擾才會源源不絕地從破口進入,干擾才會那麼喜歡來找你。


《六祖壇經》云:「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世間所有的名詞都是假名,外靈會幻化為佛菩薩來引誘你;而佛菩薩也會幻化為外靈來考驗你,我們學到的辭彙與知識,讓我們受限於自我認知的框架中,如「善」就是好的,「惡」就是不好的;「佛菩薩」是好的,「外靈」就是不好的。我們的腦袋聽到、看到「佛菩薩」就心情振奮;我們的腦袋聽到、看到「外靈」就驚恐莫名,因為我們對境的有念、有取,於是讓境有相、有住,故而加重了身體的種種反應!所以阿伯才說:「心性不提升,干擾一直生,以為是外來,其實是內在。」


如果我們能善自體悟經典中的深意,做到如《六祖壇經》上所說:「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那麼不管是佛菩薩調理身體,或是外靈、外道干擾,「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境怎麼來,就怎麼讓它去,心不貪愛、心不畏懼,則因緣生,必有因緣滅!


(分享完畢)


所謂風平不起浪,煩惱、干擾,往往是自己內心有著千般萬相風吹起,激起心中的滾滾浪花。


我們常被生活的各種境界影響,每一天都有無數的心境起伏,在順心、違心的情緒上交織著,形成我們的喜怒,我們的心實在很忙碌呀!很忙碌地「對外」分別著各種情況,執著各種情形,卻很少真正地「對內」看看自己的心。


分享文提到:「佛菩薩調理身體和外靈干擾的症狀有些是一樣的,但因為身分是佛菩薩與外靈,所以我們心裡所呈現出的反應也有了天堂與地獄的分別。」我們對境界容易產生強烈地分別與執著,好事便安心,壞事便焦慮,甚至當干擾多到不堪其擾時,一直尋求協助也只能一時的暫緩。我們此時更應該回頭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心念有何需要改正?否則讓外道一直以為和我們磁場氣息相近,才會一直來串門子呢?


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反聞聞自性」,是教導我們不斷向內心去聽、去看,聽到最後一片寂靜。


《維摩詰經》中有一段是天女散花,在維摩居士的房間裡,天女出現在空中散花,這些花灑在菩薩身上都自動落下來,灑在佛的大弟子們身上,卻都黏上了,用神通處理花仍然不落下。這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舍利弗回答:「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女回:「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


《花語滿天維摩說法》解釋:「你不要這麼想,為什麼?這不是世間的花,沒有香臭美醜善惡的分別,你覺得戴花犯戒,是你自心分別,唯心作用。你們跟佛出家學佛法,起分別心就不是佛法,修到無分別心才是真正佛法。起分別妄想才是犯戒,就不如法,沒有分別妄想才如法,才算是守戒。」


我們沾在身上的花可能有很多,名利的花、看人不順眼的花、愛生氣的花、貪欲的花、攀緣的花…等,這些花就是我們「內擾」的源頭,導致我們心不淨又不靜。天女散花好比我們平時遇到的各種層面,包含考驗、干擾、各種順境及世間五欲六塵,對這些境界,我們是否分別、攀緣與執著?當我們執著與分別時,便也黏住這些花,當我們不會受其影響,花也自然落下了!


大弟子們想要摘除身上的花卻使不上力,菩薩沒有特意避開撒落的花,花卻也不沾黏在身上。仔細閱讀這一段,會發現有很多深意可以多加體會。


菩薩見到天女散的花,心沒有起任何愛著,自然不沾染;其他人見了花,起了厭離分別心,哪怕念頭只是那麼一絲一毫,花便黏於身上了!《六祖壇經》:「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聖嚴法師開示:「什麼是『無相』?於相而離相即是無相。所謂『於相而離相』,是指相雖然有,但是你的心不要去執著它,不住於相,就是無相,若住於相,便是有相。『住』的意思即是執著。」執著,是凡夫;不執著,就是佛菩薩。


凡夫起心動念,都在天秤的兩端做選擇,不是好與壞、就是對與錯、善與惡,選擇在二邊遊走動念,反而將自心困住。《六祖壇經》:「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淨空法師:「善的要跟他學習,不善的我們反省我們有沒有他那種行為,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不都是教導我們的嗎?都是演得很逼真,都是一流的演員,統統拿一樣的獎牌。你就把所有眾生看平等了,你對所有一切眾生那個恭敬心就生起來了,敬愛的心就生起來了。你就不會再分別,不會再嫌棄,不會再有比較了,你已經入不二法門了,入不二法門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因為我們現在總在二裡,總是分別,總是執著,分別執著這是六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一入不二,那智慧就大開了。」(引用完畢)


《六祖壇經》云:「於一切處不住相。」以往我們的心,善分別諸相,以輪迴心起許多妄念,心中「住」了很多相;如今,我們學習心性的提升,從「住」到「不住」,走向心的中道,漸漸會發現,一切時處,無不在心的範圍,無不在佛法智慧光的照耀,與自心相呼應著!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raw-image
raw-image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香港吃貨寶寶的沙龍
38會員
1.9K內容數
2024/05/17
奉行聖賢教育的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現在把聖賢教育丟掉了,古人這些真叫最優良的傳統不要了,現在的小孩什麼人教?電視教他。你看一出生,眼睛睜開就對著電視。電視教他什麼?教他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長大上學了,外國學校我知道,中國小學我沒去看過,外國學校一年級就教電腦了。小朋友接觸電腦,電
2024/05/17
奉行聖賢教育的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現在把聖賢教育丟掉了,古人這些真叫最優良的傳統不要了,現在的小孩什麼人教?電視教他。你看一出生,眼睛睜開就對著電視。電視教他什麼?教他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長大上學了,外國學校我知道,中國小學我沒去看過,外國學校一年級就教電腦了。小朋友接觸電腦,電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聖賢的教化,古德有比喻啊,人天眼目啊,黑暗燈明啊,你要障礙,罪過就大了。你害一個善人,尤其是陷害一個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教化一切眾生的人,罪過不在受害人結罪,是在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接受教育上結罪。所謂是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了,你把一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聖賢的教化,古德有比喻啊,人天眼目啊,黑暗燈明啊,你要障礙,罪過就大了。你害一個善人,尤其是陷害一個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教化一切眾生的人,罪過不在受害人結罪,是在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接受教育上結罪。所謂是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了,你把一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1)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不少到惡道去了。怎麼知道?這算什麼?他學佛,他念佛,而且還學佛學得不錯,在佛門真做了不少好事,他墮地獄了,所以他有機會來附體、來託夢,把他的狀況告訴我們,要求我們超度他。我們從這些信息當中也知道,這個迴向超度真有效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1)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不少到惡道去了。怎麼知道?這算什麼?他學佛,他念佛,而且還學佛學得不錯,在佛門真做了不少好事,他墮地獄了,所以他有機會來附體、來託夢,把他的狀況告訴我們,要求我們超度他。我們從這些信息當中也知道,這個迴向超度真有效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這集的閒人閒聊,想跟大家分享我透過催眠進入大靈的經驗。錄下這個主題不是想要描述其中的不可思議與獵奇性,而是想聚焦在與菩薩大靈的對話內容,還有之於我個人的療癒意義。 https://www
Thumbnail
這集的閒人閒聊,想跟大家分享我透過催眠進入大靈的經驗。錄下這個主題不是想要描述其中的不可思議與獵奇性,而是想聚焦在與菩薩大靈的對話內容,還有之於我個人的療癒意義。 https://www
Thumbnail
鹿野苑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轉叫「示轉」,佛陀做示範跟你開示,這個人世間有人生八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生老病死,還有所謂的苦苦、壞苦 、行苦三種苦。這些苦一直逼惱著你,不是說:「我不要去惹它就好了。」沒有辦法!它會逼著你。
Thumbnail
鹿野苑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轉叫「示轉」,佛陀做示範跟你開示,這個人世間有人生八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生老病死,還有所謂的苦苦、壞苦 、行苦三種苦。這些苦一直逼惱著你,不是說:「我不要去惹它就好了。」沒有辦法!它會逼著你。
Thumbnail
人的心本初的面貌就跟 普賢王如來一樣,跟佛一樣。今天一念的分別執著,一錯再錯,錯不知返,把自己的心性弄到憂鬱症,這中間得經過多少造罪造孽的過程,你想過嗎?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有的時候還不利己,要歷經多少,才把自己弄成憂鬱症。或者去傷害過多少人讓人家痛苦,那種痛苦的 「業」作用回來
Thumbnail
人的心本初的面貌就跟 普賢王如來一樣,跟佛一樣。今天一念的分別執著,一錯再錯,錯不知返,把自己的心性弄到憂鬱症,這中間得經過多少造罪造孽的過程,你想過嗎?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有的時候還不利己,要歷經多少,才把自己弄成憂鬱症。或者去傷害過多少人讓人家痛苦,那種痛苦的 「業」作用回來
Thumbnail
觀音山依次第而修的弟子,都會有其相應的護法守護。每月禮請僧團舉辦護法雲集薈供除障法會,與全球七眾弟子除了以至誠的感恩之心酬謝護法聖眾外,亦以此來增益自身修行,遣除災難與障礙。歡迎登記消災除障祿位。
Thumbnail
觀音山依次第而修的弟子,都會有其相應的護法守護。每月禮請僧團舉辦護法雲集薈供除障法會,與全球七眾弟子除了以至誠的感恩之心酬謝護法聖眾外,亦以此來增益自身修行,遣除災難與障礙。歡迎登記消災除障祿位。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