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這是主角Walter Mitty任職的《LIFE》座右銘,但卻和他的現實生活大相徑庭。
《白日夢冒險王》是於2013年12月上映的電影,IMDB評價7.3,不算特別高,也未獲任何獎項,但卻對我的影響甚深。
過去的夢想成為現實的白日夢
主角Walter Mitty在《LIFE》雜誌在底片影像部門工作,他是個生活一塵不變,每天工作和家裡兩點一線,但卻非常重視家人的人。他沒有什麼特別人生經驗,從沒去旅行過,連交友網站的管理者都覺得這個人不可思議地無趣。他一直以來有做白日夢的習慣,總是在談話中突然靈魂出竅,因此讓他的人際關係發展不順遂,也把它侷限在自己的小世界。工作可說是Walter唯一保有熱情和執著的事物,也正因他的執著,使他踏上千里尋照片之旅。
隨著電影的進行,我們看到了幾件事可以得知Walter原來不是如此平庸:
- 滑板
Walter教Cheryl 的兒子在公園玩滑板的一幕,雖然畫面聚焦於Cheryl 講電話,但從背景可以看到Walter純熟的滑板技巧。以背景方式呈現,也是隱喻Walter平庸表象下不為人知的一面,滑板則是不拘泥於世俗事務的象徵。
- Walter留著龐克頭的照片
Walter和媽媽、姊姊整理舊家物品時,不禁回憶起過往。媽媽眼泛淚光著看著Walter和爸爸的合照,照片中的Walter是留著龐克頭、身穿皮衣皮褲的青少年。龐克頭象徵著當年的他是不在意社會眼光,更不屑遵循社會賦予的期望。
- 爸爸送的登山包
在舊家物品中,他們也找到了爸爸在他18歲生日時送的登山包和筆記本。當年的Walter決定在高中畢業後,與朋友到歐洲壯遊,這兩樣物品代表了爸爸的鼓勵。
透過媽媽的敘述我們才得以知道,是爸爸的意外早逝,讓有責任心的Walter放棄一切夢想,扛起家裡的經濟重擔,才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他。
化內心的蠢動與執著為行動
許多影評認為Walter前往尋找照片的決定非常突然,也不合邏輯,不過我認為這個轉折並非毫無來由。他雖然迫於現實、困在生活洪流之中,但內心仍有對當年夢想的一絲寄望(可能是他進入《LIFE》工作的原因),以及對工作的執著,這些都成為他衝動踏上旅程的原因。
這份衝動也透過Walter的兩個行動分成兩個層面:
- 買機票飛往格陵蘭
Walter內心的蠢動化為各種暗示,以及主管的催促下,決心要找到25號底片。他徑直走向機場,買了一張飛往格陵蘭的機票,這是他踏出的第一步。
- 最後一刻踏上爛醉飛行員駕駛的直昇機
Walter在格陵蘭的酒吧遇到一個喝得爛醉的飛行員,也從酒保口中得知,這架直升機是和攝影師Sean搭乘過的貨輪的唯一聯繫,錯過了就要再等幾個月。因此伴隨著女主角唱著《Major Tom》的白日夢中,Walter在最後一刻踏上了直升機,這一瞬間代表他真的拋下了一切顧慮,而這也是Walter最後一次做白日夢。
鋼琴是過往的負累
整部電影中,Walter的媽媽一直處於搬家狀態,但爸爸送給媽媽的鋼琴總是因為體積過大,搬不進新家。鋼琴象徵著過往的包袱,媽媽勸說Walter將鋼琴變賣,是媽媽希望放下過往,而Walter執意將它搬回家,則是他的放不下。最後Walter將鋼琴賣掉,是他願意捨去包袱,面對現實、規劃未來。
電影是現實的縮影
《白日夢冒險王》是當年大四的我,在大學附近的小小電影院看的其中一部電影,對於同行的朋友而言,只不過是一部電影,對我來說,卻是在其中找到了自己。其實不管是走在路上聽著耳機傳來的音樂,或是騎著車聽著穿透安全帽的車雜聲,我的心思都不在這上面,總是像Walter一樣,困在自己的小世界,也總是期望有一天能成為小世界中的自己。大學的最後一年,雖然我仍在準備研究所考試,但心中仍有想做的事,卻不知該不該做,如果不做,我會後悔嗎?這部電影給了我最佳的答案。
人們總說「電影是現實的縮影」,這部電影也許展現的方式有些浮誇,但卻是最好範例。我相信每個人年少時總有對未來的期望,或許是像Walter一樣想壯遊世界、開拓視野,或許不是,但卻因為現實的處境而一再推託,一再以為自己有機會做(有錢再做、有時間再做)。
出社會後擔心得更多,怕放棄事業,怕社會眼光批評,怕後悔……還是怕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