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浪
到處遊蕩,不務正業。 ●宋梅堯臣《聞進士販茶》詩:「浮浪書生亦貪利,史笥經箱為盜囊。」 ●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如此則妄庸輕剽,浮浪奸人,自此爭言水利矣。」 ●茅盾《動搖》二:「他又知道陸慕游的朋友,雖然盡多浮浪子弟,但也有幾個正派人。」
「
浮浪貢」比喻
游手好閒、不務正業、玩世不恭的人。 要分兩詞來解析。「浮浪」這辭自古即有,見上段,不過日據時代,自「日本漢字」又撿回來了!日語「浮浪者ふろうしゃ」有紀錄在《台日典》內!
kong3, khoo
然後台語中有「kong3」字,其中有一義是『對男子的蔑稱」!跟「khoo」意思相同,「你這khoo!」等於「你這kong3!」。 「khoo」字,教典採「箍」字!字典: 以篾束物 。屬於動詞!並無名詞屬性。 台語義較接近「圈」,台語講「innn5-khoo」,直白翻譯,就是「圓圈」!《 台日典》紀錄「khoo」第四義:「 (4) 圓柱形或切圓物件ê助數詞。 」例詞:「 一 ∼ 杉; 一 ∼ 魚; 你這 ∼=輕視稱號人。 」( (2)一 kong3 絲線。 應該也是歸在此類,雖然義近「卷kuan3」,可以對照比較 「圈khoo」字),所以這字「khoo」有擴充義,圓長形的物品都可以稱之! 那,為何有貶義呢? 一個是圓胖的蔑稱,如「大khoo呆」!另外一種就跟「kong3」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只有男子有「圓長」的陽物!「khoo」當動詞,有「媾」的意思! 「媾」切音 kio3, 可以有 koo3, kong3 的音變!《台日典》紀錄「khoo」的另外擬字就是「媾」字!姦淫的意思。例句: 「khoo lin2 娘!」 將「khoo」改做「kong3」,就是後面要講的「kong3」字其中一義是「砲」字! 現代語「打一砲」的意思!
另外,「官 kuann」是男子尊稱,「管 kong2」也可以是男子蔑稱,kong2, kong3 有一點音調差,這個在禁忌語常有變聲變調的情況!可以寬鬆來看待!
kong3
這字kong3, 「砲」義,擬字是「火+貢,
熕」,字典無收釋意,但是有文獻紀錄! 《從征實錄》:虜前䑸被左協王明銃船先發一
熕擊沉一隻,虜船遂挽回,不敢前進。《福建通志台灣府-清》:錦圍漳州五閱月,發
龍熕大炮百道環攻,城圯六十餘丈。 形聲無義字,多為方言用字!這個字也是從台語音來的!那它的源字是什麼呢?對應中文就是「砲」字,而它是「
礮」的俗字,這個字又是「礟」的異體字,所以,「交」音符 -au韻母是訛誤的,應該是「駁」音符,切音是入聲 -pok, 也就是「爆」的音!這樣才是「砲」撞擊的聲音! pok 的陽入轉音就是 pong, 音變可以是悶悶的鼻音 kong, 於是它的動詞「kong3」有碰撞,敲打的意思!「碰」pong7 ,應該也是衍生字! 字典可以找到同義的動詞「kong3」,就是「手+黨,攩」, 這個字等同「
擋」字,但第三義是,「
搥打」。《列子·黃帝》:「既而狎侮欺詒,
攩㧙挨抌,亡所不為。」 !
- 另外,「kong3」有「碰」義!譬如,台日典kong3 玩「撚寶」,是一種擲骰子的遊戲!將幾顆骰子放在「銅城」裡!搖晃後,揭開看點數的賭法! 台語叫「kong3捻寶」!或是「kong3銅城」(捻寶的別稱)(註:捻,應該是「輪轉」義的「輦,轔,輪,輾」等字)
- kong3 動詞還有一個(撞擊)擴充義,「填充」的意思: 台日典第四義: (4)用蔘燕一直 ∼; 阿片薰 ∼ 到倒; 過 ∼=過度。(甘字典釋意稍異: 過貢, 就是 工 做 過頭 ê 意思. ) 『有人採「灌」字』!
Kaim Ang 認為是「浮龍熕」(一種龍紋大砲)的音訛! 台日典紀錄「
海底浮龍熕」:「完全無希望」的意思! 但是意思跟「 到處遊蕩,不務正業。」相差太大!
- kong3 還可以是「逛」!字典:「走皃!」切音,kong2, kong3!
- kong3 也可以是「贛」字,切音 kong3, 與戇同。愚也。 尤其是跟「兩光」連在一起「兩光浮浪戇」!
- khong3 也可以是「誑」或「誆」! 一個無所事事的人,就只能靠騙,搶來撈錢! 台日典「kong3」當動詞還有一義: hōo伊 ∼ 五十khoo--去。
這詞應該由「
摸稜兩可」成語演化而來! 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比喻意見、態度或語言不明確、肯定。 其人於武則天當政時為宰相數年,凡事都阿諛奉迎,自稱凡事模稜兩端即可,故時人稱為「蘇模稜」。 近代歇後語:「刀切豆腐,
兩面光!」可以是褒義,也可以是貶諷義!在台語,維持古語的「
摸稜兩可」貶義! 「兩光」的中文溯源可能是「儱侗」,再一次,看到形聲字,就是方言字!「儱」的詞彙只有一個就是「
儱侗」, 「儱侗」,字典:
未成器也。 侗的詞彙也只有一個「
倥侗」兩者都是-ong 疊韻聯綿字詞! -ong 是從 -ing 音演變而來,「
稜」, 量詞,唐宋時估計田畝的單位 ,是「
棱 」的假借。 凸起物亦叫「
稜」,故田間隆起的土堆稱「
壟」! 「壟」也表示田界、田埂。《集韻.腫韻》:「壠,田埒。」如《漢書.陳勝項籍傳》:「(陳勝)輟耕之壟上,悵然甚久。」顏師古注:「壟上,謂田中之高處。」。 台語維持-ing音:台日典:
蕃薯 ∼;培 ∼;一 ∼。 採「陵」字!台語的「龍」有兩音,ling5, liong5 。故,兩字相通! 近代語「朦朧」(摸
稜),「籠統(
儱侗)」,都是同本同源!
林文信先生補充,台語有單用「liong2」的講法:
物件儱功真怯魯、學藝無精o̍h-gē bô-tsiann強出師是lióng-kong師傅,佇語法上阮遮老輩有時也講liong2孤詞爾,物件真liong2、工夫真liong2
liong2 孤詞,眾字典沒人有收錄!但台語詞常常有複字詞單字用的例! 我想這個孤詞是存在的! 反映在中文,對照的就是近代詞「二」,新新人類詞「中二」,北方方言的「
二不愣」「
二愣子」,「愣」是近代詞,也是北方方言字!其實就是「 楞」的衍生字!《廣韻》 楞:四方木也。 所以很清楚跟「
棱 」是同義字! 近代詞「你這個人真二」! 「二」還真的不是亂用的!
「二」漢語留在方言中例證:
- 陝西方言: 1、常用於形容一個人分不清場合,掂不來輕重,說話不過大腦,做事不想後果。如“二慫,二錘子”。例:那個人二得很! 2、形容自己聽到驚人且不能理解的言論時的心理狀況,如“我二了”。
- 東北方言: 常用於形容人或事物愚笨,口語中擁有獨特的語意。常帶貶義。
- 保定方言: 貶義詞。常用用於形容人愚笨,弱智的意思。現在多用於彼此取笑的意思(有很大的玩笑成分)。
- 江西方言: 即贛州地區南康客家話。 二,“二崽”、“二賊” 作為一種對小孩的愛稱,也用作朋友間的打招呼。意思為:傻瓜,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