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是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重讀當年寫的「生物學的難題-補記」,心裡一直有著很陌生的感覺,這是我寫的嗎?原來我曾把一件事情想的這麼透徹,但卻漸漸忘了它。當年手寫「生物學的難題」這篇文章的文稿中,我在開頭有一段文字是這麼寫的: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想藉由對生物學理論架構形式的探討,來看生物學發展的困境在那裡。一開始,我想先由量子力學談起,對生物學而言,那是一個很富啟發性的例子,尢其是 Heisenberg 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接著藉由我碩士班時期所從事研究的主題及目前於神經電生理的一些經驗,點出生物學一些大家『視而不見』的危機,再經由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表達科學發展的模式,來了解這些『視而不見』的危機何以安然存在的理由。而經由Kuhn的科學結構模型對生物學之適用性探討,引出物理學和生物學在理論結構形式的差異,並重新看待演化論對現代生物學的影響。最後以這樣的了解基礎,推展出個人對生物學發展的看法。」
原來我也有過這樣的豪情與企圖。
1994年之後,我繼續把博士唸完,當兵、結婚、工作、養小孩,滑過平淡無奇的青年時代,溜進為五斗米折腰的中年時代,馴化在日常的柴米油鹽中。再度看到這樣的文字,我想,是不是我寫的或許已經沒那麼重要了,落款在題目下方的名字對文章而言其實只是個陪襯,當一篇作品完成時,其實就脫離了作者,有了自己的生命,活在每一個讀它的人心中。
我的學妹說:「漸漸發覺了原來寫字對我,不是為了記得,而是為了忘記」。在我看到這篇1994年的舊作,我發覺寫字對我而言,不是為了記得,不是為了忘記,而是一個「像是生命」的東西借你的手蹦出。
多年前有一次受邀至嘉義大學演講,於是順道回了一趟台南。在家裡一疊久未翻閱的紙堆裏發現了一份手稿,應該是在博二的時候寫的吧,也是1994年。這篇文章算是我30歲之前較完整的散文札記。我用「飛鴻與雪泥」當作文章的標題,高中時我在校刊上看過以這個題目為名的文章,內容忘了,倒是這五個字的印象深刻。後來在我主編的那一本動物系系刊「生命」第13期的封底中,就引了這首蘇軾的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 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昔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我的學妹說,寫字對她而言像是心理諮商師對自己的認知行為治療,當她爬格子時,「會看到對話的過程充滿病人的抗拒、粉飾、扭曲或偽裝,以及心理諮商師如何一層層卸下病人心防的角力」。看到這段文字時,我油然的想起蘇軾的這首詩,也想到了當初寫飛鴻與雪泥這篇文章的心情。寫的當時或是熱情澎湃,或是憂鬱感傷,然而多年之後再讀著,那些極端的情緒俱被行行間的空白濾掉,只呈現出生命清晰的流轉痕跡。
就這樣,只是痕跡。
我們要多真實的面對自己?
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有真實的自己嗎?
「人生到處知何似 恰似飛鴻踏雪泥……」
avatar-img
5會員
1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孟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到最後連我自己都覺得很有趣,三個小時後散會,每個人都好像知道了某些該做的方向,也決定要繼續接下來的「合作」,而那個最先開始發起要合作的人,卻是在會談結束後的回程高鐵車上,才想到具體方向該是如何如何。但是,一起討論「合作」的其他人卻都沒有聽到。
原來,這是一個沒有自己人生的人,他把他的人生都散到他的學生的人生中了。我也才了解,原來,實習課要這樣子上,要一組一組的親自看了、罵了,從下午三點一直到晚上十點以後才算上完。我也才知道,原來每一年的比賽要花這麼多的錢,學校那點杯水車薪的支援,根本比不上周老師自掏腰包的豪氣。
就我剛剛提到的,因為我們一直有那麼多缺點,所以我們所吸引的這些人,參與的人,其實某種程度都是看到這些經營上缺點的人。因此我們可以很沒有包袱的,可以不用去管銷售量,不用去管讀者的點閱率,純粹就想說,如果就「是」跟「非」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要做什麼樣的建言。
一天少個兩小時在網路上發呆、在路上閒晃的時間,四年就多了2920小時。如果以一天工作時間8小時計,2920÷8=365,也就是說,你就多出一整年的工作天。雖然大學唸四年,但實際支配的時間有五年。若再更認真些,一天多用心個四小時,那麼就等於有六年的時間在手上。
以我現在看來,那年的我真是天兵白目加三八。只能說我實在太幸運,遇到兩位生命中的貴人。多年後,我當了大學老師,有自己的碩士班學生。我不斷在心中告訴自己:學生不是老師的財產,學生有權決定他想要學習的東西。這是我從我的老師那裡學到的。
當下大吃一驚,原來新詩不是只具有感嘆國仇家恨的功能(如當年國文課本中的詩),而是能這麼直指年少的愛情想念。
到最後連我自己都覺得很有趣,三個小時後散會,每個人都好像知道了某些該做的方向,也決定要繼續接下來的「合作」,而那個最先開始發起要合作的人,卻是在會談結束後的回程高鐵車上,才想到具體方向該是如何如何。但是,一起討論「合作」的其他人卻都沒有聽到。
原來,這是一個沒有自己人生的人,他把他的人生都散到他的學生的人生中了。我也才了解,原來,實習課要這樣子上,要一組一組的親自看了、罵了,從下午三點一直到晚上十點以後才算上完。我也才知道,原來每一年的比賽要花這麼多的錢,學校那點杯水車薪的支援,根本比不上周老師自掏腰包的豪氣。
就我剛剛提到的,因為我們一直有那麼多缺點,所以我們所吸引的這些人,參與的人,其實某種程度都是看到這些經營上缺點的人。因此我們可以很沒有包袱的,可以不用去管銷售量,不用去管讀者的點閱率,純粹就想說,如果就「是」跟「非」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要做什麼樣的建言。
一天少個兩小時在網路上發呆、在路上閒晃的時間,四年就多了2920小時。如果以一天工作時間8小時計,2920÷8=365,也就是說,你就多出一整年的工作天。雖然大學唸四年,但實際支配的時間有五年。若再更認真些,一天多用心個四小時,那麼就等於有六年的時間在手上。
以我現在看來,那年的我真是天兵白目加三八。只能說我實在太幸運,遇到兩位生命中的貴人。多年後,我當了大學老師,有自己的碩士班學生。我不斷在心中告訴自己:學生不是老師的財產,學生有權決定他想要學習的東西。這是我從我的老師那裡學到的。
當下大吃一驚,原來新詩不是只具有感嘆國仇家恨的功能(如當年國文課本中的詩),而是能這麼直指年少的愛情想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某個關於生命經驗的真相,像忽然掉落的隕石那樣,不由分說地擊中了自己。 在這一瞬間,我們看待生命或世界的方式從根本上發生變化,不會再與之前相同。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辛波絲卡在諾貝爾文學獎致詞中提到,靈感來自於人生中的「我不知道」。靈感並不專屬於詩人或藝術家,各行各業的工作者若愛著他們做的事,必然源源不絕出現很多挑戰與冒險。因為自己不知道,所以才會有追尋與爬梳,而為了回答這個「我不知道」,因此有了文學。江鵝說,人生該放在寫作前面,而不是寫作在人生之前。
Thumbnail
在心理學中,當他開始自白這些經歷以及想法,他等於開始跟這些事拉開距離,用第三者的角度重新檢視這些經歷,有點像是他把這段回憶提取出來,放在一個地方,讓我們可以360度的檢視。
......我年紀輕輕就參與了這場錯綜複雜的局,但卻一直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當我解開一個謎;當我認為一切的就要結束時,都會發現謎的背後,還有更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引誘著我持續深入,就像捕獸夾上的那一塊肉一樣,等到我們正要吃肉時,卻早就陷入了陷阱......
Thumbnail
曾經有人問我,我創作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而寫。 這喚起我上現代詩課的記憶。 我們老師講課只講70分鐘,剩下的30分鐘會檢討我們的作品,給予我們一些建議。 具體情節如何我忘記了,不過大概就是,老師看不懂我的詩,覺得我的詩寫得太跳躍。那時我真的不甘心,心裡murmur:「反正老師看不懂
Thumbnail
不知道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愛思考和探究,從小事像今天過得如何?明天要幹嘛?,到大事像未來要怎麼走?我是誰?那個過程或許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很耗能,但是我很喜歡那種問題被解決的成就感,也很喜歡學習新知識和發現新想法的瞬間。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
Thumbnail
在我幼時就曾想過這些問題﹕「讀書考試的意義是什麼?」「工作掙錢的意義是什麼?」甚至是問到「人生存的意義是什麼?」 那些自問自答的答案,那些問過家人朋友的答案,似是而非,又似懂非懂,也有些被我問過的朋友覺得我想太多,人生在他們看來就是這樣樸實簡單,又或者轟轟烈烈,反正順其自然,自然會有解答。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某個關於生命經驗的真相,像忽然掉落的隕石那樣,不由分說地擊中了自己。 在這一瞬間,我們看待生命或世界的方式從根本上發生變化,不會再與之前相同。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辛波絲卡在諾貝爾文學獎致詞中提到,靈感來自於人生中的「我不知道」。靈感並不專屬於詩人或藝術家,各行各業的工作者若愛著他們做的事,必然源源不絕出現很多挑戰與冒險。因為自己不知道,所以才會有追尋與爬梳,而為了回答這個「我不知道」,因此有了文學。江鵝說,人生該放在寫作前面,而不是寫作在人生之前。
Thumbnail
在心理學中,當他開始自白這些經歷以及想法,他等於開始跟這些事拉開距離,用第三者的角度重新檢視這些經歷,有點像是他把這段回憶提取出來,放在一個地方,讓我們可以360度的檢視。
......我年紀輕輕就參與了這場錯綜複雜的局,但卻一直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當我解開一個謎;當我認為一切的就要結束時,都會發現謎的背後,還有更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引誘著我持續深入,就像捕獸夾上的那一塊肉一樣,等到我們正要吃肉時,卻早就陷入了陷阱......
Thumbnail
曾經有人問我,我創作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而寫。 這喚起我上現代詩課的記憶。 我們老師講課只講70分鐘,剩下的30分鐘會檢討我們的作品,給予我們一些建議。 具體情節如何我忘記了,不過大概就是,老師看不懂我的詩,覺得我的詩寫得太跳躍。那時我真的不甘心,心裡murmur:「反正老師看不懂
Thumbnail
不知道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愛思考和探究,從小事像今天過得如何?明天要幹嘛?,到大事像未來要怎麼走?我是誰?那個過程或許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很耗能,但是我很喜歡那種問題被解決的成就感,也很喜歡學習新知識和發現新想法的瞬間。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
Thumbnail
在我幼時就曾想過這些問題﹕「讀書考試的意義是什麼?」「工作掙錢的意義是什麼?」甚至是問到「人生存的意義是什麼?」 那些自問自答的答案,那些問過家人朋友的答案,似是而非,又似懂非懂,也有些被我問過的朋友覺得我想太多,人生在他們看來就是這樣樸實簡單,又或者轟轟烈烈,反正順其自然,自然會有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