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是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重讀當年寫的「生物學的難題-補記」,心裡一直有著很陌生的感覺,這是我寫的嗎?原來我曾把一件事情想的這麼透徹,但卻漸漸忘了它。當年手寫「生物學的難題」這篇文章的文稿中,我在開頭有一段文字是這麼寫的: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想藉由對生物學理論架構形式的探討,來看生物學發展的困境在那裡。一開始,我想先由量子力學談起,對生物學而言,那是一個很富啟發性的例子,尢其是 Heisenberg 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接著藉由我碩士班時期所從事研究的主題及目前於神經電生理的一些經驗,點出生物學一些大家『視而不見』的危機,再經由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表達科學發展的模式,來了解這些『視而不見』的危機何以安然存在的理由。而經由Kuhn的科學結構模型對生物學之適用性探討,引出物理學和生物學在理論結構形式的差異,並重新看待演化論對現代生物學的影響。最後以這樣的了解基礎,推展出個人對生物學發展的看法。」

原來我也有過這樣的豪情與企圖。

1994年之後,我繼續把博士唸完,當兵、結婚、工作、養小孩,滑過平淡無奇的青年時代,溜進為五斗米折腰的中年時代,馴化在日常的柴米油鹽中。再度看到這樣的文字,我想,是不是我寫的或許已經沒那麼重要了,落款在題目下方的名字對文章而言其實只是個陪襯,當一篇作品完成時,其實就脫離了作者,有了自己的生命,活在每一個讀它的人心中。

我的學妹說:「漸漸發覺了原來寫字對我,不是為了記得,而是為了忘記」。在我看到這篇1994年的舊作,我發覺寫字對我而言,不是為了記得,不是為了忘記,而是一個「像是生命」的東西借你的手蹦出。

多年前有一次受邀至嘉義大學演講,於是順道回了一趟台南。在家裡一疊久未翻閱的紙堆裏發現了一份手稿,應該是在博二的時候寫的吧,也是1994年。這篇文章算是我30歲之前較完整的散文札記。我用「飛鴻與雪泥」當作文章的標題,高中時我在校刊上看過以這個題目為名的文章,內容忘了,倒是這五個字的印象深刻。後來在我主編的那一本動物系系刊「生命」第13期的封底中,就引了這首蘇軾的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 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昔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我的學妹說,寫字對她而言像是心理諮商師對自己的認知行為治療,當她爬格子時,「會看到對話的過程充滿病人的抗拒、粉飾、扭曲或偽裝,以及心理諮商師如何一層層卸下病人心防的角力」。看到這段文字時,我油然的想起蘇軾的這首詩,也想到了當初寫飛鴻與雪泥這篇文章的心情。寫的當時或是熱情澎湃,或是憂鬱感傷,然而多年之後再讀著,那些極端的情緒俱被行行間的空白濾掉,只呈現出生命清晰的流轉痕跡。

就這樣,只是痕跡。

我們要多真實的面對自己?

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有真實的自己嗎?

「人生到處知何似 恰似飛鴻踏雪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孟利的沙龍
5會員
14內容數
蔡孟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04
A:我們滿好奇老師發掘自我興趣的過程,老師其實是科學背景但又從事文學創作,我們很好奇老師是怎麼探索自己的興趣呢?在求學的哪個階段發現自己對這兩種都有興趣? 蔡:我應該是個負面的例子。 A:咦?怎麼會這樣說? 蔡:哈,我先問你,你為什麼唸生科系? A:我是覺得對生物有興趣,所以大學才選這個系。 。
Thumbnail
2022/02/04
A:我們滿好奇老師發掘自我興趣的過程,老師其實是科學背景但又從事文學創作,我們很好奇老師是怎麼探索自己的興趣呢?在求學的哪個階段發現自己對這兩種都有興趣? 蔡:我應該是個負面的例子。 A:咦?怎麼會這樣說? 蔡:哈,我先問你,你為什麼唸生科系? A:我是覺得對生物有興趣,所以大學才選這個系。 。
Thumbnail
2021/10/18
「生命科學概論」當然就是要很科學的來談「生命」是怎麼一回事,談有「生命」的東西是怎麼運作的。但是要很科學的來談「生命」之前,我們得先理清楚:「生命」是什麼?我們總得先界定清楚要談的那個東西的範圍到哪裡,這樣我們才有個具體且明確的討論對象。
Thumbnail
2021/10/18
「生命科學概論」當然就是要很科學的來談「生命」是怎麼一回事,談有「生命」的東西是怎麼運作的。但是要很科學的來談「生命」之前,我們得先理清楚:「生命」是什麼?我們總得先界定清楚要談的那個東西的範圍到哪裡,這樣我們才有個具體且明確的討論對象。
Thumbnail
2021/10/17
我們還是可以很樂觀的相信,所有一切活著的東西的運作方式,基本上都可以用物理、化學的原則來解釋。所以我希望在這個課程裡面,可以很詳細的跟各位討論,怎麼利用這些基礎的物理、化學知識來理解生命現象;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各位習慣思考,思考應用物理、化學的原則來解釋生物體的運作方式。
Thumbnail
2021/10/17
我們還是可以很樂觀的相信,所有一切活著的東西的運作方式,基本上都可以用物理、化學的原則來解釋。所以我希望在這個課程裡面,可以很詳細的跟各位討論,怎麼利用這些基礎的物理、化學知識來理解生命現象;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各位習慣思考,思考應用物理、化學的原則來解釋生物體的運作方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如果負面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認為世界不理解你,覺得自己會孤獨到天涯海角,然後把自己封閉起來的人,可能你會需要一位像黃錦敦老師一樣的敘事治療師—陪伴你說清楚你自己。
Thumbnail
如果負面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認為世界不理解你,覺得自己會孤獨到天涯海角,然後把自己封閉起來的人,可能你會需要一位像黃錦敦老師一樣的敘事治療師—陪伴你說清楚你自己。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大多數時候都在自我懷疑、尋求認同,這兩個過程之間徘徊,但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個過程,我們才有辦法重新(從心)長出力量!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大多數時候都在自我懷疑、尋求認同,這兩個過程之間徘徊,但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個過程,我們才有辦法重新(從心)長出力量!
Thumbnail
讀,吳星瑩的長詩《土裡的蚯蚓蜷曲身體以保護自己》,讓人沈默。 沈默,不是不喜歡,是種消化的表現,因為尚在咀嚼、反思,還沒能對治「既同意又抗拒」的感受。我喜歡詩中的直白,內容中所提及的矛盾,從來都存在,就像知道世界不止有黑白,仍舊擺脫不了慣性的制約一樣⋯⋯
Thumbnail
讀,吳星瑩的長詩《土裡的蚯蚓蜷曲身體以保護自己》,讓人沈默。 沈默,不是不喜歡,是種消化的表現,因為尚在咀嚼、反思,還沒能對治「既同意又抗拒」的感受。我喜歡詩中的直白,內容中所提及的矛盾,從來都存在,就像知道世界不止有黑白,仍舊擺脫不了慣性的制約一樣⋯⋯
Thumbnail
有次深入空裡,發現自己全身的細胞都只是光與電、色彩與強弱不等的訊息。 可以清晰看到身體每一個細胞發著光,一動念就能顯化訊息的投射。 有次清明夢,去了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時空,發現一切都是起起伏伏的訊號。 一次兩次三次,松果體被打開所探索的宇宙,撬開了所有人類邏輯的框架,
Thumbnail
有次深入空裡,發現自己全身的細胞都只是光與電、色彩與強弱不等的訊息。 可以清晰看到身體每一個細胞發著光,一動念就能顯化訊息的投射。 有次清明夢,去了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時空,發現一切都是起起伏伏的訊號。 一次兩次三次,松果體被打開所探索的宇宙,撬開了所有人類邏輯的框架,
Thumbnail
作者:小泉吉宏 二十年前剛接觸到這本書 我是書中那個不斷提出問題的人 二十年後再次閱讀這本書 我卻成了心裡默默有答案的人......
Thumbnail
作者:小泉吉宏 二十年前剛接觸到這本書 我是書中那個不斷提出問題的人 二十年後再次閱讀這本書 我卻成了心裡默默有答案的人......
Thumbnail
書寫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平凡的興趣嗜好,就像說話一樣是同樣的必要,書寫也是我在生命中好長一段時間的自我救贖。
Thumbnail
書寫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平凡的興趣嗜好,就像說話一樣是同樣的必要,書寫也是我在生命中好長一段時間的自我救贖。
Thumbnail
想要以某種形式留下來是人類做為生物的天性,如同飲食、代謝、與交配。 寫作之於我便是如此重要。我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那種模糊的,我當下的情緒。 請多指教。
Thumbnail
想要以某種形式留下來是人類做為生物的天性,如同飲食、代謝、與交配。 寫作之於我便是如此重要。我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那種模糊的,我當下的情緒。 請多指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