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01【春秋漫談】姓、氏、名、字大不同:姓氏篇

更新於 2020/12/0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可能有些讀者對春秋時代感到比較陌生,所以在進入正題之前,先幫大家複習一下吧!不知道大家都是怎麼記住中國朝代的呢?筆者習慣使用的口訣是:「黃帝堯舜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中華民國。」那麼春秋在哪裡呢?讓我們將目光聚焦到「周」這個朝代上。武王伐紂後,定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建立了周朝,直到犬戎入侵,幽王在驪山被殺,平王在部分諸侯擁立下繼位,並將國都遷到東邊的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之所以周朝前期稱為西周、後期稱為東周,就是因為從相對位置來看,西周的國都鎬京在西邊,東周的國都雒邑在東邊。
不只周朝分成西周和東周,東周還能分成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而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一般認為是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什麼三家分晉這麼關鍵呢?春秋和戰國又有什麼不同呢?大家或許聽說過,春秋是個禮壞樂崩的時代,但事實上,戰國的崩壞程度比春秋嚴重許多,而導致崩壞程度大大增加的原因,就在於韓氏、趙氏、魏氏三個家族以臣子的身分把晉國給瓜分了,而這樣以下犯上的行為,居然被代表禮法秩序的周天子認可,正式進行了冊封。總而言之,春秋時代自平王東遷開始,止於三家分晉,大約是西元前738年到西元前403年,本系列的文章將會環繞著這段歷史,進行各種主題的討論。
那麼在對時代背景有些概念之後,就回到我們今天所要談論的姓氏吧!首先想問問大家,你知道孔子不姓孔嗎?孔子雖然是魯國人,但與宋國有極深的淵源。在周公東征後,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被封於宋,微子啟死後傳位給弟弟微仲,宋國的第二任國君微仲正是孔子的先祖。商朝王族為「子」姓,所以孔子自然也姓「子」!但這邊必須補充說明一下,孔子不是因為姓「子」才被稱為孔子哦!像孟子,既不姓孟,也不姓子,孟子其實是魯國貴族的後裔,因此孟子姓姬。而孔子、孟子的「子」則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看到這邊,大家在恍然大悟的同時,可能又產生了新的疑問,那孔子的「孔」又代表什麼呢?
孔子的「孔」來自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的大司馬,歷經穆公、殤公兩朝,備受國君信賴,還又有個漂亮的妻子,大家是不是覺得這簡直就是人生贏家呢?但不幸的事發生了,《左傳》在魯桓公元年有一段記載:「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有次宋國的太宰華父督在路上遇見了孔父的妻子,當下就被徹底迷住了。接著,「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弒殤公。」隔年,華父就找藉口殺了孔父,強佔了孔父之妻,孔父的兒子木金父逃到魯國,取了孔父的字為氏,其後代即為孔氏。因此,孔子的「孔」其實是孔子家族的氏名。沒錯!在春秋時代,「姓」和「氏」是不一樣的哦!
我們先來看看「姓」這個字,「姓」是「女」加「生」。《說文解字》說:「姓,人所生也。」本指的是女子所生的子女。在上古時代的母系社會中,人們大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子女從母姓,歸屬於母親的家族。我們在閱讀春秋時期的文獻時,會發現不少部首為「女」部的姓,比如周王室及大部分諸侯國國君都姓「姬」,齊國國君姓「姜」,秦國國君姓「嬴」,越國國君姓「姒」,一般認為這些姓很有可能原本與母系社會有關,後來轉變成父系社會仍然被繼續延用。
那麼「氏」又是怎麼回事呢?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口不斷地繁衍與流動,姓作為家族實體的性質不斷減弱,尤其到了周朝之後,各個氏族細化為許多分支,很多時候同姓只有名義上的關係。取而代之的,在《左傳》、《國語》中提到卿大夫家族多以「某氏」來稱呼,而「氏」的來源主要有四種可能,第一種是根據分封的國名為氏,比如周朝將舜的後代封於陳,賜姓為媯,命氏為陳;第二種可能是以父祖的字為氏,像我們一開始舉例的孔氏,就是如此;第三種則是以官名為氏,像是晉國六卿之一的中行氏,其先祖荀林父,原本出身荀氏,但因為在晉文公時擔任了中行主將,便以官為氏,別為中行氏;第四種可能是以分封的采邑為氏,像是剛剛提到的荀林父有個叫做荀首的弟弟,荀首由於被封於智,便以智為氏,智氏也是後來的晉國六卿之一。
在對「姓」和「氏」有些認識之後,我們接著比較一下這兩者的異同,「姓」和「氏」都是血緣構成的親屬組織,「姓」是主幹,「氏」是分支,不同的地方在於同姓者未必能追溯到共同的祖先了,但同氏者一般有明確的譜系;而一個人的「姓」是固定的,「氏」是可變動的,父子兄弟之間不一定同氏,像剛剛提到的荀林父、荀首兄弟,一個以官名為氏,一個以采邑為氏。此外,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氏」,就像荀林父和荀首原先為荀氏,後來才有了各自的氏名。還有一點可以先稍微留意一下,在春秋時代,通常是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個部分在之後的文章還會再討論到,大家可以先想想看為什麼。
下一集的「春秋漫談」,我們會接著說說「名」和「字」的不同,一起來了解春秋時代取名的規則與禁忌吧!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下喜歡並追蹤,也歡迎留言說出你的心得與建議,感謝你的閱讀!
P.S. 筆者另外還根據本文章的內容,製作了Podcast及影片,若有興趣,也歡迎收看,謝謝!
avatar-img
22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時候應該不要恍神的想到以前的事情,可是我就是想到了那天晚上,七歲的我,在黑夜中被一個戀童者用一個小麵包騙到黑房間,同樣是被那個噁心的男人申進去衣服內摸胸部,但是我卻用最大的力氣咬住對方的鼻子,才讓噁心的男人放開我,讓我遇到那年有點年輕的大叔飛川。
Thumbnail
昨天,是中秋連假的第一天,但⋯⋯我壓根忘記啦⋯⋯ 因為忘記有連假,所以當初安排課程時,就選了週六這一天,也難怪,開課第一天就有幾位夥伴請假,根本就是自己的疏忽啊!但沒關係,不管能不能在線參與,都很感謝有這群夥伴的加入,這門新嚐試的課程才得已開成。
【楔子】 這一階段(企業退場期)的系列文章~  是筆者揉合了:「現金流遊戲/機會卡」的啟發、經營管理幕僚專業與實務接觸的經驗;  然後,藉用「系統思考」方式去推演一段退場歷程! 這樣的歷程~或許,能給一些創業的朋友有一些啟發作用!   惜緣!惜福!     【前言】 一家「微型企業」的一生~與「修仙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些很少聽我抱怨murmur的人,總以為我是個樂觀,開朗沒有煩惱,很少多想什麼的人(可能腦子不動想很多是真的)。我曾經也以為我是這樣的人,當你不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不夠深刻察覺自己的時候,時常以外人價值觀來認識自己,這件事有好有壞。   長大之後,我很喜歡看心靈勵志的書籍。
Thumbnail
我們時常認為閱讀理解是有標準答案的,畢竟我們過往的學習經驗/考試,都告訴我們一定要選其中一個選項作為答案。 然而,真實人生的閱讀理解是不斷尋找答案的過程,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去推測那個可能的答案。 不需要太急著給予孩子標準答案,要相信孩子是能夠以自己所能理解的,去找出那個答案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14年的夏天,我第二次回到韓國,那次我待了一個月;在我腦海不停重播的幾個畫面,其實都是這些小細節,暖暖的,儘管外面下著綿雨。說也好笑,現在想來,我第一次細細享用被緩緩切下的麵包,竟是在這個夏天,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時候應該不要恍神的想到以前的事情,可是我就是想到了那天晚上,七歲的我,在黑夜中被一個戀童者用一個小麵包騙到黑房間,同樣是被那個噁心的男人申進去衣服內摸胸部,但是我卻用最大的力氣咬住對方的鼻子,才讓噁心的男人放開我,讓我遇到那年有點年輕的大叔飛川。
Thumbnail
昨天,是中秋連假的第一天,但⋯⋯我壓根忘記啦⋯⋯ 因為忘記有連假,所以當初安排課程時,就選了週六這一天,也難怪,開課第一天就有幾位夥伴請假,根本就是自己的疏忽啊!但沒關係,不管能不能在線參與,都很感謝有這群夥伴的加入,這門新嚐試的課程才得已開成。
【楔子】 這一階段(企業退場期)的系列文章~  是筆者揉合了:「現金流遊戲/機會卡」的啟發、經營管理幕僚專業與實務接觸的經驗;  然後,藉用「系統思考」方式去推演一段退場歷程! 這樣的歷程~或許,能給一些創業的朋友有一些啟發作用!   惜緣!惜福!     【前言】 一家「微型企業」的一生~與「修仙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些很少聽我抱怨murmur的人,總以為我是個樂觀,開朗沒有煩惱,很少多想什麼的人(可能腦子不動想很多是真的)。我曾經也以為我是這樣的人,當你不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不夠深刻察覺自己的時候,時常以外人價值觀來認識自己,這件事有好有壞。   長大之後,我很喜歡看心靈勵志的書籍。
Thumbnail
我們時常認為閱讀理解是有標準答案的,畢竟我們過往的學習經驗/考試,都告訴我們一定要選其中一個選項作為答案。 然而,真實人生的閱讀理解是不斷尋找答案的過程,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去推測那個可能的答案。 不需要太急著給予孩子標準答案,要相信孩子是能夠以自己所能理解的,去找出那個答案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14年的夏天,我第二次回到韓國,那次我待了一個月;在我腦海不停重播的幾個畫面,其實都是這些小細節,暖暖的,儘管外面下著綿雨。說也好笑,現在想來,我第一次細細享用被緩緩切下的麵包,竟是在這個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