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侯孝賢說起,也及楊德昌與台灣新電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些日子,金馬獎的「終身成就獎」頒給了導演侯孝賢,真可謂實至名歸。過世已13年的楊德昌,如果還健在,也應該在他七十多歲左右(他與侯導同年,皆生於1947)會獲頒終身成就獎。本文就來談談他們二人,也說一點台灣新電影。

從1982年的《光陰的故事》到1989年的《悲情城市》,再到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樣的十年過程,台灣電影完全攻下了全世界觀看藝術電影的影迷們心中的美學殿堂。甚至令太多的學術大師、電影史家、影展召集人等反反覆覆深度的討論。

這一時期的電影,被稱為「台灣新電影」。這也就是後來文藝青年心目中所認定的台灣電影,應該就是那樣的電影。這就影響了後面好幾個世代他們觀看影像的角度。

從此年輕人談起電影,已不大會聊七十年代以前的電影。

台灣新電影,出現了一種新的美學。他們的取材,他們說故事的方法,他們的選景,他們的用鏡,還有那質樸無華的表演(或說,不太專業的表演法)。

這是台灣特有體質下產生出來的創作形式。

先是,台灣沒有長篇小說或日本大河歷史小說劇的傳統,不大有從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優良環境。電影界又一直缺乏劇本人才,而新電影的導演們又極想摒棄五十年代以來的文藝腔,又對六十年代瓊瑤式言情故事的無感,再加上對七十年代客廳、餐廳、咖啡廳三廳電影的厭煩,但又不見得能拍出西洋好萊塢驚心動魄之影片,甚至還沒法比得上鄰近的香港,有成熟的商業類型片為基礎,一籌莫展之下,只能「反求諸己」,一步步摸索、嘗試,終於拍出了可稱為「成長片」那樣的作品。

結果沒想到,這樣平平淡淡的台灣影片,在亞洲也受到了注目,尤其是日本、韓國的追隨者,也多不勝數。

侯孝賢有一次去參加韓國釜山影展,他一下飛機,許多韓國已經成名的大小導演及演員早就滿滿的站了一排,等著迎接他。碰上面後,他們急著告訴侯導,說:「是因為看了你的電影,我們才想從事電影工作的!」

他們一定是從侯導電影裡,看到了人在少年時如何摸索迷惘的人生、如何講故事、如何把鏡頭對著該對著的地方,等等的方法。

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某次在台灣金馬獎台上說:「你們不知道,在歐洲,影迷們多麼喜歡他⋯⋯」

而日本學者蓮實重彥也說到侯孝賢、楊德昌是亞洲最了不起的導演,放在全世界也毫不遜色。

候孝賢有一次談到楊德昌的貢獻,他說:「楊德昌從美國回來,帶回來一雙眼睛;這雙眼睛看到的台灣,我們一直待在台灣的人反而都看不到了。」

侯導又有一次說:「楊德昌的鏡頭,比較懂女人。他會細膩的察覺到女人的心思。而我比較把鏡頭聚焦在男兒的世界。所以從他的鏡頭裡,我發覺我比較不懂女人。」

啊,說得真好。楊德昌喜歡拍愛情。只是他絕對不會去拍瓊瑤式的那種文藝愛情片。他必須自己去探索他的時代男孩女孩大家怎麼認識與交往,怎麼結合在一起、又怎麼互相受不了對方⋯⋯,然後他要找出他看到的時代的情感的問題,也要找出那些女子的原型。譬如說他讓金燕玲飾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張震的媽媽,或許金燕玲具有他童年看他周遭那些媽媽的形象。他假如要安排一個「太妹」般的女孩,那他就找張盈真,來演《光陰的故事》中石安妮的姊姊。

楊德昌曾在聊天中說到,五十年代香港的國語片,有一個尤敏,他特別欣賞。

1983年的《海灘的一天》,是一部少有的當年描寫女性、描寫愛情的佳作。片中的張艾嘉、胡茵夢都令觀眾印象深刻。並且把台北這都會中的人與人發生的故事敘述得極有韻味。

這部片子,就像侯孝賢說的「他從美國回來,帶回來了一雙眼睛」。

《海灘的一天》上片時,我人已到了美國,我是在美國的大學城看到這部片的。看的時候,突然想起同學余為彥(他是楊德昌許多重要片子的製片,包括最重要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前幾個月跟我聊到,說楊德昌和昔年的同學見面,有一次還去了海邊,他的不少同學有的結婚,事業也有了成績,有的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有的甚至離了婚,這個台北和他出國以前的台北,竟然很不一樣了⋯⋯。

哇,想到這一段,難怪楊德昌要拍出這麼一部電影!原來他早就在構思了。

《海灘的一天》的攝影,是杜可風。他在後幾年拍王家衛《重慶森林》時是他名氣的最高峰。杜可風是澳大利亞人,英文名是 Christopher Doyle,為了學中文來到台灣,那是七十年代。後來喜歡舞台劇,參加了金士傑的「蘭陵劇坊」。後來又迷上了攝影,和攝影大師張照堂時常聚在一塊,有一段時間還參與雷驤的《印象之旅》紀錄片,砥礪了他的攝影功力。雷驤是很有風格的小說家,在六十年代與陳映真、七等生、劉大任等作家一樣受人矚目。這一、二十年許多年輕人不見得認識他,反而是他的音樂家女兒雷光夏,很多人倒是熟悉。

侯孝賢喜歡用的攝影師,是李屏賓。李屏賓的作品太受人喜歡了,於是不只是香港、大陸找他攝影,西方國家也找他。

台灣新電影的特色,其中有一點是,要摒棄六、七十年代國片的「事後配音」。因為那完全呈現不出表演時的感情。這一來,必須「現場收音」,或說「同步錄音」。這時出了一個「聲音的大師」,便是錄音師杜篤之。那時他們為了不要收到雜音,連攝影機的馬達也要蓋上一兩床棉被來滅音呢。

剪接師呢,侯導喜歡用廖慶松,楊導則喜歡用陳博文。這兩位,早就是剪接界的大師了。香港的王家衛,喜歡用張叔平。但侯導和楊導,甚至王導,喜歡用的錄音師,都是杜篤之。

侯孝賢被稱為是「長鏡美學」的大師。他往往用遠景或定在一個鏡頭上很長時間,卻教觀眾仍然看得津津有味。並且他還常用旁白,有一點紀錄片的那份韻味,並且將感情放得比較遠而平淡。評論家不只一次問到這份美學,侯導都說,有時鏡頭遠是因為非職業演員並沒法表演得很流暢等等,其實孝賢本身看事物,有一種隔著距離卻又完全洞悉的過人天份。

或許由於他很會看,會看到不商業的故事照樣能透過鏡頭做出有意思的劇情。你去想,怎麼會有人要去拍《冬冬的假期》這樣的電影?《冬冬的假期》怎麼可能是商業電影老闆想到投資的故事?在香港,有人會這樣構思電影題材嗎?

這就是台灣新電影和香港或和太多地區不同的地方。台灣有它太過特別的體質,它太沒有市場了,它太構不成商業了,於是索性拍你自由想要拍的東西吧。

又因為不可能有投資人了,乾脆把房子抵押了去拍。而侯孝賢還真這麼幹了。

有一次日本大導演黑澤明跟侯孝賢會面,他告訴侯孝賢,他最喜歡的是《戲夢人生》,黑澤明說他看了四遍。

而《南國再見,南國》,美國導演柯波拉,就是拍《教父》的那一位,他在影展中也看了不只一遍。

以下是楊德昌、侯孝賢的幾部代表作,各位可以隨時找來看看。

楊德昌的1982年《光陰的故事》的《指望》那一段。1983年《海灘的一天》。1986年《恐怖分子》。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6年《麻將》。1999年《一一》。

侯孝賢1984年《風櫃來的人》與《冬冬的假期》。1985年《童年往事》。1986年《戀戀風塵》。1989年《悲情城市》。1993年《戲夢人生》。1996年《南國再見,南國》。

以上只是將楊導、侯導兩人的幾部名作,稍微選取出來,令大家有個概略。台灣新電影的健將,不只他們兩位,有太多可談的材料,以後找機會再詳細來談。只是侯導、楊導兩人在新電影刻下的痕跡最豐富完備,影片也最有代表性,是那個時代很珍貴的寶藏,所以這篇內容就完全專注在他們二人身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舒國治的沙龍
1.8K會員
114內容數
你理想的下午,是什麼樣子?在《理想的下午2020》專題中,舒國治將引領讀者一起從美食、遊記、生活所感,踏往理想午後的真諦。在理想的下午,好好珍惜那突然浮出的美妙空檔,抬頭看一眼夕陽的光暈,啜一口台北人理應擁有的白葡萄酒,嚼幾片彈牙香滑的鵝肉,在咖啡館翻一下日本人精心編出的不懂日文之人也能讀的雜誌⋯⋯
舒國治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0/04
光陰似箭,我這一年的《理想的下午2020》專題寫作,轉眼已至尾聲。到九月的月底,這一年的寫作,即告結束。屆時我將離開方格子一段時間,去進行另一些計畫。原先專題內的付費內容,將會陸續轉為 vocus Premium 文章,如果還想回味的朋友們,請訂閱 vocus Premium 即可。
Thumbnail
2021/10/04
光陰似箭,我這一年的《理想的下午2020》專題寫作,轉眼已至尾聲。到九月的月底,這一年的寫作,即告結束。屆時我將離開方格子一段時間,去進行另一些計畫。原先專題內的付費內容,將會陸續轉為 vocus Premium 文章,如果還想回味的朋友們,請訂閱 vocus Premium 即可。
Thumbnail
2021/10/02
這一片橫放在你面前的景致,隨時受光的變化,也隨時受雲的變化,更偶而受雨的變化,是你到九份最主題的享受。我曾經看過一大片雲自海的方向飄過來,愈來愈貼近九份...
Thumbnail
2021/10/02
這一片橫放在你面前的景致,隨時受光的變化,也隨時受雲的變化,更偶而受雨的變化,是你到九份最主題的享受。我曾經看過一大片雲自海的方向飄過來,愈來愈貼近九份...
Thumbnail
2021/09/29
基隆有不少古蹟砲台,頗可登高懷古。然基隆的城市侷促緊壓景致,更是我自少年一逕喜歡的探看主題。有一股淡淡的哀愁...
Thumbnail
2021/09/29
基隆有不少古蹟砲台,頗可登高懷古。然基隆的城市侷促緊壓景致,更是我自少年一逕喜歡的探看主題。有一股淡淡的哀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2023年的九月九日(六)14:00,「公視X獨立書店特映巡迴活動」於台中中央書局舉行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之「我和楊德昌的一天」特映會,邀請北美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策展人孫松榮教授,和台灣影視導演瞿友寧,分享他們眼中心中回憶中的楊的昌。
Thumbnail
在2023年的九月九日(六)14:00,「公視X獨立書店特映巡迴活動」於台中中央書局舉行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之「我和楊德昌的一天」特映會,邀請北美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策展人孫松榮教授,和台灣影視導演瞿友寧,分享他們眼中心中回憶中的楊的昌。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要把楊德昌從墳墓裡挖出來,只是為了提醒世人,台灣有這樣一名優秀的導演在台灣不受票房青睞,最終鬱鬱而終嗎? 在這個人工智慧崛起,電影再度被抖音挑戰,而整體票房再度衰弱的年代,或許是時候,讓我們重回楊德昌的腦袋,用他的腦袋,思考當下的時代。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要把楊德昌從墳墓裡挖出來,只是為了提醒世人,台灣有這樣一名優秀的導演在台灣不受票房青睞,最終鬱鬱而終嗎? 在這個人工智慧崛起,電影再度被抖音挑戰,而整體票房再度衰弱的年代,或許是時候,讓我們重回楊德昌的腦袋,用他的腦袋,思考當下的時代。
Thumbnail
  楊德昌導演是臺灣電影界的巨擘,他的作品充滿了對人性的探討及社會議題的關注,引領當時的電影圈,捲起新浪潮。不僅在影壇獲獎無數,更深深觸動無數觀眾的心靈。
Thumbnail
  楊德昌導演是臺灣電影界的巨擘,他的作品充滿了對人性的探討及社會議題的關注,引領當時的電影圈,捲起新浪潮。不僅在影壇獲獎無數,更深深觸動無數觀眾的心靈。
Thumbnail
【一一重構:楊德昌】 臺灣電影導演楊德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 透過7個主題:「時代的童年」、「略有志氣的少年」、「城市探索者」、「多聲部複語師」、「活力喜劇家」、「生命沉思者」、「夢想實業家」,重組其創作之多元。 老實說,關於楊德昌導演的電影看得不多,最有印象的一部是改編60年代臺灣社會案件的
Thumbnail
【一一重構:楊德昌】 臺灣電影導演楊德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 透過7個主題:「時代的童年」、「略有志氣的少年」、「城市探索者」、「多聲部複語師」、「活力喜劇家」、「生命沉思者」、「夢想實業家」,重組其創作之多元。 老實說,關於楊德昌導演的電影看得不多,最有印象的一部是改編60年代臺灣社會案件的
Thumbnail
《侯孝賢畫像》HHH,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1996) 《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
Thumbnail
《侯孝賢畫像》HHH,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1996) 《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
Thumbnail
本文主要從觀影的發現與感受切入這部電影。本來看到侯孝賢導演作品有點害怕太過沉悶,結論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1)演員:懷舊的同學會 (2)主題:哪裡都是悲情城市 (3)橋段:四個橋段分享 (4)導演:有別於刺客聶隱娘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本文主要從觀影的發現與感受切入這部電影。本來看到侯孝賢導演作品有點害怕太過沉悶,結論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1)演員:懷舊的同學會 (2)主題:哪裡都是悲情城市 (3)橋段:四個橋段分享 (4)導演:有別於刺客聶隱娘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以前在大學上電影欣賞課,當時的侯孝賢一再地在歐洲獲電影獎項。老師說其實侯孝賢的電影長鏡頭手法,是抄自日本的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的滋味的拍攝手法。 剛開始看侯孝賢電影是很累,甚至說是很無聊的。但是在參與過三四次的電影劇本比賽,以及研讀過一些電影書籍之後,對於侯孝賢電影的長鏡頭拍攝,覺得有著驚豔的感覺。
Thumbnail
以前在大學上電影欣賞課,當時的侯孝賢一再地在歐洲獲電影獎項。老師說其實侯孝賢的電影長鏡頭手法,是抄自日本的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的滋味的拍攝手法。 剛開始看侯孝賢電影是很累,甚至說是很無聊的。但是在參與過三四次的電影劇本比賽,以及研讀過一些電影書籍之後,對於侯孝賢電影的長鏡頭拍攝,覺得有著驚豔的感覺。
Thumbnail
電影資訊 導演:謝慶鈴 類型:紀錄片 語言:華語、法語、英語、泰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 片長:1小時50分鐘(110) 首映:2014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 上映:2014 觀影心得|2022.02.04
Thumbnail
電影資訊 導演:謝慶鈴 類型:紀錄片 語言:華語、法語、英語、泰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 片長:1小時50分鐘(110) 首映:2014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 上映:2014 觀影心得|2022.02.04
Thumbnail
導演楊德昌 1981 年毅然離開美國,回返台灣並拍了電視電影《十一 個女人》中的一部與《光陰的故事》四段中的一段後,真正完成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Thumbnail
導演楊德昌 1981 年毅然離開美國,回返台灣並拍了電視電影《十一 個女人》中的一部與《光陰的故事》四段中的一段後,真正完成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Thumbnail
這一時期的電影,被稱為「台灣新電影」。這也就是後來文藝青年心目中所認定的台灣電影,應該就是那樣的電影。這就影響了後面好幾個世代他們觀看影像的角度。候孝賢有一次談到楊德昌的貢獻,他說:「楊德昌從美國回來,帶回來一雙眼睛;這雙眼睛看到的台灣,我們一直待在台灣的人反而都看不到了。」...
Thumbnail
這一時期的電影,被稱為「台灣新電影」。這也就是後來文藝青年心目中所認定的台灣電影,應該就是那樣的電影。這就影響了後面好幾個世代他們觀看影像的角度。候孝賢有一次談到楊德昌的貢獻,他說:「楊德昌從美國回來,帶回來一雙眼睛;這雙眼睛看到的台灣,我們一直待在台灣的人反而都看不到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