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侯孝賢說起,也及楊德昌與台灣新電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侯孝賢,在台上說:「對電影的一種堅持,感動別人,先感動自己,謝謝。」(圖/金馬影展 TGHFF
前些日子,金馬獎的「終身成就獎」頒給了導演侯孝賢,真可謂實至名歸。過世已13年的楊德昌,如果還健在,也應該在他七十多歲左右(他與侯導同年,皆生於1947)會獲頒終身成就獎。本文就來談談他們二人,也說一點台灣新電影。
從1982年的《光陰的故事》到1989年的《悲情城市》,再到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樣的十年過程,台灣電影完全攻下了全世界觀看藝術電影的影迷們心中的美學殿堂。甚至令太多的學術大師、電影史家、影展召集人等反反覆覆深度的討論。
這一時期的電影,被稱為「台灣新電影」。這也就是後來文藝青年心目中所認定的台灣電影,應該就是那樣的電影。這就影響了後面好幾個世代他們觀看影像的角度。
從此年輕人談起電影,已不大會聊七十年代以前的電影。
台灣新電影,出現了一種新的美學。他們的取材,他們說故事的方法,他們的選景,他們的用鏡,還有那質樸無華的表演(或說,不太專業的表演法)。
這是台灣特有體質下產生出來的創作形式。
先是,台灣沒有長篇小說或日本大河歷史小說劇的傳統,不大有從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優良環境。電影界又一直缺乏劇本人才,而新電影的導演們又極想摒棄五十年代以來的文藝腔,又對六十年代瓊瑤式言情故事的無感,再加上對七十年代客廳、餐廳、咖啡廳三廳電影的厭煩,但又不見得能拍出西洋好萊塢驚心動魄之影片,甚至還沒法比得上鄰近的香港,有成熟的商業類型片為基礎,一籌莫展之下,只能「反求諸己」,一步步摸索、嘗試,終於拍出了可稱為「成長片」那樣的作品。
結果沒想到,這樣平平淡淡的台灣影片,在亞洲也受到了注目,尤其是日本、韓國的追隨者,也多不勝數。
侯孝賢有一次去參加韓國釜山影展,他一下飛機,許多韓國已經成名的大小導演及演員早就滿滿的站了一排,等著迎接他。碰上面後,他們急著告訴侯導,說:「是因為看了你的電影,我們才想從事電影工作的!」
他們一定是從侯導電影裡,看到了人在少年時如何摸索迷惘的人生、如何講故事、如何把鏡頭對著該對著的地方,等等的方法。
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某次在台灣金馬獎台上說:「你們不知道,在歐洲,影迷們多麼喜歡他⋯⋯」
而日本學者蓮實重彥也說到侯孝賢、楊德昌是亞洲最了不起的導演,放在全世界也毫不遜色。
候孝賢有一次談到楊德昌的貢獻,他說:「楊德昌從美國回來,帶回來一雙眼睛;這雙眼睛看到的台灣,我們一直待在台灣的人反而都看不到了。」
侯導又有一次說:「楊德昌的鏡頭,比較懂女人。他會細膩的察覺到女人的心思。而我比較把鏡頭聚焦在男兒的世界。所以從他的鏡頭裡,我發覺我比較不懂女人。」
啊,說得真好。楊德昌喜歡拍愛情。只是他絕對不會去拍瓊瑤式的那種文藝愛情片。他必須自己去探索他的時代男孩女孩大家怎麼認識與交往,怎麼結合在一起、又怎麼互相受不了對方⋯⋯,然後他要找出他看到的時代的情感的問題,也要找出那些女子的原型。譬如說他讓金燕玲飾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張震的媽媽,或許金燕玲具有他童年看他周遭那些媽媽的形象。他假如要安排一個「太妹」般的女孩,那他就找張盈真,來演《光陰的故事》中石安妮的姊姊。
楊德昌曾在聊天中說到,五十年代香港的國語片,有一個尤敏,他特別欣賞。
1983年的《海灘的一天》,是一部少有的當年描寫女性、描寫愛情的佳作。片中的張艾嘉、胡茵夢都令觀眾印象深刻。並且把台北這都會中的人與人發生的故事敘述得極有韻味。
這部片子,就像侯孝賢說的「他從美國回來,帶回來了一雙眼睛」。
《海灘的一天》上片時,我人已到了美國,我是在美國的大學城看到這部片的。看的時候,突然想起同學余為彥(他是楊德昌許多重要片子的製片,包括最重要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前幾個月跟我聊到,說楊德昌和昔年的同學見面,有一次還去了海邊,他的不少同學有的結婚,事業也有了成績,有的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有的甚至離了婚,這個台北和他出國以前的台北,竟然很不一樣了⋯⋯。
哇,想到這一段,難怪楊德昌要拍出這麼一部電影!原來他早就在構思了。
《海灘的一天》的攝影,是杜可風。他在後幾年拍王家衛《重慶森林》時是他名氣的最高峰。杜可風是澳大利亞人,英文名是 Christopher Doyle,為了學中文來到台灣,那是七十年代。後來喜歡舞台劇,參加了金士傑的「蘭陵劇坊」。後來又迷上了攝影,和攝影大師張照堂時常聚在一塊,有一段時間還參與雷驤的《印象之旅》紀錄片,砥礪了他的攝影功力。雷驤是很有風格的小說家,在六十年代與陳映真、七等生、劉大任等作家一樣受人矚目。這一、二十年許多年輕人不見得認識他,反而是他的音樂家女兒雷光夏,很多人倒是熟悉。
侯孝賢喜歡用的攝影師,是李屏賓。李屏賓的作品太受人喜歡了,於是不只是香港、大陸找他攝影,西方國家也找他。
台灣新電影的特色,其中有一點是,要摒棄六、七十年代國片的「事後配音」。因為那完全呈現不出表演時的感情。這一來,必須「現場收音」,或說「同步錄音」。這時出了一個「聲音的大師」,便是錄音師杜篤之。那時他們為了不要收到雜音,連攝影機的馬達也要蓋上一兩床棉被來滅音呢。
剪接師呢,侯導喜歡用廖慶松,楊導則喜歡用陳博文。這兩位,早就是剪接界的大師了。香港的王家衛,喜歡用張叔平。但侯導和楊導,甚至王導,喜歡用的錄音師,都是杜篤之。
侯孝賢被稱為是「長鏡美學」的大師。他往往用遠景或定在一個鏡頭上很長時間,卻教觀眾仍然看得津津有味。並且他還常用旁白,有一點紀錄片的那份韻味,並且將感情放得比較遠而平淡。評論家不只一次問到這份美學,侯導都說,有時鏡頭遠是因為非職業演員並沒法表演得很流暢等等,其實孝賢本身看事物,有一種隔著距離卻又完全洞悉的過人天份。
或許由於他很會看,會看到不商業的故事照樣能透過鏡頭做出有意思的劇情。你去想,怎麼會有人要去拍《冬冬的假期》這樣的電影?《冬冬的假期》怎麼可能是商業電影老闆想到投資的故事?在香港,有人會這樣構思電影題材嗎?
這就是台灣新電影和香港或和太多地區不同的地方。台灣有它太過特別的體質,它太沒有市場了,它太構不成商業了,於是索性拍你自由想要拍的東西吧。
又因為不可能有投資人了,乾脆把房子抵押了去拍。而侯孝賢還真這麼幹了。
有一次日本大導演黑澤明跟侯孝賢會面,他告訴侯孝賢,他最喜歡的是《戲夢人生》,黑澤明說他看了四遍。
而《南國再見,南國》,美國導演柯波拉,就是拍《教父》的那一位,他在影展中也看了不只一遍。
以下是楊德昌、侯孝賢的幾部代表作,各位可以隨時找來看看。
楊德昌的1982年《光陰的故事》的《指望》那一段。1983年《海灘的一天》。1986年《恐怖分子》。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6年《麻將》。1999年《一一》。
侯孝賢1984年《風櫃來的人》與《冬冬的假期》。1985年《童年往事》。1986年《戀戀風塵》。1989年《悲情城市》。1993年《戲夢人生》。1996年《南國再見,南國》。
以上只是將楊導、侯導兩人的幾部名作,稍微選取出來,令大家有個概略。台灣新電影的健將,不只他們兩位,有太多可談的材料,以後找機會再詳細來談。只是侯導、楊導兩人在新電影刻下的痕跡最豐富完備,影片也最有代表性,是那個時代很珍貴的寶藏,所以這篇內容就完全專注在他們二人身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K會員
114內容數
你理想的下午,是什麼樣子?在《理想的下午2020》專題中,舒國治將引領讀者一起從美食、遊記、生活所感,踏往理想午後的真諦。在理想的下午,好好珍惜那突然浮出的美妙空檔,抬頭看一眼夕陽的光暈,啜一口台北人理應擁有的白葡萄酒,嚼幾片彈牙香滑的鵝肉,在咖啡館翻一下日本人精心編出的不懂日文之人也能讀的雜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舒國治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未必要把拳打得多好、多出神入化,然後才去教他把拳架調整成準確無誤兼且美觀。 我可能想教他打拳的一些妙處。像打了拳後,我看待走路的角度。像打了拳後,我看待自己站在捷運站月台的方法甚至趣味。像打了拳後,我觀賞夏威夷舞的國寶老先生國寶老太太他們舞姿之功力深厚的涵蘊......
新一代的深諳選片之內行觀賞者,他們即使自二十年前開始留意藝術片,不免因錄影帶及後來的Laser disc等便利,而極易探觸到早被歸納好的藝術大師(柏格曼、費里尼)及藝術名作(《四百擊》、《去年在馬倫巴》)。 心懷的藝術片他們,可能會擁抱柯波拉(教父、現代啟示錄)、柯恩兄弟⋯⋯
台灣昔日的生活愈是簡單平淡,則人需索於電影中的故事便愈是繁麗奇詭。這就是為什麼在小城小鎮好不容易的看到一次電影是何等的令人雀躍,令人全神貫注,令人印象極其深刻,令散場後走往回家的路上(連車都無意乘了)還在延續適才的劇中情氛、還在哼唱著主題曲。 台北,一向是看電影的好城市⋯⋯
這個城市教我最佩服的、同時也最羨慕的,是它的所有水流皆有來歷,也皆有下落。這見出人類最崇高的寬容心。 也是人類對於自然界尊敬之顯現。 某次在上賀茂神社,見山坡下一泓小水,只是土泥之間撮起的一條凹槽,像是山上樹林間蒸出的一股濕潤,卻也涓涓而流,附近是曲水流觴的演習地,心想:這撮小澗怎麼也留著他...
方格子X 迷誠品上月底在誠品松菸店舉辦《理想的下午2020》數位寫作分享會,透過活動紀實側寫,帶你線上參與講座現場。二十年前的一本​《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的優閒步伐,時至今日仍讓人嚮往,舒國治說自己也許是最早的孤獨美食家,絕大多數的時候,他都是一個人度過「理想的下午」...
白粥既可以是窮家的食物,也可以是雅士的高妙美饌。 早上起床後的白粥早餐,是最誘人的。若有說宜蘭哪個民宿、阿里山山腰哪家民宿、或竹東深山裏哪個民宿他們的白粥早餐是多麼的鄉野豐富,那會讓人多想到那幾家地方去下榻一晚,不但玩賞當地風景、第二天一早好好吃一頓期盼已久的早餐。 但比較更考究的白粥配菜...
我未必要把拳打得多好、多出神入化,然後才去教他把拳架調整成準確無誤兼且美觀。 我可能想教他打拳的一些妙處。像打了拳後,我看待走路的角度。像打了拳後,我看待自己站在捷運站月台的方法甚至趣味。像打了拳後,我觀賞夏威夷舞的國寶老先生國寶老太太他們舞姿之功力深厚的涵蘊......
新一代的深諳選片之內行觀賞者,他們即使自二十年前開始留意藝術片,不免因錄影帶及後來的Laser disc等便利,而極易探觸到早被歸納好的藝術大師(柏格曼、費里尼)及藝術名作(《四百擊》、《去年在馬倫巴》)。 心懷的藝術片他們,可能會擁抱柯波拉(教父、現代啟示錄)、柯恩兄弟⋯⋯
台灣昔日的生活愈是簡單平淡,則人需索於電影中的故事便愈是繁麗奇詭。這就是為什麼在小城小鎮好不容易的看到一次電影是何等的令人雀躍,令人全神貫注,令人印象極其深刻,令散場後走往回家的路上(連車都無意乘了)還在延續適才的劇中情氛、還在哼唱著主題曲。 台北,一向是看電影的好城市⋯⋯
這個城市教我最佩服的、同時也最羨慕的,是它的所有水流皆有來歷,也皆有下落。這見出人類最崇高的寬容心。 也是人類對於自然界尊敬之顯現。 某次在上賀茂神社,見山坡下一泓小水,只是土泥之間撮起的一條凹槽,像是山上樹林間蒸出的一股濕潤,卻也涓涓而流,附近是曲水流觴的演習地,心想:這撮小澗怎麼也留著他...
方格子X 迷誠品上月底在誠品松菸店舉辦《理想的下午2020》數位寫作分享會,透過活動紀實側寫,帶你線上參與講座現場。二十年前的一本​《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的優閒步伐,時至今日仍讓人嚮往,舒國治說自己也許是最早的孤獨美食家,絕大多數的時候,他都是一個人度過「理想的下午」...
白粥既可以是窮家的食物,也可以是雅士的高妙美饌。 早上起床後的白粥早餐,是最誘人的。若有說宜蘭哪個民宿、阿里山山腰哪家民宿、或竹東深山裏哪個民宿他們的白粥早餐是多麼的鄉野豐富,那會讓人多想到那幾家地方去下榻一晚,不但玩賞當地風景、第二天一早好好吃一頓期盼已久的早餐。 但比較更考究的白粥配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繼《小畢的故事》之後 民國72到75年間,描寫台灣社會寫實與農村生活的電影,也如同雨後烏雲消散的天空,明亮的星星就這樣成群燦爛的冒了出來。 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 楊德昌的《光陰的故事》、《青梅竹馬》、《恐怖分子》………………
Thumbnail
這張是我從”張哲生FB”借來的老照片! 1988年,8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推手「電影合作社」成員,左起: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在台北市西門町峨眉街萬年商業大樓前合影。(攝影:劉振祥) 帥吧!當時年輕的侯導與念真歐哩桑,而且楊德昌也還尚在人世……….
Thumbnail
  一九九四年,從上海移居香港的王家衛完成《重慶森林》。這是他的唯一一部貼地速拍的電影,而且每個嘲諷入彎都「兜」得特別漂亮。同年,從美回流台灣的楊德昌完成《獨立時代》。
Thumbnail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看了《那夜我們行向彼方》和《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到底為什麼片名都那麼長啊!),可以滿確定的是我對導演藤井道人的小小看法。
Thumbnail
《環南時候》敘述陳耀華與失憶的父親陳保定在環南市場相依為命,但無法互相理解與關心,直到俞康敏時隔三十年來訪,在因緣際會下,陳耀華穿越回1991年五月的環南市場,成為劉永輝,打入了俞康敏、陳保定與張安健之間,結拜成為「環南四少」。 (內文有雷與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台灣大哥和紐約大哥 前一陣子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介紹「周處除三害」。 查了一下,因為對電影中的主角原型人物產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部電影。香港導演導的戲果然在武打動作部分很精湛,另外這是我第一次看阮經天的戲(好落伍我😅),才發現他的演技真好。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曾是台灣十大通緝要犯之一。看了他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對自認「很支持港產片」的人來說,不曾好好認識葉偉信才是「最失禮」的事吧!這篇文章介紹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今年舉辦的【爆裂小念頭──葉偉信電影回顧展】,並就三部葉導的電影進行深入分析,是以中年思維重新審視被少年錯過的電影,以現在的眼光來似乎會啟發各種思考,非常適合對港產片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繼《小畢的故事》之後 民國72到75年間,描寫台灣社會寫實與農村生活的電影,也如同雨後烏雲消散的天空,明亮的星星就這樣成群燦爛的冒了出來。 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 楊德昌的《光陰的故事》、《青梅竹馬》、《恐怖分子》………………
Thumbnail
這張是我從”張哲生FB”借來的老照片! 1988年,8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推手「電影合作社」成員,左起: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在台北市西門町峨眉街萬年商業大樓前合影。(攝影:劉振祥) 帥吧!當時年輕的侯導與念真歐哩桑,而且楊德昌也還尚在人世……….
Thumbnail
  一九九四年,從上海移居香港的王家衛完成《重慶森林》。這是他的唯一一部貼地速拍的電影,而且每個嘲諷入彎都「兜」得特別漂亮。同年,從美回流台灣的楊德昌完成《獨立時代》。
Thumbnail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看了《那夜我們行向彼方》和《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到底為什麼片名都那麼長啊!),可以滿確定的是我對導演藤井道人的小小看法。
Thumbnail
《環南時候》敘述陳耀華與失憶的父親陳保定在環南市場相依為命,但無法互相理解與關心,直到俞康敏時隔三十年來訪,在因緣際會下,陳耀華穿越回1991年五月的環南市場,成為劉永輝,打入了俞康敏、陳保定與張安健之間,結拜成為「環南四少」。 (內文有雷與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台灣大哥和紐約大哥 前一陣子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介紹「周處除三害」。 查了一下,因為對電影中的主角原型人物產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部電影。香港導演導的戲果然在武打動作部分很精湛,另外這是我第一次看阮經天的戲(好落伍我😅),才發現他的演技真好。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曾是台灣十大通緝要犯之一。看了他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對自認「很支持港產片」的人來說,不曾好好認識葉偉信才是「最失禮」的事吧!這篇文章介紹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今年舉辦的【爆裂小念頭──葉偉信電影回顧展】,並就三部葉導的電影進行深入分析,是以中年思維重新審視被少年錯過的電影,以現在的眼光來似乎會啟發各種思考,非常適合對港產片感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