歴史文選03-「不要怕我﹗」談精神病人的媒體形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歷史文選,故名思議,是以前寫的文章,這篇是多年前幫衛生局所寫成的,今日讀來也還不錯,就放在「穗波心理師」的文章列表,另成一大類「歷史文選」。
「拒強制送醫,基隆精神病患報幼女瓦斯與警僵持」、「北市精神病男子毆母,母頭破血流被打斷牙」、「大年初一爬電塔,精神病患送醫」、「精神病患狂CALL,110幾乎被癱瘓!」‥。以上這些標題,都是取材自媒體的近來的報導。如果我們花一段時間,仔細觀察有關「精神病」或是「精神病人」這些詞在媒體出現的樣態,就會發現「精神病」總是與傷害自己、傷害別人、擾亂社會秩序、怪異行為‥等的「負面訊息」聯結在一起。換言之,「精神病患」在媒體的舞台上,幾乎多以「麻煩製造者」的角色出現。當我們再仔細分析媒體對精神病患的報導,我們很容易會形成以下的印象:
1. 精神病患是暴力的:像此則報導標題「精神病患殺妻女,岳母悔不當初:他應終身監禁」。
2. 精神病患的行為是無法預測的:比如「三重精神異常母親,無故刺傷國二女兒」,又如馬來西亞光明日報的一則標題「吃完早餐返家,精神病漢跳樓死」。
3. 精神病患的行為是怪異的:許多人會覺得無法理解患者的行為,比如「女子自斬手指腳趾稱驅魔」、「捷運明德站、疑精神病男子跳軌受傷」。這也使得人們不去追究怪異行為背後的心理脈絡,而認為「精神病」就可以對怪異的行為充分解釋。
4. 精神病患是情緒化的、不理性:像前陣子過年時蘋果日報的一則標題「避免挑動精神病患情緒」訴諸年節期間常會為精神異常者帶來壓力而提醒之。
5. 精神病患失去某些能力,造成他人照顧的負擔:比如說「為陪患精神病的媽媽,孝女捨夢想不去夏威夷」這樣的標題雖在說明女兒協助母親的孝行,但也間接指明精神病患常需要他人照顧。
「暴力、無法預測、怪異、情緒化及失能」,形成了社會一般人士普遍對精神病患者的刻板印象。我們往往可以觀察到,當人們知道身邊的人患有精神病時,一股不安的情緒就開始泛起。於是人們往往會希望自己能遠離「精神病患」,因為精神病患代表著「不定時的炸彈」、是「恐怖份子」。
我們觀察到這種刻板印象不是只有存在在一般「正常人」的心裏,連精神病患者本身也多存在這種刻板印象,這形成一個有趣的現象,縱使患者本身感覺到自己生病,也多半不會認為他自己有精神病,我的一名患者跟我說「精神病患都是會去做一些跳捷運、自殺的事,但我不是精神病」。
但是精神病患究竟是不是像媒體所說的一樣,是一個「暴力、無法預測、怪異、情緒化及失能」的人?答案是否定的。
由於缺乏對精神病的整體性瞭解,使得媒體以「斷章取義」的角度來報導,因此精神病被嚴重的污名化,人們在接觸精神病患時往往以媒體所報導的內容加以想像,並因而形成害怕、排斥、歧視精神病患的態度。我觀察到大多數的人在參訪精神科的病房時,戰戰競競,深怕病患會在身後突然襲擊他,但是有經驗的醫療人員都知道,除非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這種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
那麼精神病究竟是怎麼回事?較適當的說法是,「一個人在開始罹患精神病時,會出現一些與一般人不同的感覺與想法,能感應一些別人無法感受及瞭解的事,在這種特定的感應下會出現一些相應的行為,而患者以為別人都可以理解及接受他特殊的感受及想法;除此之外,患者在大多數的時候其實與一般人沒有太大的差別」。
而媒體所報導的狀況住往是症狀發作下的極端結果,也就是說在症狀發作時,沒有適當醫療介入,而周遭他人在之前也沒有適當的應對,因而發生的極端的狀況。
我們回頭檢視刻板印象的內容,並輔以正確的概念。
1. 暴力性:國內外的研究均指出精神病患暴力的發生率,均比常人為低。
2. 無法預測及怪異性:精神病患大多數的行為反應也與一般人一樣,也有喜怒哀樂,但是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感受及想法時,才會表現出與一般人不同,如果旁人去釐清並體會這些感受及想法,患者的「無法預測及怪異的」行為,均有跡可循。
3. 情緒化:在病情穩定時並不會如此,同樣地在症狀發作,而無人適當地回應時才出現。
4. 失能:部份患者有可能有能力退步的情形,但是更重要的是,社會的排斥,旁人的想像,讓患者對自己更氣餒,也因此影響能力的表現。
最後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一位患者說明他會騎機車衝撞總統府,因為他聽到上天的聲音說他是「真命天子」,「神佛轉世」,甚至他感受到921的地震是因為他前一天生氣摔杯子造成的,而他真心誠意地接受這樣的說法,並開始覺得現在的總統竊取他的住所,此患者到處向人陳情,但別人不予理會,直到一日,患者認為要「做大一點」社會才會注意,因此學別人衝撞總統府。整個概略故事在媒體成為「智障男陳情騎機車誤闖總統府」,「衝撞總統府/男子出了警局,高喊「真命天子」。
我們觀察到,精神病患被社會所排斥的現象,其徵結不是出在精神疾病本身,而是一般人對患者的偏見,這種偏見形成內心預先的焦慮,把精神病患想像成洪水猛獸。因此拒絕與患者的內心世界進行溝通,許多人在聽了患者那些特殊的感受及想法後,會斥責患者「不要胡思亂想」、「沒這回事」,這使得患者感受到不被他人所理解,當然患者開始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也累積「怪異、不可預測性」的行為發生率。
在醫療進步的今日世界中,精神病患在接受良好的醫療技術及相關的心理諮商下,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患者是可以安全無虞地返回社區生活。而身為大眾的你我是否也應該對精神病患進一步的認識,不要停留在百年前的觀念。
我們期待媒體能發掘精神病的整體面貌,傾聽精障朋友的內心,而不是報導一般他人的焦慮,藉此消除對精障朋友們的刻板印象,期能在面對精障朋友時,不再用可怕的想像來對待他們。於是我們認識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不再是一顆「不定時炸彈」,而是「受苦於特殊感應能力的人」。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avatar-img
202會員
369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臺灣社會最近發生了一起精神疾病患者發作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探討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呼籲政府加強相關宣導,民眾注重身心健康。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患有精神疾病是很痛苦的事,但整天把有精神疾病掛在嘴邊,甚至以此來要求旁人答應一些條件,那就有點過分了。身邊總是有人藉自己可憐、弱小、有憂鬱症為由,來變相逼人就範;不然就是沒病的人喜歡以死相逼,搞得很像自己是受害者一樣,弄到大家都很困擾。擔心被情緒勒索,可提告強制罪,但機會不大。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臺灣社會最近發生了一起精神疾病患者發作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探討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呼籲政府加強相關宣導,民眾注重身心健康。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患有精神疾病是很痛苦的事,但整天把有精神疾病掛在嘴邊,甚至以此來要求旁人答應一些條件,那就有點過分了。身邊總是有人藉自己可憐、弱小、有憂鬱症為由,來變相逼人就範;不然就是沒病的人喜歡以死相逼,搞得很像自己是受害者一樣,弄到大家都很困擾。擔心被情緒勒索,可提告強制罪,但機會不大。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