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真相總無人知曉│碧廬冤孽 The Innocents (196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所謂無辜,以現代話來說就是「案情不單純」,這裡的不單純除了事件本身,表面上也是兩位小主人邁爾斯、芙蘿拉失去的純真,但在1961年的電影版本中(改編自亨利.詹姆斯的小說<碧廬冤孽>,電影或譯<惡魔附身的小孩>),女教師紀登斯小姐的眉間總是籠罩不祥的氣息,強烈暗示她也有著「想必不單純的秘密」;我們隨著這樣的女主角試圖釐清真相,一切線索卻又如此破碎,說釐清更像是憑個人「觀點」去拼湊合理化的解釋,直到最後我們仍沒有獲得真相大白的滿足。

向來觀眾總是主動介入觀看,此時變得只得被動接受女主角推展劇情的結論,是導演、編劇,更是原著刻意限縮「知的條件」,點出人類主觀觀點的可能之惡,受到教化、價值觀、個人偏好等影響,「客觀」是不存在的概念,那些自以為公正、合理的判斷,不過與真相部分重疊,創作者懂得尊重這點而與「絕對性」保持模糊距離,提醒著不僅劇中沒有無辜之人,就連觀眾的觀看也從不無辜。

在此,「鬼」故事成了「真相」的比喻。全劇除了紀登斯小姐以外沒人看到鬼,這代表了二個層次的謎題,一是紀登斯真的看到鬼了嗎?再者,真的有鬼嗎?就像通俗文學如<美國眾神>的設定:鬼神靠著相信祂們的人而存活,因著她無人知曉的過去,紀登斯一直害怕什麼發生也果真發生了什麼,是她的相信決定她所看見的,這「相信」本質上與宗教不絶對相關,卻往往依附宗教而成為更能被認同的理由;當她嗅到事有蹊蹺,線索立刻化為惡意的鬼魂,伺機劣化兩個小主人甚至可能附身—這便是紀登斯看到的真相,但為什麼是鬼的形象?這必然也與她的過去有關(即使我們不必知道是怎樣的過去),是經驗喚醒她類似的恐懼、勾勒出她想看見的脈絡,甚至過去的鬼迷心竅使她飽受煎熬,以致於此刻她強烈想成為邁爾斯、芙蘿拉的保護者,救他們脫離惡魔的引誘。

紀登斯確實見了鬼,更是自始至終糾纏她的不散陰魂。

然而救贖總是端著居高臨下的姿態,不可能是親近孩子的好角度。尤其對自小缺乏親愛的邁爾斯、芙蘿拉來說,他們渴望接納、渴望模範更渴望愛,他們就像乾涸的海棉,模仿一切貌似愛的事物,也因此男僕昆特、前任女教師潔賽兒對他們的影響是何等可怕,那樣的駭人並非那兩個成年人虐與施虐的性偏好,而是凸顯兩個孩子「誤」以為那就是愛的執迷「不悟」,缺乏有多深也就陷入多深,純真如他們,以一種遊戲態度輕忽了嚴重性(邁爾斯被退學的原因也可自行腦補),已然變調的價值觀從此將他們與「想幫助他們」的大人分隔成兩個無法溝通的世界,他們不懂得那是種錯誤,就算是錯誤也是他們的全部,像是另類的斯德哥爾摩情結,在一方充滿著無情的被剝奪感而一方認定為惡魔附身之下,一廂情願的救贖(或說驅魔)註定了失敗。

藉著令角色羞於啟齒的性描述和無邪孩童的設定惡魔化性的本質,呈現了視「性」為禁忌的保守風氣。自然,性並不等同於愛,但神為何將純然歡愉的渴望獨獨放在人性中,是期待我們通過考驗得以成聖?或因脆弱導致必然挫敗而只得仰望神的恩典?既無法測度神的意念,除了以墮落、汙穢與罪加以批判,能否有更合適的角度理解甚至與孩子談論?面對成長中無可迴避的關鍵,劇中的大人們卻沒能妥善給予回應,使得紀登斯的教師身分格外諷刺,她一心只想「保護」孩子,卻把純真可能的無知直接綁縛善惡的枷鎖,將性一股腦定義為悖德、將童心對性的好奇皆視為禁忌,所有的「為了他們好」只凸顯了大人們的自私、恐懼、無能為力,儘管我們無法知曉宇宙中所有事物、甚至人性的微妙,承認我們和孩子一樣無知,試著理解、獨立思考,也絕對比急於提供解答來得好。

紀登斯確實見了鬼,我們卻還是應該質疑「到底有沒有鬼」。她也明知「答案一定在過去裡」,但她無法克服過去的陰魂,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諱莫如深,儘管知道「牠」就在那兒,卻也可能永遠無法面對牠,是以「牠」的存在對他者而言也就必然可疑,就像任何謎團裡所謂的真相。

See more:https://hashtalkmovies.mystrikingly.com/blog/the-innocents-196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影論寫作
143會員
297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影論寫作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又是一部讓人毛骨悚然的作品,我知道我以為的可能是錯誤的,但我沒想到我記得的有可能從未發生過。兩位同樣死狀悽慘的受害人,並同樣找不出致死原因。起先,珍.瑞卓利與莫拉.艾爾思並未透過支離破碎的線索發現兩位死者間的連結,但畢竟兩位曾與無數邪惡鬥智鬥勇,因此內心深處都隱隱壞揣著若有似無的直覺...
Thumbnail
又是一部讓人毛骨悚然的作品,我知道我以為的可能是錯誤的,但我沒想到我記得的有可能從未發生過。兩位同樣死狀悽慘的受害人,並同樣找不出致死原因。起先,珍.瑞卓利與莫拉.艾爾思並未透過支離破碎的線索發現兩位死者間的連結,但畢竟兩位曾與無數邪惡鬥智鬥勇,因此內心深處都隱隱壞揣著若有似無的直覺...
Thumbnail
生活的混亂來自於那些從無人可明說的心底話和寂寞。
Thumbnail
生活的混亂來自於那些從無人可明說的心底話和寂寞。
Thumbnail
沒有給出明確解答的,才是讓人能持續思考下去的「解答」。正因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所以只要你的心是怎麼感知這一切的,它都能是一種答案。
Thumbnail
沒有給出明確解答的,才是讓人能持續思考下去的「解答」。正因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所以只要你的心是怎麼感知這一切的,它都能是一種答案。
Thumbnail
史蒂芬金就是這樣披著娛樂的大衣,用著關鍵的幾幕書寫(他的文字充滿畫面感),讓我們看到恐懼的根本不是鬼,是我們集體根本不知道在恐懼什麼,尤其是人類聚在一起時,意圖群化的壓力,讓恐懼無所不在。社會心理混著恐怖小說,這也是大家都想拍史蒂芬金但很難拍好的原因。很多人拍不出他人生中藏鬼的部分
Thumbnail
史蒂芬金就是這樣披著娛樂的大衣,用著關鍵的幾幕書寫(他的文字充滿畫面感),讓我們看到恐懼的根本不是鬼,是我們集體根本不知道在恐懼什麼,尤其是人類聚在一起時,意圖群化的壓力,讓恐懼無所不在。社會心理混著恐怖小說,這也是大家都想拍史蒂芬金但很難拍好的原因。很多人拍不出他人生中藏鬼的部分
Thumbnail
《第二聲鈴響》改編自知名作家哈蘭柯本(Harlan Coben)2005年出版的小說《無罪之最》(The Innocent),由推理神片《佈局》導演奧瑞歐保羅執導,故事講述前途光明法律系大學生馬特,在酒吧勸架時失手殺人,出獄之後很幸運地迎來了第二人生,身邊有接納他的哥哥、嫂嫂和妻子,但他的暗黑過去卻
Thumbnail
《第二聲鈴響》改編自知名作家哈蘭柯本(Harlan Coben)2005年出版的小說《無罪之最》(The Innocent),由推理神片《佈局》導演奧瑞歐保羅執導,故事講述前途光明法律系大學生馬特,在酒吧勸架時失手殺人,出獄之後很幸運地迎來了第二人生,身邊有接納他的哥哥、嫂嫂和妻子,但他的暗黑過去卻
Thumbnail
與同樣講述神父性侵案的《驚爆焦點》相比,儘管兩者皆是立基於真人真事,電影起碼讓我們看到了對於社會正義實踐的希望。而在《守護者》上映之後,正義還是未能如期而至。紀錄片形式的真實與殘忍在於,它並不能賦予事件一個完美的結尾。當影集播映後,它仍時刻提醒我們,現實的腐敗依舊持續,整體社會依舊需要人們作出改變。
Thumbnail
與同樣講述神父性侵案的《驚爆焦點》相比,儘管兩者皆是立基於真人真事,電影起碼讓我們看到了對於社會正義實踐的希望。而在《守護者》上映之後,正義還是未能如期而至。紀錄片形式的真實與殘忍在於,它並不能賦予事件一個完美的結尾。當影集播映後,它仍時刻提醒我們,現實的腐敗依舊持續,整體社會依舊需要人們作出改變。
Thumbnail
在此,「鬼」故事成了「真相」的比喻。全劇除了紀登斯小姐以外沒人看到鬼,這代表了二個層次的謎題,一是紀登斯真的看到鬼了嗎?再者,真的有鬼嗎?就像通俗文學如的設定:鬼神靠著相信祂們的人而存活,因著她無人知曉的過去,紀登斯一直害怕什麼發生也果真發生了什麼,是她的相信決定她所看見的,這「相信」...
Thumbnail
在此,「鬼」故事成了「真相」的比喻。全劇除了紀登斯小姐以外沒人看到鬼,這代表了二個層次的謎題,一是紀登斯真的看到鬼了嗎?再者,真的有鬼嗎?就像通俗文學如的設定:鬼神靠著相信祂們的人而存活,因著她無人知曉的過去,紀登斯一直害怕什麼發生也果真發生了什麼,是她的相信決定她所看見的,這「相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