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死亡的陰影與自殺 ----2020/12成為醫師第五個月的雜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對於許多人來說,死亡是生命終極的悲劇。

對於另外一些人,活著才是。


其實死亡的存在是常態,就算不曾親眼目睹,我們也總是聽到、感覺的到。

看新聞報導,昨天有人車禍過世。

看報紙說,今年有超過一百萬人感染Covid-19過世。

死亡的陰影壟罩著生命,我們都知道總有一天會輪到自己。


對於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死亡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我是開始工作第五個月的新鮮醫師,剛畢業的我們沒有專科,

我分別在和信治癌中心做了三個月的內科醫師,和在台北榮總擔任一個月的精神科醫師。


一位醫生該怎麼看待死亡?

經驗豐富的醫生總說,死亡是必然的進程,我們的醫術在臨終時並不能改變什麼。

所以「安寧」、「緩和醫療」逐漸被推廣。我們試著讓病人在必然的死亡到來前,走的舒服、平穩一點。


在和信醫院,一家強調人性環境的治癌中心,多數醫生都會提早和病人談好DNR(不施行心肺復甦),

所以三個月的內科值班裡,儘管沒有遇上急救,卻好幾次被叫進病房去宣告一個未曾蒙面的病人死亡。


有一次白班時,我待在護理站開醫囑。

「醫師,我們有個病人要宣,但鍾醫師在門診,你可以幫忙一下嗎?」旁邊的一位NP(專科護理師)學姊問。

「他可以嗎?」護理師問。

「可以呀!有照的都可以。」


有照,醫師執照,法定的死神執照。


我會走進病房,視線瞄過房間裡面的人。

有時候,房裡站滿了人和此起彼落的抽泣聲。有時候,通常是凌晨,床旁只有兩三個家屬,面無表情的站著,其中一個可能在我還未完成動作前就一邊拿起手機講話,一邊往門外走。病人的兒女經常在場,有時候他們是青少年,更多時候他們是中年人,牽著年幼子孫的手。

我不會特別問候,只會點個頭說:「我是值班的醫師。」


這時候的病人看起來像是睡著了,身體還有溫度。我會確認病人沒有瞳孔反射、呼吸和心跳。

其實用不著醫生,這些很簡單的確認動作,護理師或甚至非專業者都能做。

我壓低嗓音,「現在時間是O月O日O點O分,OOO先生/女士在各位家屬的陪伴下,平靜的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家屬請節哀。」

病人死亡的事實到那一刻才被證實。


這是死亡的面貌。

或者其實這是死亡的某個截點,對家屬和醫護來說,死亡的進程從很早就開始,也從不因為病人斷氣就結束。

也許對病人來說那就是終點,可終點之後,親人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11月在精神科,故事好似反了過來。

在內科,我們好常在幫助人們面對、接受死亡進程。

但在精神科,我們的努力是讓一群渴望死亡的人遠離它。


自殺,也分好多種狀況,在失去判斷能力下的自殺、在憂鬱的情況自殺、在理性下選擇自殺…

精神醫學作為自殺防治的守門員,評估病人的自殺風險、防止病人執行自殺行為,是工作的一大重心。

聽起來很沈重,可和任何科別、任何職業一樣,持續的接觸能讓沈重的事物成為慣習的日常。


「那你想用什麼方式自殺?」我問她。

主任會在查房後帶我們進行會談練習,我或是學姊,一對一的從零開始對一位陌生個案進行會談,並依據結果評估診斷與可能的治療計畫。這次,對方是一個被診斷為躁鬱症的年輕女大生,因為自殺意圖被送入精神病房住院。問診的那天,他打扮齊全、化著清新的全妝,準備出院。

「應該是…上吊吧!」

「嗯,那你……」

我不太記得後續還問了什麼,大概是在了解他這次入院原因後,往前釐清他的精神病史。


「好,在這邊停一下。」

大概五分鐘後,主任打斷。

「雖然我們說疾病歷程很重要,但因為自殺是大事,當病人很明白的告訴你他要自殺,我們應該更著重在釐清當下的症狀和為什麼他要自殺。」

「對你來說,可能知道他要用什麼方法,對評估自殺危險性很重要呀!可是對病人來說,他可能覺得你就只是在蒐集統計資訊:『你連我為什麼自殺都還沒問,就問我想怎麼自殺,那你真的有關心我嗎?』」


我的臉抽動了一下,暗自慶幸這時候的我戴著口罩,不必擔心無法控制的表情。


主任接著繼續問診,用開放式的問句,更細緻的帶出了病人當下對於自殺意念的態度。

「剛剛說情緒有比較好的時候,那時候就不會想自殺?」

「我這樣說會不會影響我等一下出院呀……」

「不會呀!你都可以說。」

「可能情緒狀況比較好,就沒有那麼強烈想死的念頭,但是有時候還是會覺得,死亡是一件美好的事。」

「喔真的嗎?可是別人會擔心你、會想阻止你,那你怎麼辦?」

「我覺得這是我自己的命可以自己決定,他們的想法不夠進步。」


口罩下的我努力藏著情緒。


其實我一直想著這樣的問題,人有選擇的權利嗎?

我們怎麼活,我們怎麼死。

在精神科,我知道自己可以頭腦清醒的運用知識,以藥物和心理治療等計畫,防止病人在急性期自殺。

我也逐漸的可以理解,有些人能在尋獲現實感後被拯救,有些人在情緒和緩以後會有活下去的動力。

可是、可是,如果他們清醒的,選擇死亡呢?

正因為終有一天我們會面臨死亡,於是我們只能把死亡交給命運,而活下去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嗎?


「你覺得,人可以自殺嗎?」

偶爾有人這樣問我,我會回答:「哲學上我認為可以,但倫理上不行。」

倫理,好沈重。生命又被堆的更為沈重了。


11月某天下班後,我回陽明參加表藝社課,

說來有些碰巧,這學期成發的劇本是李屏瑤的「無眠」。劇本好久前我就讀過,是討論自殺與倖存者的故事,老師帶著大家在讀劇後進行簡單的劇本分析。

讀著,我有些不耐,好像突然被拉回白天上班的情景,忍不住想把病人往後推,到會談室裡會談。我腦海裡有一系列治療計畫浮現。


「那大家覺得,想自殺的人都有精神病,都需要看精神科嗎?」

老師提問,一聽到問題愣了好一晌。

倒不是這個問題太難回答,而是這個問題太缺乏脈絡,把一千種狀況歸結到一個結果。可是問題卻依然成立,在聽到問題的前一刻,我的思考顯得太過受限於醫療化。

單純把問題醫療化當然很簡單,像一張大網,把它拉進來後輕輕的說:「這個是憂鬱症的表現。」看到問題就嘗試解析、嘗試探尋可能改變的方法,這就是科學的醫療場景。如果沒有掉進這張網裡面,你要去哪裡?你要繼續往下沉嗎?這張網會是你最安全的地方。

可這當然不一定是唯一答案。跳脫了科學,最好的答案永遠不會是唯一正解。

正因為醫生和病人視野不同,白天的我很努力的充實自己,讓自己擁有專業的視野,到了晚上卻發現自己處在這樣疏離的拉鋸裡。


我偶爾還是會想到星星。

「我有時候會跟醫生說起你,水仙,他們可能覺得你是我的幻想。」

星星和我只透過email聯絡彼此,他因為憂鬱症和自殺失敗而住院後,曾這麼告訴我。

「水仙,你是唯一一個不會叫我別自殺的人。」

我當然不希望他自殺,可那時的我不覺得那是可以干預的事。而且,我們什麼都能討論,那是我們持續對話的最大原因。

他答應過,如果有一天又想自殺的時候會和我說。有一年他寫信和我道別後,從此沒了音訊。他告訴我,下輩子他想當被人愛著的,春天的小熊。


「死亡可能是少數我們有機會自己掌握的事,如果不是唯一的話。」

曾在FB看到一個牙醫系朋友的留言,後來他也走了。


還有一次,我看到有個自殺的討論串裡的留言是這樣寫的:

「如果有一天,我有錢能買房子,我想要一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出、不用上鎖的一樓大廳。哪天任何人想自殺的話,你可以來這裡。

如果你想上樓留下什麼、或者跟我說幾句話,也歡迎你上來。我會住在二樓。

但是拜託,如果真的有鬼魂,不要上來找我,我不怕屍體,但我怕鬼。」


其實對我來說,「無眠」劇本最弔詭的,是它讓自殺死者的靈魂在戲劇裡現身。

並不是像鬼片那樣,這部劇本嘗試理性的以亡靈和生者交替疏理自殺意志。

為什麼這很弔詭?因為我的理性上不能理解。

如果死亡的人都變成鬼魂,我可以想像自然死、意外死的人對人世有所牽掛。

可是自殺以後呢?

很多自殺失敗的人被救回來之後,對於自己的選擇感到後悔,並且繼續努力活下去。但反之,也有很多人一次不成,兩次、三次的反覆嘗試。

自殺成功的人還有牽掛嗎?他們還會回來看看他們在乎的事物嗎?一直努力離開人世,成功以後的他們會怎麼想?他們努力離開、不用再痛苦,沒想到死亡讓他們以另外一種方式仍然存在、仍有思考,靈魂存續好似成了另外一種悲哀。

我沒法回答,因為我不認識鬼。


現在我可以明白,為什麼星星告訴我的故事裡,醫生好像總帶著幾分滑稽。

而我,穿著白袍在會談室裡,看著那個談論自殺的年輕女生,笨拙的問她想用什麼方式自殺。我對初探精神醫學的自己沒法像以前一樣,自在、自信的關心,嘗試接住一個靈魂而感到懊惱。

開始工作以後總是如此,越想用專業的方法尋找病徵,儘管能親和的維持禮貌、展現同理心,可每每會反身看見自己其實一點都不貼近病人。醫療工作的異化,不見得是因為工作無法負荷,更可能是科學讓情感的連結暫時斷裂了。我必須隨時提醒自己不能變成一台機器。

那天,會談室裡,好像靈魂復甦一般,所有的鬼魂突然匯集、盤旋在我的身上。希望她沒看見我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老師,那這樣我們能怎麼做?」

主任方才示範過,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努力嘗試接住她,但如果她不願意被協助,好似也沒有什麼能做的了。

「我們希望他有自殺想法的時候來求助,但是如果他說他連狀況好的時候都想自殺,那面對這樣的『理性自殺』,我們在盡可能的嘗試幫忙以後,就是要知道自己的limitation(極限)。」


主任的治療與計畫總是精準且科學,跟著主任的這個月學到很多,讓我看到即使是常被詬病難以標準化的精神領域,仍然能以科學的眼光,被嚴謹且系統化的分析與處置。

然而最後,我們會撞見這個字,Limitation,乍看之下是和科學相似的溫度,可反過來,它也可能是你給予自己最大的溫柔。


「所以這樣的處置你覺得可以嗎?羅醫師?會不會讓你睡不著覺?」

和信的內科裡,在教學查房仔細的討論後,陳醫師會這樣問學生。在場的學生們一臉懵。

「有時候會耶!」陳醫師解釋,「有時候做完了處置,我到晚上真的會睡不著喔!」

一名中年的主治醫師這麼說時,也許有人聽了覺得好危險,於我,感到放心又敬佩。

年輕人和中年人的limitation一樣嗎?也許我還是會一直衝、一直撞,才會知道自己可以停在那裡,好好看著那些頭也不回的人離開,然後找到在夜裡安然睡眠的方法。


近來,除了自己正好到精神科,自殺和精神疾病的議題,剛巧在身邊、也在輿論反覆浮上檯面。

看過來、看過去,我想自殺如此讓人關注,並不是它帶走的性命比生理疾病還多,而是人們看到的總是極速墜落、消失的生命。其實它不是的,我們也許無法像生理疾病一樣,簡單的描述他向下走的過程。可是他的墜落可能走的比其他人都更遠、更慢。

同時,或許也因為這些人的死亡,挑戰了我們持續生存的價值觀。因為如果生命不是最重要的、生命可以被拋棄,那我們似乎也頓然失去了應該保護什麼的信念。


我也不知道,生命顯然不會有終極的答案。

陽光普照劇照

陽光普照劇照

電影「陽光普照」裡,成績好、性格體貼的大哥阿豪在電影中段突然自殺離世了,留下一家人措手不及。電影把主角一家人們心中的殘缺演繹的好清楚,唯獨阿豪,除了大家把他當作模範生之外,顯得一片空白。沒有人理解他在乎什麼、是不是有苦衷,最後,他留下一段不明所以的訊息:


「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阿豪沒有說明為什麼他想離開世界、為什麼他沒有陰影,彷彿只是一場不告而別的旅行。他的死亡像漣漪般擴展,又慢慢的淡化。

相比無眠,我好像更能接受這樣的故事。

某方面來說,也許未知是造成生命之痛的緣由,可是我願意讓未知帶領生命,戰戰兢兢的踩地前行。也許陽光照不亮黯淡的生命,可努力拿起手上的手電筒,我期待終有一日我們能看見隧道的出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oward Lo的沙龍
8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是人的話,總有一死! 人心還很複雜,面對死亡,恐懼、無助、拚命想活下去的希冀,或者乾脆一死了之更痛快;大家會想選哪樣呢?
Thumbnail
是人的話,總有一死! 人心還很複雜,面對死亡,恐懼、無助、拚命想活下去的希冀,或者乾脆一死了之更痛快;大家會想選哪樣呢?
Thumbnail
今天想來說幾個故事,都是最近聽聞關於自殺的故事,如果內心有所牴觸就不要點進來看了喔! 強調一下:自殺不是解脫,更無法解決問題,只有面對問題才能真正的跨越問題。
Thumbnail
今天想來說幾個故事,都是最近聽聞關於自殺的故事,如果內心有所牴觸就不要點進來看了喔! 強調一下:自殺不是解脫,更無法解決問題,只有面對問題才能真正的跨越問題。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是醫護人員,在工作單位看盡生老病死,雖然日日發生,但每一次遇到時,還是會心生不捨,悲嘆寶貴生命的逝去,期盼大眾能珍惜生命。 有天值勤時,一連兩部救護車鳴笛呼嘯而來,隨後消防員推了兩床已戴上氧氣罩的病患長驅直入急救室,當下忙著急救病人無暇顧及其他,事後才知曉這兩位病患的故事轟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是醫護人員,在工作單位看盡生老病死,雖然日日發生,但每一次遇到時,還是會心生不捨,悲嘆寶貴生命的逝去,期盼大眾能珍惜生命。 有天值勤時,一連兩部救護車鳴笛呼嘯而來,隨後消防員推了兩床已戴上氧氣罩的病患長驅直入急救室,當下忙著急救病人無暇顧及其他,事後才知曉這兩位病患的故事轟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 本期主題:其實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談精神疾病或失序經驗中「生死」與「(人際)關係」議題
Thumbnail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 本期主題:其實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談精神疾病或失序經驗中「生死」與「(人際)關係」議題
Thumbnail
熟悉的眼神、熟悉的死亡氣味、熟悉的家屬焦慮 彌留的空氣裡,是沉重的氣壓 在學生時代接觸安寧療護之後 照護生涯中的總強調 如果人,不懂好好生活,又如何能好好離去? 如果家屬不願意讓個案成為自己,尊重他的想法意願? 那又如何是真的愛他呢?
Thumbnail
熟悉的眼神、熟悉的死亡氣味、熟悉的家屬焦慮 彌留的空氣裡,是沉重的氣壓 在學生時代接觸安寧療護之後 照護生涯中的總強調 如果人,不懂好好生活,又如何能好好離去? 如果家屬不願意讓個案成為自己,尊重他的想法意願? 那又如何是真的愛他呢?
Thumbnail
近期,從新聞上得知許多令人難過的消息,其中大學生的自殺事件讓大家再次回想起心理健康的重要。根據108年的統計,自殺通報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出現自殺企圖。如果你身邊,也出現了這樣的朋友,甚至親人,告訴你:「我想死。」你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呢?
Thumbnail
近期,從新聞上得知許多令人難過的消息,其中大學生的自殺事件讓大家再次回想起心理健康的重要。根據108年的統計,自殺通報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出現自殺企圖。如果你身邊,也出現了這樣的朋友,甚至親人,告訴你:「我想死。」你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呢?
Thumbnail
跟一位20年多交情的老友通了電話,他是個長期吃藥控制痛風的病人。對話中講到明星逝世,我就問了一句他的想法。他莞爾一笑的回答我:「生死有命」。
Thumbnail
跟一位20年多交情的老友通了電話,他是個長期吃藥控制痛風的病人。對話中講到明星逝世,我就問了一句他的想法。他莞爾一笑的回答我:「生死有命」。
Thumbnail
人終究一死,所以,你我一定會死,大部分平常都以為自己不會死? 死亡的,都是老人,都會是別人,大家好像瞬間忘了,自己的祖先也死了,不就是會輪到自己會死嗎? 我在臨床上,看太多了!也說太多了,大家都要凖備好,自己隨時會死,大部分都會聽聽而已。 臨床上,有一群,人一定知道,什至感受到,我所說的話,那就
Thumbnail
人終究一死,所以,你我一定會死,大部分平常都以為自己不會死? 死亡的,都是老人,都會是別人,大家好像瞬間忘了,自己的祖先也死了,不就是會輪到自己會死嗎? 我在臨床上,看太多了!也說太多了,大家都要凖備好,自己隨時會死,大部分都會聽聽而已。 臨床上,有一群,人一定知道,什至感受到,我所說的話,那就
Thumbnail
有位因精神疾病住院十餘年的病患,突然發燒被送到急診。被叫來會診的A醫師建議要積極找原因並治療,但負責的醫療團隊對治療和檢查都非常消極。而在多年不見的病患家屬傳真放棄急救同意書後,負責的醫療團隊也就直接放棄病患,病患隨即死於敗血性休克。A醫師非常憤怒,但面對白色巨塔,他能做些什麼?
Thumbnail
有位因精神疾病住院十餘年的病患,突然發燒被送到急診。被叫來會診的A醫師建議要積極找原因並治療,但負責的醫療團隊對治療和檢查都非常消極。而在多年不見的病患家屬傳真放棄急救同意書後,負責的醫療團隊也就直接放棄病患,病患隨即死於敗血性休克。A醫師非常憤怒,但面對白色巨塔,他能做些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