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營養午餐史

2020/12/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天的午餐是日式便當,外送。配菜有香菇跟蒸蛋,口感溫潤,甘甜風味不同於糖果糕餅的甜膩,極好入口。明天和大家約好了去吃兩條街外的咖哩飯,聽說配料很豐盛,濃郁的咖哩香氣還沒進店門就聞得到。
新公司地理位置很好,附近有很多吃的,同事們很多都是老饕,知道哪一家的餐點既美觀又營養好吃。每天上班到中午時分,就是補充元氣的幸福時光。轉職到這裡工作後,我彷彿回到孩童時期,對於午餐充滿期待。
國小的時候,學校自有中央廚房,每到中午廚房阿姨做好的一鍋一鍋配菜和一大桶湯被抬至教室後方的兩層式鐵架,輪值的同學會戴上頭套與口罩,替排隊的人打菜。鐵餐盤分成了幾格,最大格梯形的區塊盛裝白飯和主菜,兩側的三角形是青菜類,再配上盛湯的不銹鋼碗,看起來像完美自助餐的三菜一湯配置,頗有日本小學校的風格。盛菜的勺子對小學生來說很大一支,舀湯時總是很費時吃力。
拿著午膳回到座位坐下,還要等全體到齊,唸一段餐前感謝文、珍惜食物之類的話語才能進食。餐食之外還有一大籃的水果,那時極度不愛吃,每天都設法不領取或想著如何分送給其他同學。
餐具是午餐時間唯一能跟別人較量的東西。小學生其實特別愛比較,書包、文具、書套、布鞋全都能拿來比。有些人的是塑膠製的鮮豔彩色筷子,粉紅色、水藍色、米白色,而更多人的是不銹鋼筷跟湯匙,進食的時候碰撞、摩擦餐盤的聲響此起彼落,調皮的人會故意來回刮著碗盤發出難聽的噪音。
用餐完畢總是會有剩菜的,除了多煮而未分配完的飯菜,在小朋友的餐盤裡,每天都會有挑食而拒絕吃下的食物。我就是吃不完的其中一位。誰叫午餐無法避免有幾道令人失望的料理呢?外皮厚重又黏糊糊的水晶餃,糊成一團的大麵羹,奶味重到不行的玉米濃湯,已經涼掉硬化的壽桃包子。(到最後留下印象的都是自己討厭吃的東西(笑))。
吃完飯提著半空的桶子與堆疊的油膩餐盤,交給廚房人員整理清洗。那個神祕區域吵雜忙碌,地板濕滑,泡沫流動著。神奇的是,小學六年的生涯裡,我似乎只去過一次學校廚房,但那裡的人聲、刷洗聲還有混雜後有些難聞的味道都印在腦海裡了。
三、四年級每個星期三中午就放學,那是最快樂的時候,大人們偶爾帶著去外面吃飯,咖啡店簡餐跟速食對小孩來說都好奢侈,難得買泡麵或微波食品都好好吃。記得有一陣子媽媽常帶我去買日本超市推出的小姐便當、壽司捲,撕下保鮮外膜開動的那一刻最滿足。
到了國中,學校是跟外面廠商簽契約團膳,便當盒必須自備。廠商在近中午時送來一大箱白飯、三箱配菜加水果,由學生抬至講台前閒置的課桌椅上。有時候飯菜不是那麼熱騰騰,飯粒不那麼粒粒分明。指針來到十二點,大家便默默排隊自己動手盛菜。偶爾食物不知怎麼地混入奇特配料,三年的歲月裡光是我個人就曾發現青菜裡有扁掉的小螃蟹,白飯裡有絞成捲的保鮮膜和電池。除了這些小插曲外,午餐顯得乏善可陳。
高中的時候,也是由外面廠商供餐。有少數人帶家裡準備的便當,放到蒸飯箱裡加熱,但蒸過的飯盒青菜的外表跟味道都褪色,實在難以持續,於是我跟其他多數人一樣,每週都從三家廠商提供的菜單裡,投票選出下一週要吃的團膳。每一份菜單名稱與菜色內容都非常吸睛,現實卻往往不那麼令人滿意。同學們被騙久了,寧願每天中午鈴聲一響便往一樓合作社衝,買些不正經的餐食果腹。到了高三膽子更大,直接偷偷叫外送翻牆取餐,人數多到老師管不了。
大學時期自由選課,每個人的課表不盡相同,時間管理多費了點心思,多了份新鮮感,但還是找不回以往對午餐的興致。學校的自助食堂跟進駐廠商的店面,選擇乍看很多,吃來吃去總是差不多的味道,不難吃也說不上好吃,份量大但沒什麼美味的東西,反倒是校門口外的長長巷道,一間鐵皮屋賣的蝦仁炒飯,才第三節課結束就有學生圍攏過去,每次都大排長龍,飯香味美料實在,讓人難以抗拒。
這個時期已經非常熟悉自己外食,偶爾想起很久很久以前跟著大人們吃喝的日子,很懷念當時的興奮感。
學生時代的我一直嚮往未來成為粉領族,能像日劇裡的OL一樣,穿著俐落整潔,工作上游刃有餘,午休時間帶著手機與小錢包出外覓食。在明亮的店裡內用,或買些輕食找個地方休息,悠哉地享用。 然而,出社會工作了幾年,前公司位在小型工業區內的透天厝,員工總是去超商吃微波食品或訂便當,週一至週五也就那兩三間輪流,經過幾番寒暑吃得很膩很膩,到了麻木的地步。
後來輾轉到現在的公司,幸好是換到鬧區的辦公大樓,這個新環境的附帶好處,就是午餐的選擇很多樣化。我覺得很接近自己嚮往的生活型態。
週一吃田園鬆餅配紅茶,週二吃水煮餐,週三吃韓式辣炒豬肉,週四吃日式便當,周五要去吃咖哩飯,往後還有數不清的店家等待我嘗試。
胡若婧
胡若婧
上班族兼自由創作者,靠寫作、閱讀、散步來平衡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