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的中小企業是阻礙日本成長之因
原文發佈日期:2020.12.11
原文作者:池田 信夫
授權翻譯:波波先生
(池田 信夫:經濟學者、阿哥拉研究所董事長暨所長)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於12月9日,對臉書涉嫌違背反托拉斯法提起訴訟。其認為臉書收購Instagram、WhatsApp等競爭對手違反公平競爭原則,要求臉書應出售兩家公司。
10月美國司法部控告google違反反托拉斯法,美國當局對大型IT企業的施壓力道逐漸加強。過去,美國引以為傲的高科技公司,現在卻被指出是造成格差壟斷的象徵,這都是因為資本主義正出現結構性變化所導致。
失落的無政府主義樂園
撇開由於人種、經濟力、軍事力、出生地等所生出的偏見,這是一個所有人都能夠參與的世界。(中略)對財產、表現、身分、運動、文脈等的法律概念,對我們是不具有效力的。那都是建立在物質世界上的東西,在網路中是不適用的。
Barlow期待網際網路是獨立於物質世界的空間,不受政府與大企業控制,人們能夠自由表現自己,能夠實現直接民主主義而不需要國家。初期的網路世界彷彿無政府主義樂園。
之後經過了25年,卻誕生了與Barlow期待截然相反的世界。雖然每一個人都能夠在推特上發表文章,但是網路上三分之一的搜索引擎卻被前10大網站壟斷。使用者瀏覽被限制在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等平台上,GAFA對網路的支配程度甚至超越過去的IBM。
雖然情報是免費的,但是讓情報引起注意的成本卻很高,建立平台更需要鉅額的基礎設備投資。在網際網路上雖然言論民主化,但是從中能夠獲得巨大利益的卻只有平台網站企業。
沒有國境的網際網路,與無政府的夢想背道而馳,成為跨國企業超越國境支配人們的空間。而現在,國家正試圖從GAFA手中奪回支配權。
數位化革命改變了資本主義
馬克思在19世紀就曾經預言資本主義必然走向壟斷。20世紀前半,他的預言實現,企業在垂直整合之後出現了類似GM通用汽車、IBM等壟斷資本支配著世界。
但是,從1980年代掀起了數位化革命(又稱第三次工業革命),大企業紛紛沒落,微軟、蘋果等新創公司不斷大量地出現,產業競爭激化。網際網路也因此加速發展,更多「.com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然而網路經濟在2000年泡沫化,僅有amazon、google等少數.com企業存活下來,這些存活下來的公司大量收購相關企業,將公司規模拓展至全球。此現象不只出現在科技業,許多其他的產業規模也都集中在前幾大公司。
如下圖顯示,美國的產業集中度在1980年代雖然下降了,但從90年代開始上升70%(如下圖)。如此,前段企業的報酬率雖然上升,但對整體經濟的投資卻沒有增加,基本工資也不會上漲。由於產業集中化導致
壟斷租金(monopoly
rents)而造成經濟停滯,各國政府近期的動作正是意識到此問題的反應。
美國產業集中度(HHI)的走勢(Grullon, Larkin & Michaely)
而在GDP當中資本所得佔有率也跟著下降,非勞動所得也非資本所得的「非要素所得」增加。其中一種說法認為是因為軟體、知識財產權等無形資產的價值增加所造成。
「
摩爾法則(Moore's law)」指出半導體晶片效能在18個月能夠提高一倍,呈現倍數增長,與1990年相比現在成長了100萬倍。現今智慧型手機的性能,比30年前的大型電腦還要強大,這使得資本財的價格不斷下降。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為:全球化。從1990年代開始,中國與舊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加入世界市場,提供了大量廉價的勞動力,連帶先進國家的薪資也因為競爭而下降。導致國內投資減少,結果造成產業集中在前幾大企業手上。
我們無法否認以上三個重要原因(壟斷租金、無形資產、全球化)的任何一個。至此雖然可以看到大型企業對市場的壟斷不斷加強,即便政府加強對GAFA的限制,除了壟斷租金以外的要因依然無法被改變,這就造成資本主義在結構上產生了變化。
對日本來說壟斷是必要的
然而日本在1990年代之後的「新壟斷資本主義」當中,落後其他國家。2000年之後,雖然製造業工廠移轉到亞洲,國外產能增加,但IT企業在「日本製造」上的優勢並沒有得到活用,由於國內資本投資減少,工資下降,通貨持續緊縮。
對日本製造商來說,新的競爭並不是過去拿手的「用低價格做出高品質」,而是面對利用鉅額投資來壟斷網路平台,藉著收購同業擴張規模的競爭。2004年創立的臉書成為最後一個擊敗既存企業的例子,帶起風潮的「破壞性革命」消失。Instagram、WhatsApp等新興公司在變成大型企業之前,就遭到收購。
在這點上,要求臉書做出分割確實存在道理,跨國網路平台的壟斷確實讓各國政府管理困難。20年前司法部要求微軟必須做出企業分割卻失敗,之後打破微軟壟斷情況是因為出現了google這個新的壟斷。
日本面對的問題剛好相反,日本企業在競爭當中敗下陣來卻是因為企業無法坐大。日本的產業結構基本上是中小企業從大企業獲得業務轉包,而非製造業受制於大店法與延期償付法所限,勞動生產性無法提高。
企業經營者由於保護就業觀念,一般對企業收購會產生抵抗,致使企業無法擴張成長。規模不上不下的企業充滿市場,當面對跨國大企業時,大家都贏不了。日本製造業無法勝出的原因不是因為壟斷,相反地卻是因為沒有壟斷企業而造成的結果。
日本需要的是停止對中小企業的保護,活化勞動市場與資本市場,養成新的壟斷。對此,雖然首相菅義偉提出中小企業再整合方針值得期待,但是卻會衝擊自民黨的基本盤選票,從政治上來說想必執行上是非常困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