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解放本性與人的自我馴化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科技的解放本性與人的自我馴化〉2023-07-16


  媒介是看不見的,或者說,一但你看見了什麼,那不會是作為媒介被看見。我們去讓那本來是媒介因此消溶掉的東西去蔽(Unverborgenheit),將它拿到顯題性的意識之中。筆跡鑑定的專家將文字作為一個重要的實在界的物來對待、書法家也以它特殊的方式搬弄那些物。它們仍然具有其可作為中介物的性格,它們仍能夠乘載與表達,但它們的意義完全溢出於作為一個透明的中介,我們能看見文字中和我們說出的語言一樣具有「語氣」,此時它已經是它本身,一個包覆著中介功能的完整體系。



  在我們所經歷的歷史裡面,科技並不先天地站在君主或人民的一邊,它一方面能強化規訓,另一方面具有解放的力量。那種解放並不是人文主義式的,而是在那之前的,在靈長類特化出大拇指的那一刻就已經預定了的全方位解放。


  與自然存在的工具與自然存在的生物不同,人造工具就其起源是「本質先於存在」的。骨針是為了縫紉、弓箭是為了遠射,它們並不被預期在生長的過程中逐漸從各式領域被賦能,它們可以被用錯誤的方式使用,就像我們有時就是會想坐在桌上,我們可以去說「它也可以這樣用」,但會同意「它一般來說不是這樣用」,師長甚至會搖搖頭告訴你「它不能這樣用」。



  一類從現在的角度來說特別基礎的科技,從發展史的角度卻令人無比震驚。豢養與馴化讓早期的人類不再需要在廣大的、充斥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尋找獵物和果實,週期內植物與動物的產量開始能夠被估算,甚至有犬隻能夠分擔守護工作。人的時間被解放、字面意義上的引申意義上的生產力都被解放,人口成長、聚落發展。


  桌子、椅子,以及每個帶有「生存工藝類」標籤的遊戲中我們都想盡快製作出來的「工作台」,也都是這樣的科技,我們不再需要去找一個適合休息或擺放物品的樹樁,我們自己就能製作、並移動到我們所需的地方。房屋也是一個比洞穴更加自由的物件,我們不必再每日來回於適合的洞穴和河流,我們能逐河流建立居所。人造的世界被這樣種植在大地之上,但它們並不自在地生長,就像《A.I.》裡的AI,他出生時是一個男孩,千年後也還會是一個男孩。


  但科技並不僅僅會解放人類,科技也會解放科技物。



  即便不看任何數據,我們都能知道紙本書與報章的銷售狀況不如昔往。乘載知識與訊息的主要媒介轉移到了螢幕身上。在一些角度中,這是令人擔憂與遺憾的事情。但從媒介的角度來說,紙被從訊息的載體這一位置中解放出來。仍然熱愛實體書的人一定能明白那裡有某種獨特的、超越於中介或載體的價值存在,讓他們至今仍手不釋卷。同樣的,攝影也在那個時代裡將繪畫從紀實的功能裡解放出來。人們明白繪畫能做到某些靠針孔成像與化學顯影做不到的事情,去創造一些並未具體地被落實成可攝物的東西。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人們意識著自己僅僅是為了那份勞動後面的外在獎勵,所以一方面去參與,一方面又想要盡可能地不必去參與。


  然而,背後的那份獎勵卻又是內在於這一虛無的價值體系之中,也就是說,這裡頭的價值只被和你一樣反覆刷活動或課金的人而言有意義,但你們都既不熱愛刷活動也不想要課金,所有人都與自己的意願相矛盾。這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價值的死胡同,卻也帶我們回到了我們最古老的價值來源:畜牧與農耕式的勞動與積累。我們想要的就是付出一大堆勞力與心力之後填滿我們的卡冊和物品欄,並在這個架構之下追求自己的那份極值。


  科技將那份樂趣從更危險與艱辛的具體勞務中解放出來,塞進由心理物理學和行銷術搭建起來的骨架、IP公司與繪師編織的皮膚之中。我們太習慣於去將自己置身於一種勞務的狀態之中了,代辦事項式的遊戲流程讓我們安心地每天點擊差不多的按鈕來度過數小時。如此「觸手可及」的樂趣將這樣的機械化勞動當成了最舒適的狀態,將自由的生活選擇當成了最艱苦的勞動。



  從蒸汽機到計算機、再到網際網路與AI,人類理應能夠隨著生產力的提升被解放出來。我們的現狀卻不是那樣,我們仍將大量的時間花在最單調乏味、繁複且無意義的勞務工作。從打字機到語音輸入、從家用電話到智慧型手機,我們幾乎無法想像過往的人們的「商務生活」能夠多麼地沒有效率。


  「誰不上升,就得下降。在這場開始展開著的激烈的競爭鬥爭下,田園生活瓦解了,可觀的財富被賺得了,……,舊有的那種舒服又舒適的生活態度,向艱苦的冷靜讓步了。」那種支配著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倫理品質催生了現代科技的快速進展,卻也讓我們沒辦法用過往的閒散方式去享受它們。


  那些由每塊田與田之間不長不短的步行距離,天然地創造出的悠閒時光,早已被更好的耕作設備和大範圍的灌溉系統刪去。我們肩並肩地坐在脫胎自工廠的辦公桌前,無效率地交辦彼此一些瑣碎的事。我們在住家與工作場所之間做日復一日的點對點移動,潛移默化地將自宅整併為其中一個環節的工作場域。



  皮諾丘只要再走幾步路就能見到藍仙女,一名白襯衫的男子擋住了他。「你不必再往前了。在現代社會裡面,去成為人才意味著你成為一個木偶。現在的你是最自由的。」說罷,便提著公事包趕回他的公司。






延伸閱讀:

〈班表與科技集權主義:從工廠、社會到平台〉

〈Reise Nach Jerusalem〉

〈關於讀實體書,我想要提倡的原因〉

〈太空歌劇院:AI繪圖與下一個時代的藝術〉

〈我們都是賽博格〉

〈誰的大眾運輸工具?為什麼車上座位總是不足?〉



avatar-img
86會員
764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對假裝你對世界沒有感覺、去假裝你對一切沒有意見,去假裝你就是一只行屍走肉,直到你成功為止,學會敷衍身邊的人、學會敷衍世界、學會敷衍你自己。「假裝多好」歌詞的前一句是:「我只想不被打擾」。
  社群另一個對我來說重要的作用是:它或許能給予更多有想說些什麼的人討論的空間。譬如在前面的文章裡面,曾有人和我提過文章段落長度的問題,無論是用手機還是電腦,在社群軟體上閱讀長文還是有很多讓人難以舒適的基本版面限制。所以每一段的行數最好有所控制,雖然我並未硬性去限制,但有在那之後做一定程度的調整。
  在認真去思考這些關於MeToo運動的意義之後,大學時在性別課上聽到的「個人即政治」的口號重新迴響起來。這一本來屬於個人的寫作計畫也對我而言具有明確的公共性。一方面我會希望更多地去談論人們(還是會包括我自己)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會希望更多會關注這些問題的人可以看到並共同參與這些思考。
  有時候,我會想,是不是歐洲、日本或任何緯度比我們高的地方,那裡生活的人每天因為氣溫讓電子設備速度變快而省下的的時間,累積起來是不是一個很可觀的差異呢?進一步來說,氣候、地理、以及在世界上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相對位置(包括時差),不知不覺影響了我們生活上的一切事情。
  「語言就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在這個意義上是的。但它不總是作為一種溝通的工具。作為一種工具與中介,語言就像門一樣,它總是有潛力讓我們可以通達彼此、可以去通達一個難以透過別種方式展開的,充滿歷史、文化與記憶的世界。但它也可以完全緊閉,用來將一群人排除於主流的社會之外。
  這些海外的中國人雖然沒有犯罪,按理說是不必擔心,然而由於他們知道中國是怎麼做事的,知道那些在民主法治國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中國可能發生。他們知道中國可以任意安加罪名在任何人身上,尤其,你為什麼「潤」到國外去?捫心自問,你知道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你不夠愛國。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對假裝你對世界沒有感覺、去假裝你對一切沒有意見,去假裝你就是一只行屍走肉,直到你成功為止,學會敷衍身邊的人、學會敷衍世界、學會敷衍你自己。「假裝多好」歌詞的前一句是:「我只想不被打擾」。
  社群另一個對我來說重要的作用是:它或許能給予更多有想說些什麼的人討論的空間。譬如在前面的文章裡面,曾有人和我提過文章段落長度的問題,無論是用手機還是電腦,在社群軟體上閱讀長文還是有很多讓人難以舒適的基本版面限制。所以每一段的行數最好有所控制,雖然我並未硬性去限制,但有在那之後做一定程度的調整。
  在認真去思考這些關於MeToo運動的意義之後,大學時在性別課上聽到的「個人即政治」的口號重新迴響起來。這一本來屬於個人的寫作計畫也對我而言具有明確的公共性。一方面我會希望更多地去談論人們(還是會包括我自己)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會希望更多會關注這些問題的人可以看到並共同參與這些思考。
  有時候,我會想,是不是歐洲、日本或任何緯度比我們高的地方,那裡生活的人每天因為氣溫讓電子設備速度變快而省下的的時間,累積起來是不是一個很可觀的差異呢?進一步來說,氣候、地理、以及在世界上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相對位置(包括時差),不知不覺影響了我們生活上的一切事情。
  「語言就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在這個意義上是的。但它不總是作為一種溝通的工具。作為一種工具與中介,語言就像門一樣,它總是有潛力讓我們可以通達彼此、可以去通達一個難以透過別種方式展開的,充滿歷史、文化與記憶的世界。但它也可以完全緊閉,用來將一群人排除於主流的社會之外。
  這些海外的中國人雖然沒有犯罪,按理說是不必擔心,然而由於他們知道中國是怎麼做事的,知道那些在民主法治國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中國可能發生。他們知道中國可以任意安加罪名在任何人身上,尤其,你為什麼「潤」到國外去?捫心自問,你知道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你不夠愛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普及生活水準的工業化,因讓價值超越價錢讓人感覺到時代進步,但面對著人之間的協作,所帶來的標籤化時,不免感到三維降階到二維的扁平化,但只要自由的呼吸仍在,各種標籤就會因為蓬勃向上的生機而終究無法完全涵蓋,自由、平等、博愛是人類的原力之所在,沈淪於工業化後也能包容並將其昇華,我們始終是可以更高維的生物
而「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則是在擁有技能後,不斷精益求精,進一步發展出的「技藝 Art」。 而AI 如何充實 (Enrich),擴展 (Expand),強化 (Amplify) 技能發展 (Skill Development)呢?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這是關於視野和個人選擇的議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過往被視為基礎且必須掌握的技能,如今似乎已逐漸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技能的價值,遠不止表面上那麼簡單。 以數學和心算為例,過去這些技能被視為基本且必需的,但在當今時代,隨手可得的科技工具似乎已經取代了它們的位置...
Thumbnail
AI 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它一腳踩進創作的神聖領域,挑戰了人類的存在價值。 人類畏懼 AI 是理所當然的。想像力、創造力,過去都被視為人類的專屬能力。把思想、情感與觀點,透過文字、音樂、繪畫、舞蹈等媒介傳達,讓大眾也能深刻感受,就是創作者的價值所在。留下的成果則被稱為藝術,成為在世界上曾經存在的印記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Thumbnail
在行動經濟學上,花力氣就是成本,學習技術是受到利益和成本平衡所推動,惰性是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本性上。 觀察我在一個小時的寫作時間裡看了幾次電子郵件,可以合理推論,這是一種想要逃避的慾望,也可以說持續寫作所需要的自制力,高於我能輕易動用的自制力。心流: 一個完全不花力氣得專注狀態,你深陷其中,完全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接受科技過程一定要考慮人性, 如果不考慮人性的科技會被拋棄, 科技和人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不斷地演化和變化。 科技和人性可以相互學習和改進, 以適應新的挑戰和機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普及生活水準的工業化,因讓價值超越價錢讓人感覺到時代進步,但面對著人之間的協作,所帶來的標籤化時,不免感到三維降階到二維的扁平化,但只要自由的呼吸仍在,各種標籤就會因為蓬勃向上的生機而終究無法完全涵蓋,自由、平等、博愛是人類的原力之所在,沈淪於工業化後也能包容並將其昇華,我們始終是可以更高維的生物
而「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則是在擁有技能後,不斷精益求精,進一步發展出的「技藝 Art」。 而AI 如何充實 (Enrich),擴展 (Expand),強化 (Amplify) 技能發展 (Skill Development)呢?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這是關於視野和個人選擇的議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過往被視為基礎且必須掌握的技能,如今似乎已逐漸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技能的價值,遠不止表面上那麼簡單。 以數學和心算為例,過去這些技能被視為基本且必需的,但在當今時代,隨手可得的科技工具似乎已經取代了它們的位置...
Thumbnail
AI 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它一腳踩進創作的神聖領域,挑戰了人類的存在價值。 人類畏懼 AI 是理所當然的。想像力、創造力,過去都被視為人類的專屬能力。把思想、情感與觀點,透過文字、音樂、繪畫、舞蹈等媒介傳達,讓大眾也能深刻感受,就是創作者的價值所在。留下的成果則被稱為藝術,成為在世界上曾經存在的印記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Thumbnail
在行動經濟學上,花力氣就是成本,學習技術是受到利益和成本平衡所推動,惰性是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本性上。 觀察我在一個小時的寫作時間裡看了幾次電子郵件,可以合理推論,這是一種想要逃避的慾望,也可以說持續寫作所需要的自制力,高於我能輕易動用的自制力。心流: 一個完全不花力氣得專注狀態,你深陷其中,完全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接受科技過程一定要考慮人性, 如果不考慮人性的科技會被拋棄, 科技和人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不斷地演化和變化。 科技和人性可以相互學習和改進, 以適應新的挑戰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