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以約翰‧馬可維奇的名字呼喚我│變腦 Being John Malkovich(199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學習外語,總是從「我」這個主詞開始:我的名字、我的國籍、我的職業……這是介入一個陌生環境的必然,交代自己的來歷同時釋出善意,更重要的是當自己處在一種全然的未知中,「我」就是僅有的一切,只得透過身分來定義自己的存在和周遭的關係;這也體現了成為一個「大人」的焦慮,當我們的世界向內、向外逐漸擴展,再多以「我」為主的句型也無法減緩猶如夢境中從高處墜落的那種迷失感:我被視為怎樣的人?我是我所以為的那個人嗎?我是成功或失敗呢?我,又是誰呢?然而作為人生最初的介入,牙牙學語的發音方式使「爸爸/媽媽」成為我們學會的第一個詞彙,是在尚無法自立時尋求更高力量的蔭庇,轉而從生物的本能演繹出人生的議題:人類從信仰、倚賴、遵循那高於我們的他/祂者,逐步轉向「我」的追尋,更多的是感受這兩者之間的拉鋸和矛盾。

<變腦>透過語言中的主體性將各種兩難的二元玩弄於股掌之間,模糊了那些疑惑的重要性,一如原本人人都想成為約翰‧馬可維奇,彷彿成為他就是一切的答案,但到了最後卻無人聞問、電影也無意交代約翰‧馬可維奇最後怎麼了?

開場,克雷格操作木偶抬頭與自己對看,是以打破「第五面牆」點出這個「自覺」的主題,然而卻沒想到這樣的「覺」,卻引出更多的「惑」。被操作的木偶沒有「自己的」語言,得由操偶師說出它的想法、決定它的故事,而約翰‧馬可維奇扮演的就是個木偶的角色;當他唸劇本準備演出時,他是角色的木偶,當他驚覺附身「有人在用我的聲音說話」,他成為了克雷格、洛蒂以及那些付得起200塊的人們的木偶,後來更安排(被克雷格附身的)馬可維奇跳出了開場那段木偶舞,用意卻不在於要挑明這層比喻,更是作為微妙的轉折:不論是原先藉由木偶成就自己的技藝,或是成為馬可維奇後就能演出那樣的技藝,克雷格─這個能左右木偶或是馬可維奇的神一般的存在,卻從來都不是「自己」;這個轉折一下子把木偶/演員的自覺轉變成為創作者甚至是神的困境,沒有了工具/形式無以呈現主題/內涵、沒有了人類的宿命感又如何彰顯神的旨意?究竟誰依附誰、誰又更需要誰?所謂的「自己」、所謂的「主體」實則在兩者之間不斷流動,並不如想像極端對立。隨後,操縱著馬可維奇的克雷格,更讓馬可維奇在芭蕾舞中操縱一個等身大的木偶,這又打破了二元的流動性,以三層框架推演出掌控的階級性,木偶也可能是另一個木偶的主宰,串起一種意識上的莫比烏斯鏈結,「自己」,沒有了起點和終點,即是精神意義上的永生,使得萊斯特博士等人的寄生行為比類似主題的<毒鑰>、<逃出絕命鎮>多了另一層的魔幻感。

萊斯特博士意淫多時的女秘書佛羅倫斯,不過是眾多主角中的小角色,但編劇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卻給了她一個相當鮮明、有意思的設定─擁有「語言研究背景」的她總是把克雷格的話聽成別的諧音字,儘管總是她誤解別人的用語,她卻能影響萊斯特以為是他自己很難溝通,不論是基於她的「專業性」或是之於萊斯特的「性魅力」,這個小小設定卻放大了同個語言內被誤讀的可能,甚至「詮釋」也並非白紙黑字的約定俗成而是來自權力關係。相反的,洛蒂與猩猩伊利亞沒有共通語言卻能溝通理解,洛蒂令人覺得可笑地說伊利亞因幼年創傷認為自己不配當猩猩而罹患胃潰瘍,後段卻以伊利亞的回憶印證了洛蒂的說法,對照出洛蒂卻沒能理解克雷格深層需求的差異,同時更有種開觀眾玩笑的感覺,不僅編劇/創作者拿回「我」說了算的主導權,讓觀眾就像成為馬可維奇那樣(主觀視角)進入伊利亞的腦中,編劇/創作者要我們幹嘛就幹嘛,就算是成為動物也無法拒絕。

此外,名字也是另一個重要的解讀線索。即使同住一個屋簷下、被提醒無數次,克雷格始終不記得洛蒂豢養的動物的名字,但他卻能猜中瑪克辛的名字,看他滑稽地耍著花招任字首發音在唇齒間轉換試探瑪克辛的表情,傳達出名字的本身毫無意義,唯有你在乎才有意義;瑪克辛和附身在馬可維奇的洛蒂歡愛時呼喊出她的名字,本來覺得異樣的馬可維奇轉念當成另類情趣而不以為意,更強化了是名字背後的主體才真正重要,就像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象徵愛到極時主體合而為一、不分你我的狀態;當情節愈發詭異,馬可維奇進入到馬可維奇的腦子裡,眼見的世界不論男女、不分身分竟通通都是自己,好似<駭客任務>中被史密斯探員黑化的世界,自我放大到最極限,形成了自己與自己合一的完全狀態,再沒有主角和配角,而只有唯一的角色,吐出的語言也只有自己的名字,沒有其他詞彙比自己的名字更有意義,又或者說在那個境界裡,你的名字可以是任何意義。

為什麼成為馬可維奇會是如此令人上癮的體驗,除去對馬可維奇的愛以外,不難理解的是,這樣的體驗讓人不必再掙扎「做自己」卻能用另一個面貌表達自己,彷彿人生開了外掛,無上的掌控權打破了之所以為人的命定而能改寫自己的規則,就像洛蒂以為這樣反而更能知道自己是誰;然而這卻是一場詭辯的騙局,以為擺脫肉身的禁錮卻只是陷入另一個肉身之中,若是在此身無法找到自己,活成另一個模樣也仍舊只是一種形貌上的執迷,唯有直到進入自己腦子的那種境界,此身即一生,無法永生也不留遺憾。

see more:https://hashtalkmovies.mystrikingly.com/blog/being-john-malkovich-199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影論寫作
141會員
280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影論寫作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浦澤直樹的知名作品, 探討人性心理的經典之作, 沒有名字的怪物。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浦澤直樹的知名作品, 探討人性心理的經典之作, 沒有名字的怪物。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本週選片:回到未來 故事簡介 主角馬帝因為一場意外藉由布朗博士所發明的時光機,從1985年回到過去,而因為一個舉動,使得自己可能會改變未來,甚至影響到自己,而他要如何在不改變未來的前提成功回去未來? 開場吸引 開場用著設計過的機械時鐘、咖啡機、開罐器等等,來描寫房間的主人非常有巧思且用日常所有事物來
Thumbnail
本週選片:回到未來 故事簡介 主角馬帝因為一場意外藉由布朗博士所發明的時光機,從1985年回到過去,而因為一個舉動,使得自己可能會改變未來,甚至影響到自己,而他要如何在不改變未來的前提成功回去未來? 開場吸引 開場用著設計過的機械時鐘、咖啡機、開罐器等等,來描寫房間的主人非常有巧思且用日常所有事物來
Thumbnail
老實說,動畫版《木偶奇遇記》遠比真人版要大膽、驚悚、暗黑許多。當初看動畫版時,就有在猜「現在的迪士尼作品,應該不敢拍出這麼恐怖的情節吧?」(迪士尼這些年在意識形態的選擇更趨於保守)事實證明,真人版也確實把抽菸的畫面給刪除,使得藍普維克化身為驢的畫面,震撼度削弱許多。
Thumbnail
老實說,動畫版《木偶奇遇記》遠比真人版要大膽、驚悚、暗黑許多。當初看動畫版時,就有在猜「現在的迪士尼作品,應該不敢拍出這麼恐怖的情節吧?」(迪士尼這些年在意識形態的選擇更趨於保守)事實證明,真人版也確實把抽菸的畫面給刪除,使得藍普維克化身為驢的畫面,震撼度削弱許多。
Thumbnail
正如同我們在卡拉瓦喬的《聖馬太蒙召喚》中所目睹的那場奇蹟。一抹神秘的光源從右上角穿透至黝暗的室內空間,光線的切面連結人物交錯的目光和手勢,構築出靜謐空間中的線性動態,指引我們望向畫布左下方,低頭數著桌面硬幣的年輕男子,營造出在世俗土壤綻放出了神聖光源的那個瞬間。
Thumbnail
正如同我們在卡拉瓦喬的《聖馬太蒙召喚》中所目睹的那場奇蹟。一抹神秘的光源從右上角穿透至黝暗的室內空間,光線的切面連結人物交錯的目光和手勢,構築出靜謐空間中的線性動態,指引我們望向畫布左下方,低頭數著桌面硬幣的年輕男子,營造出在世俗土壤綻放出了神聖光源的那個瞬間。
Thumbnail
▍三、《洛基》裡的角色成長曲線與拒學/繭居的出路 終於,來到「從《洛基》談拒學與繭居」系列文的最後一篇。從第一篇我以劇集的世界觀談拒學/繭居的社會處境,第二篇分析洛基的人設與拒學/繭居者的心理狀態,在這一篇,我即將進入最具挑戰,同時也是所有人最關心的一件事: 面對拒學/繭居,我們可以怎麼做?
Thumbnail
▍三、《洛基》裡的角色成長曲線與拒學/繭居的出路 終於,來到「從《洛基》談拒學與繭居」系列文的最後一篇。從第一篇我以劇集的世界觀談拒學/繭居的社會處境,第二篇分析洛基的人設與拒學/繭居者的心理狀態,在這一篇,我即將進入最具挑戰,同時也是所有人最關心的一件事: 面對拒學/繭居,我們可以怎麼做?
Thumbnail
我一直都覺得黑豹在《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對美國隊長說的這句台詞,實在太好用了:「快給這個男人一面盾牌,」所以我也想說:「快給這個男人一座奧斯卡或艾美獎…奧斯卡伊薩克的演技太強了…」
Thumbnail
我一直都覺得黑豹在《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對美國隊長說的這句台詞,實在太好用了:「快給這個男人一面盾牌,」所以我也想說:「快給這個男人一座奧斯卡或艾美獎…奧斯卡伊薩克的演技太強了…」
Thumbnail
📷 簡單來說,《變腦》是魯蛇木偶師Craig,意外發現工作的7 ½ 樓裡有個秘密通道,還能闖入名人John Malkovich的意識後,而開始一連串超展開的故事… 📷 📷 📷 個人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概念,或許我們曾體會過卻遺忘的,就是在當下身體被人借住了也不一定! 📷 📷
Thumbnail
📷 簡單來說,《變腦》是魯蛇木偶師Craig,意外發現工作的7 ½ 樓裡有個秘密通道,還能闖入名人John Malkovich的意識後,而開始一連串超展開的故事… 📷 📷 📷 個人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概念,或許我們曾體會過卻遺忘的,就是在當下身體被人借住了也不一定! 📷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