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現世曲折的餘數:臺灣第一本《唯妖論》

人類現世曲折的餘數:臺灣第一本《唯妖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相信妖怪存在嗎?

妖怪既無法被理性所解釋,也無法被宗教所吸納,為何我們要了解這些超自然的神異妖怪?

妖異是甚麼?在日本動漫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對妖怪的想像是角色化的,如犬夜叉結界師(收入本人最愛動漫之一)等不勝枚舉,如同希臘眾神擁有七情六慾、住在邪惡善良間兼具的陰界,偶爾會來陽界「辦事」。

raw-image

其實在現代生活,這個「陰界」對陽界的影響已成民間文化一部份。如,大家一定多少都聽過,在臺灣習俗裡,晚上不能吹口哨、不能手指月亮、鬼月禁忌一籮筐等,這些「迷信」與對抗妖異,早就某程度支配我們的思考與行為。

若妖怪、幽靈、鬼魂等神異成員真的不存在,那為什麼我們現代人還是會服從這些「禁忌」呢?可以確定的是,妖怪的真相無可得知,但這認知確實影響了我們。

有趣的是,許多忌諱反映了我們對人鬼神異的想像與未知的恐懼,進而衍生出亦是以民間習俗的「對應法」,如念佛經、廟裡收驚、喝符水、擲筊杯問事等。

當我們為本能恐懼尋找理由的同時,我們也衍生出了一套社會性的系統去對抗這種恐懼,將我們從這種焦慮給拯救出來。
raw-image

因此,我們不能以「不科學、不理性、不知是」等現代權威式的理由責難先人,因為直到至今,我們或多或少仍是用這種方式面對我們的生活。

甚至可以說,民間文化的基底,某程度是那些教會我們生活與做人的妖怪們。

要解釋我們為何產生驅妖除魔而來的行為,以及在民間的生活方式中流動,一味將其視為「迷信」是不足且逃避的,而勢必引入「民族學」的視角,來認識妖異與我們文化生活之間的關係。

如果我們同意神怪妖異是依生活需求而生的意義載體,那一定是與地方脈絡結合的。


raw-image

這本《唯妖論》收錄臺灣49只妖異故事,這些故事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混合著文學、民間故事、田野誌、歷史考察、藝術創作的特色,忠實、極度誠意,又充滿鄉土民俗之愛,為我們展現全臺各地跨族群的神鬼妖怪。甚至可以說,民間文化的基底,某程度是那些教會我們生活與做人的妖怪們。

※本文內容部分節錄至《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

avatar-img
安可的沙龍
21會員
2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安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陣子接了一個案子 — 專訪報導者李雪莉總編輯。 當時既興奮又緊張,即使我過去在異地田野中有些不同形式的訪談經驗,但面對新聞界久仰的資深記者,準備這次的邀訪,彷彿一切從新重練、重新做功課,因為人家內行的都知道你要幹麻。 在人物描摹我依然不夠專業與歷練,時間與酬勞有限,以下記錄自己如何書寫的歷程。
在現代人的心目中,荷蘭與鬱金香之間的關係早已成為密不可分的國際形象,以及旅遊中必看的賞花行程。鬱金香不只是荷蘭的國花,亦為土耳其的國花,其中又有甚麼因花而共享的歷史淵源呢?
近期在想這件事。日後我要在這裡寫些甚麼? 前三篇文章其實是從Medium搬過來,試試水溫、感受各家平台的差異。 Z世代的社群媒體十分多元,每個SNS的性質與群眾也不盡相同,有些社群隨著時間被使用的方式也隨之改變,FB和IG就是最顯著的案例,因此我在使用這些平台的時候,也賦予它們各司其職的定位。
本書獲2020年OpenBook好書獎》 這本《尋找台灣味》於2020年5月初上市,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故事開始於一台行駛的轎車上,小學四年級的荻野千尋和父母,正從都市搬離至鄉下地區,在急駛叢林小路之中迷了路,來到一個陌生無人的神隱城鎮,千尋的父母吃了準備給神仙的菜餚,變成了肥豬的模樣,拉起了進入靈怪世界的布幕。
檳城的華人,或者說馬來西亞華人,除了語言混雜之外,迅速切換語言亦是種平凡的日常,多元文化著實地體現於地方生活空間,以及個人尺度的語言之中。剛開始和當地人閒聊或訪談的時候,對方講了一串華語混英語,我卻有「嗯?我剛剛聽了甚麼?」的感覺。
前陣子接了一個案子 — 專訪報導者李雪莉總編輯。 當時既興奮又緊張,即使我過去在異地田野中有些不同形式的訪談經驗,但面對新聞界久仰的資深記者,準備這次的邀訪,彷彿一切從新重練、重新做功課,因為人家內行的都知道你要幹麻。 在人物描摹我依然不夠專業與歷練,時間與酬勞有限,以下記錄自己如何書寫的歷程。
在現代人的心目中,荷蘭與鬱金香之間的關係早已成為密不可分的國際形象,以及旅遊中必看的賞花行程。鬱金香不只是荷蘭的國花,亦為土耳其的國花,其中又有甚麼因花而共享的歷史淵源呢?
近期在想這件事。日後我要在這裡寫些甚麼? 前三篇文章其實是從Medium搬過來,試試水溫、感受各家平台的差異。 Z世代的社群媒體十分多元,每個SNS的性質與群眾也不盡相同,有些社群隨著時間被使用的方式也隨之改變,FB和IG就是最顯著的案例,因此我在使用這些平台的時候,也賦予它們各司其職的定位。
本書獲2020年OpenBook好書獎》 這本《尋找台灣味》於2020年5月初上市,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故事開始於一台行駛的轎車上,小學四年級的荻野千尋和父母,正從都市搬離至鄉下地區,在急駛叢林小路之中迷了路,來到一個陌生無人的神隱城鎮,千尋的父母吃了準備給神仙的菜餚,變成了肥豬的模樣,拉起了進入靈怪世界的布幕。
檳城的華人,或者說馬來西亞華人,除了語言混雜之外,迅速切換語言亦是種平凡的日常,多元文化著實地體現於地方生活空間,以及個人尺度的語言之中。剛開始和當地人閒聊或訪談的時候,對方講了一串華語混英語,我卻有「嗯?我剛剛聽了甚麼?」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