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13】《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如何定義死亡的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面對至愛的死亡,是放手,還是用盡力氣挽留?

面對至愛的死亡,是放手,還是用盡力氣挽留?

Hi this is Allee. 今天要聊聊一本書:《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這是因為最近身邊有一些突然的死亡,讓我在看到這本書時,便忍不住點開來看。

沒有人能免於死亡,這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面對它。

作者柳成昊是一名法醫,因為自身職業而需要面對屍體、死亡等相當不尋常的議題。

書籍可分為兩個大主題:第一部分是說明韓國法醫相關的社會認識,以及法醫在決斷上佔有重要因素的相關案例。第二部分則是結合了哲學、宗教、實例的「死亡學」,也就是相關於死亡議題的討論。

放棄延命治療、安樂死(尊嚴死)、善終

2018年,台灣資深主播傅達仁赴瑞士「求死」,一度成為熱搜議題。在台灣安樂死的執行尚未合法,傅達仁只好抱著病軀前往國外,尋求解脫。

在新聞報導中,傅達仁曾多次在臉書上透露自己意欲安樂死,下方留言卻有人說他這樣是自殺,會下地獄。

「謝謝。但是不救我也沒關係,我已決定走向神。」

書中,作者以韓國樞機主教金壽煥於2009年因肺炎入院,臨終前交代醫生不要進行延命治療。雖然第一時間醫生仍是將已陷入昏迷的金壽煥急救回來,但金壽煥在清醒後,對醫生說:「謝謝。但是不救我也沒關係,我已決定走向神。」

最終,在司祭作主下,金壽煥主教不再經過急救而辭世。媒體第一時間報導金壽煥主教的「尊嚴死」,也在教會的要求下,修改為「善終」。

放棄延命治療是目前各國法律皆有保障的病人權益之一,雖然實際執行起來,仍有可能在其他家屬的強烈要求下,而無視意識不清的患者意願。

在台灣,可以透過意識清醒時簽署DNR同意書(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宣示自身的意識。雖然有許多情況可能會讓DNR的執行有更多變數(例如本文),但只需要回顧DNR的立意:「尊嚴死亡」,或許可以讓患者家屬放下執念。

柳成昊在書中提及一件過去幾乎不曾被提及的事情:

人在呼吸的時候肋骨之間的肌肉會收縮,橫膈下降,胸腔擴大。一旦放置人工呼吸器,胸腔就不再是自然擴張,而是被人工擴張,因此患者會感到不適。

因此,延命治療成為傷害人類尊嚴與價值的行為。

當我們理解到「原來延命治療是會帶來痛苦的」,是不是更可以接受簽署DNR同意書的患者意向呢?還是仍會相信著那句老話:「好死不如賴活」呢?

關於死亡,我想說的是…

我的身邊有兩個死亡例子,是很讓我印象深刻的。

一個是我高中同學,她對抗腦癌,經歷了三次腦部手術。最後一次後,她幾乎是癱瘓在床,只有眼睛和右手可以動,如同《潛水鐘與蝴蝶》的作者。

我們在她生命的最後幾乎每週去看她,看著她一點一滴耗盡生命,又看著她不想放棄。當病人是我們身邊親近的朋友時,我切身明白自己有多麼希望她的生命可以延續下去;病人自己又有多麼努力地想要維持與外界的連結,即使在用藥及身體因素,她的清醒時間一日比一日少,意識也一日比一日模糊。

癌症的最後,她的家人放棄了延命治療,選擇安寧治療,讓她身體舒服一些。

另一個例子,則是最近身邊一位身體健壯的男性長輩,突然地在睡夢中走了。

收到訊息時,一度以為是自己誤會了意思。冷靜地查看訊息後,才接收了這個事實。幾日後,還是保留著這種「被雷打到」的感覺,一直覺得不是事實。

長輩的家人因為宗教信仰緣故,選擇簡單的告別式後植葬。沒有冗長的儀式、沒有悲苦的淚水,在家人的祝福中火化,消除自己在現世的存在。

我和我先生都有簽署DNR,但也不知道真的當面對至愛死亡時,會不會又想要用盡力量挽留他呢?

我是Allee,用寫作記錄生活及成長。若我的文章有引起您的共鳴,歡迎留言讓我知道。誠摯地邀請您訂閱,見證我的寫作紀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跟我的家人也都說好,如果活命機率很低的話,不要「硬急救」。 我的外婆也在親戚投票後決定要氣切,但是過沒有多久,全身臟器衰竭去世了。 雖然外婆多活了幾天,但是感覺好痛苦,不只是當事人,身邊的人也要學會放下。
Allee-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3/26
走到生命的最後,真的是身邊的人要學習放下。和自家父母,也會討論一下他們對於死亡的想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身後事,我覺得也是一種人生課題。 謝謝你在幾篇文章的留言,有人回應真的很開心,歡迎你常來玩 :)
avatar-img
Allee的沙龍
78會員
134內容數
對我而言,閱讀是一種休息時間。讓我們一起在忙碌生活中徜游書海,用閱讀豐富人生。
Alle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01
七月的關鍵字是在月初就決定了:「網站」。 先上網站:http://readingmint.com 月初時在帶路姬粉專上看到 A2 Hosting 特價的消息,決定真正投入資源做自己的部落格。 然後跟著帶路姬的教學一步一步走(當然顯生還是有跳步驟再回頭的啦),摸索著蓋出了一個自己文章的「家」。
2024/08/01
七月的關鍵字是在月初就決定了:「網站」。 先上網站:http://readingmint.com 月初時在帶路姬粉專上看到 A2 Hosting 特價的消息,決定真正投入資源做自己的部落格。 然後跟著帶路姬的教學一步一步走(當然顯生還是有跳步驟再回頭的啦),摸索著蓋出了一個自己文章的「家」。
2024/07/03
作為一名顯示生產者,比起拖延,我更常發生的是先衝出去,又殺回來。 然而,確實有些時候,腦袋裡會有一個「啊…再等等吧!」的聲音,尤其是一些明明知道有好處、但就是不想做的事情。 像是運動,或是自己煮飯。 雖然我的「小惡魔」不是在大事上扯住我,但在這些生活小事上,我很明確地感受到是有一些阻力存在的。
Thumbnail
2024/07/03
作為一名顯示生產者,比起拖延,我更常發生的是先衝出去,又殺回來。 然而,確實有些時候,腦袋裡會有一個「啊…再等等吧!」的聲音,尤其是一些明明知道有好處、但就是不想做的事情。 像是運動,或是自己煮飯。 雖然我的「小惡魔」不是在大事上扯住我,但在這些生活小事上,我很明確地感受到是有一些阻力存在的。
Thumbnail
2024/05/30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2024/05/30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知名兩性作家黃越綏近年健康狀況亮紅燈,76歲的黃越綏長期受胃病所苦。但她直到65歲才第一次做健檢,讓醫生直呼:「怎麼現在才來?」樂觀豁達的她更宣布未來將採斷食善終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近年來,隨著善終觀念的推廣,愈來愈多人願意開誠佈公的討論死亡。但面對臨終,斷食、DNR和安樂死,哪一種是最理想的呢?
Thumbnail
知名兩性作家黃越綏近年健康狀況亮紅燈,76歲的黃越綏長期受胃病所苦。但她直到65歲才第一次做健檢,讓醫生直呼:「怎麼現在才來?」樂觀豁達的她更宣布未來將採斷食善終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近年來,隨著善終觀念的推廣,愈來愈多人願意開誠佈公的討論死亡。但面對臨終,斷食、DNR和安樂死,哪一種是最理想的呢?
Thumbnail
聊聊天吧! 拿張椅子我們坐下聊聊吧!但是話題很不輕鬆~那就是「安樂死」!前段時間看到傅達仁的狀況⋯癌末選擇到國外結束生命!最近又因為柯文哲又炒熱這個話題,但是目前這個只是選舉操作⋯當選舉結束有人還會關注這個議題嗎?如果有一天當生命沒有意義的時候⋯你不能吃美食、不能逛街、不能追逐夢想、不能跟朋友聊天
Thumbnail
聊聊天吧! 拿張椅子我們坐下聊聊吧!但是話題很不輕鬆~那就是「安樂死」!前段時間看到傅達仁的狀況⋯癌末選擇到國外結束生命!最近又因為柯文哲又炒熱這個話題,但是目前這個只是選舉操作⋯當選舉結束有人還會關注這個議題嗎?如果有一天當生命沒有意義的時候⋯你不能吃美食、不能逛街、不能追逐夢想、不能跟朋友聊天
Thumbnail
安樂死議題總再有知名人士過世或遠赴他國進行時才被討論,但我們能逃避死亡議題多久呢? 人終其一生會死亡,存在主義認為死亡是人的終極目標,在面臨時間越來越短的同時,最終會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而安樂死做為提前結束生命的篇章,為何臺灣還沒準備好呢? 點開文章,一起來聊聊安樂死吧
Thumbnail
安樂死議題總再有知名人士過世或遠赴他國進行時才被討論,但我們能逃避死亡議題多久呢? 人終其一生會死亡,存在主義認為死亡是人的終極目標,在面臨時間越來越短的同時,最終會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而安樂死做為提前結束生命的篇章,為何臺灣還沒準備好呢? 點開文章,一起來聊聊安樂死吧
Thumbnail
作者畢醫師透過照顧母親採用斷食善終的方法,探討如何幫助重病者善終。 作者家族有小腦疾病遺傳家族史,因而使很多家族成員早夭或是痛苦自殺,因此當作者母親罹患這種疾病時,身為長女的她開始想該如何照顧自己的母親?
Thumbnail
作者畢醫師透過照顧母親採用斷食善終的方法,探討如何幫助重病者善終。 作者家族有小腦疾病遺傳家族史,因而使很多家族成員早夭或是痛苦自殺,因此當作者母親罹患這種疾病時,身為長女的她開始想該如何照顧自己的母親?
Thumbnail
余苑綺在堅持八年抗癌過程後,最後仍逃不過病痛的摧殘於八月21日離世,她兩個小孩一直以來是她堅毅地對抗癌症最大的原動力。而日前當她病情危急並斷斷續續昏迷之時,她的父親余天提到病床上的余苑綺用手勢跟他表達”讓她走”時,余天十分不捨仍當眾表示希望她為了小孩不要放。而當下,網路上頓時有很多言論表達著希望余天
Thumbnail
余苑綺在堅持八年抗癌過程後,最後仍逃不過病痛的摧殘於八月21日離世,她兩個小孩一直以來是她堅毅地對抗癌症最大的原動力。而日前當她病情危急並斷斷續續昏迷之時,她的父親余天提到病床上的余苑綺用手勢跟他表達”讓她走”時,余天十分不捨仍當眾表示希望她為了小孩不要放。而當下,網路上頓時有很多言論表達著希望余天
Thumbnail
如果只從事和平的治療,很容易忘記人『終有一死』這件事。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治不好的病人,因為每個人最終都會死亡。
Thumbnail
如果只從事和平的治療,很容易忘記人『終有一死』這件事。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治不好的病人,因為每個人最終都會死亡。
Thumbnail
這些事,很多人會說最好不要談,否則會觸動太多人的底限。但就個人想法裡,只有談才能真的促成「溝通」,也只有溝通才能真正促成事情的狀況改善。所以,鮮血這一段是希望大家可以用同理心來思考,「如果是我自己面臨這樣的事,我希望獲得甚麼樣的權利?」站在這樣的角度,來考量事情。   我認同保有最後的尊嚴 簡單來說
Thumbnail
這些事,很多人會說最好不要談,否則會觸動太多人的底限。但就個人想法裡,只有談才能真的促成「溝通」,也只有溝通才能真正促成事情的狀況改善。所以,鮮血這一段是希望大家可以用同理心來思考,「如果是我自己面臨這樣的事,我希望獲得甚麼樣的權利?」站在這樣的角度,來考量事情。   我認同保有最後的尊嚴 簡單來說
Thumbnail
面對至愛的死亡,是放手,還是用盡力氣挽留? Hi this is Allee. 今天要聊聊一本書:柳成昊《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書籍可分為兩個大主題:第一部分是說明韓國法醫相關的社會認識,以及法醫在決斷上佔有重要因素的相關案例。第二部分則是結合了哲學、宗教、實例的「死亡學」。
Thumbnail
面對至愛的死亡,是放手,還是用盡力氣挽留? Hi this is Allee. 今天要聊聊一本書:柳成昊《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書籍可分為兩個大主題:第一部分是說明韓國法醫相關的社會認識,以及法醫在決斷上佔有重要因素的相關案例。第二部分則是結合了哲學、宗教、實例的「死亡學」。
Thumbnail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幸罹患無法治癒且痛苦難以忍受的疾病,而且我們跟醫生都認為沒有其他合理的替代方法可以改善時,你會希望台灣能夠有選擇安樂死的機會嗎?」
Thumbnail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幸罹患無法治癒且痛苦難以忍受的疾病,而且我們跟醫生都認為沒有其他合理的替代方法可以改善時,你會希望台灣能夠有選擇安樂死的機會嗎?」
Thumbnail
 刊載於《基督教平安園通訊季刊第71期》 近來,資深主播傅達仁先生因為得到胰臟癌,自知日子不多,他期待自己是好好的死亡,而不是在疼痛中,在許多醫療器材陪伴中死亡,因此,他開始提倡「安樂死」。甚至,他兩
Thumbnail
 刊載於《基督教平安園通訊季刊第71期》 近來,資深主播傅達仁先生因為得到胰臟癌,自知日子不多,他期待自己是好好的死亡,而不是在疼痛中,在許多醫療器材陪伴中死亡,因此,他開始提倡「安樂死」。甚至,他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