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橋上的少年》FAQ5: 我想知道書裡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假的?

2021/01/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真實故事改編,精神科醫師首部直觸人心的長篇小說

A:你覺得是真的就真的

這應該是讀者最常發問的第一名。
基本上,這是一個完全不適合作者公開回答的問題。所以我的標準答案都是:「請把故事裡想成都是真實的,雖然我並不保證書裡故事的真實性。
因為這本書是小說,是fiction(虛構),就算不講病患隱私的考量,理所當然它一定有假的成分,一定經過我的各種變造。作者的工作就是要讓它假得很真實,至少是在故事世界裡足夠合情合理的真實,讀者才會感動。
但接下來就按照讀者的偏好分成兩派了。有一派就是想知道如果那是真實發生過的,會更有fu,更深刻;當他們發現有些是虛構的,好像會有所失望。另一派讀者卻反過來,他們會想核對心中的猜測是否命中真相,如果發現自以為真實的其實是虛構,他們反而會感到驚喜。
你懂我的難處了嗎?
所以我真的無法在這裡告訴你哪邊是我編的,連真實與虛構的比例我都很難說出來。甚至你可能會有些難以相信,有些情節寫到後來,連我自己都忘了到底是真實發生過還是我幻想出來的。
我能做的,一直都是強調這本書有多真實,努力讓它看起來真實。所以你會看到文案裡寫說這是「真實故事改編」,還直接使用我的本名當作書裡的主角之一(這點之後應該會再多談)。我希望讀者跟著我一起去相信,去好好的感受,像是真的一起去經歷那兩段距離你我不會太遙遠的生命旅程。
我想引用一位同是精神科醫師的學妹寫的讀後感:
「我其實無法客觀評價這會不會是一本衝上排行榜的暢銷書。但是我心裡知道它絕對是一本無價的書。除了是小說,它也是一份具有文學性的心理治療筆記,看到後來眼淚掉個不停,因為裡面的生命經驗、情感、人物所面對的巨大艱難都是完完全全真實存在過的。」
學妹認識我,甚至同樣在懼樂部的原型裡工作過,她的感受部分來自於對真實的瞭解,與對真實的共鳴。 她的閱讀角度一定會和一般讀者不同,不過,那些感受卻正是我最希望能傳遞給讀者的。真的,請把它都想成是真實的。
我不是第一位帶著這樣企圖的作者。因為書出版已經一年,我才比較敢公開的說,在創作這件事情上,我很希望能把自己放在與林奕含「相對的位置」。
或許有人還有印象,當年她那本書也是如何強調真實,特別是那些痛苦是多麼真實。她希望讀者同樣感受到痛苦,而且不要因為覺得那是小說而能以虛構保持觀看的安全距離。她是那個病人,是如她自述懷抱「惡意」而書寫。而作為醫師的我呢?我有那個權力將病人的痛苦彷彿取走後,加以變造並散播嗎?
如果說有什麼企圖,讓我如此強調這本小說是真實的,那麼是因為我希望讓讀者知道,不只痛苦與艱難是真實的,相互理解的可能性也是真實的,人生繼續找到往前走的可能性也是真實的。
文學與話語,不會只是巧言令色。
所以與其回答究竟書裡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我更喜歡的是也很常被問到的另一個問題:朋城本人後來過得如何?是不是上大學了?這段經歷如何影響後來的他?他有回到就像一般人的日常嗎?他……真的就「好起來」了嗎?
我願意相信,更多人好奇書裡的真或假,甚至是延伸到好奇書中結局之後更多在現實世界的發展,那是因為我們都期待在故事之外,在地球上的某處,那些經歷痛苦與艱難的真實生命,仍繼續用他們各自的姿態好好活著,甚至活出了我們期待自己儘管不一定都能做到的姿態。
那麼,如果用這樣的觀點,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延伸閱讀:過去一年我進行過很多場不同的分享,其中和懼學家長團體圍坐長桌進行的那次,我特別深刻感覺到虛構與真實可以多麼緊密交織,人們又如何能在故事裡陪伴彼此。歡迎連去看看當時我寫在臉書的活動後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部小說來自一位精神科醫師之筆,描繪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在日間病房裡勇敢跨越恐懼的生命之旅;以及另一名年輕醫師,奔逃至拉達克一路追尋心中渴望的過程。雙線緊密交織,共同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種種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