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橋上的少年》FAQ1: 為什麼要這麼惱人的寫成雙線小說呢?

2021/01/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趟從群山間走進內心的旅程,一段從治療室走向世界的冒險

A:因為作者很機車(喂)

我想引用之前某場讀書會裡導讀人台中阿德(註)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
「所謂的苦難的本質是什麼,就是你遇到了。你讀到這本書就是你苦難的根源。」
你看看,所以說作者真的很機車吧,擺明了不給讀者好過😆。
但大家真的都這麼乖嗎?
我總是說,這是一本歡迎讀者用各種方式來使用它的書。我甚至想過有沒有可能做成像是活頁書,讓讀者可以用一種變形金剛的概念來「玩弄」。想一次讀醫療線或旅行線就好的,可以;想按照預設兩個場景交互蹲跳讀的,當然也可以;甚至打散了隨便挑一篇出來讀,也不會有什麼太大問題。
對講究情節發展邏輯的小說而言,這似乎是一件很怪異的事?
不如這麼說吧,因為從一開始,我就不打算單純說一個線性的故事,不想讓讀者就是全然的沉浸在我所創造的故事世界裡。我很清楚意識到這是在給讀者挑戰(如果不說是苦難的話),而會這樣做的原因很單純:我希望邀請讀者用更主動的姿態來閱讀這本書
事實上,雙線不是什麼太罕見的敘事技巧,我也可以有很多種說法來解釋雙線間的呼應,譬如書裡的旅人伯鑫與懼學少年朋城是如何互為主體,旅行與心理治療又是如何互為隱喻等等。我不能說我都有做到或做得夠成功,但至少我可以有把握的說,當我選擇使用雙線這樣的形式,讀者一翻開這本書就會像是進入一場遊戲,去帶著疑惑、好奇、或是不耐,不斷的移動位置,來回、跳躍、或者穩定向前,並沿路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與詮釋
更重要的是,這個形式所帶來的效應,是否與我這本書的意旨一致呢?
我決定先寫到這。上面這個問題,就留給(抖M屬性的)讀者繼續思考了。最後送上書裡結尾前的一段對話作為提示:
「阿特曼,是梵語裡的自我。不過這個字的原意,是呼吸。」
「呼吸?」
「你要知道,呼氣與吸氣,一出一進,兩者相互依存。」我隨他一步踏著一步。「並在每一個交換的剎那,自我才相應而生。」
希望你也在這本雙線交錯的書裡找到了自己。
(註:這場讀書會可在SoundOn線上全程收聽,導讀人很用心也很厲害,身為作者大推!收聽連結請見下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部小說來自一位精神科醫師之筆,描繪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在日間病房裡勇敢跨越恐懼的生命之旅;以及另一名年輕醫師,奔逃至拉達克一路追尋心中渴望的過程。雙線緊密交織,共同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種種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