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開會遇到與會者之一,屬於提供某類活動現場服務單位的工程技術部門主管。會議剛剛開始,就嗅到濃濃的「太極拳」起手式的感覺。一路把會開到結束,整個過程一個多小時,也深刻見識到了高明的「你耍你的關公大刀,我舞我的太極神拳」展示。
退伍後的第一份工作,就在企業中分屬業務單位內的技術編制人員。主要就是將海外的產品透過合法合規的方式轉換引進到國內,並且準備相關的技術文件與教學內容,在各地方協助經銷與大客戶順利導入新產品。
而這一份職務並非屬於「維修」屬性,因此更多是在產品應用領域。且又因為隸屬於業務單位,許多時間都是在外面與客戶共同完成與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不過當遇到真正的產品故障問題時,就得跨部門協調請真正的「維修服務」部門的對應工程師來解決。也就是拿起了螺絲起子拆卸機器之後,自己只能望著一塊又一塊的電路板與零部件發呆,需要老師傅來解決問題。
此時就會衍生出許多有趣的「內部溝通」問題。由於維修服務部門的管理制度與一直以來的部門文化,讓每一個發自業務單位或是客戶的問題請求,幾乎都是先把手舉起來擋住需求,然後要三催四請才能拜託老師傅出門。
與老師傅之間的私交也慢慢建立了起來後,經常請他出門一起協助處理設備問題時,他也只能無奈的說:「你要去跟經理/部長說啦~要不然我想出去也沒辦法啊!」而每次跟其主管的溝通經常都是一陣太極拳的過程。無論是正式會議上、與原廠外籍人員的共同會議上...等各種場合要「邀請」對方派員一同處理,幾乎都被軟釘子給擋了回來。
時間久了,也慢慢理解對方主管的想法。由於維修服務部門的「預算」是屬於分配制度,也就是全年會規劃一定預估的各種部門費用,其中就包含了該部門針對人員外出的差旅費用。維修部門又不屬於第一線真正直接產生公司業務收入者,因此對整個部門而言,自然會比較在這些費用的運用上顯得斤斤計較。
但反過來說,就會成了另一種「大企業病」,也就是前述所言的打太極效應。因為全部門屬於多作不會多得,少作也不會少拿的基本狀態,於是會不會正面積極的處理其實非常依賴每一位主管與員工的心態。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有許多待過大型組織技術工程相關單位者,很容易讓人快速的感覺到一種「特性」。這種「特性」就是面對問題大多先巧妙的往回推回去或是歸咎給未與會者,面對需要他們擔責任開發的任務則是有各種困難與不可行的因素與但書先說一堆出來。往往只要對工程技術不夠邏輯清晰認識者,很快就會被一些聽起來艱澀難懂的術語給嚇跑了。但這類的「話術」,其實聽在略懂技術邏輯者耳中,根本就分分鐘即可識破。反而讓人覺得誠意很不夠......
那天的會議中直到結束後的一整天,都有種 déjà vu 的奇妙感受。回來咀嚼與反覆思索後,總算是連結起那段往事,且重新與這一路職涯上遇到的許多對手交叉比對,更是覺得有些人的特質,真是鮮明到一眼就能感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