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從使者往來看唐蕃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摘 要

唐代與吐蕃(即今西藏)關係密切,為甥舅之國,自唐太宗貞觀年間,雙方即有綿密進來,並發生和親關係,有唐一代雙方使者往來不絕,除初期唐蕃關係頗融洽外,之後之往來的不甚和諧,茲據兩《唐書》所載(輔以《冊府元龜》、《資治通鑑》),唐蕃間雖有綿密之使者往來,但關係並非十分融洽,且往往扣留對方所派使者,本文就既有文獻所載,從使者往來看唐蕃關係。

一、吐蕃簡叙

(一)吐蕃族源

吐蕃也即今日所稱之西藏,西藏乃是清代將之納入中國版圖並派大臣駐藏治理後,始有之稱謂,之前歷代皆以吐蕃稱之。「吐蕃」之見於史籍,最早為《唐書》(註1) ,稱吐蕃之族源為:

「吐蕃,在長安之西八千里,本漢西羌之地也。其種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涼秃髮利鹿孤之後也。利鹿孤有子曰樊尼,及利鹿孤卒,樊尼尚幼,弟傉檀嗣位,以樊尼為安西將軍。後魏神瑞元年,傉檀為西秦乞佛(按即乞伏)熾盤所滅,樊尼招集餘眾,以投沮渠蒙遜,蒙遜以為臨松太守。及蒙遜滅,樊尼乃率眾西奔,濟黃河,逾積石,於羌中建國,開地千里。樊尼威惠夙著,為群羌所懷,皆撫以恩信,歸之如市。遂改姓為窣勃野,以秃髮為國號,語訛謂之吐蕃……」 (註2)

至於《新唐書》則稱:

「吐莠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有發羌、唐旄等,然未始與中國通。居析支水西。祖曰鶻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諸羌,據其地。蕃、發聲近,故其子孫曰吐蕃,而姓勃窣野。或曰南涼秃髮利鹿孤之後,(以下與《唐書》同)

從上引二《唐書》所載,均認為吐蕃係西羌之族,或指其為秃髮利鹿孤之後。按秃髮部係鮮卑族,秃髮與建立代、北魏之拓跋部同源共祖,其所操語言屬阿尔泰語系,而吐蕃所操語言為漢藏語系,兩者差異極大,認其同源共祖,實乃不可能之事,但「蓋百有五十種」,其中混有羌族,乃至羌化之鮮卑族,也是無可避免之事,又以近代考古發崛發現距今四千多年前,今拉薩附近卡諾已有人類居住遺跡(註3) ,其時尚無所謂羌族之稱,自不可能為之羌族之後,此為土著說之有力證據。另有所謂吐蕃之族源於印度之說,如《勝天贊釋》(註4) 一書中稱:

「西藏人類,係由茹巴底王率領軍隊進入有雪邦土,而逐漸繁衍而來者。」 (註5)

此外蒙人撒囊薩辰著《蒙古源流》,1927年蒙人汪昌睿譯註,也稱吐蕃之族源於印度(該書於1927年由北平蒙文書社出版),另日人青木文教所著《西藏文化的新研究》一書,也作如是主張(該書由張興唐譯,1963年六月蒙藏委員會出版),此等說法可視為印度說,此說宗教色彩太以濃厚可信度甚低。

綜合以上諸說,當知吐蕃族如同漢族,並非單一血緣體所構成之民族,如今所謂漢族(稱漢人似更適宜)者,其最早時(指秦漢之時)之內涵,為華夏、東夷、百越、荊吳四大系民族所構成,其後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吸納四周各民族(當然也有漢人融入四周各民族),形成內涵多元之民族,吐蕃族也應作如是觀。吐蕃族也即清以後之藏族,既有土著之人,但其生存空間既有群羌,自不免具有濃厚羌族成分。至於其統治階級是否來自印度,雖屬宗教傳說,也不宜全盤抹煞,以是吐蕃族源也是多元(註6) 。

(二)吐蕃音意

「吐蕃」以今日漢語普通話(或作官話、國語)讀之,其音為「土翻」,「蕃」字源於「番」,今也讀「翻」,但在唐以前之古漢語中,「番」字之讀音為「波」、「鉢」,何以見之?且從古文獻中尋之:

《書․泰誓》:「番番良土,旅力既愆。」

《詩․大雅․崧高》:「……申伯番番,既入於謝,……」

《詩․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番為司徒……」

上引三項古文獻中之「番」,其讀音均為「波」、「鉢」(註7) ,此外《史記․秦本紀》有

「古人之謀,黃髮番番,則無所遇。」

據《史記正義》注其音為「婆」,同皤,另《史記․伍予胥傳》載:

「後二歲,闔廬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

《史記索隱》註「番」為:「又音婆,蓋鄱陽也。」 (註8)

再看《漢書․高帝紀》:

「衡山王吳苪號番君。」

同書《地理志》有

「魯國有番縣」

應邵注「番」之音為「皮」,按「皮」古音也讀若「波」、「婆」、「鉢」,而無「翻」之音,按「翻」為唇齒音,而古漢語中並無唇齒音,證諸今日保留古漢語讀音最多之閩南人,讀唇齒音仍有困難,當可知之(註9) 。縱然時至今日,以「番」為字根之字如鄱陽之「鄱」、廣播之「播」、白髮皤皤之「皤」,其讀音仍為「波」、「婆」,也即「鉢」。至是吾人可以斷言「蕃」字在唐代時,其讀音應為「鉢」,與藏人(即吐蕃,至於「吐」詳下文另有解)之自稱相當一致。

按「蕃」,乃唐時藏人自稱其國或其人之詞,其情況一如吾人自稱為「華」、「夏」、「華夏」或「中國」者,至於藏人之所以自稱「蕃」,其原因何在?「蕃」之原意又為何?恕筆者學淺,未能找到適當史料作合理之查證,不過近代研究藏學權威學者歐陽無畏教授曾作下之說明:

「藏人或以本波乃眾皆信奉之『宗教』,遂泛稱之為『鉢』,乃有『蕃』之稱謂。」 (註10)

如是則「蕃」之稱謂己有合理之解釋;然則何以又在「蕃」之上加一「吐」音?按初時僅有「蕃」之自稱,如兩《唐書。吐蕃傳》所載,唐廷所派入藏使者之職稱皆之為「入番使」、「和番使」、「答蕃使」、「入蕃會盟使」等,均僅稱「蕃」而不作「吐蕃」(此處用「入藏」一詞,乃便於今人之認知,便宜用之,按清以前尚無「藏」之一詞,理合聲明),唐廷或唐人向來自稱「大唐」(無論口頭或書面),藏方顯然發現「大」字乃美稱,於是藏人與唐來也自稱「蕃青布」,「青布」乃是大之意,藏文語法,形容詞放在名詞之後,「蕃青布」即大蕃之意,「大」字古音讀若「杜」、「土」,至今寧波方言中「大」仍讀若「杜」或「土」,而閩南語中「大」字之讀音也含有「杜」之音,如是「吐蕃」即是「大蕃」,一如大漢、大唐、大明者然。舊《唐書》所謂「以禿髮為國號,語訛謂之吐蕃」實屬臆測之說。

吐蕃即大蕃並無奇特之處,但若干外國「學者」,每喜標新立異,師心自用,迂迴曲折巧為解釋,如訓「吐蕃」為「高原人」,為「西藏高原」,為「戰勝國的王者給予勇敢人民的一個稱呼…Thuh-ap的意思,是強者。」……等等不一而足(註11) ,這種強作解人,徒增困擾而毫無意義。至於「圖伯特」一詞,「圖伯」或「圖博」顯然是「吐蕃」之諧譯,吐蕃部落繁多,十三世紀蒙古崛起後,見其種類繁多,遂稱之為「圖伯特」,蓋蒙古語法複數詞以「特」音表示之,多數之吐蕃部落遂讀作「圖伯特」,一如衛拉特者然,清初《平定西藏碑》中,就曾三度使用「圖伯特」一詞,此詞嗣經輾西傳,西方人遂稱西藏為Tibet,一般人往往失察,以為「圖伯特」Tibet為外來之稱謂,殊不知圖伯特一詞實早於西藏,早於圖伯特者,則為吐蕃,而土蕃則由蕃衍化而來。

二、唐使類別

唐以前各史均未提到吐蕃,並非其時吐蕃不存在,而是其時吐番力量薄弱,聲勢始終侷限於今拉薩一帶,而今青海一帶自諸胡列國以來(即一般史書所稱之五胡十六國),今青海、寧夏、甘肅一帶始終為羌族、鮮卑吐谷渾、乞伏部、禿髮部活動場域,吐蕃與中原並無接觸機會,因此唐以前漢文史料對吐蕃並無著墨。

西元五世紀中葉,北魏滅諸胡列國北涼沮渠安周後(時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和平元年,西元460年,稍早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北涼大致均降於北魏,但其遺胤逃往西域龜茲又苟延若干年),北方完全統一於北魏,而與南方之宋、齊、梁對峙,北方唯北魏為強,西域(含廣義之西域 (註12))及西南之群羌、吐谷渾等莫不賓服,西域諸國以「桃花石」稱中國者,即源於拓跋氏之音訛(宋、金之際丘處機;《長春真人西遊記》即直指桃花石乃西域人稱中國)其時北魏聲威之壯盛,實不容其他民族或政權有申展空間

北魏自孝文帝拓跋宏(華化後,改拓跋氏為元氏,因此或作元宏)遷都洛陽之初,北魏聲勢達於空前,時為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然而俗云盛極必衰,孝文帝薨於其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其聲勢如殞星墜地,不及半世紀已分裂為東、西魏,六世紀中葉西北方之突厥猛然崛起,速度之快、武力之猛,令北周、北齊措手不及,唯有爭相結好於突厥,對之朝貢不絕 (註13),突厥在極短時間內征服大漠南北、廣狹義之西域,但其崛起雖迅猛,其衰微也快速,隋文帝以離間之術,使突厥內訌,其勢遂弱,隋末天下大亂,東突厥又乘機崛起,復又稱雄於大漠南北。

就在隋末煬帝楊廣大業十三年(617年,大業共十四年)時,吐蕃誕生一位偉大領袖──松贊幹布(兩《唐書》作棄宗弄贊),十二歲(629年)即贊普位,建都於邏娑(即今西藏拉薩),開始征服吐蕃各部落建立吐蕃王朝,吐蕃東邊原有吐谷渾者,自諸胡列國時代開始立國,時強時弱,盛時且一度占有西域東端,其為禍於中原者有限,但屏障中原不受西南力量來犯之作用之極大,但隋煬帝時曾大力征討吐谷渾,使其力量大為削弱,隋末突厥復盛,唐初全力應付突厥,至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三年(629年)始破滅東突厥,可能國力耗損頗大,對已不甚強之吐谷渾,也以宗女為公主妻吐谷渾汗,在傳統上邊疆胡族政權首領,以能娶中原王朝公主(雖然明知中原王朝所嫁公主,往往不是真公主,多為宗室女子或宮中「良家子」賜予「公主」名稱而已)引以為榮,且用以向其他邊族炫耀其與中原王朝關係親密。

因此唐初與吐谷渾結姻婭之時,吐蕃自以壯盛過於吐谷渾,豈能不與中原王朝和親,以是於西元634年(太宗貞觀八年)遣使入唐,依據中國歷史習慣,凡是有外國使者前來,一律稱之為「遣使來朝」或「遣使朝貢」,新、舊《唐書》就如此記載,其實當時松贊幹布正意氣風發,吐蕃王朝開疆拓土邁向鼎盛,無需越過吐谷渾向唐朝入貢,但中原王朝一向以天朝自居,因此兩《唐書》分別記載吐蕃「遣使朝貢」與「遣使來朝」,吾人讀史切不可泥於此項文字,必須稍作判斷。

吐蕃既有使來,唐太宗乃英明之主,極可能自此始知在吐谷渾之西尚有吐蕃之國,由是派行人馮德遐「往撫慰之」(此為《唐書》用語,《新唐書》則作「下書臨撫」)都屬自大性用語,實際情形極可能是派馮德遐前往探其虛實。而所謂「行人」,《周禮》秋官之屬官有大行人、小行人,掌朝覲聘問之事,春秋戰國時各國均設有行人,掌賓客之禮。漢代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註14) ,可見行人類似今日外交官性質,稱其前往吐蕃探其虛實,應屬合理推測,據史傳所載,吐蕃松贊幹布見馮德遐來。大悅並說「聞突厥及吐谷渾皆尚公主,乃遺使隨德遐入朝,多賚金寶,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許。」 (註15)

使者返回後,對贊普說:「初至大國,待我甚厚,許嫁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有相離間,由是禮薄,遂不許嫁。」(同注15),松贊幹布由是聯合羊同,發兵攻打吐谷渾,吐谷渾無力抵抗,吐蕃乃大掠吐谷渾人畜,更東進攻打黨項及在白蘭的群羌,率二十多萬兵卒,頓於松州西境,再派使者帶上金帛入唐,宣稱來迎娶公主,並揚言如唐廷不嫁公主,將繼續東進攻打中國,於是進攻松州,唐都督韓威率輕騎前往偵測,結果被吐蕃打敗,於是唐太宗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營大總管,右領軍大09。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29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揭開喇嘛教的神秘面紗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學銚的沙龍
19會員
45內容數
康熙、吳三桂、五世達賴與準噶爾部酋長噶爾丹這四個活躍在十七、八世紀的人物,對中國近代史有著巨大的影響。這四個人的關係錯綜複雜,彼此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或鬥智或訴諸兵戎。本系列將就此四人事跡酌為敘述。
劉學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4/03
摘 要 十四世達賴喇嘛自流亡印度後,一直成為歐美日各國作為抵制中共的工具,而達賴喇嘛更運用此一客觀條件,遊走各國,名為弘揚喇嘛教,實為宣達藏獨,備受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錦上添花頒給達賴喇嘛,從此更成為世界各國媒體寵兒與鎂光燈焦點,對於大陸西藏情勢與達賴言行,莫不詳加報導,茲就近兩年來此間媒體所披
Thumbnail
2021/04/03
摘 要 十四世達賴喇嘛自流亡印度後,一直成為歐美日各國作為抵制中共的工具,而達賴喇嘛更運用此一客觀條件,遊走各國,名為弘揚喇嘛教,實為宣達藏獨,備受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錦上添花頒給達賴喇嘛,從此更成為世界各國媒體寵兒與鎂光燈焦點,對於大陸西藏情勢與達賴言行,莫不詳加報導,茲就近兩年來此間媒體所披
Thumbnail
2021/04/03
摘 要 十四世達賴喇嘛自流亡印度後,一直成為歐美日各國作為抵制中共的工具,而達賴喇嘛更運用此一客觀條件,遊走各國,名為弘揚喇嘛教,實為宣達藏獨,備受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錦上添花頒給達賴喇嘛,從此更成為世界各國媒體寵兒與鎂光燈焦點,對於大陸西藏情勢與達賴言行,莫不詳加報導,茲就近兩年來此間媒體所
2021/04/03
摘 要 十四世達賴喇嘛自流亡印度後,一直成為歐美日各國作為抵制中共的工具,而達賴喇嘛更運用此一客觀條件,遊走各國,名為弘揚喇嘛教,實為宣達藏獨,備受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錦上添花頒給達賴喇嘛,從此更成為世界各國媒體寵兒與鎂光燈焦點,對於大陸西藏情勢與達賴言行,莫不詳加報導,茲就近兩年來此間媒體所
2021/04/02
摘要 西藏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始終是一個重要問題,西藏事務(簡稱藏事),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至今一百年來,政府一直都極為重視,1949年之前,各項措施檔案,目前大多保存在南京第二檔案館,而大陸之學者專家依據該檔案,已撰成許多專書[2],成為研究近代藏事之重要著作,但1949年之後國民政府在台灣之
Thumbnail
2021/04/02
摘要 西藏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始終是一個重要問題,西藏事務(簡稱藏事),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至今一百年來,政府一直都極為重視,1949年之前,各項措施檔案,目前大多保存在南京第二檔案館,而大陸之學者專家依據該檔案,已撰成許多專書[2],成為研究近代藏事之重要著作,但1949年之後國民政府在台灣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生活在長白山頭白山黑水的滿洲女真人在歷史上的偶然機遇下,於十七世紀靠著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等漢人降將們,逐漸消滅了南方漢人統治的大明帝國與殘喘的南明小朝廷,統治殖民了大半個東亞。並在數十年後再次舉兵征伐中亞最後一個草原帝國:準葛爾汗國。 大清的皇帝們自關外創立後金政權的穩定與合法性之始,便娶了成吉思汗
Thumbnail
生活在長白山頭白山黑水的滿洲女真人在歷史上的偶然機遇下,於十七世紀靠著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等漢人降將們,逐漸消滅了南方漢人統治的大明帝國與殘喘的南明小朝廷,統治殖民了大半個東亞。並在數十年後再次舉兵征伐中亞最後一個草原帝國:準葛爾汗國。 大清的皇帝們自關外創立後金政權的穩定與合法性之始,便娶了成吉思汗
Thumbnail
《後漢書》的西羌傳,也是寫到中平元年,北宮伯玉亂起就結束了。 西涼跟羌人的密切,我們總是略知一二。稍微惡補一點好了。西羌傳夭壽長的。 范曄雖然落落長這麼大一篇,他其實也說不清西羌從何而來。總之,就是西涼地區游牧民族的統稱。但卻又記載:中國強,他們就臣服。 中國亂,他們就來。
Thumbnail
《後漢書》的西羌傳,也是寫到中平元年,北宮伯玉亂起就結束了。 西涼跟羌人的密切,我們總是略知一二。稍微惡補一點好了。西羌傳夭壽長的。 范曄雖然落落長這麼大一篇,他其實也說不清西羌從何而來。總之,就是西涼地區游牧民族的統稱。但卻又記載:中國強,他們就臣服。 中國亂,他們就來。
Thumbnail
鮮卑人的族群龐大繁雜。土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可能跟某些支系的鮮卑有一定的淵源。 移居中原的鮮卑人在北朝時期開始逐漸改漢姓紛紛融入漢族,今散於全國東南西北各地,以陝甘以及魯遼等地最為集中。其餘則演化為吐穀渾、柔然、契丹等部落。吐穀渾支系後融入吐蕃,成為藏族先民之一。
Thumbnail
鮮卑人的族群龐大繁雜。土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可能跟某些支系的鮮卑有一定的淵源。 移居中原的鮮卑人在北朝時期開始逐漸改漢姓紛紛融入漢族,今散於全國東南西北各地,以陝甘以及魯遼等地最為集中。其餘則演化為吐穀渾、柔然、契丹等部落。吐穀渾支系後融入吐蕃,成為藏族先民之一。
Thumbnail
人生没有正确安全的道路。过来人,道不尽的艰辛,也未必说得出抉择的对错。 ——旭
Thumbnail
人生没有正确安全的道路。过来人,道不尽的艰辛,也未必说得出抉择的对错。 ——旭
Thumbnail
征服突厥 1.平定吐谷渾 2.統一高昌 3.和親政策 4.文成公主
Thumbnail
征服突厥 1.平定吐谷渾 2.統一高昌 3.和親政策 4.文成公主
Thumbnail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Thumbnail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Thumbnail
北魏,由大草原鮮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中國政權。原本是風俗純樸,與世隔絕的北方部族。 他們自己說的。 拓跋鮮卑不與西域國家往來,也不曾知道自西元前二世紀就已經來到匈奴治下,繼而進入中國的「佛教」。 啊,話不要說得那麼死,也許有一些族人是知道的,但也沒有人要信奉。 畢竟,戰爭仍頻。 哇,怎麼辦?
Thumbnail
北魏,由大草原鮮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中國政權。原本是風俗純樸,與世隔絕的北方部族。 他們自己說的。 拓跋鮮卑不與西域國家往來,也不曾知道自西元前二世紀就已經來到匈奴治下,繼而進入中國的「佛教」。 啊,話不要說得那麼死,也許有一些族人是知道的,但也沒有人要信奉。 畢竟,戰爭仍頻。 哇,怎麼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