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黨項崛起

2022/10/20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人生沒有正確安全的道路。過來人,道不盡艱辛,也未必說得出抉擇的對錯。
— — 旭

黨項

黨項(Tangghut)最早居住在四川松潘(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高原一帶,以畜牧為生。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形成部落聯盟。黨項使用的語言屬於藏緬語族。藏緬語族共有435種語言,包括緬甸語、藏語、彝[yí]語、曼尼普爾語等等。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印度東北、尼泊爾、巴基斯坦、不丹、緬甸、泰國、越南等地。
漢藏語系的起源與傳播。紅橢圓是磁山晚期和仰韶早期的文化。黑色箭頭是非漢語族的假定途徑。在將語言比較方法應用於沙加爾於2019年開發的比較語言數據數據庫以識別聲音對應關系並建立同源詞後,系統發育方法被用於推斷這些語言之間的關系並估計其起源和家鄉的年齡。
唐、宋時,中原王朝認為黨項屬於古羌[qiāng]族,又稱作黨項羌。今天部分融入漢族、羌族、及西南各操藏緬語族語言的少數民族中,大概包括:藏族、彝族、白族、納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阿昌族、景頗族、獨龍族、怒族、土家族等。目前有觀點認為,夏爾巴人(藏語:ཤར་པ,台灣稱雪巴人,或音譯為謝爾巴人的先祖為黨項羌。(參考:唐榮堯,王朝湮滅:為西夏帝國叫魂。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吐蕃[bō](藏文:བོད་ཆེན་པོ།,威利:bod chen po,拉薩話:/pʰøʔ˩˧˨ ʨʰẽ˥ po˥˧/,意為“大蕃”)人稱黨項為彌藥(藏文:མི་ཉག་,威利:mi nyak)
蒙古(蒙古語:ᠮᠣᠩᠭᠣᠯ ᠤᠯᠤᠰ,西里爾字母:Монгол улс)人稱其為唐兀(蒙古語:ᠲᠠᠩᠭᠤᠳ,轉寫:tangγud[轉寫種類不明],西里爾字母:тангад)唐兀惕[tì]或唐忽惕。蒙古將人種分為四等人制:蒙古族、色目人、漢人、南人。唐兀被歸屬於色目人,意為各色名目之人。
黨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其種有宕 [tàn]昌(宕昌,地名,在甘肅)、白狼,皆自稱獼[mí]猴種。東接臨洮[táo,洮河,水名,在甘肅]、西平,西拒葉護,南北數千里,處山穀間。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織犛牛尾及古历毛以為屋。服裘褐,披氈[zhān,同“氈”],以為上飾。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在戰陣則相屯聚。無徭賦,不相往來。牧養犛牛、羊、豬以供食,不知稼穡。其俗淫穢蒸報,於諸夷中最為甚。無文字,但候草木以記歲時。三年一聚會,殺牛羊以祭天。人年八十以上死者,以為令終,親戚不哭,少而死者,則雲大枉,共悲哭之。有琵琶、橫吹、擊缶為節。魏、周之際,數來擾邊。高祖為丞相時,中原多故,因此大為寇掠。蔣公梁睿既平王謙,請因還師以討之,高祖不許。開皇四年,有千餘家歸化。五年,拓拔寧叢等各率眾詣旭州內附,授大將軍,其部下各有差。十六年,複寇會州,詔發隴西兵以討之,大破其眾。又相率請降,願為臣妾,遣子弟入朝謝罪。高祖謂之曰:“還語爾父兄,人生須有定居,養老長幼。而乃乍還乍走,不羞鄉里邪!”自是朝貢不絕。
— — 隋書·黨項傳
黨項在隋朝時歸服中原。唐初,被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任皇帝、首位天可汗,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賜姓李,封為西戎州都督。
唐中葉,吐蕃擴張。一部分黨項人在唐朝幫助下把靜邊州都督府,以及轄下的25個黨項州,移置慶州(今甘肅慶陽)。留下的黨項人則受吐蕃貴族役使,被稱作弭藥人。
歸唐的黨項分為八部: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離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唐代宗時,由於吐蕃和黨項人聯合作亂,又將黨項人遷移到銀州(今陝西米脂)以北,夏州(今陝西橫山縣)以東地區。也有大批黨項人遷徙到綏州(今陝西綏德縣)、延州(今陝西延安)一帶。
唐懿宗李漼[cuǐ](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唐朝第20代皇帝[不計武則天],859年-873年在位)鹹通十四年(873年),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886年,安撫平下番落使拓跋重建之子)割據宥[yòu]州(今陝西靖邊縣東)自稱刺史。
唐僖宗李儇[xuān](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唐朝第21代皇帝[不計武則天],873年-888年在位。唐懿宗第五子,初名廣明二年(881年),拓跋思恭因助唐攻打黃巢(835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有功,被唐僖宗封為夏州節度使,並賜姓李,封夏國公。後世多稱為李思恭

依宋附遼

宋朝建立後,李繼遷(963年-1004年1月26日,祖籍銀州[今陝西橫山縣],北宋黨項族平夏部人)反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宋太宗趙炅[jiǒng](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趙匡義,字廷宜,其兄長趙匡胤登基後為避諱,受賜名趙光義,登基後為了避免社會上避諱過於擾民,自改名為罕用字“炅”)趙普(922年-992年8月14日,字則平。北宋初年宰相。陳橋兵變中協助趙匡胤登上帝位,為宋開國功臣)離間計,任命李繼遷的族兄李繼捧(10世紀957年後-1004年,本名拓跋繼捧,為李光睿的兒子)為定難節度使,並賜名趙保忠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李繼捧主動到東京開封府朝覲,放棄世襲割據。宋太宗大喜,授繼捧彰德軍節度使,並重賞。李繼遷,被迫交出夏、綏、銀、宥[yòu]、靜五州地以後,派其謀士張浦[pǔ](?-1014年,西夏奠基者李繼遷、李德明的重要謀臣,銀州[今陝西省米脂縣]人)帶著重幣到遼,向遼聖宗表示願意歸附。
黨項人
宋太宗端拱二年(遼聖宗統和七年,989年)農历三月十七日(4月25日),遼聖宗將義成公主下嫁李繼遷。
宋太宗淳化元年(遼聖宗統和八年,990年)農历十二月九日,遼聖宗遣使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

發現美洲

而在這一年的萬里之外,發生了世界史上更具代表性的事件 — — 維京人抵達美洲。
維京人(Vikings,古諾斯語:víkingr,古挪威語:víkingar)也被稱為諾斯人,也譯作北方人,屬北日耳曼語支。根據12世紀《冰島傳奇》的記載,早在982年左右,維京人紅胡子埃里克(古諾斯語:Eiríkr hinn rauði,950年-1003年,也稱“紅發埃里克”)因為犯殺人罪被逐出冰島,他從冰島出發,向西航行發現了北美格陵蘭島。
格陵蘭島氣候寒冷,為了尋找更適宜居住的地方,埃里克的兒子 萊夫·埃里克松(古冰島語:Leifr Eiríksson;挪威語:Leiv Eiriksson,約970年-約1020年)率領船隊向溫暖的南方航行,到達的第一個島嶼充滿了平板石,於是他將其命名為赫爾陸蘭(Helluland,意指平石之地),此地可能是今日加拿大的巴芬島(Baffin Island)。
接著萊夫·埃里克松抵達了一個地勢平緩,被樹林和白沙灘覆蓋的島嶼,他將之命名為馬克蘭(Markland,意指樹島),也就是今日在北美哈德遜灣與大西洋間的拉布拉多半島(Labrador Peninsula;法語:Péninsule du Labrador)
中世紀古挪威人的地理觀念
萊夫·埃里克松繼續航行,到達了下一個島,該島位於今美國東北角新英格蘭地區和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島之間。島的河中有相當多鮭[guī]魚(salmon,粵語音譯為三文魚,鮭形目鮭科鮭亞科[Salmoninae]輻鰭魚的通稱),氣候溫和,冬日只結一點霜,草還是綠色的。在這個島上也發現了葡萄(古作蒲陶,學名:Vitis,是葡萄屬植物的通稱),萊夫將這個豐腴的島嶼命名為文蘭(Vinland)。萊夫·埃里克松繪制成文蘭島地圖(Vinland Map) — — 1957年被發現後,存放於美國耶魯大學。
文蘭島地圖
維京人開啓了海上大躍進的維京時代,而此時,趙普的離間計被拓跋家族將計就計了李繼捧返夏後,表面上敷衍宋朝,暗地和李繼遷聯手,並於宋淳化二年(991年)以夏州之地附遼,被封為西平王。兩個人秘密配合,連續出兵占據綏[suí]、銀二州。接著,又攻慶、原州(今甘肅固原縣)諸州,後被宋朝反攻收複。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趙德昌,又曾名趙元休趙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太宗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壽王鹹平五年(1002年),李繼遷攻陷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殺知州裴濟。因為靈州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沖。只要高築城牆,引渠挖壕,練兵積糧可以長期堅守。一旦出擊進取,關中很難防備。於是李繼遷改靈州名為西平府,令其弟李繼瑗(?-?,西夏皇族,李繼遷的弟弟)和牙校李知白等,督領民眾建造宮室、宗廟,暫定都於西平。

吐蕃六穀

宋真宗鹹平六年 (1003年),吐蕃六穀部(又稱六穀吐蕃,定都涼州)大首領潘羅支,向李繼遷詐降。

朗達瑪滅佛

吐蕃六穀的历史要從吐蕃王朝的滅亡開始說起。
“雍仲”,一個象徵“永恆”的苯教標志,有著“萬字”的形狀。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唐穆宗第二子,母侍女蕭氏。唐敬宗之弟,唐武宗之兄。他是唐朝第17代皇帝[不計武則天],827年-840年在位)開成五年(840年)吐蕃帝國末代贊普(藏文:བཙན་པོ་,威利:bTsan Po,THL:tsenpo,全稱聖神贊普,འཕྲུལ་གྱི་ལྷ་བཙན་པོ་。是吐蕃帝國最高領袖頭銜)朗達瑪(藏文:གླང་དར་མ།,威利:Glang dar ma,799年-842年。原名達瑪·烏東贊,藏文:དར་མ་འུ་དུམ་བཙན་,威利:dar ma u’i dum btsan。吐蕃帝國末代贊普,838年-842年在位)在吐蕃境內宣稱推行佛法觸怒了天神,下令禁止佛教,並強制推行苯[běn]教(藏文:བོན,威利:bon,藏語拼音:Pön,是波苯教的簡稱,又稱本教缽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由西藏原始薩滿信仰演變而來的) — — 史稱“朗達瑪滅佛”。
紮什倫布寺
朗達瑪的親生愛女桑札·達瑪為了阻止朗達瑪滅佛,決心刺殺父王。她聯合紮什倫布寺(藏文:བཀྲ་ཤིས་ལྷུན་པོ,威利:bkra shis lhun po,THL:Trashilhünpo,藏語拼音:Zhaxilhünbo,也稱“吉祥須彌寺”)的高僧,經過密謀,蓮花生(梵文:पद्मसम्भव Padmasambhava;藏文:པདྨ་འབྱུང་གནས།,威利:pad+ma-’byung-gnas [EWTS],藏語拼音:Bämajungnä,生卒年不詳。或譯蓮華生,八世紀印度那爛陀寺僧人及雲游僧,後應寂護論師與藏王赤松德贊禮請入藏創立僧團,為藏傳佛教之開山祖師)二十五弟子之一的高僧拉壠貝吉多吉(藏文:ལྷ་ལུང་དཔལ་གྱི་རྡོ་རྗེ་,威利:lha lung dpal gyi rdo rje,THL:Lhalung Palkye Dorje)決心擔此重任。
大昭寺
唐武宗李瀍[chán](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臨死前12天改名“”,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實上的第九子,母韋貴妃。唐朝的第18代皇帝[不計武則天],840年-846年在位)會昌二年(842年),拉壠貝吉多吉化裝成苯教徒,從其隱居修行之地葉爾巴紮拉(藏文:ཡེར་པ་བྲག་ལྷ།)前往拉薩(藏文:ལྷ་ས་,威利:lha-sa,藏語拼音:Lhasa;,唐代譯作邏些邏逤邏娑惹薩求見朗達瑪。拉壠貝吉多吉覲見朗達瑪時,朗達瑪在大昭寺(藏文:ཇོ་ཁང་,威利:jo khang,藏語拼音:Qokang,2000年,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展項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前觀看唐蕃會盟碑(藏文:གཙུག་ལག་ཁང་མདུན་གྱི་རྡོ་རིངས་,威利:gtsug lag khang mdun gyi rdo rings,意為“大昭寺前之碑”,又名長慶會盟碑甥舅和盟碑的碑文。
拉壠貝吉多吉在第一拜時在袖子中張開射箭的扳指,第二拜時將箭裝上弦,第三拜時囗中朗誦:“風環地,地環水,水滅火,金翅鳥勝水龍,金剛石穿寶石,天神制阿修羅,佛陀勝獅子王,我亦如斯殺非法之王。”,將箭射出,正中朗達瑪的眉宇中間,擊穿頭骨,朗達瑪斃命。拉壠貝吉多吉將外白內黑的衣服反過來穿上,又將原先塗著黑木炭的白馬洗去黑色,逃脫了贊普追兵,逃到多康地區隱居。
拉壠貝吉多吉
會昌二年(842年)至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李瀍下令全國打擊佛教,史稱會昌滅法。除少數在長安的寺院外,全國所有寺院被拆毀,僧尼被迫還俗,寺院所有的田地被沒收為國有。這是中國历史上佛教受打擊非常激烈的一次。
魏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鮮卑名[bì]貍伐,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12月27日- 452年3月11日在位,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長子,魏道武帝拓拔珪的長孫,諡號太武皇帝滅佛、周武帝宇文邕[yōng](543年-578年6月21日,字禰羅突,代郡武川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人,追尊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 — 578年在位)滅佛、唐武宗滅佛被稱為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
吐蕃和唐朝相距三年,幾乎同時滅佛。馬修·卡普斯坦(Matthew T. Kapstein,研究西藏宗教和西藏的學者。芝加哥大學神學院佛教研究的客座教授)認為兩者的起因應該都是財政問題引起的。(Matthew T. Kapstein. The Tibetans. Peoples of Asia. John Wiley & Sons. 2013–06–05: 69–70. ISBN 1–118–72537–9.)。因為占據著大量田產的僧人無需交稅,從唐中宗李顯(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後改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任皇帝,第一次在位時間為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第二次在位時間為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開始,當時很多富戶為躲避賦稅搖役而削發。
中宗以來,貴戚爭營佛寺,奏度人為僧,兼以偽妄;富戶強丁多削發以避徭役,所在充滿。姚崇上言:“佛圖澄不能存趙,鳩摩羅什不能存秦,齊襄、梁武,未免禍殃。但使蒼生安樂,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姦人,使壞正法!”上從之。丙寅,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偽妄還俗者萬二千馀人。— —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一
這里記載的是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685年出生在洛陽,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開元二年(713年)的一次令僧尼還俗的事件。唐代後期,地方上藩鎮割據,財政吃緊,而真假和尚緊吃還不納錢糧,再加上唐武宗本身崇信道教,對佛教本沒有好感,因此重拳打擊各地寺廟,連景教等都不能幸免。
日本圓仁(794年-864年2月24日,日本高僧,日本天台宗三祖,諡號慈覺大師,入唐八家:最澄、空海、常曉、圓行、圓仁、惠運、圓珍、宗叡之一)撰寫了《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這是日本史上最早的旅行記,與中國唐朝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意大利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並稱為世界三大旅行記。其中記載了當時唐朝武宗壓制佛教的“會昌滅法”事件。
天下所有僧尼解燒練、咒術、禁氣、背軍、身上杖痕鳥文、雜文功、曾犯淫養妻、不修戒行者,並勒還俗。若僧尼有錢物及穀鬥、田地、莊園,收納官。如惜錢財,請願還俗去,亦任勒還俗,充入兩稅徭役。
— — 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吐蕃崩溃

會昌二年(842年)朗達瑪死後,其子安達·雲丹乞離胡,藏文:མངའ་བདག་ཡུམ་བརྟན་,威利:mang’ bdag yum-brtan,名字意為“母親堅持[所立的人]”;839年-875年)安達·俄松(藏文:མངའ་བདག་འོད་སྲུང།,威利:mang’ bdag vod-srung,842年-878年,藏語中意思是“光護”。又譯為微松歐松沃松等)為爭奪王位而發起伍約之戰(藏文:དབུ་གཡོར་འབྲུག་པ),最終導致了吐蕃王國的“支離破碎”。
唐懿宗李漼[cuǐ](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唐朝第20代皇帝[不計武則天],859年-873年在位)鹹通十年(869年),爆發了吐蕃臣民大反叛(藏文:འབངས་ཀྱི་ཁེང་ལོག་རྣམས་རིམ་བར་བྱང),又稱陰土牛年反上大叛變(藏文:ས་མོ་གླང་ལ་གྱེན་ལོག་བྱུང),反叛蔓延到吐蕃全境,並導致吐蕃帝國最終崩潰。
吐蕃瓦解後,在河西涼州(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等地的吐蕃人和其他各族人逐漸形成河西的主要活動勢力。宋建國後,涼州吐蕃(河西吐蕃)形成了以陽妃穀為主的六個山穀的蕃部,後來稱為六穀部,又稱“六穀蕃眾”或“六穀蕃部”。六穀部首領先後出自折逋[bū]氏的折逋葛支折逋阿喻丹折逋喻龍波折逋游龍缽[bō]等人後,最終潘羅支被推舉為六穀部大首領。

擊敗黨項

六穀部處於黨項背後,同時涼州產良馬,是宋朝軍馬的重要供給地。因此宋朝,為了加強六穀部的力量,以牽制黨項的活動。對其破例賜予大量弓箭和兵器。每年以彩繒[zēng,絲織品總稱]和茶葉交換六穀部上千匹戰馬。
鹹平四年(1001年),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趙德昌,又曾名趙元休趙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998年-1022年在位)授予潘羅支為“朔方節度”、“涼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
潘羅支集結六穀部詐降後,張浦(?-1014年,西夏奠基者李繼遷、李德明的重要謀臣,銀州[今陝西省米脂縣]人)懷疑有詐,勸繼遷說:“兵務慎重,貴審敵情。潘羅支多年來倔強不倨,現在兵鋒未挫就歸順我們,完全是假的。不如將計就計將他消滅。”。李繼遷不聽。
宋景德元年(1004年),潘羅支乘其不備,秘密集結歸附宋朝的吐蕃兵及鄰近的龍族數萬人,大敗黨項兵於三十九井,繼遷也身中箭矢,逃回西平。
吳廣成(?-?,生於清嘉慶、道光之際[1796–1850]。清朝學者,江蘇人)曾作西夏書事四十二卷。
初,保吉奪羅支牌印、官告,知中國已授朔方節度,心惡其逼,舉大眾往攻。羅支見勢盛,偽使請降,保吉坦受之。張浦曰:“兵務慎重,貴審敵情。羅支倔強有年,未挫兵鋒,遽爾降順,詐也。不若乘其詭謀未集,一戰擒之,諸蕃自伏。若懸軍孤立,主客勢殊,未見其可。”保吉曰:“我得涼州,彼勢已促,力屈而降,何詐之有?況殺降不祥,爾勿疑,以阻向化之心。且先返西平,我當撫安馀黨,以免後患。”浦怏怏而回。於是羅支陰集六穀諸豪及者龍族兵數萬,合擊之於三十九井,保吉大敗,中流矢,奔還靈州。
— — 吳廣成,西夏書事·卷七

假意歸宋

宋真宗景德元年正月初二(1004年1月26日),李繼遷傷勢過重而亡,命長子李德明(981年-1032年,《遼史》為避遼穆宗耶律明之諱多稱之為李德昭,小字阿移,母野利氏)繼位,張浦輔佐。李繼遷臨死囑托李德明上表宋朝假意歸宋安定局面:“一表不聽則再請,雖累百表,不得請勿止也。”(宋史·向敏中傳)
宋朝開國的名將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府靈壽[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靈壽縣]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次子曹瑋(973年-1030年,字寶臣。沉勇有謀,諡武穆)當時鎮守西北,建議真宗出兵。真宗以仁德為名拒絕了這次千載難逢的良機。
十月,李繼遷轉攻西蕃,取西涼府。都首領潘羅支偽降,集六穀蕃部合擊繼遷,繼遷大敗,中流矢死。子德明立。
契丹封德明為西平王。時環慶邊臣以德明初立,乞降詔慰撫之,帝乃詔德明,令審圖去就。
知鎮戎軍曹瑋上言:”繼遷擅河南地二十年,兵不解甲,使中國有西顧之憂。今其國危子弱,不即捕滅,後更強盛,不可制矣。願假臣精兵,出其不意,擒德明送闕下,複河南為郡縣,此其時也。”
帝欲以恩致德明,不報。— — 宋史紀事本末·卷十四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李德明使反間計,策反了吐蕃六穀部聯盟龍族的部落迷般囑日逋吉羅丹殺了潘羅支。
這一年(宋真宗景德二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三年),宋與北方的契丹(遼朝)在澶州(古稱澶淵郡,今河南省濮陽市)訂立了澶淵之盟,條約確定了宋遼兩國的邊界。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夏向宋請和,雙方簽署景德和議,宋封李德明為西平王。同時請求北宋於保安軍(今陝西丹縣)設置榷場(是宋、遼、金、元各朝代,於邊境設立的戶市市場),聽許兩國貿易。
李德明東和宋,北和遼,又讓長子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又名趙元昊,小字嵬埋,出身黨項拓跋氏,即皇帝位後,放棄唐朝賜姓李與宋朝賜姓趙,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或作曩甯曩寧。西夏開國皇帝,1038年11月10日-1048年1月19日在位)迎娶遼朝的興平公主(?-1038年,耶律氏)
李德明在位期間“依遼和宋”,韜光養晦,並伺機向西發展。數年間,西攻吐蕃、回鶻,奪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甘州(今甘肅張掖北)、瓜州(今甘肅安西東)、沙州(今甘肅敦煌東)等地。
天聖六年(1028年)正式立長子李元昊為太子。
天聖十年(1032年)十一月李繼遷病逝,李元昊即位,即夏景宗。
旭,2022年4月10日,10月17日修改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王以民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民以食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黨項崛起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元昊立夏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三戰立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慶历和議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真心半解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朋黨之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三冗之辨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天道無常惜英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法家無法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總把新桃換舊符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天將生意與人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不畏浮雲遮望眼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涿州沙上飲盤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人生失意無南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肯與君王卷土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城頭變換大王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立國之戰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知兵止戰,好戰國亡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元祐更化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風流天子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唯金不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燕雲十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盟約如紙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震懾無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殘陽如血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千波競湧水無心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人情共恨春猶淺,不問寒梅有幾枝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握手更知禪迫遠,隔雲靈鷲碧千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拔地萬重清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直至如今千載後


關註我,和我一起看朝陽;分享我,我們就是世界;贊賞我,我們一起榮燿天地
— — 旭,日在九天

25會員
125內容數
曆史中的閃耀時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