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二個禮拜蒙朋友帶我入坑,我就瘋狂地聽了各種群,日本群,歐美群,台灣群。也觀察了一下關於這幾個國家的玩群習慣。
- 日本
日本群真的玩得非常千變萬化。在歐美和台灣玩群的人還挺偏向特定業界,不過日本就是男女老幼都在玩。有玩小電商的聯誼群,飛機迷的群(記得是ANA愛好者群),講商業世界如何發揮女力的群,昨天還有藝術家和歌手在上面開演唱會,連神社的神主都在上面吟唱奏詞。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玩無聲群的非常非常多。無聲群最大的目的是串人脈,日本很多業界都開無聲群讓大家互相 follow,可以在上面追到很多有趣的人。
我跟朋友說,六度理論已經徹底被打破了。
- 美國
這邊玩群的可能比較「正統」,都是談挺正經的事,新創、投資、財經、國際時事等等。他們也都發言踴躍,有時一個群裡會有十幾二十位輪流發言,可以聽到非常多不同的觀點。
- 台灣
綜合台灣與日本,既有無聲群,也有很認真的群。討論的主題從兩性到國家大事,包含昨晚的新疆人 call in 群(我沒跟到,真的是太可惜了),到今天我聽了一個群在講富二代與酒店文化,以及朋友在上面開某社團的認親大會,都滿有趣的,真是把CH玩到極致。
我自己看CH最大的好處,在於幾件事。
1.互動性與觀點多元性:
不知為何,我對 Podcast 就是比較提不起勁,或者該說 Podcast 的好聽與否實在太取決於主持人功力了,換個角度來說,主持人壓力也很大。但 CH 連聽眾都可以發言,無疑中讓議題觀點也變得更加豐富,我最喜歡的是當主持人講 QA 時間或是他 cue 人上來發言時,那種驚喜感和意見多元性,會忍不住讓我聽下去。我上週六聽了一場 B2B業務與行銷的群,竟然聽著聽著就過了四小時。(當然有邊做別的事邊聽啦)
2.知識量其實不低
如果有發漏到大大們,就可以很輕鬆地 pick their brain!然後又跟他們互動。我上週五聽了日本廣告界一位大師的新書發表會,在談他書裡的觀點。今早又聽了孫治華先生談策略寫作,講閱讀時的心態,還有如何精煉觀點。在寫這篇文章的前一小時,聽了財報狗PM談 Growth,都讓我覺得都非常棒。當然,這樣座談式的群,不太可能聊到多深的理論,不過只要善抓關鍵字,就可以在行走坐臥(?)間,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量。
而且在參加各種群的時候,你可以不斷 expand 你的知識廣度,追隨的KOL 廣度。我們會碰到什麼樣的人事物,有時難以取決於自由意志,而受限於自己選擇的產業或生活型態。我昨天發漏的幾個群中,有幾位從 B2B 行銷講到在某國台面下談生意的文化,這些都是我過去人際圈中,難以觸碰到的。也重新給了我省思自己業務策略的機會。
給予想開群的人的一點小建議:
心態要擺正,CH現在這麼紅,一定會有想要拿他來做行銷的品牌主。但千萬不要期待一開群就會有人蜂擁而入聆聽並與你互動,通常那不會發生,絕對不會。除非你已經是某領域的大大或大紅人,已經有自己的人氣池的話,另當別論。在 CH 大家想要聽的是獨特有趣的觀點:有趣的定義不在於主題一定要客觀的「有趣」,只是屬於你自己的主觀的觀點也可以。但是大家絕對不會太 appreciate 名嘴式或權威式的說法。畢竟在這樣的社交軟體裡大家想要的是有親近感的交流,而每個群大概聽眾只會給五分鐘的時間來判斷自己要不要留下來。你該做的是找幾個對你想談的主題有興趣的人,在群裡面「先以聊你們自己的想法為主」,而不要太過在意入群旁聽的「人數」。
這個 co-host 越多越好,越多觀點越多元。而重要的是,co-host開啟的群,會發送通知給他的 follower,這些人才是有可能成為你聽眾的種子選手(欸)。
但是說到底,在上面聊天,如果你的目標是經營個人品牌,提升知名度,永遠有個重點是「言之有物」。每一次發言,不管長短,都是一場銷售講座,要能提供「簡要」「清晰」的觀點,這些是對部分聽眾(如果可以,你也可以提供放諸四海皆準的完美觀點)有用的,那我覺得就是很完美的。觀點主觀沒有關係,都可提供聽眾不一樣的
以下我也推薦幾位值得 follow 的人,但我不確定直接把他們帳號放出來好不好,所以我就只打名字上去,有緣者可以搜搜看:
- 孫治華 策略思維
- Wei-Yu Lin:財報狗 product growth。
- 為你而讀執行長蘇書平
- 台灣牙e通 創辦人 Dr.C
- 大築一矢 京都神社佛閣介紹人
- Lawrence Lin / Yi-Ru Lin: 這位我應該是很確定可以放啦,好朋友XD
Btw 我的帳號是 @shochang16
在此誠徵可以大聊特聊廣告業 / PM / 新創千奇百(鬼)態的好朋友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