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指的是流行在先秦之後、隋唐之前的詩歌形式,主要分為古詩和樂府詩。
先介紹樂府詩。
「樂府」本為漢武帝時設置的官府,主要是收集民間歌謠來為宮廷祭祀配樂,是漢武帝時成立。之後,「樂府」一詞,逐漸演變成詩歌的體裁,但基本上,樂府詩多以敘事為主,且可配樂。
古詩則多半是指繼承詩經傳統,節拍形式整齊的文人創作。只是,詩經是一句四字,但漢代以後的古詩,則先發展出一句五字的五言體,後又在魏晉時,發展出成熟的七言體。
相較於隋唐時期發展出的格律詩,古詩基本上是一種拘束較少的詩體,也不講究押韻方式,而且以「誦」為主,因此內容主要以抒情為主。
由於現今流傳的古體詩多成於漢室從長安東遷之後,所以也是現代人理解東漢時期以後,中原人士社會民情的重要參考資料。
讓我們從西元1935年一場在巴黎舉行的博士答辯會開始說起。
主考官問考生:「在<孔雀東南飛> 一詩中,孔雀為何東南飛?」
考生的回答是:「因為『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這場景發生在文學院,所以考生陸侃如的答案被接受了。但是,我們可以把這場景換到理學院,從理學院的角度來回答孔雀為何東南飛。
先從「西北有高樓」談起。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歎,慷慨有餘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再聽聽另一首(古樂府詩)「豔歌何嘗行」。
「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十十將五五,羅列行不齊。忽然卒被病,行不能相隨。五里一返顧、六里一徘徊。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 ; 吾欲負汝去,毛羽何摧頹。樂哉新相知,憂來生別離。躊躇顧群侶,淚落縱橫垂。今日樂相樂,延年萬歲期。」
再參照曹魏時期(或許是)曹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