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化】暖男的溫柔 (聯合報繽紛版2021.2.12)

2021/02/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士林站等公車,行走故宮路線的紅30來了。十多位乘客上車,司機逐個問:「你要去哪兒?」

我沒有心理準備,一時語塞,內心嘀咕著:「我們不是都看清楚行車路線才上車的嗎?我一定要乖乖回答嗎?」

我在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長大,個性難免急躁;又曾留學加拿大五年,沾染了洋人的不拘小節。三年前,年逾四十的我選擇來台灣生活,就像一個高年級轉校生,雖知入鄉隨俗,調整心態,只是港台文化確有差異,需要時間適應,我十分納悶為何這位公車司機有此一問。

公車繼續行駛,司機見好些乘客尚未回答,不斷追問:「你們要去哪兒?」坐在車廂較後位置的一名學生只得大喊:「我去士林官邸!」

然後呢?我忍不住好奇,上前請教司機:「為什麼要問這個?」
「紅30的終站是故宮,但故宫今天閉館,我怕有人不知道。」

原來如此。但,為什麼司機不願意直接說明,這不是太費事了嗎?難道是太習慣替別人設想,不忍說出故宮閉館的「壞消息」?如果是香港的公車司機,會直接把告示貼在車門上:「故宮閉館,本班車不停故宮站。」

我猜測,會不會是受日本文化的影響?日本人很會照顧他人的感受,很多話不直說,期望對方聽得懂弦外之音。一位台灣朋友告訴我,這兒的職場文化跟日本類近,很講究論資排輩。他笑著說:「像你這種每事必問、腦筋不會轉彎的人,會被視為太有個性,晉升一定輪不到你!」
剛來台灣時,我一個人到餐廳,明明有很多空位,服務生卻安排我坐在走道旁或洗手間附近。我不喜歡,直接要求換個位置,沒想到,對方陰聲細氣但絕不妥協地回應:「沒辦法『喔』!」即使據理力爭,也敵不過他的鐵石心腸。
三年後的今天,既知爭論是徒然,為了避免衝突,我學會逆來順受,息事寧人。現在的我,開口前會先在心中演練幾種說話方式,最後選擇「巧笑倩兮」才敢開口;在LINE上發個訊息,明明打了幾行字又反覆修改,以營造婉轉親切、大方得體的效果。我必須承認,這樣做人很累。心情欠佳的一天,我無法飾演「男版林志玲」,只好退而求其次,飾演「不擅辭令的周杰倫」,以裝酷來避免交談。
作為異鄉人,這些感受絕對主觀,無關對錯。為了探討表象背後的脈絡,我不死心地向台灣朋友請教,為什麼公車司機要不厭其煩問來問去?
朋友秒回:「司機是怕有人搭錯車。」
我還想探究下去:「為什麼他不直接說重點呢?」
他只是笑了一下,似是盡在不言中。這次,我終於聽懂了弦外之音:朋友可能是婉拒回答,也可能這是一種民情,何必問理由。

下次再遇到一些「猜不中的問題」的問題時,我要深呼吸三下,把不自在的第一感受壓下來--台灣人不是故意為難我,這是一種語言使用習慣而已。

同樣,為免對方把「港仔」的反應遲鈍誤解為冷漠無禮,我要多添幾分暖男的溫柔,心平氣和溝通:「抱歉,我是香港來的,不明白你的意思。請問你想告訴我什麼?直接說出來就可以『喔』!」

轉自 聯合報繽紛版2021/2/12:
https://udn.com/news/story/12663/5241292?from=udnamp_storysns_line
16會員
13內容數
在這兒分享我的寫作世界!歡迎留言,互動,指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