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篇主要分享過年前的港台兩地在整體及職場上的差異,這篇則主要從生活面分享我所觀察到的一些文化差異:)
- 台灣超重視除夕年夜飯
就我個人觀察,台灣普遍蠻重視除夕的年夜飯,而這部分來說,雖然香港也會吃年夜飯,但比較偏同輩孩子回自己家吃飯,很少會特別說是要去爺爺家還是外公家吃飯的情況。(當然也是會有要去祖父輩家裡吃飯,但相對感覺比較少)加上香港地小,有時候一天便可以跑2家或3家拜年,像我家以前就是在初一下午跟外婆拜年(會吃午餐或下午茶),晚上則去爺爺家拜年+吃晚餐,也許當天會有點累,便真的比較省時。
台灣則可能地大,且不少人都是北上/南下求學或求職,所以除夕便是返鄉潮,光是高鐵及台鐵車票都要開售當晚瘋狂刷系統,搭乘當天更是人擠人,開車也會在國道上塞超久,而且大家都是趕回家吃年夜飯及過年。台灣後來為了疏導返鄉人潮,更提早一天放小年夜假呢!(不過要補班補課就是了) - 回婆家之爭
另外,提到除夕便不得不提一下台灣近年吵很兇的媳婦該回哪家吃年夜飯的話題。就我來看,台灣還是偏蠻傳統的觀念,像媳婦就該住婆家、一年不該回娘家那麼多次、媳婦該幫忙洗碗、打掃、做菜等,儘管有說台灣女權的觀念較高,但在這部分仍是存在很大的婆媳問題。特別是每年幾乎都會討論一次「為什麼年夜飯一定要回婆家」、「要幫忙煮年夜飯嗎」等,常常都會看到女性在網上發文討論如何婉拒、如何協調夫婦每年輪流去婆/娘家的革命心得等,都會讓我更感台灣文化傳統的的一面。更曾聽說過,要輪值的單位,過年時間都是最多當媳婦的自願申請假日上班呢!(我很懂那心情XD)這部分在香港可能因為地小,一天可以兩家都跑,所以比較少會看到論壇針對這話題而討論熱烈。 - 初二回娘家
這一點是我在台灣婚後幾年才知道,而且是看網上討論才知道這一說法。可能因為香港我家便沒有那麼傳統,加上我嫁來台灣,在過年留完除夕晚餐,待到初一便回娘家已自認為給足了婆家尊重,所以從來沒想過還有一條傳統是媳婦初二才可以回娘家。(拜託,農曆年假已經不多、機票又比較貴,真待到初二再回家根本更不划算)而且有的傳統其實已經過時,特別現在很多都是雙薪家庭,與古代比起來更趨男女平等,所以有些傳統文化真的也得視情況而捨棄。而我聽過最扯的,是媳婦還要初二陪婆婆回她的娘家!面對這些不合理的傳統要求,真的慶幸我婆婆算開明、先生也給力,所以目前也沒有因為這事而鬧矛盾。 - 拜拜
據我觀察,台灣蠻多家庭都會在家裡供奉祖先或神明,小的會有個供奉位,大的剛有一整個空間,像我婆家就是一樓有小的、四樓有大的,然後除夕都會點香及準備拜拜的供品(超多小盤的菜式及瓜果等),還要整家人都準時上去一起拜拜。後來有認真查一下,了解除夕拜拜,分別為拜天公、拜地基主、拜祖先,在這天拜拜又稱為「辭歲」,主要是感謝眾神明跟祖先們在過去一年中的照顧。而這部分很常也是網上很多討論,說婆婆會要媳婦學著準備拜拜的大小事,將來接手等。(不過這部分就得看個人要不要學習了) - 刮刮樂
另一個有趣的文化,是台灣好像都習慣過年會去彩卷行買刮刮樂試手氣,我是入鄉隨俗會在除夕吃完年夜飯去最近的一間買一至二百塊湊熱鬧,而彩卷行通常已開始排小隊伍了。不過也有朋友是習慣初一或年假內去買刮刮樂,而且面額從一百到幾千元一張都有,真的是可以挑自己喜歡的試試手氣。當然,也有的人會買樂透,同時也會看到一些中樂透的新聞,這些新聞常常會被網民笑稱是創意廣告呢! - 鞭炮與舞獅
個人覺得台灣放鞭炮好像不用錢似的,除了宮廟常常會放鞭炮外,過年期間很常聽到周遭陸續在放鞭炮,一次也響蠻久或看到滿地的鞭炮屑。我是不知道台灣放鞭炮有沒有違法,但在香港是有管制的,所以很少會聽到鞭炮聲。但過年時候很偶爾還是有機會聽到鞭炮聲響就是。
在香港過年時,很常去親友家拜訪時,會遇到舞獅表演,光是聲音已經很有過年感覺,加上很多人會駐足圍觀,氣氛蠻熱鬧的。而舞獅在新年期間多數可以在屋邨、屋苑、商場有機會遇到,反倒是台灣在過年時比較少遇到過舞獅表演。
以上是我個人多年在台灣生活後的觀察分享,不知道有沒有漏掉什麼文化上的相似或差異?在紅包的部分,因為想分享的內容比較多,所以另開一篇文化有感|香港台灣在過年發紅包的文化差異,歡迎大家也分享對農曆新年的感受喔~
✨✨感謝您閱讀我的文章與創作!✨✨
歡迎追蹤我的IG (@louisbaby06)或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