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意工作者的誤解

對創意工作者的誤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我猜想大家對創意工作可能有些誤解。

譬如說,雖然我們去演講或採訪的時間只有一小時或兩小時,表面上看起來一天只要工作兩小時,好像很爽(抱歉使用一個自己覺得有點粗俗的字眼),其他時間都是空出來的。

但其實不是這樣。

為這兩小時必須做很多準備,這是行程表上看不到的。

可能從接到任務那一刻開始就在準備了,所以到實際上場的兩週或兩個月前,只要沒有其他要忙的事,基本上都得在為這項任務用功或醖釀的狀態中。(至少我是這樣,因為自知不是天才,想把事情做好只有下苦工沒別的路徑)

甚至更早。如果我們要計算這件事的成本,它不是「兩小時的工」而已,所有的創意工作都跟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有關,可能從我小時候讀過的一本書、遭遇的一個經歷......就開始了。我為今日能接這份工作,付出過很大的代價或努力。但這要如何用數字計算呢?

很喜歡的一本書裡,作者說,你要演奏好一項樂器,不能等開始表演時才進入狀況,你要在拿起樂器之前就進入那首樂曲的動態中。

我想,任何表演、表現都是。我們必須在上場前就進入那件事的「旋律」之中,那才是我們為此付出的時間。那才是一件工作品質優劣的原因。所有看不見的付出都是昂貴的。

所以,一天只要做事兩小時,那並不是我們真正的工作時數,並不能因此判定創意工作者/自由工作者真的很閒。如果能標識出創意工作者一天的思路,他所應付或涉入的「旋律」,必定是錯縱複雜的。

即便喝咖啡、爬山走路,也可能是醞釀的一部分。(當然未必都是,但確實極可能)

對待創意工作需要不同的衡量和付費方式,但首先,可能先要有這樣的理解。

avatar-img
自由人進行式
3.4K會員
69內容數
出版《成為自由人》之後,我仍持續體會何謂自由、自由應如何實踐。我會在這裡分享我的心得看法,我的人生觀,我從閱讀、旅行、工作等層面學到的東西,以及與世界相處和打交道的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自由人進行式 的其他內容
這世上的「事」很多,如果我們沒有觀點,不是從一個深刻的信念/觀察/假設出發,事情也就是曇花一現。但若是一個人的心念正直,做法有創意和前曕性,他不論做什麼,一定都是擲地有聲。然後,就有非常多面向可以討論了。
想起近幾年受到許多關注和吹捧的幾個城市設計展,我一直都沒有太深刻的感受,反而有些不安。上千萬的經費,一次性消耗,搏得人潮和拍照打卡的讚數和分享數,這就是我們認為的成功? 十年前或許會很驚豔,一定把它收錄到BEST 100。但十年後,已無驚豔,更多的是疑問:幾千萬是否有更好的用法?它到底溝通了什麼?
曾經接觸過一個協助地方獨立店家/商品經營品牌的專案,承辦方邀請幾位北部的年輕設計師,「媒合」包裝設計。看到成品時,我問,這幾位設計師有親自到地方上拜訪或住過一段時間嗎?執行窗口說沒有,都是透過他電話溝通兩邊。 我覺得,一般民眾可以「誤會」設計就是包裝,但設計師本人不應該助長這樣的思維。
我認為原因很多,一件事能成,不會只有個人因素。不過這當中仍有一個重點,是我始終相信,並等待從自己的實踐成果去驗證的。那便是,我不「操作」,而是「溝通」。 在行銷領域,「操作」是經常使用的字眼,於是我們不時在網路上看到那些「驚呆了」的聳動標題,把讀者騙進去之後,得到點擊率,行銷攻下一城。
我覺得,編輯、企畫、策展,其實是很相近的能力,都是一種「溝通」,溝通的意思是,你得先知道「你要說什麼」,先確定你很想傳達的訊息(不是先想口號),再來才是「怎麼說」。如果沒有觀點,展就會只是展示而已,而沒有「策」。觀點是你看事情的角度,「展」是你呈現的方式。
第一次對這個名字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冰雪守望者〉(Ice Watch)。他特地到格陵蘭把融冰運回,放在美術館前面和倫敦街頭,讓城市裡的民眾無距離地感受到「冰」。看著它一天天融化,提醒世人氣候變遷並不是很遙遠的事。我很佩服這樣的藝術家/設計師,他能以非常簡單的方式,表達深刻的觀點。而你知道,所謂「簡
這世上的「事」很多,如果我們沒有觀點,不是從一個深刻的信念/觀察/假設出發,事情也就是曇花一現。但若是一個人的心念正直,做法有創意和前曕性,他不論做什麼,一定都是擲地有聲。然後,就有非常多面向可以討論了。
想起近幾年受到許多關注和吹捧的幾個城市設計展,我一直都沒有太深刻的感受,反而有些不安。上千萬的經費,一次性消耗,搏得人潮和拍照打卡的讚數和分享數,這就是我們認為的成功? 十年前或許會很驚豔,一定把它收錄到BEST 100。但十年後,已無驚豔,更多的是疑問:幾千萬是否有更好的用法?它到底溝通了什麼?
曾經接觸過一個協助地方獨立店家/商品經營品牌的專案,承辦方邀請幾位北部的年輕設計師,「媒合」包裝設計。看到成品時,我問,這幾位設計師有親自到地方上拜訪或住過一段時間嗎?執行窗口說沒有,都是透過他電話溝通兩邊。 我覺得,一般民眾可以「誤會」設計就是包裝,但設計師本人不應該助長這樣的思維。
我認為原因很多,一件事能成,不會只有個人因素。不過這當中仍有一個重點,是我始終相信,並等待從自己的實踐成果去驗證的。那便是,我不「操作」,而是「溝通」。 在行銷領域,「操作」是經常使用的字眼,於是我們不時在網路上看到那些「驚呆了」的聳動標題,把讀者騙進去之後,得到點擊率,行銷攻下一城。
我覺得,編輯、企畫、策展,其實是很相近的能力,都是一種「溝通」,溝通的意思是,你得先知道「你要說什麼」,先確定你很想傳達的訊息(不是先想口號),再來才是「怎麼說」。如果沒有觀點,展就會只是展示而已,而沒有「策」。觀點是你看事情的角度,「展」是你呈現的方式。
第一次對這個名字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冰雪守望者〉(Ice Watch)。他特地到格陵蘭把融冰運回,放在美術館前面和倫敦街頭,讓城市裡的民眾無距離地感受到「冰」。看著它一天天融化,提醒世人氣候變遷並不是很遙遠的事。我很佩服這樣的藝術家/設計師,他能以非常簡單的方式,表達深刻的觀點。而你知道,所謂「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