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垮掉一代」到Leonard Cohen

更新於 2021/05/0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圖:Allen Ginsberg, 1955) 1955年10月7日晚上,一群青年男女聚在舊金山的「六號藝廊(Six Gallery)」,等著參加一場新銳詩人的聯合朗誦會。這天,《在路上(On the Road)》(1957)作者Jack Kerouac(1922-1969)也是觀眾之一。他覺得現場來客太拘謹,於是跟每人募來若干零錢,跑出去買了三大甕勃艮地葡萄酒,大家分著喝。晚上十一點多,終於輪到Allen Ginsberg(1926-1997)上台的時候,他已經喝到半醉。Ginsberg這年29歲,還是個默默無名、沒出版過詩集的窮小子。他掏出長長的詩稿,開篇便是震撼一代人的句子:

    我看著我們這一代最傑出的心靈毀於瘋狂,
    飢餓、歇斯底里、全身赤裸,
    拖著自己穿越黎明的黑人街巷,尋找憤怒的一劑......

Ginsberg全身晃動,揮舞著手臂,愈讀愈激動。爛醉的Kerouac敲著酒甕打拍子,大呼:「Go!Go!」,觀眾的情緒愈來愈高昂,在Ginsberg的每一行詩句之後唱和、吼叫、歡呼。整首唸完,掌聲如雷,Ginsberg筋疲力竭、滿臉淚痕。一代詩壇巨星誕生了。

這首詩叫做〈嚎叫(Howl)〉,後來成為「垮掉一代」(Beat Generation)文學的扛鼎之作。這場朗誦會不僅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舊金山文藝復興」,也是「垮掉一代」從地下轉進地上、橫掃文藝圈的起點。《嚎叫》和同被目為「垮掉一代」領頭人物的William S. Burroughs(1914-1997)小說《裸體午餐(The Naked Lunch)》(1959),先後被冠以「猥褻」罪名慘遭扣押。出版人不服,和政府打官司,終於勝訴,更成為美國出版史爭取言論自由的經典案例。

所謂「垮掉一代」,其實是一個作家小圈子,既無組織,也無紀律,它的高潮從1950年代後半到1960年代初,為時不甚長,影響卻頗為巨大。後來許多作家也被歸入「垮掉一族」(The Beats,或曰Beatniks),多是緣於類似的作品或行事風格,他們或許終身未曾承認自己屬於這個「門派」。

早在1948年,Kerouac便已為「垮掉一代」命名:Beat這個字在彼時地下文化圈子裡,原指「被擊垮」、「疲憊」,後來又「望文生義」,添上了「祝福(beatific)」、「歡快(upbeat)」、「合拍(on the beat)」等等意思。1952年,Kerouac和Ginsberg的朋友John Clellon Holmes在《紐約時報雜誌》寫了著名的宣言〈這是垮掉的一代(This is the Beat Generation)〉,把二次戰後虛無、無視權威、放蕩不羈的青年群落,和一次大戰後的「失落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並而論之。

大致而言,「垮掉一代」是古已有之的「波希米亞浪子」原型在二次戰後的變種:他們鄙棄社會主流價值,勇於嘗試致幻藥物,性觀念開放,對「東方哲學」深感興趣,往往出身中產以上家庭,卻對社會底層生活充滿憧憬。「失落一代」指標人物是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和費茨傑羅(F.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那是紙醉金迷的大樂團爵士樂時代;「垮掉一代」聽的則是1950年代最生猛的咆勃爵士樂(bebop),往往率意以干犯眾怒的粗語俚詞挑釁布爾喬亞的偽善。許許多多「垮掉一代」的特質,在1960年代被「嬉皮(hippies)一代」承繼。這些後起的嬰兒潮聽的是搖滾樂,政治意識往往比「垮掉一代」更強硬,性開放和迷幻藥的集體實驗規模也更大了。

raw-image


(圖:Leonard Cohen, 1968)

Leonard Cohen(1934- )的第一部詩集在1956年印行,和《嚎叫》同年。他早歲的詩人生涯,確實重疊著「垮掉一代」的崛起時間。然而,Cohen並不能因此就劃入「垮掉一代」作家群:他們活動圈子不大重疊,Cohen也比大多「垮掉一代」作家小了一輪。誠然,Cohen也有強烈的波希米亞浪子氣質,然而彼時哪個文藝青年不是如此?他毫無「垮掉一代」的自棄自毀和對主流社會的激烈敵意,從不鼓吹「戰鬥意識」,從不刻意標新立異。他太優雅、太內向、太貴族氣、太世故,對自己的布爾喬亞出身從未流露出任何不自在,也來不及展示什麼「青春銳氣」。

Cohen是在1967年纔「跨界」成為歌手的,在嬉皮時代百花齊放的樂壇,他的歌顯得格外暗沉、世故、疲憊。比起當時青春正盛的嬰兒潮們,33歲的Cohen簡直是個老頭兒了。Cohen大概是對「劃歸流派」這件事很不以為然的。1968年,他曾不無嘲弄地說:「我和垮掉一族(beatniks)有很多共通處,和嬉皮的相同處更多,或許下一個流行的名詞會更接近我真正的模樣哩。」Cohen是向來不愛湊什麼熱鬧的,幾十年下來,我們依然難以在他頭上貼什麼便於歸類的標籤,或許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藝術家的特質:他從來都是自成一類的。

(給《表演藝術》的命題作文)

avatar-img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還記得第一次來到這裡,我還記得當時客廳的落地窗灑下滿室的明亮,我還記得當時心裡的雀躍和喜悅 房子賣掉了,在八月的最後一天,足足賣了一年之久;根據仲介的說法,帶看超過130組客戶,好漫長、好煎熬的過程,終於塵埃落定 從銷售開始,我就沒有打算在這棟房子上賺錢,就只是賣掉然後換一間離父母家近一點房子,結
帆佈鞋在整個鞋界是一個很奇葩的存在,它夏天不散熱,冬天也不保溫,但是一年四季你都能看到有人穿帆佈,而且居然還覺得很帥氣…… 不可否認,帆佈鞋一直都是非常受大眾歡迎的鞋款,而提起帆佈,有一個牌子就不得不提——匡威。匡威一直主打經典帆佈鞋,近些年才開始加入一些時尚元素,但是主打仍舊不離經典款。 經典的東
Thumbnail
之前看過《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這部美劇,今天看到Sia用《Courage to Change》這首歌的MV及歌詞詮釋影片內容覺得很有fu (feeling)。 「后翼棄兵」其實指的是西洋棋比賽中最古老的開局方式之一。這部由Netflix去年10月底推出.....
Thumbnail
「頑童MJ116」在2019年全球巡演上震撼宣布,三人單飛不解散。,瘦子在2020年7月10日推出首張個人專輯《OUTTA BODY 靈魂出竅》這張專輯一改頑童過去的硬派饒舌曲風,層次之豐富讓人驚艷於瘦子單飛後的轉變,不只是曲風、唱法的變化,而是整張專輯所要傳遞的核心價值,對社會有更高度的關懷。
Thumbnail
所謂網路書櫃,即使用者在網路上紀錄閱讀進程、發表書評的典型web 2.0網站。二〇〇五年興起的它們,歷經了十多年光陰,有起有落,在二〇一九年的當下,回顧它們從何而來,預測它們將往何處去,不僅是個人閱讀史的延伸,也記錄web 2.0向3.0邁進的一段歷程。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還記得第一次來到這裡,我還記得當時客廳的落地窗灑下滿室的明亮,我還記得當時心裡的雀躍和喜悅 房子賣掉了,在八月的最後一天,足足賣了一年之久;根據仲介的說法,帶看超過130組客戶,好漫長、好煎熬的過程,終於塵埃落定 從銷售開始,我就沒有打算在這棟房子上賺錢,就只是賣掉然後換一間離父母家近一點房子,結
帆佈鞋在整個鞋界是一個很奇葩的存在,它夏天不散熱,冬天也不保溫,但是一年四季你都能看到有人穿帆佈,而且居然還覺得很帥氣…… 不可否認,帆佈鞋一直都是非常受大眾歡迎的鞋款,而提起帆佈,有一個牌子就不得不提——匡威。匡威一直主打經典帆佈鞋,近些年才開始加入一些時尚元素,但是主打仍舊不離經典款。 經典的東
Thumbnail
之前看過《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這部美劇,今天看到Sia用《Courage to Change》這首歌的MV及歌詞詮釋影片內容覺得很有fu (feeling)。 「后翼棄兵」其實指的是西洋棋比賽中最古老的開局方式之一。這部由Netflix去年10月底推出.....
Thumbnail
「頑童MJ116」在2019年全球巡演上震撼宣布,三人單飛不解散。,瘦子在2020年7月10日推出首張個人專輯《OUTTA BODY 靈魂出竅》這張專輯一改頑童過去的硬派饒舌曲風,層次之豐富讓人驚艷於瘦子單飛後的轉變,不只是曲風、唱法的變化,而是整張專輯所要傳遞的核心價值,對社會有更高度的關懷。
Thumbnail
所謂網路書櫃,即使用者在網路上紀錄閱讀進程、發表書評的典型web 2.0網站。二〇〇五年興起的它們,歷經了十多年光陰,有起有落,在二〇一九年的當下,回顧它們從何而來,預測它們將往何處去,不僅是個人閱讀史的延伸,也記錄web 2.0向3.0邁進的一段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