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漫長的驅魔儀式--《藍儂回憶》導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按】歷經重重波折,這本書終於出版了。這是我拖了太久才寫出來的導讀。慚愧慚愧。
假 如七○年代的降臨意味著一連串殘酷的幻滅,那麼約翰.藍儂的這篇訪談,很可能是其中最狠最痛的一擊。1970年,藍儂早已對昔日的「披頭」身分、以及所謂 六○年代神話深惡痛絕。身為這樁神話的創建者,他決定當著萬萬千千觀眾的面、親手揉碎它。就像"God"這首歌裡唱的:
我曾經是織夢的人/但現在我已重生
所以親愛的朋友/你得自己過下去
夢已經做完了⋯⋯
這篇石破天驚的訪談錄,不妨視為一次壓抑了三十年纔終於爆發的嘔吐,一場透過對話開展的驅魔儀式。而它的背景音樂,當然就是1970年的「Plastic Ono Band」專輯。
「Plastic Ono Band」可能是藍儂最了不起的作品。綜觀藍儂畢生的創作,連Beatles時期在內,沒有任何東西比「Plastic Ono Band」更赤裸、更誠實、更苦澀。這是剝除一切偽飾、探往內在最脆弱的傷口、用音樂進行自我治療的紀錄。受到「原生吶喊」心理療程的啟發,藍儂終於敢讓 壓抑多年的苦痛宣洩而出:失父喪母的陰影、社會階級的矛盾、情愛與人際關係的混亂、獨自面對世界的無力感、對偽善大人世界的怨怒⋯⋯他毫不閃躲,逼視自己 的懦弱與恐懼,彷彿只有大聲吼叫出來,才能除魅驅魔、重獲平靜。
透過這張專輯、還有這篇訪談錄,藍儂正式告別了五光十色的六○年代,也告別了Beatles的神話。 1970年大約是搖滾樂第一個輝煌時代的尾聲‐‐這兩年,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二重唱Simon & Garfunkel、民謠搖滾超級樂團CSNY和地下搖滾宗師Velvet Underground紛紛宣告解散,嬉皮世代桀傲不馴的偶像Jimi Hendrix、Janis Joplin相繼暴斃。1971年夏天,躲到巴黎寫詩的Jim Morrison也因嗑藥過量、陳屍自家浴缸。1969年五十萬人齊聚的Woodstock音樂節、以及它所代表的天真爛漫的「花童」精神,已經顯得像是上一個時代的陳跡了。
在這一切令人沮喪的消息之中,最讓全球樂迷心碎的,恐怕還是1970年四月11日的一則外電:保羅.麥卡尼宣稱脫團單飛,Beatles正式解散。我們不得不承認,搖滾樂終究還是沒有辦法改變這個醜惡的世界。事隔多年,在音樂市場分眾日益細碎的現在,我們實在很難想像Beatles對那個世代的青年到底有多麼重大的意義,何以一個樂團的解散竟能讓半個地球的年輕人如喪考妣?
套用楊.韋納的話,在當時,Beatles是「地球上最受矚目的現象」。用藍儂自己的話來說,則是「比耶穌更受歡迎」。於是我們多少可以想像藍儂要打破的那個神話,是多麼難以逼視、牢不可摧。那是不只一整個世代共同擁有的記憶與夢想,那是數以億計的青春年華共同見證的笑聲與淚水,那是當我們對自己生命中種種不堪感到絕望時,重新賦予我們力量的泉源。而藍儂幾乎親手毀滅了這一切:「夢已經做完了」。
時年二十四歲的韋納拎著錄音機去面見藍儂夫妻的時候,《滾石雜誌》創刊纔三年,還是一份帶著同仁刊物氣味、猶保有若干「地下精神」的雙週畫報,和後來那本全美發行量最大的音樂時尚雜誌、乃至於日後韋納創建的媒體帝國,尚完全無法聯想到一塊兒。年輕的韋納充滿自信,訪談時單刀直入、一無所懼,藍儂本人也正好想要「豁出去」、把話一次講清楚,加上洋子不時插入、火上加油的發言,使這篇對話錄充滿了張力和奇趣。
這篇轟動一時的專訪大大擴張了《滾石雜誌》的影響力,讓它站穩了青年世代媒體霸權的地位。《滾石雜誌》的專訪單元,從此也成為它的招牌,替當代文化史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紀錄。多年來,《藍儂回憶》一直都是所有「文化人專訪」的參考座標,也是「深度搖滾書寫」的經典範例‐‐每個拎著錄音機的雜誌記者,夢寐以求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寫出像《藍儂回憶》這樣專業、深入、「後勁十足」的對話錄,而能留名青史。
不過,這畢竟是一篇在特殊時期、特殊情境下的產物。就連藍儂自己,日後也修正了若干自覺過分的說法。
藍儂是個缺乏耐性、喜新厭舊的人,對餖飣考證的「披頭學」更是嗤之以鼻。訪談中他屢屢弄錯自己作品的細節,甚至連Beatles專輯的出版順序都搞不清楚。可見他對自己的作品,往往遠不如樂迷那麼在乎。此外,當時的媒體(包括一些自詡前進的樂評刊物)對藍儂和洋子驚世駭俗的行徑充滿敵意,並屢屢把 Beatles的解散歸咎於洋子的介入。藍儂滿腹委屈,不免口無遮攔,一心否定Beatles的功績,偶有「矯枉過正」之嫌。例如他對製作人喬治.馬丁的否定,還有他對某些Beatles歌曲創作角色分工的錯誤印象,在日後的專訪中都做了修正。所謂「Beatles的音樂在簽約給唱片公司之後就死了」的說法,顯然也是一時激憤之語。訪談當時他和新任經紀人Allen Klein關係正好,語多讚許,然而這並沒有維持很久‐‐Klein在1973年被開除,藍儂後來甚至表示「保羅當初對此人的懷疑或許有幾分道理」。此外,由於跟保羅交惡,藍儂所謂Beatles眾多暢銷曲僅有創作初期少數作品是兩人合寫、後來便幾乎都是各寫各的,也與事實不盡符合。
當然,這些枝節問題並不影響閱讀這本書的樂趣。況且這篇專訪最大的價值,正是藍儂的「口無遮攔」。在挾沙帶泥的滔滔議論中,我們得窺他如何評價自己的才華、如何在自信與自卑之間反覆焦慮、如何面對盤根錯節的娛樂工業和媒體生態、如何痛恨虛偽的上層階級、如何看待自己的財富、如何在「藝術家」和「經營者」互相衝突的角色之間痛苦輾轉⋯⋯即使碰到藥物、宗教、政治、不快的成長經驗、披頭熱潮中不堪聞問的陰暗面、乃至於私密生活的挫折等等敏感話題,藍儂也都能侃侃而談。這樣徹底的自我暴露,在當時是絕無前例的。
藍儂畢生僅僅做過兩次「真正深入」的專訪,分別在1970年Beatles解散之初,以及1980年遇難身亡前夕。讀者若想更全面地了解藍儂,不妨一併參閱他在 1980年底猝遭槍殺前一星期,和洋子一起接受《Playboy》雜誌深度專訪的記錄《All We Are Saying》(單行本由St. Martin's Griffin印行)。三十歲的藍儂是一個憤世嫉俗的青年,急於在一片混亂中重新定位自我,甚至不惜自虐自毀;四十歲的藍儂則是一個顧家的父親,對未來充滿樂觀和希望,回顧Beatles時代的種種,也有了更多的包容和自信。若是讀完《藍儂回憶》有種如鯁在喉的壓迫感,不妨試著讀一讀《All We Are Saying》,相信對「約翰.藍儂」這個被太多形容詞與光環籠罩的名字,會有更實在、更貼近的理解。
1970 年,民國五十九年,阿姆斯壯剛剛登月成功,尼克森將要連任美國總統。文革仍然如火如荼,四人幫還有六年才要垮台。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邦交國七零八落。次年季辛吉密訪中國,遊長城喝茅臺,替尼克森會見毛澤東鋪路。消息傳來,台灣舉國悲憤不已,咸有「奈何明月照溝渠」之嘆‐‐儘管台美斷交還得等上八年才會成真。民族主義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大學畢業生共同的出路卻仍然是赴美深造。假如你在民國五十八年秋天從松山機場離開冷肅封閉的故鄉、飛往美國,那麼你有機會一頭撞進全美學潮的最巔峰,親眼目睹十一月15日華盛頓紀念碑廣場集結五十萬人的反戰大遊行。就在留學生目瞪口呆看著長髮嬉皮焚燒徵兵證、舉牌遊街、和警察互毆、群聚吸大麻之後不久,保釣運動大興,開了竅的留學生發起激烈的鬥爭。經歷複雜曲折的幾個寒暑,不同立場的人在相異的陣營紛紛經驗了相似的幻滅,如今你還可以在劉大任、張系國、郭松棻的小說裡,捕捉那個時代苦澀的餘味。
而在這一切畫面的背後,轟轟然不斷響著的,是百花齊放漪歟盛哉的搖滾樂,那是六○年代一切青春神話的主題曲。Beatles的音樂,則是其中最嘹亮的篇章。藍儂苦澀的回憶,如今看來,不僅沒有稍減Beatles音樂的光采,反倒讓它們顯得更立體、更生動了。當我們明白Beatles也只不過是凡人的同時,反而更要感激他們竟能在那個瘋狂混亂的時代,做出這樣美好的音樂‐‐即使過了這麼多年,那仍然是Beatles神話中最玄妙、最神祕、連創作者自己都難以解釋的部份。
但願《藍儂回憶》的中文全譯本,能夠給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一些啟發,尤其是藍儂始終守住了的原則‐‐誠實面對自己、誠實面對世界、誠實創作。相信不管在哪個時代,這都是不該被遺忘的美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世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0月29日拍了一整天的婚紗照。透早出門,近午夜回家,累得真是。 之前曾經想過請會攝影的好友替我們拍拍拉倒,但考慮到髮型、化妝、禮服、婚禮相關物件(簽名簿禮金簿捧花胸花等等等)之類雜七雜八的事情,交給婚紗公司一手包辦可以省下太多時間精神。加上我們實在忙得沒時間慢慢譙,最後終於還是從俗了。 上
 一首難以翻譯的歌。以後有空再來做註釋。 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Bob Dylan,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1965 Johnny's in the basement Mixing up the medicine I'm
【04/12/05按】2003年為大塊出版Beautiful Losers小說中譯本寫的前言,部份內容來自以前寫的Cohen介紹。2004年他推出新專輯Dear Heather,依舊深沈魅人,無可替代。 第一次聽Leonard Cohen是毫無心理準備的。那是The Best Of Leona
【按】2003年的舊文。彼時一奮力發功,希哩嘩啦就寫了六千字,現在大概做不到了。不過憑良心講,一千字以內的短稿還是最難寫。 THE BAND / ROCK OF AGES  (2CD remastered & extended) 該從何說起呢?面對這樣壯偉這樣美麗的音樂,好像說什麼都註定只
【11/21/05按】這是中時人間副刊「台灣插電」專欄的最後一篇。原本以為寫完「驀然回首」那篇就可以結束了,自覺那是一個頗合適的句點。沒想到編輯來電曰還欠最後一篇,乃努力無中生有、寫出這麼一篇文字。 約翰藍儂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又想當叛逆青年,又需要別人愛我,於是我變成了藝術家--不過就像他們常說
【11/21/05按】這是中時人間副刊「台灣插電」的倒數第二篇,原本以為這是專欄關門作,故以這一篇作結,自認還算合適,未料編輯來電說還欠最後一篇要補,只好在次週又寫了一篇「在乎不在乎」,算是本篇的延續。 十七歲那年,倏然發現懵懂的童年已經被拋在背後,乃覺得自己開了竅。那年我加入校刊社,足足請了八百
10月29日拍了一整天的婚紗照。透早出門,近午夜回家,累得真是。 之前曾經想過請會攝影的好友替我們拍拍拉倒,但考慮到髮型、化妝、禮服、婚禮相關物件(簽名簿禮金簿捧花胸花等等等)之類雜七雜八的事情,交給婚紗公司一手包辦可以省下太多時間精神。加上我們實在忙得沒時間慢慢譙,最後終於還是從俗了。 上
 一首難以翻譯的歌。以後有空再來做註釋。 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Bob Dylan,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1965 Johnny's in the basement Mixing up the medicine I'm
【04/12/05按】2003年為大塊出版Beautiful Losers小說中譯本寫的前言,部份內容來自以前寫的Cohen介紹。2004年他推出新專輯Dear Heather,依舊深沈魅人,無可替代。 第一次聽Leonard Cohen是毫無心理準備的。那是The Best Of Leona
【按】2003年的舊文。彼時一奮力發功,希哩嘩啦就寫了六千字,現在大概做不到了。不過憑良心講,一千字以內的短稿還是最難寫。 THE BAND / ROCK OF AGES  (2CD remastered & extended) 該從何說起呢?面對這樣壯偉這樣美麗的音樂,好像說什麼都註定只
【11/21/05按】這是中時人間副刊「台灣插電」專欄的最後一篇。原本以為寫完「驀然回首」那篇就可以結束了,自覺那是一個頗合適的句點。沒想到編輯來電曰還欠最後一篇,乃努力無中生有、寫出這麼一篇文字。 約翰藍儂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又想當叛逆青年,又需要別人愛我,於是我變成了藝術家--不過就像他們常說
【11/21/05按】這是中時人間副刊「台灣插電」的倒數第二篇,原本以為這是專欄關門作,故以這一篇作結,自認還算合適,未料編輯來電說還欠最後一篇要補,只好在次週又寫了一篇「在乎不在乎」,算是本篇的延續。 十七歲那年,倏然發現懵懂的童年已經被拋在背後,乃覺得自己開了竅。那年我加入校刊社,足足請了八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吴卓源Julia终于带来了她的第四张R&B风格专辑《2622》,她展露出对于她的音乐中浪漫的无限可能,不仅仅只有梦幻的浪漫,因错过而遗憾的挣扎祭奠,也同样有它的浪漫意义。就如Julia在专辑这首《精神分裂》唱到的【不懂得浪漫却被浪漫眷恋】,这是音乐赋予真实情感的极具魅力。
Thumbnail
因為觀賞《我女朋友的男朋友》( L'ami de mon amie ),而認識了大名鼎鼎的侯麥( Éric Rohmer ),他是著名的法國新浪潮導演,著名的作品有《綠光》、「四季的故事」系列,接觸這些電影後,你會更了解侯麥處理畫面的細膩美感及擅於透過影中角色日常的對話帶出意義悠長的人生價值觀。
Thumbnail
《九龍大眾浪漫》是一部港味十足的漫畫,從漫畫名中即可預視到這部作品再現香港九龍風華。眉月啍顯然是一位熱愛九龍的漫畫家,她筆下《九龍大眾浪漫》保留了九龍城寨高人口密度的特色,復古鐵門鐵窗,穿著中國服的妙齡女子,寫著繁體中文的霓虹招牌,在冰室中吃著西瓜抽著菸,再度喚起我在香港旅行的回憶。
Thumbnail
歲末年終之際總是要做點什麼感覺有除舊佈新的儀式感;題外話,我挺喜歡「儀式感」這幾個字,這是一種生活態度,因為重視某件事情所以會做點什麼讓某個時刻有點不同。所以,對我而言,我以「開始寫作」做為結束2020迎接2021的一個儀式。
Thumbnail
走了十年灰暗向的少女漫畫風格後,蘆原妃名子於2013年開始的治癒日常感情故事。沒有嘩眾取寵的跌宕起伏,沒有淑女漫畫常見的挖苦,雖闡述了現實的殘酷,卻又讓人感受到溫暖與正向的好故事,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想守護的價值。
Thumbnail
中島哲也導演,2018年的《來了》(来る),就像一場巨大且華麗的儀式,將眾人推入毫無秩序的深淵後,遭逢不幸與死亡,經歷各種過渡,人們再度攜手迎接新的世界,恢復新的秩序,開始新的生活。儀式並不是為了「來了的東西」而存在,而是為了能夠真正結合人們而存在。
Thumbnail
今年世界盃C組最後一輪,澳大利亞對陣秘魯,情緒激動的澳洲球迷打出標語「Fuck Paddington」,休·葛蘭隨後在推特轉發評論:「我在《英式醜聞》里做到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吴卓源Julia终于带来了她的第四张R&B风格专辑《2622》,她展露出对于她的音乐中浪漫的无限可能,不仅仅只有梦幻的浪漫,因错过而遗憾的挣扎祭奠,也同样有它的浪漫意义。就如Julia在专辑这首《精神分裂》唱到的【不懂得浪漫却被浪漫眷恋】,这是音乐赋予真实情感的极具魅力。
Thumbnail
因為觀賞《我女朋友的男朋友》( L'ami de mon amie ),而認識了大名鼎鼎的侯麥( Éric Rohmer ),他是著名的法國新浪潮導演,著名的作品有《綠光》、「四季的故事」系列,接觸這些電影後,你會更了解侯麥處理畫面的細膩美感及擅於透過影中角色日常的對話帶出意義悠長的人生價值觀。
Thumbnail
《九龍大眾浪漫》是一部港味十足的漫畫,從漫畫名中即可預視到這部作品再現香港九龍風華。眉月啍顯然是一位熱愛九龍的漫畫家,她筆下《九龍大眾浪漫》保留了九龍城寨高人口密度的特色,復古鐵門鐵窗,穿著中國服的妙齡女子,寫著繁體中文的霓虹招牌,在冰室中吃著西瓜抽著菸,再度喚起我在香港旅行的回憶。
Thumbnail
歲末年終之際總是要做點什麼感覺有除舊佈新的儀式感;題外話,我挺喜歡「儀式感」這幾個字,這是一種生活態度,因為重視某件事情所以會做點什麼讓某個時刻有點不同。所以,對我而言,我以「開始寫作」做為結束2020迎接2021的一個儀式。
Thumbnail
走了十年灰暗向的少女漫畫風格後,蘆原妃名子於2013年開始的治癒日常感情故事。沒有嘩眾取寵的跌宕起伏,沒有淑女漫畫常見的挖苦,雖闡述了現實的殘酷,卻又讓人感受到溫暖與正向的好故事,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想守護的價值。
Thumbnail
中島哲也導演,2018年的《來了》(来る),就像一場巨大且華麗的儀式,將眾人推入毫無秩序的深淵後,遭逢不幸與死亡,經歷各種過渡,人們再度攜手迎接新的世界,恢復新的秩序,開始新的生活。儀式並不是為了「來了的東西」而存在,而是為了能夠真正結合人們而存在。
Thumbnail
今年世界盃C組最後一輪,澳大利亞對陣秘魯,情緒激動的澳洲球迷打出標語「Fuck Paddington」,休·葛蘭隨後在推特轉發評論:「我在《英式醜聞》里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