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主義

含有「種族主義」共 4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Thumbnail
⚠️ 本文無劇情劇透 「罪人」是一部極具野心的作品,它大膽地將多種看似毫無關聯的元素交織融合,最終編織出一部風格獨特、氣韻非凡的佳作。雖本質為音樂片,卻巧妙地披上恐怖驚悚片的外衣,深刻探討種族主義議題,並摻入黑幫、宗教等豐富面向。節奏流暢、敘事創新,大概率能成為2025年口碑與票房雙贏的黑
Thumbnail
5/5罪人
  Lazard企圖透過演員Ashley Judd、歌手Taylor Swift在#MeToo運動中面對性騷擾的形象,討論擺脫二元框架如何可能。由此開闢一個接納不同經驗、不同受害者的空間,讓一切都得以被聆聽與承認。
Thumbnail
  於是,這顯題化了Harcourt兩條路進背後的問題意識:一,為什麼有些議題能夠成功打破沉默,成為論述中心,換言之,它們是如何主流化的?主流化的過程中,有什麼是我們需要反省與注意的?二,我們需要去談那些鮮少被談論、難以主流化的議題,但要怎麼打破沉默,才不至於重蹈Nussbaum的覆轍?
Thumbnail
本文會從洗白文化談起,延伸到為什麼換色不等於平等,並從過去的好萊塢電影看白人對平等的看法,及用數據佐證美國的種族不平等現象。
Thumbnail
付費限定
…然而,無視於當前的死亡率,民族的傳記從布勞岱爾那冷酷地持續累積的墓園之中攫取了堪為典範的自殺,令人悲痛的殉難、暗殺、處決、戰爭,以及大屠殺。只是,為了要配合敘述的目的,這些激烈的死亡必須被記憶/遺忘成「我們自己的」。〈記憶與遺忘〉
Thumbnail
David Tai-avatar-img
2025/03/23
猶太人的聖經裡面,巴別塔事件讓上帝出手,分化了人類,各操不同的語言, 因此上帝的心意是有心將人類分成萬族的。又上帝是不喜猶太人立王, 因此既沒有愛王教育,亦沒有愛國教育,但他們亡國二千年卻神跡地復國, 依據這些歷史事實,民族主義只是低級的民族意識而已。國之興亡不在乎人的意志, 卻在於上帝的心意。很多帝國在歷史的洪流中不留痕跡。
David Tai 從十五世紀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一直到二十世紀鄂圖曼土耳其滅國期間,猶太人一直處於不利的處境,猶太教徒就算改信基督教,連不吃豬肉都被認為是瀆神的行為。這樣來自基督教徒的歧視,終於在二戰期間由納粹的大屠殺升到最高峰。戰後因為國際間的同情,以及猶太族群的自立自強,終於在故土建國,但是這樣的成就,是建立在猶太人自身的努力上,因為長年來猶太人重視教育、在國際商界、學術界皆有地位。只說是上帝的心意,未免太輕視猶太人自身的努力。 只是以色列的建國,是建立在巴勒斯坦人的痛苦之上,大英帝國的一地三賣,讓中東陷入無窮的戰火中。說這樣的局勢是上帝的心意,不夠厚道。 民族主義絕對不是低級的民族意識,「想像的共同體」講述了這些民族想像的可能性,宗教也是其中的一種可能性,由宗教產生的想像,與由血緣或語言產生的想像,都可能讓一個民族為善或為惡,並無二致
究竟香港健筆盧斯達是深愛香港人的港獨悍將,他提倡排外和仇恨左翼進步價值,是他深愛香港人的惡墮表現;還是,盧斯達只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一見哪裡有政治能量可以攫取,供其積累信徒向他進貢課金,他就會立即改變政治立場,將香港人棄如敞履?盧斯達將「港獨」琅琅上口,恐怕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
Thumbnail
  1988年,Wendy Harcourt到印度參加文化和發展相關的討論會,帶著剛踏入研究的熱情侃侃而談非洲女性「殘割」如何既危險又基於錯誤觀念。一結束,一位年長的學者站起來說:「你有什麼資格來告訴我們女性的身體是什麼?你來自歐洲,你的歷史和我們的歷史不同。我們已經厭倦了來自西方的這類批評!」
Thumbnail
  眾所周知,社會對立愈嚴重,極右派就能得到愈多的支持。帕魯丹開始在瑞典每一處伊斯蘭移民較多的地區展開焚燒《古蘭經》的巡迴表演。不出意外地,每一次都引發大規模的抗議乃至於暴力衝突。信仰被羞辱的激憤穆斯林移民因此被貼上了更多暴力犯罪的標籤,讓衝突的雪球愈滾愈大。
Thumbnail
前情 過去覺醒文化剛發起時,大多只有文章在主觀評論覺醒文化的利弊,最近發現有研究是探討關於美國覺醒文化(woke/wokeism)與多元共融教育(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對於「促進多元」以及「消除偏見」的成效如何。上一篇說到美國社工可能是最容易被推向極端覺
Thumbnail
鋼哥-avatar-img
2025/01/27
「閱讀多元價值片段的實驗組更容易認為情境中有歧視的發生」相當反直覺的結論! 不過也很好奇,這是否也跟地區有關?若是在極右派的州(像是 Louisiana)施測,結果會不會截然不同?
哭追肉泥K.Z.-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27
鋼哥 是的,這也是讓人覺得實驗可能還不足以證實DEI「導致」偏見加深的地方。我覺得我應該會假設右派地區的人受影響會較小(可能連看都不想看🤣),也可能早就很左的人更容易被影響。我也很好奇他們具體是怎麼問測試人這些問題才發現他們的偏見反而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