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桌子兩端的交互作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前言:這篇文章的起心動念源於我參加2/28成大單車節的感想,單車節主要分成科系博覽會與未來教育展兩大主題,其下還有不同的活動、工作坊與論壇等等。將我參加「科系不等式」(每個系所在戶外擺攤介紹)以及「教育新貴派」(各種教育或社會創新單位的攤位)的心得,作為活動的紀錄。


我就在那等著你走進我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成大占地甚廣的校區內,連串的白色帳棚反射南部特有的烈陽,帳棚底下是一張鐵灰色長桌,長桌的裡外站著各式各樣的人,他們之間有各式各樣的文宣、展品,有的是華麗炫目的雕塑,有的只在長桌上擺滿了書。

決定先去逛各校系的攤位。由於心中對自己未來的方向已經很明確,因此諸如環境工程系、經濟系等等都只有瞄上幾眼便匆匆路過,直奔台文系與中文系的攤位。學長姊介紹的內容大部分我都已經透過網路了解過,原本想問學長對成大教育學程的評價,甚至與師大的比較,但後來覺得這個問題沒意義,只記得學長說教程的老師都不錯啊,會有理論也會帶實作。不知道該怎麼接下去,因此就這樣結束了談話。

後來想想,其實應該多問一些本質上的問題,例如我一直想知道每個人讀中文系的理由以及自我價值的定位,甚至因此傳訊詢問國文老師。但也許是陽光太熾烈,或者人潮太擁擠,時間只夠儲存技術上及資訊性的問題,我和學長姊之間只有「中文系」這張小標籤,聽完圍繞在這張標籤、簡潔的科系與課程介紹,一時忘記了真正值得好好瞭解的是貼著這標籤的「人」。

若做個類比,在校內,由於規定好的課程時間與進度,專任老師如國文與數學老師在某方面被簡化成國文與數學兩張標籤。也許老師們有豐富曲折的經歷能分享、甚至佐證所授科目的意義,然而因為時間太少、面對學生太多,除了考卷的作答情形與分數,老師很難真正了解學生;除了課堂上的口述與筆記,學生也很難深入理解老師、或老師身後龐大的學問。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師」就在我們面前,然而該如何接觸、體認存在老師所授科目以及人生經歷的「道」,還得依賴學生是否有更深一步了解的渴望與行動。如果願意多問一句、多花費一些時間,得到的就不只是片面或較淺層的說法,而是更深入、埋於表面之下的脈絡或理解。



逛完各科系的攤位,來到教育或社會創新單位擺攤的勝利校區,人潮相較之下沒那麼多。我晃到幾個攤位,每一個都至少停留五分鐘以上,其中一個攤位甚至停留了大約半小時或更久,聊到不想離開、不知怎麼結束。

思索箇中原因,可能是有關科系的資訊我已經了解很多,根據前文我不會想在攤位待很久。而教育、社會創新是我有興趣的領域,且因為事先不認識這些組織,因此沒有既定印象,也能抱持更開放的態度仔細聆聽並進行討論。

(因此在上一段,我似乎更應該去了解我覺得自己不會有興趣的校系,也許那對我而言就是「長知識」而非重複資訊,或許韓愈可以在「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後面加個「無刻板印象、無差別待遇」。)

印象最深、也就是聊最久的是「苑里掀海風」這個組織。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她們的長桌,上面擺滿了書,攤位前似乎有個立牌,但我並未注意上面的內容。當時攤位前沒有參觀的人,我原本打算經過,後來不知為何就走了過去。

擺攤的兩個姊姊都很能聊。除了談她們組織的理念與運作外,其中短頭髮的姊姊曾在新加坡讀過國高中,她和我分享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與教育哲學。原來新加坡從小三就開始能力分班,十歲就面臨升學還是走技職(等於勞工)的選擇,再層層篩選直到只剩約20%的人能讀大學。而新加坡沒有義務教育的概念,他們的想法是把幾乎所有資源挹注在極少數菁英,其他人只要識字就好。可能因為新加坡是小國,資源缺乏,因此人才是支撐國家的重點,才會有如此想法,雖然我聽了覺得極為恐怖。

不過令我驚訝的是,由於新加坡曾被英國殖民,受到英國劍橋大學影響,早就開始實施我們所謂的「素養」教學。例如他們的「國文課」是叫「Languege Art」,語言的藝術。姊姊說她國一時上這堂課都在學莎士比亞,國二則以劇本、小說為素材,去了解劇本的寫法、為什麼這樣寫、學習念劇本上不同的語言,甚至還要實際演出來。

而歷史課除了了解年代、事件等資訊外,考試都是申論題,例如「你認為XX事件是真正導致冷戰的原因嗎?」就必須表態認為是否正確,接著舉例佐證。我覺得姊姊說得很好——所有事實的資訊都只是證成我們觀點的「證據」,證據當然要力求準確無誤,但比起一個個事件與年代,觀點、看法、脈絡才是重點。

或者,中國歷史上有過幾次變法,其實變法時也都有進步派和保守派的辯論,而它們的發展都不一定是線性的;也許我們認為那只是過去式,但108課綱不也是變法?要怎麼以歷史的眼光去討論及看待,或許比討論表面的考招制度更能觸及核心。

諸如此類聊了很多,無法全部寫出。但我記憶猶新的是我們從站著到坐著又聊到站著,從一本書講到天南地北,聊天內容不特別針對什麼,而是就我們所知及未知不斷延伸。

這樣深度的交談與交流,沒有分上下或誰給、誰接,一開始我站著、她們坐在長桌後的椅子上,後來為了能夠面對面看到彼此的眼神,她們站起來和我分享,隔著一張桌子卻好似沒有邊界。

也許因為自學後較難有機會和不同的人深度對談,我會很珍惜這樣聊天的時機。聊到一定的深度、觸及到心裡真正關心的或潛在思考的點,其實感受會很深刻。回想之前在學校上課,比起課本更喜歡聽老師講講課本以外的東西,關乎「人」、連結到自身的討論才是能讓我們有興趣且引起共鳴的內容,並與文本相互對照或延伸。

如短髮姊姊分享她念法律系的所思所感,她覺得法律雖然看起來是冷硬的條文,但每一個字都是從前人的經驗甚至血淚結晶而成,法律其實是與人切身相關的學問,研究如何解決人的問題,而關乎人的問題常有模糊地帶,因此會有協商空間,並不只是無情的規範。

那一張長桌,上面能擺放的東西太多,端看兩邊的人互相給出什麼,以及擦撞激發出什麼。


所謂戰校系與文理組之爭……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韓愈《師說》

在勝利校區,我也和「社會科學實踐種子論壇」的成員聊到天,他們希望能藉由介紹社科相關科系、舉辦工作坊和演講等,推翻一般大眾對社會科學的淺薄認識,以及讓有興趣的人對社會科學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比較特別的是,他們並非全是社科相關科系出身,但因為覺得社科的素養在現代社會中其實很重要,並不亞於醫學或工程,因此以高中生為主要受眾,並不要求大家都要念社科相關科系,而是希望至少能拋開「無用」標籤,有所涉獵。

如同我在上一段提到的,我覺得很多無謂的爭論都起因於淺薄的認識,例如理組較常說文組「沒用」,文組就會針對「沒用」這兩字試圖爭辯,但文組的「大用」與理組並不一定在同一個標準上,因此看似在論辯,其實都沒有溝通到。

以心理系為例,心理學是源自哲學的分支,最大的問題是「心」究竟在哪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心理學又發展出不同的領域:臨床心理學可能從生理上、從大腦著手,而心理諮商從社會面、人與人的互動與交流處理。同一門學問的方法論都可能有無數種,更別說不同領域的學問;但即使分割得如此細微,每個領域都還是有共通之處。

所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在當時是較士大夫低等的存在,然而他們都能「不恥相師」,見識遠高於孤芳自賞的士大夫;而換到沒有階級之分的現在,百工之人也意味專精於不同領域或職業的人,如果把士大夫比喻成自以為所學甚多不願向他人學習的學生,箇中意義應該很明瞭了,還是扣合到「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句話。

回到戰校系與文理組之爭。貼標籤是讓人最快形成印象的途徑,但也常讓人容易以偏概全,因此產生爭論。但我覺得論辯的意義並不是要爭個高下,那只是最淺薄的層次;論辯是為了溝通,讓雙方都能夠對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並就這樣的瞭解進行更進一步的討論。


結語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韓愈《師說》

自學之後,「師」這個字的意義更加廣泛,無處不能學習、無人不能為師。所謂「師道」並非只存於職業意義上的老師,也應該體現於人與人的互動與交流,而疑問便是開啟討論的觸媒。我們常受限於既定的印象或給定的答案,似乎無處可疑,但那是因為沒有深入思考及探問。

這次參加單車節,與幾個人聊過後,開了眼界也開啟了對知識不同的想像。帳棚下的長桌對我而言是很鮮明的意象,讓我聯想到教室裡的講桌,思考是否有讓桌子兩端的交互作用有更加強烈的可能?若兩端的人能達到平等對話的理想,其實桌子本身存在與否並不重要。

如韓愈的結論: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願在漫長的學習路上,我們都能相互引領,去到各自想去的地方。



◇謝謝您看到最後,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希望持續看到我之後的作品,請追蹤專題、按愛心,並在下方免費的綠色拍手幫我拍五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禹甄的沙龍
43會員
38內容數
關於一個高中自學生與文學的關係,有時正經八百讀古文以「傳性道」,有時從各類文本了解我們這個時代。 嘗試把一切書寫下來。
陳禹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4/26
「在社會生存的本質不適合我們。」——北一女殉情事件 林青慧遺書。 臺南美術館於去年12月推出「不適者生存」特展,以各式作品表現在夾縫中掙扎生存的人物面貌,探究性別與社會運作的複雜關係。面對這個世界,其實我們都有可能自覺是個不適者。這篇文章便是筆者觀展後的心得以及思考。
Thumbnail
2021/04/26
「在社會生存的本質不適合我們。」——北一女殉情事件 林青慧遺書。 臺南美術館於去年12月推出「不適者生存」特展,以各式作品表現在夾縫中掙扎生存的人物面貌,探究性別與社會運作的複雜關係。面對這個世界,其實我們都有可能自覺是個不適者。這篇文章便是筆者觀展後的心得以及思考。
Thumbnail
2021/01/12
從演奏者的角度看大提琴大概就是這樣 我曾經擁有過它一段時間。 即使當初的相識是另有目的(幻想考音樂班,缺一樣副修樂器),也忘記當初促使我下決心選擇它的真正理由,但於我而言,只要出現在生命中,就是不可忽視的緣分。 記得後來因為一些因素放棄考音樂班,才學了一年多、還無法掌控的大提琴在我心中地位自然比不上
Thumbnail
2021/01/12
從演奏者的角度看大提琴大概就是這樣 我曾經擁有過它一段時間。 即使當初的相識是另有目的(幻想考音樂班,缺一樣副修樂器),也忘記當初促使我下決心選擇它的真正理由,但於我而言,只要出現在生命中,就是不可忽視的緣分。 記得後來因為一些因素放棄考音樂班,才學了一年多、還無法掌控的大提琴在我心中地位自然比不上
Thumbnail
2020/06/28
題目取自徐志摩的詩作〈偶然〉,破瓜之前,我想為15及16歲的交會寫下一些東西,也許是很多尚無解答的困惑、也許是我目前的想法與方向。不過與一般作者的差別是,看這篇文章的人不是因為我的名氣和經歷而點進來,而只是因為我的文字。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足夠開心與感謝。
Thumbnail
2020/06/28
題目取自徐志摩的詩作〈偶然〉,破瓜之前,我想為15及16歲的交會寫下一些東西,也許是很多尚無解答的困惑、也許是我目前的想法與方向。不過與一般作者的差別是,看這篇文章的人不是因為我的名氣和經歷而點進來,而只是因為我的文字。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足夠開心與感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2023年1月30日,學習家小羊舉辦今年第一場的主題活動,邀請四位在各大學就讀不分系的大學生,一起來探討不分系以及大學的那些事情。以下會以三大主題-What is 不分系?、講座重點回顧與自我省思論述。
Thumbnail
2023年1月30日,學習家小羊舉辦今年第一場的主題活動,邀請四位在各大學就讀不分系的大學生,一起來探討不分系以及大學的那些事情。以下會以三大主題-What is 不分系?、講座重點回顧與自我省思論述。
Thumbnail
「台灣太強調勝者全拿的思維,但其他人呢?」在這次工作短暫回台某個行程中,開車來接我的老師這麼問道。對啊,其他人呢?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是站在台上領獎、頒獎、講評的人,那大家該怎麼辦?偶爾為台灣之光驕傲、講講自己朋友或以前校友有什麼豐功偉業沾沾光,然後一輩子為自己的平庸感嘆嗎?
Thumbnail
「台灣太強調勝者全拿的思維,但其他人呢?」在這次工作短暫回台某個行程中,開車來接我的老師這麼問道。對啊,其他人呢?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是站在台上領獎、頒獎、講評的人,那大家該怎麼辦?偶爾為台灣之光驕傲、講講自己朋友或以前校友有什麼豐功偉業沾沾光,然後一輩子為自己的平庸感嘆嗎?
Thumbnail
文章開頭我想先跟你分享,我知道看到「永續」兩個字的你,或許想著該不會又要講大道理或是喊口號了吧。不過,我不會花長篇大論告訴你永續是什麼,也不會告訴你答案,不過我可以透過自己的故事跟你分享,永續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解決問題,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而我們都比想像中的還更有影響力
Thumbnail
文章開頭我想先跟你分享,我知道看到「永續」兩個字的你,或許想著該不會又要講大道理或是喊口號了吧。不過,我不會花長篇大論告訴你永續是什麼,也不會告訴你答案,不過我可以透過自己的故事跟你分享,永續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解決問題,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而我們都比想像中的還更有影響力
Thumbnail
我慢慢可以理解這些考上台成清交的學生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比例感到迷惘,迷失,甚至是試圖自殺。 學生為什麼會迷惘?為什麼會失去動力?長官推動的改革只是觸媒與提供動機,最終還是有賴各系的所有老師一起動起來才行。 因為,我們雖是研究學者,但更重要的,我們是老師。 「照片取自網路」
Thumbnail
我慢慢可以理解這些考上台成清交的學生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比例感到迷惘,迷失,甚至是試圖自殺。 學生為什麼會迷惘?為什麼會失去動力?長官推動的改革只是觸媒與提供動機,最終還是有賴各系的所有老師一起動起來才行。 因為,我們雖是研究學者,但更重要的,我們是老師。 「照片取自網路」
Thumbnail
一個長期在體制下薰陶的乖學生,因聽了一場演講後破釜沉舟地選擇一條生死未卜之路。然而在大學的自主學習旅途中,又該如何面對不斷的自我懷疑與不確定的未來?
Thumbnail
一個長期在體制下薰陶的乖學生,因聽了一場演講後破釜沉舟地選擇一條生死未卜之路。然而在大學的自主學習旅途中,又該如何面對不斷的自我懷疑與不確定的未來?
Thumbnail
我們總是追逐著鐘聲、在系館之間行著點到點的穿梭,校園於我們而言,總是化作腳踏車上模糊呼嘯而過的風,是過客,而我們是過路人。然而,校園同時也是許多訪客熱愛造訪之處,我們好奇,平凡無奇的台大校園為何會成為訪客們旅遊造訪的景點呢?難道校園裏有什麼學生們不知道的神奇魅力?
Thumbnail
我們總是追逐著鐘聲、在系館之間行著點到點的穿梭,校園於我們而言,總是化作腳踏車上模糊呼嘯而過的風,是過客,而我們是過路人。然而,校園同時也是許多訪客熱愛造訪之處,我們好奇,平凡無奇的台大校園為何會成為訪客們旅遊造訪的景點呢?難道校園裏有什麼學生們不知道的神奇魅力?
Thumbnail
在大學中,想要體悟人性的複雜,除了談一場刻苦銘心的愛情,經濟實惠的分組報告,絕對物超所值,見過,一開始付出很多,突然心很累"已離開討論",到不看好他,卻最後撐起整組報告的英雄,也是有的,只能說大學真的什麼人都有啊!
Thumbnail
在大學中,想要體悟人性的複雜,除了談一場刻苦銘心的愛情,經濟實惠的分組報告,絕對物超所值,見過,一開始付出很多,突然心很累"已離開討論",到不看好他,卻最後撐起整組報告的英雄,也是有的,只能說大學真的什麼人都有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