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不一定要讀書。
而且,很多書講的東西,實在大同小異。要從那些相似度很高的書籍中,找到新的洞見、發現新的共鳴,並不容易。
這些日子,我針對不同議題的書,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作為一個喜新厭舊,玩遊戲從來就很討厭老梗的人。我在調查書本的過程中,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大家講的都大同小異,可是從以前到現在,不同的作者,卻還是聊著同樣的議題?難道,讀者不會發現,每本書都講得差不多嗎?
為了解答這樣的問題,我拋棄過去單純地質疑,開始找來一本又一本的書,希望去了解這些書籍的差異。
我發現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大同小異,是因為我們習慣把那些經驗故事,歸納在一些道理的範疇之中。如果我們聚焦在這些概念或道理,就容易覺得,似乎大家講的都差不多。
我也發現
雖然道理和概念大同小異,但因為作者的際遇都不相同,促使了每本書雖然都在講類似的概念,卻仍舊值得一讀。
當我們試著傳遞一些概念給他人,如果只是把歸納好、整理好的概念與知識,灌輸給他人。必然很容易讓他人認為這些概念和知識,複雜難以親近。
就好像我們在學習數學時,如果一味地記下所有的公式,雖然考試有幫助,但沒有經過推導,肯定很快就忘記那些公式的用處。
而不同作者的際遇,在那些大同小異的道理下,就像數學公式推導的過程。如果跟隨著那樣的思路,慢慢與作者一起領悟。才能在我們自己的經驗中,添上新的一頁。
《雪球速讀法》曾經提過,當我們的資料庫足夠龐雜,速讀才容易實現。我想,這個概念也是相似的。當我們閱歷越多,對一些道理的體悟,才會更加深刻。
不知道多少人有類似的體悟,但是這樣簡單的轉念,至少重新讓我發現了閱讀相似書籍的動機。在我累積足夠的資料庫以前,也許還有跟多值得一看的書,等著我去閱讀吧?!
你最近,看了哪些書?有讓你產生類似的感受呢?
我是阿岳。100日寫作挑戰持續進行中。歡迎大家持續追蹤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