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童年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幸福的社會有三種生活:知識及生產的生活,閒暇及娛樂生活,以及沉思冥想的生活。」隨著時代變遷,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喪失了第三種生活,甚至已失去沉思冥想的習慣,甚至能力。
原因當然是來自於現代社會給的過度刺激,我們的大腦必須無時無刻無休止地應付來自外在各式各樣的訊息,尤其在無線上網時代,我們的注意力就是商機,是企業獲利的來源,所有人都無所不用其極地用各種方法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更麻煩的是演化塑造出讓我們得以逃避敵人的大腦,偏偏卻讓我們對這種「超常刺激」束手無策。
為了生存,演化讓我們對於新出現的事物(比如突然出現在眼前的獅子)會立刻去注意,這種反射動作是本能反應,也就是我們用意志力很難控制的,認知心理學家用了一種溫和無害般的名詞來形容──對新奇的偏愛,也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會關注任何新的事物,會努力獲取新奇的經驗,大腦的快樂中樞會讓我們渴望新的訊息,而大腦中樞的強烈渴望,就是我們成癮的主因,只要一聽到手機或電玩的叮咚回饋聲,大腦的多巴胺就會分泌,獎勵大腦持續此一行為。
若已進入成癮的回饋迴路,一旦把刺激拿走,會出現戒斷反應,對於網路訊息的成癮,拿走數位刺激在臨床的表現是難以忍受的無聊,連帶地會喪失活力,不會想去參予與探索真實的世界。
有學者觀察若童年時太早接觸數位媒體而成癮,普遍有缺乏好奇心與動機的問題,而沒有在真實世界玩耍的孩子,也失落了他們的童年。
數位娛樂真的是太強大的誘惑,連成人都很難抗拒,何況兒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失落的另一代二零二零後我們 會是 又一個失落的一代嗎 有人這麼問 等世界回答他 歷史與其中埋頭的居民 停下來 為時間作結 如果是一次大戰的人呢 穿著及踝長裙 暗藍靛色 胸口蕾絲領片垂放 黑捲髮斜梳 我從一副眼鏡看出去 (破綻:太過現代。 手中有吸墨鋼筆) 感覺崩塌虛無希望的脆弱 被濫用, 神的名字以及人手裡
    Thumbnail
    avatar
    徐心潔
    2021-09-29
    自我和解:療癒了童年的孤單寂寞,終於能夠不再害怕失去 那位學員在整個個案中 敘述了滿滿的擔心 伴侶的身心不穩定的狀態、伴侶的注意力缺乏症候群、伴侶說自己內在有東西、伴侶要進入新工作可能無法應付 到一定的時間 我提出了適當的提醒 「你的話語充滿擔心喔,你得抓回來自己的界線。」 然而她會馬上再安慰自己 「 喔不,他也會很關心我,我們的流動很好!」 繼續
    Thumbnail
    avatar
    Hsin老師|和解療癒
    2021-09-06
    拙者家失落的年味? 雖然在新年之際說這種事,真是不應該~~但是行走在這商店街上,與到昨天為止、來往的人潮趕辦年貨的喧鬧聲相比,現在也未免顯得太過寂靜;再加之從小年夜開始便陸陸續續降下的濛濛細雨,更令人由衷感覺到那股莫名地失落感 什麼時候開始?小時候都還在滿心期待的『新年』變成現在這樣?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拿起
    avatar
    李應
    2021-02-11
    讀一論:失落的童年能創造幸福嗎?孩子什麼時候長大了?當他學會不說話的時候! 長大是不是等於世故?世故是保護罩還是牢籠套? 世界上只有一個孩子不會長大,或不願長大,就是「彼得潘」。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avatar
    郝廣才
    2020-12-24
    「歐元」保護了德國,免於淪為「失落的20年」之日本─美中經濟(19)「歐元」保護了德國,在「廣場協定」後,日元升值4倍,造成日本「失落的20年」,在「羅浮宮協議」後,德國馬克也升值4倍,而至今德國還是歐洲及國際製造業的中心,還處在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的高端,德國經「常項目盈餘」仍然占到GDP的1/10以上。
    Thumbnail
    avatar
    陳華夫hwafuchen
    2020-03-03
    找尋失落的年味:親子共讀《好忙的除夕》,再造年節氣氛在大人陪同下閱讀《好忙的除夕》的孩子,不但會了解年節的基本習俗及習慣,也會意識到:這個節日,不只是盯著螢幕,等著拿紅包而已--全家人都應該動起來,共同營造年味! 唯有讓小朋友參與每一項工作、認識每一個習俗,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養。
    Thumbnail
    avatar
    鴻雁
    2020-01-20
    理想化期待與想像關係中的另一個人,來自無法處理及調適童年的情感失落有些人,把「神」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神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父母」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父母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孩子」想像和期待後,發現孩子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失落及挫敗。
    Thumbnail
    avatar
    蘇絢慧
    20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