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第15話|法律行為的無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言

前一次開始講到了民法總則最重要的「法律行為」中有關於「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概念。接下來就要來介紹法律行為的「效力」,今天我們會先就法律行為的效力中有關「有效」及「無效」加以說明。


壹、法律行為的有效

基本上,法律行為只要「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都具備(參見前第13話|法律行為的概念與種類),就會確實發生法律上的效果,這個時候的法律行為就是生效的狀態。


貳、法律行為的無效

一、概念

法律行為一定要先具備「成立要件」,而後再具備「生效要件」時,就會發生法律上的效力。但當法律行為欠缺了「生效要件」,就會導致法律行為無效,而這個無效的效果是自始、確定、當然、絕對的不發生法律行為效力。

raw-image

(一)自始無效

法律行為一開始就不發生效力,而非原本有效,事後卻變為無效。

(二)確定無效

與「效力未定」區別,也就是無法因為當事人事後承認而使法律行為效力變成有效。

(三)當然無效

與「得撤銷」區別,也就是不須要當事人撤銷或由法院判決撤銷才會變為無效。

(四)絕對無效

這個法律行為無效的效果,對於任何人皆然,而非只對當事人之間無效。


二、種類(民法第71條至第73條):

raw-image

(一)違反強制或禁止規定(民法第71條)

法律行為,違反強制或禁止之規定者,無效。但其規定並不以之為無效者,不在此限。

 1. 民法的效力區分為「強制法」以及「任意法」,原則上強制法就是不准當事人任意變更法條規定去適用;而反之就是任意法。原則上民法債編部分基於「契約自由原則」,多數為「任意法」;而物權編則基於「物權法定原則」,以「強制法」為原則。

 2. 而強制法又可以再區分為「強制規定」及「禁止規定」。「強制規定」就是要求當事人應該要為一定的行為;「禁止規定」則是要求當事人不得為一定的行為。

 3. 「禁止規定」其實可以再細分為「取締規定」及「效力規定」,「取締規定」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64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掘想法學教室−民法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法律新幹線的沙龍
450會員
261內容數
民法是萬法之母,人從出生到死亡,每天一睜開眼睛,處處都用得到民法!學會正確的認識民法、使用民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做好事前規劃,培養法律風險預測的能力,那就跟著我們一起學習,我們將毫無保留的將所有相關知識都交給你!
2021/04/22
很快地,來到了民法總則的尾聲。這一個單元,我們要來說明的,是權利的行使以及自力救濟。相信我們常常聽到「權利濫用」、「誠實信用」等詞,憲法甚至在第22條也有規定:「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由此可見權利在行使上並不是無邊無際,毫無限制的,以下就開始今天的單
Thumbnail
2021/04/22
很快地,來到了民法總則的尾聲。這一個單元,我們要來說明的,是權利的行使以及自力救濟。相信我們常常聽到「權利濫用」、「誠實信用」等詞,憲法甚至在第22條也有規定:「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由此可見權利在行使上並不是無邊無際,毫無限制的,以下就開始今天的單
Thumbnail
2021/04/10
大學時上民法總則時,授課的教授上到這部份時的開場白「法律不保護在自己權利前睡著的人」,而每次在當事人諮詢時提到自己要向對方請求東請求西請求各式各項五花八門的請求權時,身為專業律師的我們,首先就要想到,這請求權有沒有超過消滅時效?在受到對方主張並請求權利時,如果發現了對方主張的請求權超過了消滅時
Thumbnail
2021/04/10
大學時上民法總則時,授課的教授上到這部份時的開場白「法律不保護在自己權利前睡著的人」,而每次在當事人諮詢時提到自己要向對方請求東請求西請求各式各項五花八門的請求權時,身為專業律師的我們,首先就要想到,這請求權有沒有超過消滅時效?在受到對方主張並請求權利時,如果發現了對方主張的請求權超過了消滅時
Thumbnail
2021/04/04
期日與期間,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很簡單,其實在多達1200多條的民法裡面,期日與期間的規定也只有短短的五條(民法第119條至第124條),但可怕的並不是在於期日或期間本身,而是在民法裡面期日與期間的計算方式可能會與一般我們所認知的計算方式有所落差,以及「逾期」後的法律效果,所以對於計算的
Thumbnail
2021/04/04
期日與期間,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很簡單,其實在多達1200多條的民法裡面,期日與期間的規定也只有短短的五條(民法第119條至第124條),但可怕的並不是在於期日或期間本身,而是在民法裡面期日與期間的計算方式可能會與一般我們所認知的計算方式有所落差,以及「逾期」後的法律效果,所以對於計算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哈特到這裏,一開篇就說明現在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哈特斷言,作為強制命令提出的簡單法律模式是無法解釋法律制度中的一些突出要點。 他總結法律與強制命令的區別(後者模式失敗的原因):
Thumbnail
哈特到這裏,一開篇就說明現在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哈特斷言,作為強制命令提出的簡單法律模式是無法解釋法律制度中的一些突出要點。 他總結法律與強制命令的區別(後者模式失敗的原因):
Thumbnail
強制執行如果無法完全獲償,法院會核發債權憑證,這張文書可以讓債權人在未來持續追查債務人的財產及繼續強制執行,但須注意時效問題,本文有詳細教學!
Thumbnail
強制執行如果無法完全獲償,法院會核發債權憑證,這張文書可以讓債權人在未來持續追查債務人的財產及繼續強制執行,但須注意時效問題,本文有詳細教學!
Thumbnail
債權總則要討論的三大類型: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侵權行為,前面已經分別介紹完無因管理以及不當得利,接下來就是民法債編中,除了契約以外最常最常(沒有之一)使用到的「侵權行為」。由於侵權行為內容比起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來說要多得多,所以我們會花幾次的篇幅來說明,本次就先從「一般侵權行為」講起。
Thumbnail
債權總則要討論的三大類型: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侵權行為,前面已經分別介紹完無因管理以及不當得利,接下來就是民法債編中,除了契約以外最常最常(沒有之一)使用到的「侵權行為」。由於侵權行為內容比起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來說要多得多,所以我們會花幾次的篇幅來說明,本次就先從「一般侵權行為」講起。
Thumbnail
很快地,來到了民法總則的尾聲。這一個單元,我們要來說明的,是權利的行使以及自力救濟。相信我們常常聽到「權利濫用」、「誠實信用」等詞,憲法甚至在第22條也有規定:「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由此可見權利在行使上並不是無邊無際,毫無限制的,以下就開始今天的單
Thumbnail
很快地,來到了民法總則的尾聲。這一個單元,我們要來說明的,是權利的行使以及自力救濟。相信我們常常聽到「權利濫用」、「誠實信用」等詞,憲法甚至在第22條也有規定:「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由此可見權利在行使上並不是無邊無際,毫無限制的,以下就開始今天的單
Thumbnail
簡單說明了意思表示的有效、無效及瑕疵後,這週我們來談談所謂的「條件」及「期限」。一般來說,意思表示或法律行為,原則上都是在行為做出到達對方的當下就生效。但某些情形下我們不想要讓這個意思表示「立刻」發生效力,我們就會特別附帶一些約束,像是「你如果上了大學,我就送你一台電腦」,或是「我會在12月3
Thumbnail
簡單說明了意思表示的有效、無效及瑕疵後,這週我們來談談所謂的「條件」及「期限」。一般來說,意思表示或法律行為,原則上都是在行為做出到達對方的當下就生效。但某些情形下我們不想要讓這個意思表示「立刻」發生效力,我們就會特別附帶一些約束,像是「你如果上了大學,我就送你一台電腦」,或是「我會在12月3
Thumbnail
所以,我們也不能說「強制罪一定只能對人,不能對物」。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是一個必須持枴杖才可以出門的長者,你取走我的枴杖害我出不了門,這跟直接囚禁我有什麼區別?難道不成立「強制罪」嗎?
Thumbnail
所以,我們也不能說「強制罪一定只能對人,不能對物」。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是一個必須持枴杖才可以出門的長者,你取走我的枴杖害我出不了門,這跟直接囚禁我有什麼區別?難道不成立「強制罪」嗎?
Thumbnail
前一次開始講到了民法總則最重要的「法律行為」中有關於「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概念。接下來就要來介紹法律行為的「效力」,今天我們會先就法律行為的效力中有關「有效」及「無效」加以說明。
Thumbnail
前一次開始講到了民法總則最重要的「法律行為」中有關於「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概念。接下來就要來介紹法律行為的「效力」,今天我們會先就法律行為的效力中有關「有效」及「無效」加以說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